透過鄴城傳來的消息,杜塵知道,如今的袁紹已經病入膏肓,回到鄴城這麽久了,袁紹都從未公開路麵,而且他也好似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所以開始讓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袁尚來接手一切事宜,
袁紹的這個舉動顯然屬於導火線,無論是袁譚還是袁熙倆人都手握大權,對於立袁尚為主,倆人顯然有著不同的意見,如今袁紹在尚且能夠壓製倆人,但是萬一有一天袁紹真的撒手人寰了,那倆人顯然不會坐以待斃,
這一天顯然並沒有讓杜塵等太久,僅僅是過了一個月,袁紹撒手人寰的消息便傳遍了天下。
袁紹身死的消息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傳遍了天下,這也讓杜塵多少有些意外,杜塵本以為,袁紹還能撐個一年半載的,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袁紹僅僅是病了一個月,便撒手人寰了。
對於袁紹的身死,杜塵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可是對於曹操來說,他卻生出了很多感慨,縱然是天下第一諸侯又能怎樣,還不是輕易的便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回想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還是頗為健碩,可是這才多久沒見,自己便與袁紹生死相隔了,
曹操與袁紹亦敵亦友,雖然倆人都要至對方於死地,但是當袁紹真的死了以後,曹操對袁紹反倒是多了一絲思念,這讓杜塵覺得很無奈,而麵對曹操這副模樣。杜塵隻能安慰曹操。
袁紹的死亡對於曹軍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喜事,因為袁紹死亡之後,整個河北便會亂成一鍋粥。袁譚袁熙袁尚三人相互攻伐,而到了那個時候,便是曹軍出兵的最好的借口。
不過這顯然還需要再等一段時間,如今雖然傳出袁紹已經身死的消息了,但是袁氏三兄弟顯然並沒有翻臉呢,不過此事已經成為事實,雖然現在還未翻臉。但是這是遲早的事情,
袁紹身死的消息傳出去不久。袁尚被立為冀州之主的的消息便公告天下,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以後,最為惱火的自然是袁譚無疑。
在袁譚看來,袁尚不過是一個小屁孩罷了。他怎麽有能力出任冀州之主,自己乃袁紹的長子,更為袁紹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說別的,單說青州便是由自己一己之力拿下來的,可是袁紹卻絲毫不理會這些。
雖說在青州自己也樂的逍遙自在,但是對於袁譚來說,河北應該是自己的才對,無論是因為自己所立戰功。(.)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這些都不是袁尚可以比擬的,
“實在是欺人太甚。”青州刺史府。袁譚正一臉怒意的看著殿下的袁軍士兵,此人便是袁尚前來送消息的斥候,袁尚信中寫道,讓袁譚交出所有兵權,然後去鄴城頤養天年。
看完袁尚送來的信,袁譚的怒火可想而知。要不是自己的別駕王修一直勸慰自己的話,袁譚定然會命人將這個斥候拉出去砍成十段八段的。
袁譚揮了揮手,讓斥候離去,隨即他便開始與王修商議起來,畢竟,王修是自己的心腹,
除了王修之外,還有袁譚的愛將嚴敬,當然,辛評、辛毗兩兄弟也是輔佐袁譚的,但是如今倆人還在青州,因為倆人要留在鄴城打探虛實,畢竟袁譚也是需要了解鄴城的一舉一動的。
“袁尚著實不是個東西,他居然敢讓主公交出兵權。”嚴敬顯然不在乎袁尚是誰,雖說袁尚是袁譚的親弟,但是這顯然代表不了什麽,因為他的主公是袁譚,
袁譚顯然也是這個想法,他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會交出自己的兵權,如果自己交出了自己的兵權,那自己就真的成為甕中之鱉,是死是活隻能任由他人魚肉。
不過有一點,袁譚還是十分向往鄴城的生活的,因為在青州的壓力實在太大,畢竟袁譚要麵臨徐州曹軍的威脅,如果豫州的曹軍在上來插上一手,袁譚便有可能麵臨腹背受敵的危險。
如果是以前的話,自己還有可能等來冀州的援軍,可是現在,這些事情想都不要想,冀州的袁尚巴不得自己與曹軍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他又怎麽可能派遣袁軍來幫助自己,所以現在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修想,不僅僅是主公你收到了袁尚的信,想必二公子同樣也受到了袁尚的信,而二公子顯然也不會屈服,畢竟,二公子也統領一州之地,地位與主公你相差無幾。”王修沉聲說道,
袁譚點了點頭,袁熙的情況比自己好不到哪裏去,袁熙的幽州比自己的青州好不到哪裏去,畢竟幽州地處邊疆,時不時的便會有蠻夷入侵,
公孫瓚在的時候,憑借他的白馬義從到可以與之一戰,可是袁熙顯然不是公孫瓚,他斷然訓練不出來強悍宛如白馬義從一樣的騎兵來,所以雖說袁熙壓力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幽州顯然比青州更加令人感到憂愁。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既然主公與二公子皆仇視三公子,那不妨你二人皆為盟軍,一同討伐冀州的袁尚,這樣的話,不禁增添主公的勝率,還能將二公子拉下水。”王修想了想說道,
袁譚點了點頭,官渡一役大敗讓袁軍傷筋動骨,但是就比較而言,冀州的兵力顯然樣強於青州與幽州,如果自己單獨發動攻勢的話,自己就沒有把握繼續守備青州了,
青州是袁譚的大本營,不到必要的時候,袁譚不會輕易的放棄青州這個地盤,如果自己全軍出擊的話,臧霸絕對會趁此機會大舉進攻的,自己全力尚且敵不過臧霸,那更不要說自己率軍攻擊冀州以後。
攻擊冀州,自己絕對要鉚足全力,不然的話,自己顯然很難有所收獲,
既然父親立袁尚為繼承人,那很顯然他已經給袁尚鋪好了路,袁紹麾下的謀士將領想必大半都歸順了袁尚,所以冀州顯然並不是那麽容易攻克的,
“既然如此,譚這便寫信聯係二弟。”袁譚皺著眉頭說道,如果是迫不得已,袁譚還真不想弄到兄弟相殘的地步,要怪的話便隻能乖袁紹偏心,自己為他做了這麽多事都比不過袁尚討人喜歡,
袁熙收到袁譚的書信的時候,他顯然並沒有攻擊冀州的打算,所以在袁熙收到袁熙的同盟書信的時候,袁熙自然麵無表情,對於袁熙來說,袁譚與袁尚隻見的爭鬥顯然跟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
袁譚與袁熙相爭是為了奪取權利,而袁熙顯然並沒有奪權的想法,畢竟,自己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實力,無論怎麽算,自己都沒有奪權的可能,
不過對於袁譚的信中寫到的,與自己平分冀州,袁熙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袁熙心中還是隱隱有些擔憂,擔憂袁譚會不會真的這樣做,對此,袁熙的心中沒有半分把握。
不過不管怎麽說,袁熙對半個冀州土地還是充滿了欲望的,奪權什麽的與自己並沒有太多關係,但是任何人都不會嫌棄自己的領土太小,
思來想去,袁熙最終決定幫助袁譚,畢竟與袁尚的條件相比,袁譚的條件顯然好太多了,袁熙並不貪心,他不奢望半個冀州,隻要能夠拿下三分之一個冀州,袁熙便心滿意足了,
袁熙同意了袁譚的同盟計劃,兩個人商議共同出兵兩萬,前後夾擊,進攻冀州。
袁尚顯然早已料到身為大哥的袁譚會出兵攻打自己,而讓他意外的是,他想不到二哥袁熙也居然來湊熱鬧,
如果單單是袁譚來襲,袁尚尚且不怎麽害怕,可是加上了一個袁熙,袁尚顯然有些捉襟見肘,
官渡一戰袁軍大敗,袁軍損失慘重,十萬大軍煙消雲散,審配逢紀等人費勁了辦法,才聚集了五萬袁軍,而剩下的袁軍,全都因為官渡一戰而煙消雲散了,他們或是落草為寇,或是逃回了自己的家鄉,反正是沒有人繼續為袁紹賣命。
就算是聚集了五萬大軍,審配的心裏也沒有一絲信心,因為所有袁軍已經喪失了一切信心,隻要曹軍大軍壓境,他們依舊會潰不成軍,
審配的心中十分擔憂,隨著袁紹身死,整個冀州,整個河北將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自己不僅僅要擔憂外患,還要擔心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
不僅僅是袁紹的兒子,就連駐守並州的高幹顯然也有些坐不住,隨著主公的逝去,主公苦心經營許久的河北即將陷入戰火之中。
袁譚與袁熙皆已出兵,現在擺在審配等人頭上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勢,曹軍尚未出兵,審配已經頗感欣慰,如果情況繼續這麽惡化下去的話,不用等曹軍出兵,河北已經亂作一團了,
袁尚雖然深得袁紹的喜愛,但是審配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主公,畢竟,此時的袁尚還是太過年輕,一切的一切還需要時間的積累。
在審配看來,袁尚不過是一個被溺愛慣了的孩子,他顯然不適合出現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河北,
可是,命令是主公下的,所以審配縱然心中不滿,他也無可奈何,唯有一心輔佐袁尚,才能完成袁紹的遺願。(未完待續)
袁紹的這個舉動顯然屬於導火線,無論是袁譚還是袁熙倆人都手握大權,對於立袁尚為主,倆人顯然有著不同的意見,如今袁紹在尚且能夠壓製倆人,但是萬一有一天袁紹真的撒手人寰了,那倆人顯然不會坐以待斃,
這一天顯然並沒有讓杜塵等太久,僅僅是過了一個月,袁紹撒手人寰的消息便傳遍了天下。
袁紹身死的消息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傳遍了天下,這也讓杜塵多少有些意外,杜塵本以為,袁紹還能撐個一年半載的,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袁紹僅僅是病了一個月,便撒手人寰了。
對於袁紹的身死,杜塵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可是對於曹操來說,他卻生出了很多感慨,縱然是天下第一諸侯又能怎樣,還不是輕易的便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回想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還是頗為健碩,可是這才多久沒見,自己便與袁紹生死相隔了,
曹操與袁紹亦敵亦友,雖然倆人都要至對方於死地,但是當袁紹真的死了以後,曹操對袁紹反倒是多了一絲思念,這讓杜塵覺得很無奈,而麵對曹操這副模樣。杜塵隻能安慰曹操。
袁紹的死亡對於曹軍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喜事,因為袁紹死亡之後,整個河北便會亂成一鍋粥。袁譚袁熙袁尚三人相互攻伐,而到了那個時候,便是曹軍出兵的最好的借口。
不過這顯然還需要再等一段時間,如今雖然傳出袁紹已經身死的消息了,但是袁氏三兄弟顯然並沒有翻臉呢,不過此事已經成為事實,雖然現在還未翻臉。但是這是遲早的事情,
袁紹身死的消息傳出去不久。袁尚被立為冀州之主的的消息便公告天下,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以後,最為惱火的自然是袁譚無疑。
在袁譚看來,袁尚不過是一個小屁孩罷了。他怎麽有能力出任冀州之主,自己乃袁紹的長子,更為袁紹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說別的,單說青州便是由自己一己之力拿下來的,可是袁紹卻絲毫不理會這些。
雖說在青州自己也樂的逍遙自在,但是對於袁譚來說,河北應該是自己的才對,無論是因為自己所立戰功。(.)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這些都不是袁尚可以比擬的,
“實在是欺人太甚。”青州刺史府。袁譚正一臉怒意的看著殿下的袁軍士兵,此人便是袁尚前來送消息的斥候,袁尚信中寫道,讓袁譚交出所有兵權,然後去鄴城頤養天年。
看完袁尚送來的信,袁譚的怒火可想而知。要不是自己的別駕王修一直勸慰自己的話,袁譚定然會命人將這個斥候拉出去砍成十段八段的。
袁譚揮了揮手,讓斥候離去,隨即他便開始與王修商議起來,畢竟,王修是自己的心腹,
除了王修之外,還有袁譚的愛將嚴敬,當然,辛評、辛毗兩兄弟也是輔佐袁譚的,但是如今倆人還在青州,因為倆人要留在鄴城打探虛實,畢竟袁譚也是需要了解鄴城的一舉一動的。
“袁尚著實不是個東西,他居然敢讓主公交出兵權。”嚴敬顯然不在乎袁尚是誰,雖說袁尚是袁譚的親弟,但是這顯然代表不了什麽,因為他的主公是袁譚,
袁譚顯然也是這個想法,他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會交出自己的兵權,如果自己交出了自己的兵權,那自己就真的成為甕中之鱉,是死是活隻能任由他人魚肉。
不過有一點,袁譚還是十分向往鄴城的生活的,因為在青州的壓力實在太大,畢竟袁譚要麵臨徐州曹軍的威脅,如果豫州的曹軍在上來插上一手,袁譚便有可能麵臨腹背受敵的危險。
如果是以前的話,自己還有可能等來冀州的援軍,可是現在,這些事情想都不要想,冀州的袁尚巴不得自己與曹軍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他又怎麽可能派遣袁軍來幫助自己,所以現在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修想,不僅僅是主公你收到了袁尚的信,想必二公子同樣也受到了袁尚的信,而二公子顯然也不會屈服,畢竟,二公子也統領一州之地,地位與主公你相差無幾。”王修沉聲說道,
袁譚點了點頭,袁熙的情況比自己好不到哪裏去,袁熙的幽州比自己的青州好不到哪裏去,畢竟幽州地處邊疆,時不時的便會有蠻夷入侵,
公孫瓚在的時候,憑借他的白馬義從到可以與之一戰,可是袁熙顯然不是公孫瓚,他斷然訓練不出來強悍宛如白馬義從一樣的騎兵來,所以雖說袁熙壓力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幽州顯然比青州更加令人感到憂愁。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既然主公與二公子皆仇視三公子,那不妨你二人皆為盟軍,一同討伐冀州的袁尚,這樣的話,不禁增添主公的勝率,還能將二公子拉下水。”王修想了想說道,
袁譚點了點頭,官渡一役大敗讓袁軍傷筋動骨,但是就比較而言,冀州的兵力顯然樣強於青州與幽州,如果自己單獨發動攻勢的話,自己就沒有把握繼續守備青州了,
青州是袁譚的大本營,不到必要的時候,袁譚不會輕易的放棄青州這個地盤,如果自己全軍出擊的話,臧霸絕對會趁此機會大舉進攻的,自己全力尚且敵不過臧霸,那更不要說自己率軍攻擊冀州以後。
攻擊冀州,自己絕對要鉚足全力,不然的話,自己顯然很難有所收獲,
既然父親立袁尚為繼承人,那很顯然他已經給袁尚鋪好了路,袁紹麾下的謀士將領想必大半都歸順了袁尚,所以冀州顯然並不是那麽容易攻克的,
“既然如此,譚這便寫信聯係二弟。”袁譚皺著眉頭說道,如果是迫不得已,袁譚還真不想弄到兄弟相殘的地步,要怪的話便隻能乖袁紹偏心,自己為他做了這麽多事都比不過袁尚討人喜歡,
袁熙收到袁譚的書信的時候,他顯然並沒有攻擊冀州的打算,所以在袁熙收到袁熙的同盟書信的時候,袁熙自然麵無表情,對於袁熙來說,袁譚與袁尚隻見的爭鬥顯然跟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
袁譚與袁熙相爭是為了奪取權利,而袁熙顯然並沒有奪權的想法,畢竟,自己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實力,無論怎麽算,自己都沒有奪權的可能,
不過對於袁譚的信中寫到的,與自己平分冀州,袁熙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袁熙心中還是隱隱有些擔憂,擔憂袁譚會不會真的這樣做,對此,袁熙的心中沒有半分把握。
不過不管怎麽說,袁熙對半個冀州土地還是充滿了欲望的,奪權什麽的與自己並沒有太多關係,但是任何人都不會嫌棄自己的領土太小,
思來想去,袁熙最終決定幫助袁譚,畢竟與袁尚的條件相比,袁譚的條件顯然好太多了,袁熙並不貪心,他不奢望半個冀州,隻要能夠拿下三分之一個冀州,袁熙便心滿意足了,
袁熙同意了袁譚的同盟計劃,兩個人商議共同出兵兩萬,前後夾擊,進攻冀州。
袁尚顯然早已料到身為大哥的袁譚會出兵攻打自己,而讓他意外的是,他想不到二哥袁熙也居然來湊熱鬧,
如果單單是袁譚來襲,袁尚尚且不怎麽害怕,可是加上了一個袁熙,袁尚顯然有些捉襟見肘,
官渡一戰袁軍大敗,袁軍損失慘重,十萬大軍煙消雲散,審配逢紀等人費勁了辦法,才聚集了五萬袁軍,而剩下的袁軍,全都因為官渡一戰而煙消雲散了,他們或是落草為寇,或是逃回了自己的家鄉,反正是沒有人繼續為袁紹賣命。
就算是聚集了五萬大軍,審配的心裏也沒有一絲信心,因為所有袁軍已經喪失了一切信心,隻要曹軍大軍壓境,他們依舊會潰不成軍,
審配的心中十分擔憂,隨著袁紹身死,整個冀州,整個河北將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自己不僅僅要擔憂外患,還要擔心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
不僅僅是袁紹的兒子,就連駐守並州的高幹顯然也有些坐不住,隨著主公的逝去,主公苦心經營許久的河北即將陷入戰火之中。
袁譚與袁熙皆已出兵,現在擺在審配等人頭上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勢,曹軍尚未出兵,審配已經頗感欣慰,如果情況繼續這麽惡化下去的話,不用等曹軍出兵,河北已經亂作一團了,
袁尚雖然深得袁紹的喜愛,但是審配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主公,畢竟,此時的袁尚還是太過年輕,一切的一切還需要時間的積累。
在審配看來,袁尚不過是一個被溺愛慣了的孩子,他顯然不適合出現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河北,
可是,命令是主公下的,所以審配縱然心中不滿,他也無可奈何,唯有一心輔佐袁尚,才能完成袁紹的遺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