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魏皇後是在皇帝登基隔年過世的,那年,夏侯冀九歲,也就是夏侯沛如今的年歲,已立為皇太子了。零點看書皇帝憐其喪母,待他無比關愛,擇師選能,事事過問,又見夏侯冀還幼,便不十分要求他,不論學業日常,都甚為寬容。


    太子太傅是高丞相,然高相秉政,忙碌朝堂,自不能日日來授課,便有太子詹事來講課,太子詹事是個老先生,文采斐然之輩,尤重儒道。太子因生活安逸寬容,便覺儒道甚合他意,學得也格外認真。到如今,溫潤如玉不假,深究起來,太落窠臼,過於死板了。


    皇帝近幾年重視起對太子教導,眼下見太子雖未顯不滿,卻也不發一詞,便知太子這是不讚同。


    自**年前楚越一戰,越國頹勢已定,雖仍稱國,卻接連割讓城池,如今國土已不足從前一半,越主成括有誌重整山河,奈何越軍在楚越一戰中折損大半,越國人口不足,再征兵,也整頓不出一支雄師,最為關鍵的是,越國已無良將。


    而楚帝已年屆七旬,過去,他也是雄心壯誌渡江北去,可惜一年一年的等待時機,一年一年的安逸消磨,到老了,楚帝竟迷戀起佛教來了。


    夏侯庚見此,一麵高興南朝有削弱之兆,一麵自以楚帝為前鑒,唯恐過上十幾二十年,自己也消磨了鬥誌,若不能看到天下一統,他隻怕死了都合不上眼。


    故而,突厥內戰,王子抵京,計劃在一步步有條不紊地推進,與皇帝而言,著實是振奮人心之事,早一步掌控突厥,他就能早一步揮師南下!


    如此激越之事,皇帝最願與他的儲君共享,可惜,太子看來,並不與他同喜!


    有什麽,比一直引以為傲的繼承人不與他誌同道合更令人不安,更令人心冷的?


    太子正在想能不能諫,若能諫,該如何勸諫,若不能諫,便眼睜睜看著大夏背信棄義嗎?千載史筆之下,必為人鄙棄!他想著,一抬頭,便對上皇帝冷冰冰的目光。


    太子心一顫,聲調有些不穩:“阿爹?”


    “你以為不妥?”皇帝麵無表情地問他。


    太子縱然以為不妥,見皇帝如此神情,也不敢說了,隻提心吊膽地支吾道:“兒不敢,兒隻有些不明……”


    不等他說完,皇帝便打斷了他:“召諸皇子來。”


    一旁侍奉的宦官立即去了。


    太子白淨的麵孔頓時漲得通紅,一雙柔和溫潤的眼眸對著地麵,簡直無地自容。


    皇帝見此,更是煩躁,是對大郎太過縱容了,該讓他知道,這儲位,有的是人在等著,他若再不上進,便要被人拉下去!到時,連保命都難,還談什麽仁政,談什麽大國氣象!


    諸皇子很快就來了。


    夏侯沛與夏侯摯、夏侯諳、夏侯汲人都在太學,是一道兒過來的,來時,她還留心問了傳召的宦官:“阿爹召了我們四人嗎?太極殿裏可還有旁人?”


    這兩件並不是需要保密的,四位郡王了,便能知曉,宦官看了看夏侯沛,又看了看夏侯沛身旁的另外三位皇子,便說了:“不止四位小郎君,二殿下、三殿下、六殿下亦在傳召之列,太極殿中還有太子殿下。”


    夏侯沛聽罷,與夏侯摯、夏侯諳、夏侯汲人相互間對視一眼,夏侯汲人欲再問,夏侯沛朝他使了個眼色,夏侯汲人便吞下了問話。


    小宦官看著,便悄悄鬆了口氣。聖人對宮人甚為嚴厲,對禁宮之掌控極在意,他隻怕小郎君們不懂事兒,問了什麽他不好回話的問題,又得費勁周旋。


    到了太極殿,夏侯恕、夏侯衷已到了,靜靜地坐著,都有些不安的樣子,太子神色不自然,皇帝隻抬了抬眼,在四人拜見後,道:“一旁安坐,等六郎來。”


    四人不敢多言,便依著往日的次序,坐了下來。


    又過了約莫半盞茶的功夫,夏侯康方姍姍來遲,他小喘著氣,一進來,納頭便拜:“兒請阿爹大安。”


    “起來,坐。”皇帝惜字如金。


    夏侯康從地上爬起來,一看兩旁,便看到夏侯摯身旁給他留的位,快速地過去坐下了。


    人齊了,皇帝陰沉的目光掃了掃,沉聲道:“今日召汝等前來,是有些事,要說道說道。”


    諸王頓時屏氣凝神,太子見了,便極不是滋味。


    皇帝繼續在說:“突厥王子來京,朝廷盛情相待,汝等,可看出什麽來了?”


    這問題來得沒頭沒腦,皇帝召他們來,便是要考校國事嗎?夏侯沛更是想,這國事,未免牽涉太大,哪兒是他們幾個插得上嘴的?


    夏侯衷已在躍躍欲試了,隻是礙於太子與夏侯恕兩位兄長未發言,不好越過他們。而夏侯沛,則是在想皇帝沒事兒問他們這個做什麽?太子還在呢,不怕大兄多想嗎?夏侯恕遊移不定,夏侯康、夏侯摯皆沉思,夏侯諳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夏侯汲人滿麵振奮。


    眾人神色變化皆入皇帝之眼,他瞥了太子一眼,太子十分尷尬,有些失魂落魄的。


    “二郎,你來說。”皇帝指名道。


    眾人都知道一些突厥的事,畢竟這是近兩年來的頭等大事。區別隻在於,知道得多,知道的少,知道的深入,知道的膚淺,還有,是否有自己的見解。


    夏侯恕已開府,手下有自己的幕僚,平日裏沒少商議此事,眼下,便將幕僚們的見解匯總,說了來:“兒不知聖人偉見,隻有些許鄙陋之見,恭請聖人察之。”說完這一句,便引入了正題。


    接下去,每個人都說了幾句,夏侯恕與夏侯衷都說到點上了,夏侯恕卻顯然不及夏侯衷獨到,深刻,夏侯康沒什麽興趣,也說出了個差不離,夏侯摯則因身邊無人,他的母親也不幫他,隻能憑自己猜想,說得便不是很正確,夏侯諳與夏侯汲人還不大懂,隻是夏侯汲人不改他本色,嚷了一句:“打得越慘烈越好,大夏正可趁虛而入!年年劫掠我邊民,早該還上了!”恨不得立即奔赴疆場。


    前麵幾個說完了,皇帝便看向夏侯沛。夏侯沛想想對的錯的大家都說了,重複也沒意思,便隻道了四個字:“勢在必行。”


    皇帝馬上想到早幾年,十二郎就說要另扶一主,眼下那新主已現,就在洛陽,待之以國賓之禮,根本就是在以她之策行事。


    皇帝的眼中便有些複雜,目光從夏侯沛身上移開,落到太子身上。


    從諸王入殿,太子便沒有說過一句話。


    “汝等之見,吾悉得之。也不是什麽秘密了,從王子入京,能人多已看透。大夏,欲趁突厥內部相殘,扶持王子為新可汗,王子受我恩惠,加之性情溫順無爭,必能兩邦和睦。汝等以為,此策如何?”皇帝說道。


    夏侯恕與夏侯衷皆讚良策,夏侯摯也是目露精光,稱:“大善。”


    夏侯諳就是來湊數的,他身體不好。夏侯汲人歎了一句:“若能趁此吞並突厥,何其壯哉。”


    夏侯沛斜了他一眼,十一郎若能做皇帝,不是正德帝就是漢武帝。見皇帝看過來,便道:“良策矣。”


    隻有夏侯康,提了一句:“甚好,我朝有兵,也不能白白損耗在突厥,就是達旦那裏,得稍加處置。”最好讓達旦就在戰亂中死了。夏侯康的確寄情深文,卻不代表他缺乏皇子該有的修養。


    一個一個,都是明白人,哪怕心中不這麽想,口上也得這麽說,朝廷這麽在做,必然就是皇帝所讚同的,皇帝讚同的,為何去反對?無權無勢的郡王,惹惱了父親,有什麽好處?何況,於國於民,這也確是良策。


    皇帝的目光就仿若無意的落在太子身上,也隻輕輕一點,就移了開。


    這不過瞬息,卻都落到夏侯沛眼中。與其他幾人沉浸到氛圍中不一樣,夏侯沛全程都沒忘來時的疑惑,阿爹為何要召他們來,為何要將如此重大之事與他們言說,且還是當著大兄的麵。


    見皇帝看向太子的那一眼,夏侯沛覺得自己似乎明白點什麽了,又似乎仍在雲裏霧裏。直到,皇帝又問:“正是有達旦之婚約在前,汝等可以為朝廷背信棄義,喪失了大國的信用?”


    夏侯沛猛然便悟了!背信棄義,喪失信用,這多像她那仁慈的阿兄會說的話,至於皇帝,是絕不會如此想的!


    大約是阿兄又擰了,阿爹方召了他們兄弟來給阿兄上一堂課吧。


    唉,果然,隻有阿兄才是聖人親子啊,他們幾個,大約都是上林苑裏撿的。夏侯沛暗暗埋汰了皇帝幾句。


    而其他幾位皇子已隨著皇帝的話靜默下來了,這麽耍人家,的確不大厚道。


    可不厚道歸不厚道,夏侯衷道:“難不成就看著突厥年年來劫掠邊民,劫完了財物牛羊,還有屠殺!”他知道的比較多,說起來,也義憤填膺。


    夏侯摯難得站在三郎這邊,也道:“國之信用,不該拿士庶的血去填!”不但百姓,還有邊軍,每年死的有多少?


    夏侯汲人冷笑:“就是欠打!”與殘暴的蠻夷講什麽信用。


    夏侯沛則斯文許多,慢慢道:“由來,仁慈、道德都是留由勝者去施予的。亂世用重典,唯有國泰民安,方可讚頌仁政。”原本,就該區處,天下事哪兒能一概而論?


    夏侯沛的話,已經跳出了他們所談的事,將本質都剝露出來了。皇帝也沒意外,十二郎就是這個樣兒的,哪天他突然變笨了,他反而要生疑。連皇子都明白的道理,太子怎麽就拐不過彎來?


    用完了人,皇帝便道:“今日事,你我父子兄弟知之即可,勿要外傳。”說罷,便打發皇子們走人,留下太子。


    皇子們一頭霧水地來,慷慨激昂過,又一頭霧水地走。


    皇帝則借此,向太子灌輸為君之道。天下為重,手段陰險,是不可避免的。


    出了太極殿,幾人一起走了一段。


    夏侯恕與夏侯衷都有些得意,夏侯衷忍耐一些,眼中仍流露出欣喜來。夏侯沛在心中歎了口氣,回頭看了一眼,巍峨宏偉的太極殿矗立在身後,如一座高山,俯瞰著世人,主宰著天下——誰不想成為這座宮殿的主人?


    皇帝突如其來這一宣召,每個人都有想法,別人在想什麽,夏侯沛不知道,她想的卻是,儲位的水要更渾了,阿爹要借他們給太子授課,興許還有給太子施壓之意?可是太子會怎麽想?諸王會怎麽想?太子會想,阿爹在兄弟麵前給他難堪,會想他的兄弟,比他更能迎合父親,諸王呢?會想阿爹以此要務相詢,是否是對太子不滿了?從前,這等國家大事,皇帝是隻會同太子講的。


    如此各有念想,皇子們的矛盾會更深,太子與諸王的隔閡會深如鴻淵。


    果然,一涉及太子,一涉及皇位,皇帝就會屢出昏招。


    走出一段宮道,七人各奔東西,夏侯恕出宮,夏侯衷去魏貴人那處,夏侯康要回崇文館,夏侯摯、夏侯諳、夏侯汲人、夏侯沛四人是一道兒來的,便仍舊結伴去太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平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若花辭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若花辭樹並收藏清平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