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是都愛用攝影坎肩嗎,你有嗎?”小都好奇地四處打量著,聲音有點怯怯的,“怎麽從不見你穿過?”
“有。”鍾屹微微皺眉,顯然是覺得問題很幼稚,“那個東西在野外有用,膠卷,測光儀,電池,存儲卡什麽的都可以帶在身邊。在這兒,用不上。”
“這個,是用膠片拍的?”小都指指牆上的照片,又馬上把手縮了回來,像是怕碰到它似的。
“數碼。”鍾屹仰頭喝掉了半瓶水,也看向照片,“現在數碼技術的效果已經和膠片差不多了。如果衝洗不好的話,膠片可能還不如數碼。”
“那你為什麽還要用膠片?”小都側頭瞟向飯廳。
鍾屹一頓。
為什麽?
從五歲起,他就擺弄相機。他第一幅作品用的就是膠片。一路下來,膠片和攝影似乎是被連在一起。膠片於他就像是習慣,遇到某些場景,某些感動,他會條件反射般拿出裝好膠片的相機。
但沒想過為什麽。
“也許……是因為膠片的感覺更真實。是能夠拿在手裏的記憶。而且,從拍攝,到衝洗,顯影,定形,是個可以參與的,充滿期待的化學過程。很奇妙。”鍾屹思忖著,說得很慢。
“我倒覺得膠片有種宿命的悲壯。從誕生起就期待著唯一的綻放,而結果可能是名垂青史的佳作,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平庸,甚至隻是一次無心的失誤。無論如何,不可能重來。”小都歪頭看著他,“它是不是會讓你有一種使命感?”
“可能是敬畏吧。就像人們膜拜美好,在自然的恢弘麵前會感到渺小。”
“聽上去,你的每次旅行更像是一次朝拜之旅。你已經走了很多地方,那你心中的‘耶路撒冷’到底在哪裏?”
“有憧憬,但不確定,也許走著走著就找到了。不過,我不想隻是趕路而錯過沿途的風景。”
“你的意思是,隻要敞開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那每一個感動都會是最美的風景?”
“可以這麽說。億萬年的演化,涅磐、輪回的洗煉,這個世界有太多讓人歎為觀止的神奇,隻可惜我們有的時間太短了。”
“那你會不會去同一個地方幾次?”
“當然,我想發現可不隻是獵奇。即使同一個地方,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驚喜。”
“如果你的理想是窮盡一生去發現,那有沒有什麽情況,可以讓你停下來?有沒有偶爾想過‘停下來’?”
“沒有。我會欣賞,領略神奇,但我更喜歡那個獨自去發現的過程。”
“你把自己的索求局限在‘體會’上,卻從不渴望‘擁有’嗎?”
“人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其實,對於很多事情,他們甚至連‘參與’都做不到,最多隻是‘旁觀’。我隻想做個好的看客,盡量不打擾。”
“可你也在傳達。盡管那隻是你‘製作’的,萃取、品味過後的副產品。”
“可畢竟我在盡力傳達美好,而且人們也希望看到這些。他們付出一本雜誌的價格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滿足,這沒有什麽不公平。”
“那你怎麽看待你現在做的事情?我聽說,有些攝影家會覺得與時尚,流行糾纏在一起是對他們的貶低。”
“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我尊重它,尊重所有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就像那些模特,他們最終隻是我作品的一部分,可我同樣尊重他們。”
“難道你不是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尊重?”
“為什麽隻有人才能得到尊重?在這裏,尊重都是相對的。你們選模特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是他的名氣?你們最終選的照片是因為我的技術還是客戶的喜惡?”
“這不像是藝術家的固執和清高。”
“我的相機,後背和鏡頭也不是用浪漫換來的。”
“所以你其實很精於外部的平衡。”
“我的堅持不需要每個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那你會不會覺得孤獨?”
“你是想說朋友,女人?”
“不,是孤獨。”
“如果孤獨了,我會離開。能用來溝通的不隻是語言。”
“所以你的理想狀態就是‘在路上’。那出發時,你的‘背包’裏會帶上什麽?”
“我會盡量清空它。‘回去’不需要太多行李。我要為‘回來’時留足空間。”
“所以,‘回去’是你的生命,而像現在這樣‘回來’隻是你的生活?”
“我沒刻意分開它們。於你們,我隻是個過客。”
“可你把自己形容得像是個遊走在現實和虛幻之間的投機客。”
“這個形容也不錯。你難道不是博弈在規則和本性裏的冒險分子?”
午後的陽光照進院子,透過窗戶,灑在兩個人的身上。
小都的位置離照片很近,就站在那棵槭樹下。
壁扇的微風鼓動著她的衣袂和頭發,勾勒得她的身形纖細而美好,如迎風而立。
細薄的白色棉布反射的光線和入射光交織著,令她看上去就像是立於湖畔的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又像是籠在光霧中的一經碰觸便會消散的山間精靈的幻影。
鍾屹站得離窗戶更近些。
他已經換下滑稽的橡皮圍裙,身上是黑色的t恤衫和卡其布褲子。恤衫緊緊繃著他結實的胸肌,寬厚的肩膀和有力的上臂,使他在逆光裏看起來高而硬。他微卷的頭發有些蓬亂,在風裏顫動著,這讓他整個人充滿了野性的危險。
兩個人就這麽安靜,平靜地對視著。
像是都忘了片刻前那在旁人聽來晦澀難懂的談話,又像是都在判讀、咀嚼那談話背後的餘味。
但他們都確定,對方聽懂了。
終於,兩個人都偏開了臉。
就是那剛剛好的一瞬間。
剛好地都錯過了對方臉上那彼此鏡像般的苦笑。
是了然,也是放棄。
“原定的拍攝隻要拖後一天。其實,我今天來主要是想和你談一下專訪的事。”雖然是坦白,但小都偏偏沒有感到輕鬆。
明明有了答案,寫個專訪的素材也大致夠了,她可以交差了。
可她的心卻更沉,更亂了。
也許真的是無知無畏,無念則無想。
“有。”鍾屹微微皺眉,顯然是覺得問題很幼稚,“那個東西在野外有用,膠卷,測光儀,電池,存儲卡什麽的都可以帶在身邊。在這兒,用不上。”
“這個,是用膠片拍的?”小都指指牆上的照片,又馬上把手縮了回來,像是怕碰到它似的。
“數碼。”鍾屹仰頭喝掉了半瓶水,也看向照片,“現在數碼技術的效果已經和膠片差不多了。如果衝洗不好的話,膠片可能還不如數碼。”
“那你為什麽還要用膠片?”小都側頭瞟向飯廳。
鍾屹一頓。
為什麽?
從五歲起,他就擺弄相機。他第一幅作品用的就是膠片。一路下來,膠片和攝影似乎是被連在一起。膠片於他就像是習慣,遇到某些場景,某些感動,他會條件反射般拿出裝好膠片的相機。
但沒想過為什麽。
“也許……是因為膠片的感覺更真實。是能夠拿在手裏的記憶。而且,從拍攝,到衝洗,顯影,定形,是個可以參與的,充滿期待的化學過程。很奇妙。”鍾屹思忖著,說得很慢。
“我倒覺得膠片有種宿命的悲壯。從誕生起就期待著唯一的綻放,而結果可能是名垂青史的佳作,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平庸,甚至隻是一次無心的失誤。無論如何,不可能重來。”小都歪頭看著他,“它是不是會讓你有一種使命感?”
“可能是敬畏吧。就像人們膜拜美好,在自然的恢弘麵前會感到渺小。”
“聽上去,你的每次旅行更像是一次朝拜之旅。你已經走了很多地方,那你心中的‘耶路撒冷’到底在哪裏?”
“有憧憬,但不確定,也許走著走著就找到了。不過,我不想隻是趕路而錯過沿途的風景。”
“你的意思是,隻要敞開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那每一個感動都會是最美的風景?”
“可以這麽說。億萬年的演化,涅磐、輪回的洗煉,這個世界有太多讓人歎為觀止的神奇,隻可惜我們有的時間太短了。”
“那你會不會去同一個地方幾次?”
“當然,我想發現可不隻是獵奇。即使同一個地方,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驚喜。”
“如果你的理想是窮盡一生去發現,那有沒有什麽情況,可以讓你停下來?有沒有偶爾想過‘停下來’?”
“沒有。我會欣賞,領略神奇,但我更喜歡那個獨自去發現的過程。”
“你把自己的索求局限在‘體會’上,卻從不渴望‘擁有’嗎?”
“人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其實,對於很多事情,他們甚至連‘參與’都做不到,最多隻是‘旁觀’。我隻想做個好的看客,盡量不打擾。”
“可你也在傳達。盡管那隻是你‘製作’的,萃取、品味過後的副產品。”
“可畢竟我在盡力傳達美好,而且人們也希望看到這些。他們付出一本雜誌的價格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滿足,這沒有什麽不公平。”
“那你怎麽看待你現在做的事情?我聽說,有些攝影家會覺得與時尚,流行糾纏在一起是對他們的貶低。”
“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我尊重它,尊重所有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就像那些模特,他們最終隻是我作品的一部分,可我同樣尊重他們。”
“難道你不是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尊重?”
“為什麽隻有人才能得到尊重?在這裏,尊重都是相對的。你們選模特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是他的名氣?你們最終選的照片是因為我的技術還是客戶的喜惡?”
“這不像是藝術家的固執和清高。”
“我的相機,後背和鏡頭也不是用浪漫換來的。”
“所以你其實很精於外部的平衡。”
“我的堅持不需要每個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那你會不會覺得孤獨?”
“你是想說朋友,女人?”
“不,是孤獨。”
“如果孤獨了,我會離開。能用來溝通的不隻是語言。”
“所以你的理想狀態就是‘在路上’。那出發時,你的‘背包’裏會帶上什麽?”
“我會盡量清空它。‘回去’不需要太多行李。我要為‘回來’時留足空間。”
“所以,‘回去’是你的生命,而像現在這樣‘回來’隻是你的生活?”
“我沒刻意分開它們。於你們,我隻是個過客。”
“可你把自己形容得像是個遊走在現實和虛幻之間的投機客。”
“這個形容也不錯。你難道不是博弈在規則和本性裏的冒險分子?”
午後的陽光照進院子,透過窗戶,灑在兩個人的身上。
小都的位置離照片很近,就站在那棵槭樹下。
壁扇的微風鼓動著她的衣袂和頭發,勾勒得她的身形纖細而美好,如迎風而立。
細薄的白色棉布反射的光線和入射光交織著,令她看上去就像是立於湖畔的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又像是籠在光霧中的一經碰觸便會消散的山間精靈的幻影。
鍾屹站得離窗戶更近些。
他已經換下滑稽的橡皮圍裙,身上是黑色的t恤衫和卡其布褲子。恤衫緊緊繃著他結實的胸肌,寬厚的肩膀和有力的上臂,使他在逆光裏看起來高而硬。他微卷的頭發有些蓬亂,在風裏顫動著,這讓他整個人充滿了野性的危險。
兩個人就這麽安靜,平靜地對視著。
像是都忘了片刻前那在旁人聽來晦澀難懂的談話,又像是都在判讀、咀嚼那談話背後的餘味。
但他們都確定,對方聽懂了。
終於,兩個人都偏開了臉。
就是那剛剛好的一瞬間。
剛好地都錯過了對方臉上那彼此鏡像般的苦笑。
是了然,也是放棄。
“原定的拍攝隻要拖後一天。其實,我今天來主要是想和你談一下專訪的事。”雖然是坦白,但小都偏偏沒有感到輕鬆。
明明有了答案,寫個專訪的素材也大致夠了,她可以交差了。
可她的心卻更沉,更亂了。
也許真的是無知無畏,無念則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