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禦園,飛雲閣內。


    比幹與帝乙相對而坐,此刻的氣氛較於朝堂上輕鬆了不少。


    但帝乙仍死死握緊手中的奏章,表情深沉,甚至久久不肯相信。


    因為上麵寫的事情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作為殷商的帝王也不能無視。


    上首第一行字清晰入眼:北海之亂,非人力所為。


    這個論斷簡直出乎預料,甚至不能多想,這個非人力所為是什麽意思?難道這北海之亂還有其他勢力參與?


    而除了北海諸侯還有誰會與殷商作對?


    帝乙眉頭深深的皺著,顫抖的手按著奏疏繼續往下看去:


    夫鴻蒙之大,殷商隻居一隅而已,尚天外有天,人外有仙。


    北海地處蠻荒,妖魔橫生,百姓困苦,或因利欲熏心,或因猖狂自大,各路諸侯受妖邪蠱惑,不服王化,遂平而複叛,叛而又反,實乃頑疾之癬也。


    若久而不除,或有大亂,當實時警惕,否則天下紛紛而起,國將不國。


    為保殷商氣數,臣弟有治安策一疏,上表王兄。


    若要國家強盛,不辱外敵,餘有三策,削藩,改製,中央集權,此三策伏為王兄奏明,臣弟謹具惶恐。


    比幹心中明白,封神之戰,周興商滅乃是聖人謀劃,除非不要命了,他又怎麽可能將這些實情說出來。


    對於帝乙也隻好簡單暗示一番,至於他所獻的那三策,應該是眼下殷商最合適的挽救方法。


    當初商湯逐夏,放桀於南巢後,遂開始了與各諸侯共治天下的策略。


    按照當初的想法,商王直轄原夏朝故地,實行商法,各路諸侯管轄自己國內的事務,因俗而治。


    所以這些連州跨郡的諸侯國享有極高的自治權。


    他們可以獨立發展經濟,鑄造貨幣、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也可以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隻不過調動軍隊需要商王頒發的虎符或者詔書;諸侯國官員除了諸侯由商王分封外,其他均由諸侯王自己任命,完全是一個國中之國。


    而一旦諸侯有了錢糧,有了軍隊,若天下有變,誰還肯服你殷商?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麽,各路諸侯能時常反叛的原因。


    比幹要做的就是從與諸侯共治天下,到逐次削弱,再到中央集權,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使殷商氣運重新聚集,不至於隻剩下二十八年的天下。


    “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帝乙喃喃的思索,這麽多年,他一直都在平定各路諸侯之亂的路上,就連西岐這種諸侯之首都反叛數次。


    而每一次的處置的方式都僅僅是將叛亂的諸侯斬首而已,屬地繼續讓他的子孫繼承。


    可比幹這句中央集權,卻給帝乙打開了另一扇大門,是啊,為什麽要讓叛亂的諸侯子孫繼續統治領地,而不是收歸國家,由殷商親自派去官員治理?


    “妙哉,妙哉!王弟實乃王佐之才,一策可安天下!”


    帝乙興衝衝的拍著桌案,看著比幹的表情充滿了欣賞。


    比幹可沒有被帝乙的興奮勁給感染,反而心裏搖頭歎息,默默無言,隻因身為人族卻不能掌握人族的命運。


    堂堂殷商滅亡竟是因為天庭需要封神而引出的聖人教派之爭,被當做了博弈的戰場而已。


    望著那輝煌的宮殿以及繁雜熱鬧的街道,他竟有種頹廢的無力感,好像他無論在殷商做出什麽,都無法改變滅亡的結局。


    這……似乎很是絕望。


    此刻他又想到了封神前期的紂王,殺東伯侯薑桓楚,斬南伯侯鄂崇禹,囚西伯侯姬昌,收北伯侯崇侯虎,是否也有過削藩諸侯聚攏氣運的想法?


    可他好像失敗了。


    “王弟,王弟,你怎麽了?”帝乙站起身來,疑惑的搖晃比幹。


    “臣弟隻是想起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幹想了想回答道,畢竟他也不能說,陛下降了吧,聖人老爺想要滅你的殷商。


    帝乙若有所思,卻突然也沉默片刻,冷靜下來道:


    “削番諸侯,中央集權,確實是一個可以從根本上強大殷商,平定北海的辦法,可是……削藩必定會引起那些諸侯的叛亂,那時戰爭將不可控製。”


    沒錯削藩是個技術活,風險係數極高,因為那些諸侯都有軍隊,且對封地具有統治權,有一定的人力財力和殷商進行對抗。


    畢竟你想中央集權,但這些諸侯會願意嗎?這個問題隻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


    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麽多既得利益,誰心甘情願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裏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


    一個諸侯,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


    而一旦聯合反叛起來,往往會發生削藩失敗的情況,即使不失敗,削藩也往往會引發戰爭,對殷商造成重大的損失。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前世漢景帝削藩造成了七國之亂;建文帝削藩導致了靖難之役,最終丟了皇位,自己也下落不明;康熙削三藩,造成三藩之亂,半個國家陷入戰爭,康熙嚇得差點逃回關外。


    所以比幹道:“對付這些諸侯不能急,而要緩緩圖之,削侯,改製最後的目的無非中央集權。”


    “為防各路諸侯反對強烈,首先可以頒布酎金律,附益之法,私出界罪試探諸侯態度,使他們不能隨意越過封國的疆界,不能隨意結交朝臣。”


    “除此之外還有更加溫和的推恩之法,趁機削弱各個封國的實力,慢慢蠶食領地,進行分割。”


    帝乙沉吟半晌依舊表情沉重,靜靜的聽著比幹分析。


    比幹知道,如果他讓殷商做出改變或許沒有太多希望,但不做,封神開始必定滅亡,他繼續道。


    “殷商想要削弱這些諸侯,最關鍵之處便是需要有強大的實力,足以平定天下的實力。”


    說到這裏,帝乙下意識的歎了口氣,殷商現在實屬內憂外患,光平定北海就已經牽扯了國家大部分精力,哪還有餘力去對付什麽諸侯。


    對於這個問題,比幹微微一笑,別看殷商現在這麽慘,可實際上人才還是很多的,封神中若非有闡教弟子以大欺小,根本沒有可能打敗殷商。


    隻對付除了西岐的諸侯,他還是很有信心。


    “殷商底蘊深厚,人心尚在,唯一缺的便是有能力既忠心的文臣武將,來應對隨時到來的戰爭。”


    “臣弟以為,吾等當張榜布告,招賢納士,無論出身,在全國選拔有才能之士入朝為官,尤其是那些修行之人,或用功名或用利祿,總應籠絡一番。”


    “其次開府辦學設立軍伍之校,培養一批真正屬於殷商的將領,更可以在這些將領中,由朝廷選派提拔一些有能力的官員,令他們分駐要害之處。”


    “那麽即使各路諸侯察覺不對,想要反抗朝廷,也能快速反應,料敵先機。”


    “到時再派一得力大臣恩威並施,將尾大不掉的諸侯國拆分成很多不具備威脅的小國,慢慢用流官取代諸侯,事可成也。”


    帝乙原本愁容滿麵比幹提出中央集權這個想法他是極為感興趣的,可對於如何削弱諸侯卻不報希望。


    但現在,比幹卻準備出了一套極具可行的方案,那帝乙就真的心動了。


    為什麽北海總是平完複叛,就是因為這些諸侯獨立一國,不服殷商調遣,再加上妖邪蠱惑,加劇了野心。


    更何況哪怕這些人叛亂失敗,大不了再投降殷商,仍不失封侯之位,而若是能夠取消這些諸侯的特權,改為由朝廷直接派去官員治理,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這種叛亂。


    至於招賢納士,建立軍校,這更讓帝乙心中驚喜,雖然朝中有聞太師領兵鎮壓諸侯,威懾一方,但除了聞仲之外,還真難再找到如此有能力的人。


    可比幹說要招賢納士,建立軍校,卻是從根本上改善了殷商缺乏人才的弊端,而且忠誠度更有保證,完全可以取代諸侯。


    帝乙越想越覺得這個方向就是殷商將來需要走的,


    能夠窺一地而覽全局,從北海之亂到消除諸侯,中央集權,比幹真的不愧是治世之能臣。


    他不由得歎息看了一眼比幹,這小子,原來是之前是在跟我自汙藏拙,什麽收受賄賂,不理政務都隻是裝的,帝乙感慨了片刻,關切道。


    “王弟,真是辛苦你了。”


    “此策甚好,爾有開府之權,招賢納士盡可放手去辦,殷商各地願意投靠的修行中人也要招攬麾下。”


    “至於建立軍校,則須選一懂得軍務之人去做,聞太師尚未回朝……”


    看到帝乙對於軍校的人選有些猶豫,原本還有些得意的比幹卻有些急了。


    建立軍校要等聞太師回朝?那得多少年啊,黃花菜都涼了,估計等西岐打到朝歌他也建不起來。


    所以我在這裏出謀劃策的有什麽用?


    不行,自己隻有短短十餘年的時間,這個增加殷商氣運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


    聞仲不在,我來,比幹當即開口道:


    “王兄,臣弟不才願意當這軍校之長,為吾殷商培養人才。”


    “你要建立軍校?這是文官該做的事嗎?”


    帝乙詫異的回道,滿臉不可置信,接著他揮著手。


    “還是算了算了,讓專業的人去吧,等到聞太師遠征北海回師之後,再行考慮。”


    “為兄知道你治理國家是不世天才,可……可這領軍……”


    “兄長不是不信你,隻是,隻是從未發現你有這方麵的天賦……”帝乙說的很委婉,但意思卻是是在說伱不是那方麵的人才。


    但是卻比幹怒了,怎麽了,你們就這麽不相信我,我享了一輩子福了,就不能打打仗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神,老子要上封神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盡秋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盡秋寒並收藏封神,老子要上封神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