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廣陵郡王晉升秦王,在大多數人看來,寓意明確。零點看書一為獎勵,皇帝嘉獎其機敏睿智,且識大體;二為彌補,彌補其在狩獵時遇刺而刺客未得歸案的委屈。
皇後卻覺得並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回宮後,皇帝並未私下召見太子。她沉思著,將近日幾件事都排出來,慢慢地抽死薄繭,猜度皇帝的心意。
阿祁在旁侍奉,不敢出聲,過了一會兒,李華來了,輕聲地走到阿祁身旁。二人一同肅手而立。
對重華如何暫不得知,但對太子,皇帝終於是生出不滿來了。皇後謹慎的下了一個結論。以她對皇帝的了解,因皇帝得位不正,這十幾年下來,他心中總是沒個依托,最怕便是有人談論他的皇位來源,談起十幾年前那一場“辛醜之變”。於是,他便要遮掩。
如何遮掩?
首先便要展示得像一個正人君子,因而,這十幾年來,除卻即位之初對哀太子遺臣的那一場清洗,皇帝治世,頗為寬容,得朝野讚歎一片。其次,他十分尊禮,後宮中他最喜歡哪一個並不要緊,他最尊重的卻是皇後,不論他喜歡的是誰,與皇後的權威絕不會動搖。
同樣,太子為嫡長,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占據了禮法正統,皇帝是不會輕易動他的。故而,往日太子再如何犯錯,皇帝都會盡可能地包容,盡力地去教他。正因這盡可能的包容,當有一日,皇帝對太子不滿,必是已觸到他的極限,必是忍無可忍之日。
依聖人竭力求穩的施政,在此之際,為何單獨立重華為秦王?要嘉獎要彌補,能有別的辦法,未必非晉升不可。
皇後單手撐著臉側,神色冷靜,眼中幽暗地翻滾著不得解的思緒。從前她能一眼便看出症結,是因她身在局外,始終保持了冷靜,隨著夏侯沛入局越深,她也漸漸成了局中人。
皇後剔透的眼眸中終是含了蕭索。
“重華……”她心中默念。
不能不擔憂啊,重華是她一手帶大的孩子,她無法不心疼她。奪嫡之事,你存我亡,她想要的是重華能夠一生平安。為此不得不走上一條艱險萬分的路,她能做的是陪著重華,不論生存或死亡。
迷茫隻是一時的。
很快,皇後便在迷霧中尋摸出一條理智的道路。
在夏侯沛銳意進取之時,她需堅韌自持,如此,方能相得益彰,而不致徹底為局勢所迷惑。
夏侯沛是幼子,在她出生的時候,她的兄長就差不多能拉攏朝臣了,等到她能獨立的時候,朝臣大多已各有衡量。她能做的隻有兩點,首先,得到皇帝的信任,讓皇帝認為,家與天下隻有交到她手裏才能放心,她知禮而道德,唯有在她手中,家人可平安,江山可存續;其次,就是爭取餘下的那批大臣的立場,此時仍未投注的大臣,未必是軟弱遲疑,興許正是持重之臣。
皇後心有計量,見身旁心腹侍立,便問:“何事?”
李華恭敬回道:“十二郎已獲晉升,居處陳設,將何時更換為好?”王與郡王所用不同,既然身份有變,自然所用之物也得變上一變,需符合身份方成體統。
皇後道:“不急。”
當日皇帝過來,皇後便與皇帝道:“乍獲恩寵,重華心有不安,她的兄長們還在郡王位,她身為幼弟,怎好躍居兄長之上?”
皇帝像是聽聞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轉過臉來,問:“他心不安?”
“她私與我言,欲懇請聖人收回成命。”
皇帝麵上便顯出一種滿意之色來,卻並未多言。
隔日見夏侯沛,便問:“聽聞你不敢受王爵,這是何故?”
夏侯沛的心計,一是天生,二是曆世,而這兩者間的結合,正是皇後諄諄教誨。都不必密謀,一聽到皇帝此言,再想到昨日皇帝曾往長秋宮,夏侯沛立即就明白了,心有靈犀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體現的生活的角角落落。
她馬上與皇後之言呼應,誠懇道:“臣惟聖寵,得居人上,本該感激涕零,但一想到兄長們仍在郡王爵上,便不能安心,臣不忍兄長竟居我下,如此,長幼人倫豈不亂乎?請阿爹收回成命,仍令兒為郡王,如此,兒心得安。”
皇帝顯出意味深長來,問:“你不想做秦王?”
“臣欲進取,亦欲守禮,二者不可兼得,舍王爵而就禮。”
皇帝仍未鬆口,饒是興味地看著夏侯沛,再問:“這是為何?”
“王爵總有再得之時,而尊禮為準則,一旦丟棄,終生難重拾。”
皇帝登時撫掌而笑,當下沒多說什麽,令夏侯沛退下。
夏侯沛下去了,她心中並不是那麽肯定,她猜不透皇帝是怎麽想的,與皇後一樣,她也仔細分析過,皇帝為何在此時立她為王。她無法明確,但阿娘既然為她開了頭,她便會堅定不移地循著這條路走。
這非但是信任皇後不會對她不利,更是相信皇後的智慧與眼力。
隔日,太極殿便傳出消息來,皇帝欲大封諸王!
夏侯沛知道,她與皇後,走對了。
皇帝一口氣封了六王。
二郎夏侯恕為鄭王,三郎夏侯衷為晉王,六郎夏侯康為衛王,八郎夏侯摯為蜀王,九郎夏侯諳為韓王,十一郎夏侯汲人為燕王。
相對大封諸王,這一巨大的響動,夏侯沛晉升秦王似乎就不那麽惹人注目了。但總有人注意的,比如二三兩王,比如丞相,比如魏會,比如左仆射秦勃,等等。總有人如鷹伺雞兔一般地盯著。
新任的晉王殿下頗為自得,雖然都獲封,但是,晉地是最為肥沃且廣闊的。他將此視為一種皇帝對他的另眼相待,以此自傲。聽聞夏侯沛曾拒封,他與幕僚嗤笑:“十二郎糊塗!阿爹的皇位是怎麽來的?阿爹若重禮,便不是皇帝了。”他不知,有時,未得到的恰恰是最渴望的,越是不能提起的,越要想方設法地掩蓋。
尤其是一個皇帝,尤其這個皇帝還想彪炳史冊的時候。
這點,高丞相便能摸到一點,故而,當皇帝欲與他皆為親家,將他孫女冊為東宮妃時,高丞相答應了。他之計量乃是,太子為嫡長,不好廢,且太子知禮,皇帝需要禮法為他紋飾,一個知禮的太子,於皇帝而言,亦是同榮。
可眼下,高丞相不這麽想了,上一回突厥之事,他便覺得太子有些不對了,此番,這一念頭更強烈了。
從禦苑回來,采選宮人,冊封公主,送走使節,都是太子主事,件件辦得條理分明,可圈可點。他也是有能力的。可偏偏就是這麽一個在行事上規矩有度之人,他內心“天真爛漫,不識人心詭譎”!
高丞相真是矛盾得很,依他來看,若太子已為皇帝,如此便罷了,可偏偏,太子不是皇帝,他的父親,還是一個精明強幹想要開創一番基業的英主!哪個父親會喜歡一個不像自己的兒子?會取一個不像自己的繼任者?
皇帝不缺兒子!
可就此與東宮劃清界限嗎?不說是否劃得清,單是為太子妃的孫女要如何自處?
高丞相一把年紀,卻是進退難決,上一回,跟隨今上弄死哀太子的時候,他都不曾這般為難過。那時,他知道他追隨之人必不會令臣下失望,而今他懷疑他結盟之人是否能如他所期。
“阿爹。”高丞相的長子,太子妃的父親高繁向高宣成施了一禮。
高宣成看看他,歎息一聲,問:“你怎麽回來了?”
高繁在大理寺任少卿,此時該是在衙署,怎地突然回家來了。
高繁的鬢邊已出現了白發,見了父親,麵上顯出一絲為難,卻也不曾多猶豫,道:“兒今日聽聞同僚議論禦苑那件案子。這與太子不利,咱們是否……”
他一張口就說到了高宣成為難的事。高宣成這幾日告假在家,就是想仔細理一理其中的頭緒。
“此事,除了主上,誰都不能定論。你可知,回京後,主上便不曾私下召見東宮。”這是一個信號啊,是聖人對東宮不滿的信號。這信號一旦被人發覺,便會有人不遺餘力地將那些許的不滿擴大。
高繁默然,高宣成看看這長子,子不類父,真是生平大憾。他歎了口氣:“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家與東宮牽涉甚深,若要分離,得好生計量才好。”
高繁大驚失色,急道:“阿爹何出此言?東宮畢竟是東宮,何況三娘還是太子妃,家中如此,讓她以何麵目見太子?”
高宣成煩躁地擺擺手:“不過一說罷了,你別慌忙。”
高繁的不安寫在臉上。高宣成閉了口,從他身前走了過去。
東宮廢立為國事,更是皇帝家事。愈是處高位,愈無法避開這皇家的家事。魏會有與高宣成一般的擔憂,高宣成遺憾子不類父,而魏會便是心煩他那兄長太多熱衷於攪合到這攤爛事中去。
突厥使節走後,時節便進入冬季,又過數月,便是正旦,新的一年,又開啟了。
格局卻沒半點清楚的樣子。皇帝在積極地備戰,下令操練士兵,下詔征集糧食,都非一日之功。
而皇帝與太子之間,仿佛越走越遠了。
皇帝並沒有斥責過太子,太子亦無不孝之處,但他二人之間的氛圍卻有漸漸冷淡的趨勢。夏季到來,天氣炎熱,太子之心卻如在冬日寒冰中鎮著,寒得很。他欲找人訴說,卻發現,東宮屬臣,都是朝臣兼任的,也就是說,他的屬臣忠心皇帝更勝於他。他尋丞相,丞相有諍言,卻多為空泛,他尋大鴻臚,大鴻臚歎息,隻要他以孝為上,他尋大將軍,大將軍則要他不必著急,隻要他不犯錯,便無大礙。
太子思來想去,確是如此,然而,他就是十分不安。
這一盛夏,天氣十分炎熱。太極殿尤其緘默,東宮不安,各方蠢蠢欲動,夏侯沛卻十分平靜。
這一夜,她又做了那個許久不曾做過的夢,這一次,夏侯沛看清了!
廣陵郡王晉升秦王,在大多數人看來,寓意明確。零點看書一為獎勵,皇帝嘉獎其機敏睿智,且識大體;二為彌補,彌補其在狩獵時遇刺而刺客未得歸案的委屈。
皇後卻覺得並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回宮後,皇帝並未私下召見太子。她沉思著,將近日幾件事都排出來,慢慢地抽死薄繭,猜度皇帝的心意。
阿祁在旁侍奉,不敢出聲,過了一會兒,李華來了,輕聲地走到阿祁身旁。二人一同肅手而立。
對重華如何暫不得知,但對太子,皇帝終於是生出不滿來了。皇後謹慎的下了一個結論。以她對皇帝的了解,因皇帝得位不正,這十幾年下來,他心中總是沒個依托,最怕便是有人談論他的皇位來源,談起十幾年前那一場“辛醜之變”。於是,他便要遮掩。
如何遮掩?
首先便要展示得像一個正人君子,因而,這十幾年來,除卻即位之初對哀太子遺臣的那一場清洗,皇帝治世,頗為寬容,得朝野讚歎一片。其次,他十分尊禮,後宮中他最喜歡哪一個並不要緊,他最尊重的卻是皇後,不論他喜歡的是誰,與皇後的權威絕不會動搖。
同樣,太子為嫡長,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占據了禮法正統,皇帝是不會輕易動他的。故而,往日太子再如何犯錯,皇帝都會盡可能地包容,盡力地去教他。正因這盡可能的包容,當有一日,皇帝對太子不滿,必是已觸到他的極限,必是忍無可忍之日。
依聖人竭力求穩的施政,在此之際,為何單獨立重華為秦王?要嘉獎要彌補,能有別的辦法,未必非晉升不可。
皇後單手撐著臉側,神色冷靜,眼中幽暗地翻滾著不得解的思緒。從前她能一眼便看出症結,是因她身在局外,始終保持了冷靜,隨著夏侯沛入局越深,她也漸漸成了局中人。
皇後剔透的眼眸中終是含了蕭索。
“重華……”她心中默念。
不能不擔憂啊,重華是她一手帶大的孩子,她無法不心疼她。奪嫡之事,你存我亡,她想要的是重華能夠一生平安。為此不得不走上一條艱險萬分的路,她能做的是陪著重華,不論生存或死亡。
迷茫隻是一時的。
很快,皇後便在迷霧中尋摸出一條理智的道路。
在夏侯沛銳意進取之時,她需堅韌自持,如此,方能相得益彰,而不致徹底為局勢所迷惑。
夏侯沛是幼子,在她出生的時候,她的兄長就差不多能拉攏朝臣了,等到她能獨立的時候,朝臣大多已各有衡量。她能做的隻有兩點,首先,得到皇帝的信任,讓皇帝認為,家與天下隻有交到她手裏才能放心,她知禮而道德,唯有在她手中,家人可平安,江山可存續;其次,就是爭取餘下的那批大臣的立場,此時仍未投注的大臣,未必是軟弱遲疑,興許正是持重之臣。
皇後心有計量,見身旁心腹侍立,便問:“何事?”
李華恭敬回道:“十二郎已獲晉升,居處陳設,將何時更換為好?”王與郡王所用不同,既然身份有變,自然所用之物也得變上一變,需符合身份方成體統。
皇後道:“不急。”
當日皇帝過來,皇後便與皇帝道:“乍獲恩寵,重華心有不安,她的兄長們還在郡王位,她身為幼弟,怎好躍居兄長之上?”
皇帝像是聽聞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轉過臉來,問:“他心不安?”
“她私與我言,欲懇請聖人收回成命。”
皇帝麵上便顯出一種滿意之色來,卻並未多言。
隔日見夏侯沛,便問:“聽聞你不敢受王爵,這是何故?”
夏侯沛的心計,一是天生,二是曆世,而這兩者間的結合,正是皇後諄諄教誨。都不必密謀,一聽到皇帝此言,再想到昨日皇帝曾往長秋宮,夏侯沛立即就明白了,心有靈犀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體現的生活的角角落落。
她馬上與皇後之言呼應,誠懇道:“臣惟聖寵,得居人上,本該感激涕零,但一想到兄長們仍在郡王爵上,便不能安心,臣不忍兄長竟居我下,如此,長幼人倫豈不亂乎?請阿爹收回成命,仍令兒為郡王,如此,兒心得安。”
皇帝顯出意味深長來,問:“你不想做秦王?”
“臣欲進取,亦欲守禮,二者不可兼得,舍王爵而就禮。”
皇帝仍未鬆口,饒是興味地看著夏侯沛,再問:“這是為何?”
“王爵總有再得之時,而尊禮為準則,一旦丟棄,終生難重拾。”
皇帝登時撫掌而笑,當下沒多說什麽,令夏侯沛退下。
夏侯沛下去了,她心中並不是那麽肯定,她猜不透皇帝是怎麽想的,與皇後一樣,她也仔細分析過,皇帝為何在此時立她為王。她無法明確,但阿娘既然為她開了頭,她便會堅定不移地循著這條路走。
這非但是信任皇後不會對她不利,更是相信皇後的智慧與眼力。
隔日,太極殿便傳出消息來,皇帝欲大封諸王!
夏侯沛知道,她與皇後,走對了。
皇帝一口氣封了六王。
二郎夏侯恕為鄭王,三郎夏侯衷為晉王,六郎夏侯康為衛王,八郎夏侯摯為蜀王,九郎夏侯諳為韓王,十一郎夏侯汲人為燕王。
相對大封諸王,這一巨大的響動,夏侯沛晉升秦王似乎就不那麽惹人注目了。但總有人注意的,比如二三兩王,比如丞相,比如魏會,比如左仆射秦勃,等等。總有人如鷹伺雞兔一般地盯著。
新任的晉王殿下頗為自得,雖然都獲封,但是,晉地是最為肥沃且廣闊的。他將此視為一種皇帝對他的另眼相待,以此自傲。聽聞夏侯沛曾拒封,他與幕僚嗤笑:“十二郎糊塗!阿爹的皇位是怎麽來的?阿爹若重禮,便不是皇帝了。”他不知,有時,未得到的恰恰是最渴望的,越是不能提起的,越要想方設法地掩蓋。
尤其是一個皇帝,尤其這個皇帝還想彪炳史冊的時候。
這點,高丞相便能摸到一點,故而,當皇帝欲與他皆為親家,將他孫女冊為東宮妃時,高丞相答應了。他之計量乃是,太子為嫡長,不好廢,且太子知禮,皇帝需要禮法為他紋飾,一個知禮的太子,於皇帝而言,亦是同榮。
可眼下,高丞相不這麽想了,上一回突厥之事,他便覺得太子有些不對了,此番,這一念頭更強烈了。
從禦苑回來,采選宮人,冊封公主,送走使節,都是太子主事,件件辦得條理分明,可圈可點。他也是有能力的。可偏偏就是這麽一個在行事上規矩有度之人,他內心“天真爛漫,不識人心詭譎”!
高丞相真是矛盾得很,依他來看,若太子已為皇帝,如此便罷了,可偏偏,太子不是皇帝,他的父親,還是一個精明強幹想要開創一番基業的英主!哪個父親會喜歡一個不像自己的兒子?會取一個不像自己的繼任者?
皇帝不缺兒子!
可就此與東宮劃清界限嗎?不說是否劃得清,單是為太子妃的孫女要如何自處?
高丞相一把年紀,卻是進退難決,上一回,跟隨今上弄死哀太子的時候,他都不曾這般為難過。那時,他知道他追隨之人必不會令臣下失望,而今他懷疑他結盟之人是否能如他所期。
“阿爹。”高丞相的長子,太子妃的父親高繁向高宣成施了一禮。
高宣成看看他,歎息一聲,問:“你怎麽回來了?”
高繁在大理寺任少卿,此時該是在衙署,怎地突然回家來了。
高繁的鬢邊已出現了白發,見了父親,麵上顯出一絲為難,卻也不曾多猶豫,道:“兒今日聽聞同僚議論禦苑那件案子。這與太子不利,咱們是否……”
他一張口就說到了高宣成為難的事。高宣成這幾日告假在家,就是想仔細理一理其中的頭緒。
“此事,除了主上,誰都不能定論。你可知,回京後,主上便不曾私下召見東宮。”這是一個信號啊,是聖人對東宮不滿的信號。這信號一旦被人發覺,便會有人不遺餘力地將那些許的不滿擴大。
高繁默然,高宣成看看這長子,子不類父,真是生平大憾。他歎了口氣:“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家與東宮牽涉甚深,若要分離,得好生計量才好。”
高繁大驚失色,急道:“阿爹何出此言?東宮畢竟是東宮,何況三娘還是太子妃,家中如此,讓她以何麵目見太子?”
高宣成煩躁地擺擺手:“不過一說罷了,你別慌忙。”
高繁的不安寫在臉上。高宣成閉了口,從他身前走了過去。
東宮廢立為國事,更是皇帝家事。愈是處高位,愈無法避開這皇家的家事。魏會有與高宣成一般的擔憂,高宣成遺憾子不類父,而魏會便是心煩他那兄長太多熱衷於攪合到這攤爛事中去。
突厥使節走後,時節便進入冬季,又過數月,便是正旦,新的一年,又開啟了。
格局卻沒半點清楚的樣子。皇帝在積極地備戰,下令操練士兵,下詔征集糧食,都非一日之功。
而皇帝與太子之間,仿佛越走越遠了。
皇帝並沒有斥責過太子,太子亦無不孝之處,但他二人之間的氛圍卻有漸漸冷淡的趨勢。夏季到來,天氣炎熱,太子之心卻如在冬日寒冰中鎮著,寒得很。他欲找人訴說,卻發現,東宮屬臣,都是朝臣兼任的,也就是說,他的屬臣忠心皇帝更勝於他。他尋丞相,丞相有諍言,卻多為空泛,他尋大鴻臚,大鴻臚歎息,隻要他以孝為上,他尋大將軍,大將軍則要他不必著急,隻要他不犯錯,便無大礙。
太子思來想去,確是如此,然而,他就是十分不安。
這一盛夏,天氣十分炎熱。太極殿尤其緘默,東宮不安,各方蠢蠢欲動,夏侯沛卻十分平靜。
這一夜,她又做了那個許久不曾做過的夢,這一次,夏侯沛看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