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能令太子去領兵,必然不會是五年前那樣的大戰,也必然會配上精兵良將。零點看書這本就是給愛子立功增加聲望的,皇帝哪有不做足準備的?
可就算這樣,仍是出現了偏差。
事到如今,太子如何遇伏,得說個明白。
此次出兵,主帥是夏侯冀,主將是李流。
李流任的是領軍將軍,從一品,掌禁軍與京師安危。可見其才能,可見其之受信重。讓這樣一個難得的將帥之才,特意離京擊退突厥小股軍隊騷擾性的犯邊,顯然是殺雞用牛刀。
但這把牛刀,事到臨頭竟出了錯。
那甲士口齒伶俐,三言兩語,便說得清楚了。
原是打退了犯邊的小股突厥軍,邊疆已穩了,在班師之際,又有小股軍隊來犯,李流久經沙場,自發覺了不對,戰場上,機遇就在瞬息之間,突厥少有如此不按常理用兵的。李流忙率軍前去察看,誰知突厥軍埋伏在途中,讓太子中了埋伏。太子不知兵事,焉能抵抗?手握大軍,卻如小兒得名劍,不知如何用,幸而李流察覺,緊趕回來,方免了釀成大禍。
皇帝怒極,隻以李流貪功,先令車騎將軍崔質道帶禦醫馳往,並許其就近調派軍隊,而後問諸人突厥此行何意?
高丞相道:“當是突利欲傷太子,亂我國本。”
也隻得如此了,不然,何以原隻是慣常來劫掠的犯邊,會成為大股軍隊埋伏?又或是想俘虜太子,跟大夏要錢要糧要茶要鹽要絲綢?
底下你一言我一語說得慷慨激昂,皇帝也徹底厭煩了突厥不斷的騷擾,想要徹底解決,他突然間便想起夏侯沛說的那個辦法——另扶一主!
打,不是沒打過,實在不好打。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的矛盾是不可消滅的,突厥也不是捏一捏就捏碎的豆腐塊,而中原分裂的形勢亦決定了,大夏不會將兵力與財力耗在北陲。故而,自五年前那一場大戰,兩國便再未爆發過大戰,就連五年前那一場,亦是突厥出兵在先。
但現在,已不是如此。
不說太子遇襲,惹惱了皇帝與朝上諸公,單是長江以南的形勢便決定了,不可叫突厥再這麽胡亂蹦躂給大夏添堵了。近日有消息頻頻傳來,越主成括,有勵精圖治的跡象。若是如此,楚越之間定將再有大戰,大夏已失過一次機會,不能再失第二次!
十二郎那日認真而斬釘截鐵的神色顯現在皇帝腦海中,底下爭得厲害,有說打的,也有說不可打,不當徒耗兵力的。
若能不打,便讓突厥安分下來,另扶一主,看來是一良策。
皇帝亦果決之人,當即令退朝,留下高宣成、蘇充、魏師、魏會四人商量另扶一主可行否?
留下這四人,高宣成乃丞相,一切軍政大事,他都可管,蘇充是個全才,任禦史大夫前,他所擔職務乃是征西將軍參謀,那時的征西將軍,是當今的皇帝,而魏師魏會便不必多言。
皇帝一說,魏會當即眼睛一亮,道:“這是何人所上之策?正與臣所想,不謀而合!”
此言一出,皇帝心下便是一寬,隨即想到此策出自何人,便又是一緊,他抬手示意:“卿且說來。”
他沒說出策的是誰,魏會也沒在意,他謀此事多年,為的自是一朝奏效,此時,皇帝提起,他自將所謀所劃都說了來。
皇帝聽得聚精會神,越到後麵,便越振奮,待魏會敘述畢,皇帝毫不猶豫道:“此事,便全權交予卿,放手去幹,不必顧慮!朕待卿佳訊!”
魏會領命,隔日,便帶了兩名仆役,孤身離開洛陽。
他已準備了三年,一切行裝都是打點好的。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那是突厥,他在那裏居住七載。漫漫年華,那裏的一草一木,他都極為熟悉,除卻洛陽,那幾乎就要成為他的另一個故鄉,然而此次,他遠赴突厥,為的並非緬懷,並非為重遊,他要做的是替他的國家,征服這片土地。
魏會離京,於朝中情勢看似關礙不大,但地下暗湧有越發洶湧的趨勢。夏侯衷頻頻通過禦史大夫蘇充頻頻與朝臣接洽,但他並不肯留人口舌,隻是會麵,並不說什麽嫡儲之語,更絲毫不語涉太子,另一方麵,他又用心整飭了一份禮物親送去東宮,送得都是些上好藥材,且還是經過禦醫過目的藥材,姿態做得十分漂亮。
相對而言,夏侯恕則怯懦許多,他也存了野望,但因從小不被重視,讓兄長壓了一頭便罷了,弟弟們也不將他放在眼中,這便令夏侯恕極為憋屈,小時,他不知當如何,隻是心中的憤懣、不甘日積月累,成了一根深深紮進他心裏的毒刺。這根毒刺刺激著他,倘若他是儲君,旁人可敢如此無視於他?然而,這一念頭又會被他是無能的這認知壓下去。若非他無能,阿爹為何不看重他?若非他無能,兄弟為何不將他當回事?如此劇烈矛盾的心態便使得夏侯恕畏畏縮縮之餘,怨極了夏侯冀。此番夏侯冀戰敗,他哪會就這麽幹看著?必要上前踩上兩腳方罷休。
人心思變了。
因太子一敗,無瑕白璧上劃出一道裂痕來,有心之人便以為有隙可乘了。
這些,夏侯沛都是知道的,她也鬱悶得很,阿爹怎地這般靠不住?
李流打仗是一把好手不假,但此人耿直,且年輕時在北陲駐守過十六年,看著同袍死在突厥刀下,與突厥,是深仇大恨。大約皇帝也是看中這一點,知曉李流對突厥戰術熟悉,方派了他任大將軍,可他忘了,也正因如此,若有大敗突厥之機,李流是無論如何不會放棄的,當人一心撲在一事上,免不了便會疏忽,故而,李流親去察看,太子遇襲負傷。
夏侯沛人小,但對朝中諸君了解並不少,這因她身在太學。太學中有許多俊彥,大多出自名門望族,家中皆有父兄叔伯在朝為官,便少不得知道些朝事。且時下清談盛行,少年間談論國事乃是時興之事,夏侯沛便少不得聽聞許多。
關於李流履曆與為人,便是太子剛出征時,聽人講的。
而眼下,那一堆俊彥又聚在園中談論了。
“聽聞大鴻臚出京使突厥去了,也不知此行所圖為何。”護軍將軍鄭薑家的九郎鄭智說道。
大鴻臚此時出使,想也知,必不是為安撫突厥去的,太子都叫人傷了,不發兵打過去都是聖人寬容,豈會派人安撫。
蘇充侄孫蘇誠撇了撇嘴,道:“不論為的什麽,總是為聖人分憂,太子剛敗,他自得頂上。”暗示魏會急著出使,是為立功,之所以急於立功,是為彌補太子之敗。
“蘇兄這話說得就不厚道了,大鴻臚為國為民,對突厥一事,可沒少出力。”崔琦吊兒郎當地伏在案上。
蘇誠皺眉,正欲反駁,便見崔琦站起身,那一身吊兒郎當也收了起來,甚為鄭重地一禮:“見過廣陵殿下。”
眾人這才發現,廣陵王不知何時到了他們身旁。
一眾貴胄子忙起身見禮。
夏侯沛端的是平易近人,一笑,臉上還有可愛的小酒窩:“你們自談著,我隻路過而已。”看崔琦一眼,又朝外走去。
眾人目送了夏侯沛走遠,原在說什麽也忘了,話頭轉向廣陵王光彩照人的風采與其他諸皇子身上。說到聖人諸子,又免不了繞回來魏氏如今榮耀。
今日下學早,夏侯沛本是想去一趟崇文館,聽聞越主成括是一詩賦大家,她便欲取一兩篇名章來看,誰料經過此地,聽了這麽一耳朵。
走出那園子,夏侯沛遇上一人,那人似是剛從外間歸來,正要入那園去,夏侯沛想起方才園中在談什麽,心下一思慮,便阻了他一回:“魏郎從何而來?”
魏善早看到廣陵王了,隻等走近便施禮,不料她卻先開口了,忙道:“替夫子抄錄近年來新增的譜牒。郡王將往何處?”
所謂譜牒,便是指世家族譜,被世人當做了一項學問來研究。
夏侯沛便道:“正要往崇文館,魏郎若無事,不若同行?”
魏善略一猶豫,答應了。
走出不遠,便看到崔琦在前方等著。魏善本在思索著廣陵王與他又不親近,二人隻打過幾次照麵,話都甚少說的,為何突然要他相陪?這時看到等在前方的崔琦,他又想難道是崔氏的意思,郡王不過從中牽線?
廣陵王雖才七歲半,可出自宮廷,誰能簡單?就他那表兄三皇子衷,在廣陵王這年紀便頻頻與他接觸示好了。
魏善想自己一小輩,家中大事皆掌在伯父與父親手中,他並無置喙之力,可若是廣陵王與崔氏提出了什麽可行要求,倒是可以從中遞一遞話。
可一想到父親出使突厥去了,家中隻剩下伯父,魏善又不禁猶豫,有些事,還是讓父親做決斷的好,伯父,行軍打仗有如神助,但在平日政務上,似乎有一些不妥。
能令太子去領兵,必然不會是五年前那樣的大戰,也必然會配上精兵良將。零點看書這本就是給愛子立功增加聲望的,皇帝哪有不做足準備的?
可就算這樣,仍是出現了偏差。
事到如今,太子如何遇伏,得說個明白。
此次出兵,主帥是夏侯冀,主將是李流。
李流任的是領軍將軍,從一品,掌禁軍與京師安危。可見其才能,可見其之受信重。讓這樣一個難得的將帥之才,特意離京擊退突厥小股軍隊騷擾性的犯邊,顯然是殺雞用牛刀。
但這把牛刀,事到臨頭竟出了錯。
那甲士口齒伶俐,三言兩語,便說得清楚了。
原是打退了犯邊的小股突厥軍,邊疆已穩了,在班師之際,又有小股軍隊來犯,李流久經沙場,自發覺了不對,戰場上,機遇就在瞬息之間,突厥少有如此不按常理用兵的。李流忙率軍前去察看,誰知突厥軍埋伏在途中,讓太子中了埋伏。太子不知兵事,焉能抵抗?手握大軍,卻如小兒得名劍,不知如何用,幸而李流察覺,緊趕回來,方免了釀成大禍。
皇帝怒極,隻以李流貪功,先令車騎將軍崔質道帶禦醫馳往,並許其就近調派軍隊,而後問諸人突厥此行何意?
高丞相道:“當是突利欲傷太子,亂我國本。”
也隻得如此了,不然,何以原隻是慣常來劫掠的犯邊,會成為大股軍隊埋伏?又或是想俘虜太子,跟大夏要錢要糧要茶要鹽要絲綢?
底下你一言我一語說得慷慨激昂,皇帝也徹底厭煩了突厥不斷的騷擾,想要徹底解決,他突然間便想起夏侯沛說的那個辦法——另扶一主!
打,不是沒打過,實在不好打。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的矛盾是不可消滅的,突厥也不是捏一捏就捏碎的豆腐塊,而中原分裂的形勢亦決定了,大夏不會將兵力與財力耗在北陲。故而,自五年前那一場大戰,兩國便再未爆發過大戰,就連五年前那一場,亦是突厥出兵在先。
但現在,已不是如此。
不說太子遇襲,惹惱了皇帝與朝上諸公,單是長江以南的形勢便決定了,不可叫突厥再這麽胡亂蹦躂給大夏添堵了。近日有消息頻頻傳來,越主成括,有勵精圖治的跡象。若是如此,楚越之間定將再有大戰,大夏已失過一次機會,不能再失第二次!
十二郎那日認真而斬釘截鐵的神色顯現在皇帝腦海中,底下爭得厲害,有說打的,也有說不可打,不當徒耗兵力的。
若能不打,便讓突厥安分下來,另扶一主,看來是一良策。
皇帝亦果決之人,當即令退朝,留下高宣成、蘇充、魏師、魏會四人商量另扶一主可行否?
留下這四人,高宣成乃丞相,一切軍政大事,他都可管,蘇充是個全才,任禦史大夫前,他所擔職務乃是征西將軍參謀,那時的征西將軍,是當今的皇帝,而魏師魏會便不必多言。
皇帝一說,魏會當即眼睛一亮,道:“這是何人所上之策?正與臣所想,不謀而合!”
此言一出,皇帝心下便是一寬,隨即想到此策出自何人,便又是一緊,他抬手示意:“卿且說來。”
他沒說出策的是誰,魏會也沒在意,他謀此事多年,為的自是一朝奏效,此時,皇帝提起,他自將所謀所劃都說了來。
皇帝聽得聚精會神,越到後麵,便越振奮,待魏會敘述畢,皇帝毫不猶豫道:“此事,便全權交予卿,放手去幹,不必顧慮!朕待卿佳訊!”
魏會領命,隔日,便帶了兩名仆役,孤身離開洛陽。
他已準備了三年,一切行裝都是打點好的。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那是突厥,他在那裏居住七載。漫漫年華,那裏的一草一木,他都極為熟悉,除卻洛陽,那幾乎就要成為他的另一個故鄉,然而此次,他遠赴突厥,為的並非緬懷,並非為重遊,他要做的是替他的國家,征服這片土地。
魏會離京,於朝中情勢看似關礙不大,但地下暗湧有越發洶湧的趨勢。夏侯衷頻頻通過禦史大夫蘇充頻頻與朝臣接洽,但他並不肯留人口舌,隻是會麵,並不說什麽嫡儲之語,更絲毫不語涉太子,另一方麵,他又用心整飭了一份禮物親送去東宮,送得都是些上好藥材,且還是經過禦醫過目的藥材,姿態做得十分漂亮。
相對而言,夏侯恕則怯懦許多,他也存了野望,但因從小不被重視,讓兄長壓了一頭便罷了,弟弟們也不將他放在眼中,這便令夏侯恕極為憋屈,小時,他不知當如何,隻是心中的憤懣、不甘日積月累,成了一根深深紮進他心裏的毒刺。這根毒刺刺激著他,倘若他是儲君,旁人可敢如此無視於他?然而,這一念頭又會被他是無能的這認知壓下去。若非他無能,阿爹為何不看重他?若非他無能,兄弟為何不將他當回事?如此劇烈矛盾的心態便使得夏侯恕畏畏縮縮之餘,怨極了夏侯冀。此番夏侯冀戰敗,他哪會就這麽幹看著?必要上前踩上兩腳方罷休。
人心思變了。
因太子一敗,無瑕白璧上劃出一道裂痕來,有心之人便以為有隙可乘了。
這些,夏侯沛都是知道的,她也鬱悶得很,阿爹怎地這般靠不住?
李流打仗是一把好手不假,但此人耿直,且年輕時在北陲駐守過十六年,看著同袍死在突厥刀下,與突厥,是深仇大恨。大約皇帝也是看中這一點,知曉李流對突厥戰術熟悉,方派了他任大將軍,可他忘了,也正因如此,若有大敗突厥之機,李流是無論如何不會放棄的,當人一心撲在一事上,免不了便會疏忽,故而,李流親去察看,太子遇襲負傷。
夏侯沛人小,但對朝中諸君了解並不少,這因她身在太學。太學中有許多俊彥,大多出自名門望族,家中皆有父兄叔伯在朝為官,便少不得知道些朝事。且時下清談盛行,少年間談論國事乃是時興之事,夏侯沛便少不得聽聞許多。
關於李流履曆與為人,便是太子剛出征時,聽人講的。
而眼下,那一堆俊彥又聚在園中談論了。
“聽聞大鴻臚出京使突厥去了,也不知此行所圖為何。”護軍將軍鄭薑家的九郎鄭智說道。
大鴻臚此時出使,想也知,必不是為安撫突厥去的,太子都叫人傷了,不發兵打過去都是聖人寬容,豈會派人安撫。
蘇充侄孫蘇誠撇了撇嘴,道:“不論為的什麽,總是為聖人分憂,太子剛敗,他自得頂上。”暗示魏會急著出使,是為立功,之所以急於立功,是為彌補太子之敗。
“蘇兄這話說得就不厚道了,大鴻臚為國為民,對突厥一事,可沒少出力。”崔琦吊兒郎當地伏在案上。
蘇誠皺眉,正欲反駁,便見崔琦站起身,那一身吊兒郎當也收了起來,甚為鄭重地一禮:“見過廣陵殿下。”
眾人這才發現,廣陵王不知何時到了他們身旁。
一眾貴胄子忙起身見禮。
夏侯沛端的是平易近人,一笑,臉上還有可愛的小酒窩:“你們自談著,我隻路過而已。”看崔琦一眼,又朝外走去。
眾人目送了夏侯沛走遠,原在說什麽也忘了,話頭轉向廣陵王光彩照人的風采與其他諸皇子身上。說到聖人諸子,又免不了繞回來魏氏如今榮耀。
今日下學早,夏侯沛本是想去一趟崇文館,聽聞越主成括是一詩賦大家,她便欲取一兩篇名章來看,誰料經過此地,聽了這麽一耳朵。
走出那園子,夏侯沛遇上一人,那人似是剛從外間歸來,正要入那園去,夏侯沛想起方才園中在談什麽,心下一思慮,便阻了他一回:“魏郎從何而來?”
魏善早看到廣陵王了,隻等走近便施禮,不料她卻先開口了,忙道:“替夫子抄錄近年來新增的譜牒。郡王將往何處?”
所謂譜牒,便是指世家族譜,被世人當做了一項學問來研究。
夏侯沛便道:“正要往崇文館,魏郎若無事,不若同行?”
魏善略一猶豫,答應了。
走出不遠,便看到崔琦在前方等著。魏善本在思索著廣陵王與他又不親近,二人隻打過幾次照麵,話都甚少說的,為何突然要他相陪?這時看到等在前方的崔琦,他又想難道是崔氏的意思,郡王不過從中牽線?
廣陵王雖才七歲半,可出自宮廷,誰能簡單?就他那表兄三皇子衷,在廣陵王這年紀便頻頻與他接觸示好了。
魏善想自己一小輩,家中大事皆掌在伯父與父親手中,他並無置喙之力,可若是廣陵王與崔氏提出了什麽可行要求,倒是可以從中遞一遞話。
可一想到父親出使突厥去了,家中隻剩下伯父,魏善又不禁猶豫,有些事,還是讓父親做決斷的好,伯父,行軍打仗有如神助,但在平日政務上,似乎有一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