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亞東和葉懷遠聽出了張廷言話中決然的語氣,兩人心中生出大丈夫生當如是的感慨。
“請張副司令放心,我甘某人也不是怕死之人,隻要是抗日打鬼子我甘某人願意接受抗日軍安排”甘亞東起身說道。
“副司令,就是讓我葉懷遠拎一杆步槍上去和戰士們一起打鬼子我也絕無二話”葉懷遠正色道。
“兩位的心意我心領了,抗戰打鬼子各有分工,所謂術業有專攻,你們兩位就適合坐在後方管理好的地方,為前方提供充足的物資”張廷言說道。
張廷言最關心的就是今年的播種情況及預計產量,這一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東北的種植業發生了變化。
糧食產地逐漸北移,也就是從遼中平原逐漸轉移到鬆嫩平原,這對抗日軍來說是件好事,遼中平原此時處在日軍控製範圍下,而鬆嫩平原則處在抗日軍的掌握中。
隻是這一時期東北大豆成為東北農業的主要作物,尤其是遼中平原地區大豆種植麵積超過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麵積。
這與大豆作為當時外貿主要出口產品有直接關係,大豆及其製品占東北農產品出口的60%,大豆種植麵積由南往北逐年遞增。
1931年,東北糧食種植麵積為1373300公頃,大豆種植麵積為4202000公頃,占30%,產量更是達到了540餘萬噸。
之所以出現此類情況變化,主要還是因為東北大豆對氣候土壤的適應程度比小麥高,加上東北大豆品質好,國產小麥麵臨著外來小麥的衝擊,東北一直以來南麥北豆的局麵逐漸被打破。
聽完甘亞東和葉懷遠的解釋後,張廷言才對東北作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前世他隻知道東北是全國有名的糧倉,但對東北糧食具體情況並不了解。
他一直信奉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看來張做舟並沒有選錯人。
“甘廳長、葉廳長,大豆是我東北對外輸出的重要農產品,我們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缺乏工業品,想要獲取西方英美等國的工業品就必須拿農業品和他們換,大豆的產量不能減。”
“但如果都種大豆我們抗日軍和黑吉兩省的老百姓就沒了口糧,必須要保證我們這兩個省老百姓的口糧,稻米、小麥、玉米、粟等雜糧的產量也不能減。”
“這聽上去有點為難人,但是這就是現實你們動員人手,統計好我們黑龍江、吉林兩個省份能開墾耕種的土地麵積,各種作物做好合理布局,我們可以實行計劃經濟”張廷言說到。
聽到計劃經濟,葉懷遠有些驚訝地望著張廷言,他聽到計劃經濟這個說法,還是看劍橋大學凱恩斯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
隻不過他所就讀的倫敦大學學院大部分教授信奉的是市場經濟,不過他並沒有像學院中的一些教授迷信市場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幹預。
“副司令,黑龍江還有大片土地無人開墾,若是我們有足夠的人口才肯這些土地,東北的糧食產量必然會增長”葉懷遠說道。
葉懷遠提出通過增加耕種麵積來提高糧食產量,“楊廳長,我與李部長商量過克山兵工廠正計劃製造2.5噸卡車,到時候會再開辟一條生產線專門生產民用車輛”張廷言給兩人透露了一點消息。
葉懷遠聽到此消息喜出望外,他在英國留學時見過當機械作為一種生產力投入農業,對農業產生的巨大作用。
“另外我還計劃與美國合作修建一個拖拉機廠、一個化肥廠,以解決我東北農業麵臨的困局”張廷言接著說道。
目前中國國內還不具備生產化肥的能力,化肥依舊主要依靠進口,所用的化肥主要是氮肥,也就是硫酸銨。
中國國內每年進口化肥至少16萬噸,耗資2000餘萬元,進口的化肥中以英德等國的化肥品質較優,但價格也高,日本的化肥價格低,但品質差。
英國和德國製造化肥采用的是電流法,將空氣中的氮氣變為铔質,因此品質較純雜質少。
“副司令,這都是功在千秋利在萬代的好事啊”甘亞東興奮的說道。
拖拉機廠和化肥廠建立起來不僅能解放大量勞動力,提高糧食產量,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化肥廠製造的化肥夠多,還可以向關內出售,使中國擺脫依靠外國化肥的窘境。
“當然這些工廠都屬於抗日軍和抗日軍政府所有,我們也鼓勵民營企業家們投資這些領域及其他民生領域,例如紡織廠、麵粉廠、食品廠諸如此類。”
“但那些事關軍工和東北命脈的行業必須掌握在我們手中,此外嚴禁外國企業掌握東北礦產資源和重要工廠,重要廠礦收歸抗日軍所有”張廷言頓了一下接著說道。
“對於在東三省開設工廠的民營企業,免除大部分稅費鼓勵,對向外輸出的產品免征關稅,鼓勵民營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張廷言建議道。
甘亞東和葉懷遠對視一眼,兩人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驚訝,若是張廷言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他說出這些話他們兩人或許不會感覺到突兀,但張廷言也就20多歲他又是從哪知道這些的呢,這些可都是隻有真正見過才說得出來的。
因為張廷言前世並不是學經濟的,因此他對於如何進行經濟建設也知之甚少,隻能提出幾個後世見到的好點子,但這對於甘亞東和楊懷遠來說已經足夠了。
而一旁的張做舟則早已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張廷言,張廷言從小算是他看著長大的,小時候的他不能說不學無術,至少對於讀書沒有太多興趣,更喜歡舞槍弄棒。
沒想到竟然與甘亞東、葉懷遠聊起來,還知曉這麽多,甘亞東和葉懷遠表現的像個小學生一樣。
“還有你們兩人開始著手逐漸建立起我們抗日軍的貨幣體係,等我們的工農業產量上去以後,我們抗日軍控製區再使用以前的貨幣就不合適了,現在需要未雨綢繆”張廷言說道。
甘亞東和葉懷遠聽到這話感到壓力山大,兩人原以為隻是單純的與張廷言見麵,沒想到張廷言給兩人布置這麽重的任務,不過兩人都沒拒絕應了下來。
等把兩人送走後,張廷言疲憊的靠在椅子上,張廷言幾乎將後世自己所知道的涉及經濟的大部分知識都告訴了兩人,對於經濟發展自己也屬於外行,無法親自上陣,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出現問題後再想辦法解決。
沒多久張做舟走進來,他剛才將甘、葉二人親自送了出去以示尊重,“廷言,我可真是沒想到你還懂經濟,這葉懷遠可是喝過洋墨水的,我看他在你麵前也是洗耳恭聽呀”張做舟笑著說道。
“司令,我和他們比還差得遠呢,人家畢竟是內行,我隻能給他們提一點建議罷了”張廷言說道。
“司令,我有要事與你商量”張廷言坐直身子說道。
見張廷言嚴肅起來,張做舟坐在張廷言對麵說道:“廷言,你說吧。”
“司令,眼下我抗日軍表麵上看似實力強大,實際上麵臨著根基不牢的危機。”
沒等張做舟開口詢問,張廷言接著說道:“抗日軍想要擊退日軍所依靠的就是東北人民,但我抗日軍隻能控製到各縣,諸如縣以下的鎮村,我抗日軍根本沒有能力控製。”
“廷言,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根基薄弱?”張做舟問道。
“是的,日軍前不久發動的春季攻勢占領了昌圖,我抗日軍隻控製了昌圖縣城,因此昌圖一丟失,整個昌圖便不在抗日軍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抗日軍能控製到昌圖下麵的鎮村,即使日軍占領昌圖縣城,但廣大的農村依舊在我抗日軍的控製中,日軍隻能龜縮在縣城中,哪怕他們占領東北全部城市,他們就如同待在一座座孤島中一樣”張廷言說道。
聽到張廷言的話張做舟陷入沉思,通過將觸角伸到每個鎮村,進而控製東北全境這是以前自己想都沒想過的。
“廷言,我們如何才能控製住鎮村呢?”張做舟問道。
“我們可以將每個縣劃成幾個區,建立區一級的政府,他們管理所在轄區的村子,可以建立起區小隊這種基本武裝力量。”
“比它高一級的縣政府,則負責管理全縣事務,縣一級建立起縣大隊,並與附近抗日軍駐軍建立起聯係。”
“廷言,我們恐怕沒有這麽多人手”張做舟為難的說道。
“我計劃新建一所政治學院專門培養政工人才,他們畢業後就直接派往各地,同時各地政府還可以吸納我們抗日軍中的因傷殘而退伍的抗日軍戰士,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張廷言說道。
曆史上抗戰時期我黨對於人民群眾動員工作做到極致,將組織工作當做一個係統工程來做。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這樣一支有組織有秩序有執行的力量的出現,最終完全顛覆了中國基層一直以來的格局,這一點即使在21世紀也被證明仍然有效。
張做舟隻想鑽進張廷言的腦袋裏,看看他的腦袋裏到底裝了些什麽,他隨時蹦出來的奇思妙想令張做舟感到歎服。
“請張副司令放心,我甘某人也不是怕死之人,隻要是抗日打鬼子我甘某人願意接受抗日軍安排”甘亞東起身說道。
“副司令,就是讓我葉懷遠拎一杆步槍上去和戰士們一起打鬼子我也絕無二話”葉懷遠正色道。
“兩位的心意我心領了,抗戰打鬼子各有分工,所謂術業有專攻,你們兩位就適合坐在後方管理好的地方,為前方提供充足的物資”張廷言說道。
張廷言最關心的就是今年的播種情況及預計產量,這一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東北的種植業發生了變化。
糧食產地逐漸北移,也就是從遼中平原逐漸轉移到鬆嫩平原,這對抗日軍來說是件好事,遼中平原此時處在日軍控製範圍下,而鬆嫩平原則處在抗日軍的掌握中。
隻是這一時期東北大豆成為東北農業的主要作物,尤其是遼中平原地區大豆種植麵積超過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麵積。
這與大豆作為當時外貿主要出口產品有直接關係,大豆及其製品占東北農產品出口的60%,大豆種植麵積由南往北逐年遞增。
1931年,東北糧食種植麵積為1373300公頃,大豆種植麵積為4202000公頃,占30%,產量更是達到了540餘萬噸。
之所以出現此類情況變化,主要還是因為東北大豆對氣候土壤的適應程度比小麥高,加上東北大豆品質好,國產小麥麵臨著外來小麥的衝擊,東北一直以來南麥北豆的局麵逐漸被打破。
聽完甘亞東和葉懷遠的解釋後,張廷言才對東北作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前世他隻知道東北是全國有名的糧倉,但對東北糧食具體情況並不了解。
他一直信奉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看來張做舟並沒有選錯人。
“甘廳長、葉廳長,大豆是我東北對外輸出的重要農產品,我們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缺乏工業品,想要獲取西方英美等國的工業品就必須拿農業品和他們換,大豆的產量不能減。”
“但如果都種大豆我們抗日軍和黑吉兩省的老百姓就沒了口糧,必須要保證我們這兩個省老百姓的口糧,稻米、小麥、玉米、粟等雜糧的產量也不能減。”
“這聽上去有點為難人,但是這就是現實你們動員人手,統計好我們黑龍江、吉林兩個省份能開墾耕種的土地麵積,各種作物做好合理布局,我們可以實行計劃經濟”張廷言說到。
聽到計劃經濟,葉懷遠有些驚訝地望著張廷言,他聽到計劃經濟這個說法,還是看劍橋大學凱恩斯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
隻不過他所就讀的倫敦大學學院大部分教授信奉的是市場經濟,不過他並沒有像學院中的一些教授迷信市場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幹預。
“副司令,黑龍江還有大片土地無人開墾,若是我們有足夠的人口才肯這些土地,東北的糧食產量必然會增長”葉懷遠說道。
葉懷遠提出通過增加耕種麵積來提高糧食產量,“楊廳長,我與李部長商量過克山兵工廠正計劃製造2.5噸卡車,到時候會再開辟一條生產線專門生產民用車輛”張廷言給兩人透露了一點消息。
葉懷遠聽到此消息喜出望外,他在英國留學時見過當機械作為一種生產力投入農業,對農業產生的巨大作用。
“另外我還計劃與美國合作修建一個拖拉機廠、一個化肥廠,以解決我東北農業麵臨的困局”張廷言接著說道。
目前中國國內還不具備生產化肥的能力,化肥依舊主要依靠進口,所用的化肥主要是氮肥,也就是硫酸銨。
中國國內每年進口化肥至少16萬噸,耗資2000餘萬元,進口的化肥中以英德等國的化肥品質較優,但價格也高,日本的化肥價格低,但品質差。
英國和德國製造化肥采用的是電流法,將空氣中的氮氣變為铔質,因此品質較純雜質少。
“副司令,這都是功在千秋利在萬代的好事啊”甘亞東興奮的說道。
拖拉機廠和化肥廠建立起來不僅能解放大量勞動力,提高糧食產量,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化肥廠製造的化肥夠多,還可以向關內出售,使中國擺脫依靠外國化肥的窘境。
“當然這些工廠都屬於抗日軍和抗日軍政府所有,我們也鼓勵民營企業家們投資這些領域及其他民生領域,例如紡織廠、麵粉廠、食品廠諸如此類。”
“但那些事關軍工和東北命脈的行業必須掌握在我們手中,此外嚴禁外國企業掌握東北礦產資源和重要工廠,重要廠礦收歸抗日軍所有”張廷言頓了一下接著說道。
“對於在東三省開設工廠的民營企業,免除大部分稅費鼓勵,對向外輸出的產品免征關稅,鼓勵民營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張廷言建議道。
甘亞東和葉懷遠對視一眼,兩人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驚訝,若是張廷言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他說出這些話他們兩人或許不會感覺到突兀,但張廷言也就20多歲他又是從哪知道這些的呢,這些可都是隻有真正見過才說得出來的。
因為張廷言前世並不是學經濟的,因此他對於如何進行經濟建設也知之甚少,隻能提出幾個後世見到的好點子,但這對於甘亞東和楊懷遠來說已經足夠了。
而一旁的張做舟則早已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張廷言,張廷言從小算是他看著長大的,小時候的他不能說不學無術,至少對於讀書沒有太多興趣,更喜歡舞槍弄棒。
沒想到竟然與甘亞東、葉懷遠聊起來,還知曉這麽多,甘亞東和葉懷遠表現的像個小學生一樣。
“還有你們兩人開始著手逐漸建立起我們抗日軍的貨幣體係,等我們的工農業產量上去以後,我們抗日軍控製區再使用以前的貨幣就不合適了,現在需要未雨綢繆”張廷言說道。
甘亞東和葉懷遠聽到這話感到壓力山大,兩人原以為隻是單純的與張廷言見麵,沒想到張廷言給兩人布置這麽重的任務,不過兩人都沒拒絕應了下來。
等把兩人送走後,張廷言疲憊的靠在椅子上,張廷言幾乎將後世自己所知道的涉及經濟的大部分知識都告訴了兩人,對於經濟發展自己也屬於外行,無法親自上陣,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出現問題後再想辦法解決。
沒多久張做舟走進來,他剛才將甘、葉二人親自送了出去以示尊重,“廷言,我可真是沒想到你還懂經濟,這葉懷遠可是喝過洋墨水的,我看他在你麵前也是洗耳恭聽呀”張做舟笑著說道。
“司令,我和他們比還差得遠呢,人家畢竟是內行,我隻能給他們提一點建議罷了”張廷言說道。
“司令,我有要事與你商量”張廷言坐直身子說道。
見張廷言嚴肅起來,張做舟坐在張廷言對麵說道:“廷言,你說吧。”
“司令,眼下我抗日軍表麵上看似實力強大,實際上麵臨著根基不牢的危機。”
沒等張做舟開口詢問,張廷言接著說道:“抗日軍想要擊退日軍所依靠的就是東北人民,但我抗日軍隻能控製到各縣,諸如縣以下的鎮村,我抗日軍根本沒有能力控製。”
“廷言,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根基薄弱?”張做舟問道。
“是的,日軍前不久發動的春季攻勢占領了昌圖,我抗日軍隻控製了昌圖縣城,因此昌圖一丟失,整個昌圖便不在抗日軍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抗日軍能控製到昌圖下麵的鎮村,即使日軍占領昌圖縣城,但廣大的農村依舊在我抗日軍的控製中,日軍隻能龜縮在縣城中,哪怕他們占領東北全部城市,他們就如同待在一座座孤島中一樣”張廷言說道。
聽到張廷言的話張做舟陷入沉思,通過將觸角伸到每個鎮村,進而控製東北全境這是以前自己想都沒想過的。
“廷言,我們如何才能控製住鎮村呢?”張做舟問道。
“我們可以將每個縣劃成幾個區,建立區一級的政府,他們管理所在轄區的村子,可以建立起區小隊這種基本武裝力量。”
“比它高一級的縣政府,則負責管理全縣事務,縣一級建立起縣大隊,並與附近抗日軍駐軍建立起聯係。”
“廷言,我們恐怕沒有這麽多人手”張做舟為難的說道。
“我計劃新建一所政治學院專門培養政工人才,他們畢業後就直接派往各地,同時各地政府還可以吸納我們抗日軍中的因傷殘而退伍的抗日軍戰士,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張廷言說道。
曆史上抗戰時期我黨對於人民群眾動員工作做到極致,將組織工作當做一個係統工程來做。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這樣一支有組織有秩序有執行的力量的出現,最終完全顛覆了中國基層一直以來的格局,這一點即使在21世紀也被證明仍然有效。
張做舟隻想鑽進張廷言的腦袋裏,看看他的腦袋裏到底裝了些什麽,他隨時蹦出來的奇思妙想令張做舟感到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