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發榜後,賜宴於禮部。這是對考試官的答謝,也是對新科進士的祝賀。
先是考試官進入會場,待對方坐定以後則有狀元帶著新科進士們入席。
狀元一人一桌。榜眼和探花一桌,其餘的進士則是四人一桌。
狀元在司禮官的引見之下坐了上首。但見這小子麵沉似水,一臉嚴肅,仿佛是剛剛死了親人一般。
而李淩坐下的同時卻聽到了一個人驚訝的聲音:“啊,李會元怎麽會是你呀!”。
原來坐在對麵的正是林三,他是今科的榜眼。
雖然李淩不認為自己一定能夠中狀元,但是當他知道自己隻是一個一甲第三名的時候心裏還是有淡淡的失落。
唱名覲見皇帝的時候他就有些失魂落魄,根本就不知道站在他身邊地方居然是林三。
而林三也是一樣,他當時也有些心不在焉,不過他是被巨大的幸福擊昏了。
本以為自己最多能中二甲,沒有想到居然是榜眼。
“李會元,我這是沾了你的光啊!”。林三枯澀的說道。
一般來說,朝廷為了平衡南北學子之間的差異,在錄取名額上有一些成文的規定,比如說雖然曆屆進士當中南人都要多一些,但是在大體上還是相當的。
如果今科的狀元是北方人,則一甲的其他兩名就要錄取南方人。
而這次也是如此,北人康海做了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是南方人。
“我聽說康海的答卷並不是很完美,隻不過皇帝不想讓你產生驕傲的心態這才將你放到了第三名!”。林三小聲的說道。
文人相輕,他其實是不很在意這個名不經傳的康海,這家夥純屬是走了****運才撿了個狀元做。
林三對現在的狀況很滿意,他決定先在翰林院裏進修一段日子再考慮到地方做官的問題。
“我和巧雲商量過了,今後我們很長時間回不了應天府了,準備找人將那裏的房產都處理了,然後在京城置辦一個小院子,今後就在這裏安家了!”。林三微笑著說道,看來他和巧雲過的很幸福。
林三做了榜眼,而徐來在則是二甲第九名。
徐胖子對這次的成績很滿意,不過他不準備進翰林院。而是想走徐家先輩們的老路。
現在邊關雖無大患,但是蒙古諸部一直虎視中原,小的摩擦和紛爭接連不斷,正是健功立業的好時機。
徐家就是看中了這次機會,想讓徐來到邊關曆練一下。
這次一同參加會試的幾次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李淩自然是很高興。
隻是人生際遇變換莫測,終有要分開的一天。
恩榮宴並不鋪張,菜食雖然種類繁多但是並不奢侈。
而參加宴會的人也並沒有將這些食品放在心上。
飯桌上的人都在談論這次科考的成績。
不知道是哪個多嘴的小太監竟然將皇帝和劉吉兩人的談話透露了出來。
這種消息是最容易傳播的,不到兩天的工夫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了新科狀元康海其實名不副實。
即使是在恩榮宴上,大家所討論的也是這個。
其實不僅僅是進士們,考官們對於是否應該點康海做狀元心中也存在著疑慮。
特別是參與評卷的閣老們,他們對更是認為這次的狀元本來就應該是李淩的。
康海獨自一人坐在上垂首,他一聲不響著喝著酒,對桌上的美味佳肴和眾人的評論不聞不問。
他雖然繃著臉一句話也不說,但是坐在他身邊的李淩和林三都感覺到了一種壓抑的感覺,這小子已經快要到了崩潰的邊緣,估計他要爆發了。
皇帝親自到場向新科進士們祝賀了。這次科舉已經圓滿結束了,它向朝廷輸送了許多有用的人才,皇帝此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勉勵大家在以後的為官生涯中各自珍重,努力為朝廷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隻是他剛剛越過李淩這桌走向狀元所在位子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了狀況。
康海猛然間向自己的嘴裏灌了一壺酒說道:“皇上,康海請您下定決心徹鄭旺的案子,若他真是冒認皇親,請賜他一死!”。
康海的石破驚天的一句話惹得眾人大為震動,尤其是在場的官員們都為這位新科狀元捏了一把冷汗。
這康海真是太莽撞了,做事情隻前也不先打聽打聽,有些事情是不能擺在明麵上說的。
康海好好的一個狀元,現在前程盡毀了。
這個案子其實很簡單,鄭旺這家夥隻是自以為是而已,他起初指認一個叫鄭翠娥的女子是他的女兒,以為是對方生了太子。
但是這宮女隻是一個卑微的奴婢而已,她身上既沒有胎記也沒有被皇帝寵幸過。
按說事情很簡單,將鄭老漢處死也就完結了。
但是偏偏皇帝就是不吐口,事情一直就僵持大襖現在,十餘年沒有了結。
其中是否有某種更深層次的內幕就不得而知了。
這本是皇家的禁忌,怎麽能當眾說出來!
“這件事情是誰告訴你的,又是誰攛掇你如此問的?”。皇帝冷冰冰的質問道。
康海突然間站了起來,他向前緊走了兩步跪倒在地,隻是他一句話也沒有說。
“胡鬧!”。皇帝一甩袖子,看也沒看康海一眼就離開了。
恩榮宴不歡而散,沒過多久康海就被皇帝關進了大牢當中,雖然沒有剝奪他的功名,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直言犯君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大家以後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好。
皇帝回到了後宮,張皇後已經在那裏等著他了。
皇帝不悅的樣子並沒有有嚇倒皇後,她反而厲聲問道:“皇上,為什麽不當眾回答狀元的請求呢?你為什麽不肯給他一個明確的交代?”
皇後咬著牙沉聲說道:“你留著鄭旺那老兒是不是要隨時提醒我,太子根本就不是我親生的,而我這個皇後也是依靠別人的孩子才獲得的是不是?”。
這一次皇後也爆發了,能在危機重重的後宮中穩坐皇後的位子,張氏自然不是一個省油的等。
她之所以能夠在後宮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實是在於她抓住了皇帝的一個弱點。
孝宗皇帝小時候在皇宮中根本就不能以皇子的身份示人,此後又受到了萬貴妃的百般欺淩。
皇帝看起來英明神武,其實他骨子裏是很懦弱的。
小時候見慣了後宮當中你死我活的爭鬥,他自然也不願意看到自己家無寧日。
所以隻要張氏事情做的不是太過分,皇帝是不會太在意的。
果然,皇帝隻是坐到桌子前飲茶,並未責怪張皇後。
房間外的窗戶下麵,太子悄悄的流下了眼淚,他來看望母後,卻沒有想到偷聽到了這樣的奇聞。
(未完待續。)
先是考試官進入會場,待對方坐定以後則有狀元帶著新科進士們入席。
狀元一人一桌。榜眼和探花一桌,其餘的進士則是四人一桌。
狀元在司禮官的引見之下坐了上首。但見這小子麵沉似水,一臉嚴肅,仿佛是剛剛死了親人一般。
而李淩坐下的同時卻聽到了一個人驚訝的聲音:“啊,李會元怎麽會是你呀!”。
原來坐在對麵的正是林三,他是今科的榜眼。
雖然李淩不認為自己一定能夠中狀元,但是當他知道自己隻是一個一甲第三名的時候心裏還是有淡淡的失落。
唱名覲見皇帝的時候他就有些失魂落魄,根本就不知道站在他身邊地方居然是林三。
而林三也是一樣,他當時也有些心不在焉,不過他是被巨大的幸福擊昏了。
本以為自己最多能中二甲,沒有想到居然是榜眼。
“李會元,我這是沾了你的光啊!”。林三枯澀的說道。
一般來說,朝廷為了平衡南北學子之間的差異,在錄取名額上有一些成文的規定,比如說雖然曆屆進士當中南人都要多一些,但是在大體上還是相當的。
如果今科的狀元是北方人,則一甲的其他兩名就要錄取南方人。
而這次也是如此,北人康海做了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是南方人。
“我聽說康海的答卷並不是很完美,隻不過皇帝不想讓你產生驕傲的心態這才將你放到了第三名!”。林三小聲的說道。
文人相輕,他其實是不很在意這個名不經傳的康海,這家夥純屬是走了****運才撿了個狀元做。
林三對現在的狀況很滿意,他決定先在翰林院裏進修一段日子再考慮到地方做官的問題。
“我和巧雲商量過了,今後我們很長時間回不了應天府了,準備找人將那裏的房產都處理了,然後在京城置辦一個小院子,今後就在這裏安家了!”。林三微笑著說道,看來他和巧雲過的很幸福。
林三做了榜眼,而徐來在則是二甲第九名。
徐胖子對這次的成績很滿意,不過他不準備進翰林院。而是想走徐家先輩們的老路。
現在邊關雖無大患,但是蒙古諸部一直虎視中原,小的摩擦和紛爭接連不斷,正是健功立業的好時機。
徐家就是看中了這次機會,想讓徐來到邊關曆練一下。
這次一同參加會試的幾次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李淩自然是很高興。
隻是人生際遇變換莫測,終有要分開的一天。
恩榮宴並不鋪張,菜食雖然種類繁多但是並不奢侈。
而參加宴會的人也並沒有將這些食品放在心上。
飯桌上的人都在談論這次科考的成績。
不知道是哪個多嘴的小太監竟然將皇帝和劉吉兩人的談話透露了出來。
這種消息是最容易傳播的,不到兩天的工夫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了新科狀元康海其實名不副實。
即使是在恩榮宴上,大家所討論的也是這個。
其實不僅僅是進士們,考官們對於是否應該點康海做狀元心中也存在著疑慮。
特別是參與評卷的閣老們,他們對更是認為這次的狀元本來就應該是李淩的。
康海獨自一人坐在上垂首,他一聲不響著喝著酒,對桌上的美味佳肴和眾人的評論不聞不問。
他雖然繃著臉一句話也不說,但是坐在他身邊的李淩和林三都感覺到了一種壓抑的感覺,這小子已經快要到了崩潰的邊緣,估計他要爆發了。
皇帝親自到場向新科進士們祝賀了。這次科舉已經圓滿結束了,它向朝廷輸送了許多有用的人才,皇帝此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勉勵大家在以後的為官生涯中各自珍重,努力為朝廷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隻是他剛剛越過李淩這桌走向狀元所在位子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了狀況。
康海猛然間向自己的嘴裏灌了一壺酒說道:“皇上,康海請您下定決心徹鄭旺的案子,若他真是冒認皇親,請賜他一死!”。
康海的石破驚天的一句話惹得眾人大為震動,尤其是在場的官員們都為這位新科狀元捏了一把冷汗。
這康海真是太莽撞了,做事情隻前也不先打聽打聽,有些事情是不能擺在明麵上說的。
康海好好的一個狀元,現在前程盡毀了。
這個案子其實很簡單,鄭旺這家夥隻是自以為是而已,他起初指認一個叫鄭翠娥的女子是他的女兒,以為是對方生了太子。
但是這宮女隻是一個卑微的奴婢而已,她身上既沒有胎記也沒有被皇帝寵幸過。
按說事情很簡單,將鄭老漢處死也就完結了。
但是偏偏皇帝就是不吐口,事情一直就僵持大襖現在,十餘年沒有了結。
其中是否有某種更深層次的內幕就不得而知了。
這本是皇家的禁忌,怎麽能當眾說出來!
“這件事情是誰告訴你的,又是誰攛掇你如此問的?”。皇帝冷冰冰的質問道。
康海突然間站了起來,他向前緊走了兩步跪倒在地,隻是他一句話也沒有說。
“胡鬧!”。皇帝一甩袖子,看也沒看康海一眼就離開了。
恩榮宴不歡而散,沒過多久康海就被皇帝關進了大牢當中,雖然沒有剝奪他的功名,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直言犯君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大家以後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好。
皇帝回到了後宮,張皇後已經在那裏等著他了。
皇帝不悅的樣子並沒有有嚇倒皇後,她反而厲聲問道:“皇上,為什麽不當眾回答狀元的請求呢?你為什麽不肯給他一個明確的交代?”
皇後咬著牙沉聲說道:“你留著鄭旺那老兒是不是要隨時提醒我,太子根本就不是我親生的,而我這個皇後也是依靠別人的孩子才獲得的是不是?”。
這一次皇後也爆發了,能在危機重重的後宮中穩坐皇後的位子,張氏自然不是一個省油的等。
她之所以能夠在後宮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實是在於她抓住了皇帝的一個弱點。
孝宗皇帝小時候在皇宮中根本就不能以皇子的身份示人,此後又受到了萬貴妃的百般欺淩。
皇帝看起來英明神武,其實他骨子裏是很懦弱的。
小時候見慣了後宮當中你死我活的爭鬥,他自然也不願意看到自己家無寧日。
所以隻要張氏事情做的不是太過分,皇帝是不會太在意的。
果然,皇帝隻是坐到桌子前飲茶,並未責怪張皇後。
房間外的窗戶下麵,太子悄悄的流下了眼淚,他來看望母後,卻沒有想到偷聽到了這樣的奇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