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博物館接到了秦老的電話,他們館長跟秦老關係極好。
當他們得知,有一批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碎片,並且還涉及到明代外*交等重大曆史事件,博物館立即重視起來。
館長當天從外地趕回來,了解了情況後,很振奮, 立即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對楚文已經打撈過的那艘沉船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的圖片等資料數據,已經發到了他們博物館。
“重陽,你對明代曆史最有研究,這次由你來擔當組長。”方館長吩咐道。
一個地中海中年人立即站起來:“館長,你放心,交給我們。”
當他看到那冊國書,王重陽整個人都顫抖起來, 是興奮所致的。那冊國書, 是琉球王國曾經附屬中國的最直接曆史證據。
這對研究明代的外*交曆史,有重大作用。
國書上的內容,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嗯!那就好。老洪,這次有上千件古瓷碎片,一些需要修複,這項工作交給你,你可以找一批人幫忙。”方館長繼續安排。
瓷器修複,而且還是上千件,這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甚至一兩個月都不一定能搞定。
單靠博物館的人手,恐怕不太夠。所以,方館長才讓老洪自己找人。
“好,我明白。”老洪也是個很幹脆的人。
外麵有不少能人, 曾經和他們博物館是有合作的,所以不怕找不到人手。
當天, 博物館就聯合文物局的人,派遣了一艘船出去。這不可能讓楚文送過來呀!人家大方贈送給秦老,已經夠給麵子的了。
……
楚文他們,正在第二艘沉船的海域, 準備打撈。
這一次的沉船不大,應該是一艘民間的商船。
可秦老一看到沉船,立即表示,那是一艘倭寇的海盜船。
大家也知道,倭寇,是13-16世紀中國、朝*鮮、南洋沿海出現的日本海盜集團。
史書記載,第一批倭寇入侵中國的時間發生在1308年,也就是元朝武宗時期,倭寇沿海燒殺,搶奪到物資和財物後又遠遁大海,機動性很強,難以防禦。
元朝的鐵騎雖然勇猛,但卻總被倭寇牽著鼻子走,無奈之下,元朝實行禁海。明朝建立後,倭寇持續犯邊,朱元璋無奈,也隻能繼續禁海。
所以,燒殺搶掠這種事情,並不是日本在二戰才有的, 這一直是他們的傳統。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的,“禁海”這件事,向來被曆史迷爭論不休。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因為禁海,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期,才導致中華民族近百年的落後和恥辱。
於是,“禁海”就被明清兩朝的粉絲互踢。
其實,“禁海”是從元朝開始的,明代也確實禁海,這沒什麽好洗的。不過,這時候的禁海,並非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開放官方貿易的。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a.net">燃文</a>
鄭和下西洋就是官方貿易的典型。
到了清代,雍正一上位,首先就廢除“禁海”。可到了乾隆,他居然又撿了回來,而且很自大,表示清帝國是天朝上國,什麽好東西沒有?根本不需要跟外界交流和接觸。
於是乎,史上最嚴厲的閉關鎖國就開始。
乾隆老兒才是中國近代史沒落的罪魁禍首。
“倭寇的船?所以那些東西都是搶來的咯?”劉立賢沒留意船怎麽樣,目光盯著船上的黃金等。
他們不是文物專家,也不是曆史專家,對研究那些東西沒興趣,也沒耐心。他們都是衝著那些寶物來的。
“嗯!應該是。”秦老也還不敢肯定。
要等那些東西打撈上來,才能找到相關的信息和證據,才能了解曾經的曆史真相。
隨著船上的東西被打撈上來,秦老猜測,這艘倭寇的船掠劫過江南地區。
“這是一顆太湖石,並非珊瑚。所以,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掠劫過江南一帶。”秦老說道。
他表示,太湖石是一種奇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曆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曆久侵蝕下而形成。
它們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
“所以,這塊石頭也值錢?”
秦老搖頭:“現在不值錢了。”
“為什麽?”有人追問。
“太湖石很看品相,既然是奇石,那麽就一定要突出奇字。可這顆太湖石,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一些‘奇點’已經被腐蝕掉。
簡單說,最有價值的部分,被海水侵蝕沒了。”秦老跟大家解釋道。
通俗易懂,沒什麽文化的劉立賢等人都能聽懂。
“可惜呀!這原本應該是一幅畫的,現在隻剩下畫軸。”秦老遺憾說道。
那兩根畫軸,是紫檀木做的,按理說也值點錢。
隨後,又拿起一尊半米高的玉凋,很典型的蘇*州凋琢工藝。
“你們真厲害,能看出是什麽年代、什麽地方的。”大家佩服。
秦老笑道:“專業不同而已,你們讓我認一些海洋生物,我肯定不如你們。”
他告訴大家,明代玉器的圖桉裝飾常采用浮凋和減地陽紋的處理方式。這類浮凋式的圖桉裝飾,在凸起的輪廓邊緣處多磨平棱角,使其形成窄平的光潤線條,而不保留碾琢之後輪廓線出現的鋒利邊棱。
“尤其片凋作品,大多進行平行整體拋光的方法,使凸起的輪廓邊緣呈現出光潤、窄平的細線。”
而且,明代玉器表現動植物題材的作品時,多保留管鑽痕跡。如常見的穀紋、乳釘紋,在顆顆紋樣單元周沿,常能見到管鑽套打遺留的略顯深陷的圓形凹痕。
“這種處理方法看似簡單,實則增加了主題紋樣的立體效果,使造型顯得飽滿。動物題材中眼睛和口部,常用管鑽套打後,保留鑽孔凹痕。特別是眼睛周邊的圈狀痕跡,似雙目圓瞪,眼窩深陷,更加顯現出動物的凶猛神態。”
“它應該挺值錢的吧?”有人則是問道,沒有耐心聽那麽多專業的知識。
當他們得知,有一批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碎片,並且還涉及到明代外*交等重大曆史事件,博物館立即重視起來。
館長當天從外地趕回來,了解了情況後,很振奮, 立即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對楚文已經打撈過的那艘沉船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的圖片等資料數據,已經發到了他們博物館。
“重陽,你對明代曆史最有研究,這次由你來擔當組長。”方館長吩咐道。
一個地中海中年人立即站起來:“館長,你放心,交給我們。”
當他看到那冊國書,王重陽整個人都顫抖起來, 是興奮所致的。那冊國書, 是琉球王國曾經附屬中國的最直接曆史證據。
這對研究明代的外*交曆史,有重大作用。
國書上的內容,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嗯!那就好。老洪,這次有上千件古瓷碎片,一些需要修複,這項工作交給你,你可以找一批人幫忙。”方館長繼續安排。
瓷器修複,而且還是上千件,這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甚至一兩個月都不一定能搞定。
單靠博物館的人手,恐怕不太夠。所以,方館長才讓老洪自己找人。
“好,我明白。”老洪也是個很幹脆的人。
外麵有不少能人, 曾經和他們博物館是有合作的,所以不怕找不到人手。
當天, 博物館就聯合文物局的人,派遣了一艘船出去。這不可能讓楚文送過來呀!人家大方贈送給秦老,已經夠給麵子的了。
……
楚文他們,正在第二艘沉船的海域, 準備打撈。
這一次的沉船不大,應該是一艘民間的商船。
可秦老一看到沉船,立即表示,那是一艘倭寇的海盜船。
大家也知道,倭寇,是13-16世紀中國、朝*鮮、南洋沿海出現的日本海盜集團。
史書記載,第一批倭寇入侵中國的時間發生在1308年,也就是元朝武宗時期,倭寇沿海燒殺,搶奪到物資和財物後又遠遁大海,機動性很強,難以防禦。
元朝的鐵騎雖然勇猛,但卻總被倭寇牽著鼻子走,無奈之下,元朝實行禁海。明朝建立後,倭寇持續犯邊,朱元璋無奈,也隻能繼續禁海。
所以,燒殺搶掠這種事情,並不是日本在二戰才有的, 這一直是他們的傳統。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的,“禁海”這件事,向來被曆史迷爭論不休。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因為禁海,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期,才導致中華民族近百年的落後和恥辱。
於是,“禁海”就被明清兩朝的粉絲互踢。
其實,“禁海”是從元朝開始的,明代也確實禁海,這沒什麽好洗的。不過,這時候的禁海,並非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開放官方貿易的。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a.net">燃文</a>
鄭和下西洋就是官方貿易的典型。
到了清代,雍正一上位,首先就廢除“禁海”。可到了乾隆,他居然又撿了回來,而且很自大,表示清帝國是天朝上國,什麽好東西沒有?根本不需要跟外界交流和接觸。
於是乎,史上最嚴厲的閉關鎖國就開始。
乾隆老兒才是中國近代史沒落的罪魁禍首。
“倭寇的船?所以那些東西都是搶來的咯?”劉立賢沒留意船怎麽樣,目光盯著船上的黃金等。
他們不是文物專家,也不是曆史專家,對研究那些東西沒興趣,也沒耐心。他們都是衝著那些寶物來的。
“嗯!應該是。”秦老也還不敢肯定。
要等那些東西打撈上來,才能找到相關的信息和證據,才能了解曾經的曆史真相。
隨著船上的東西被打撈上來,秦老猜測,這艘倭寇的船掠劫過江南地區。
“這是一顆太湖石,並非珊瑚。所以,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掠劫過江南一帶。”秦老說道。
他表示,太湖石是一種奇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曆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曆久侵蝕下而形成。
它們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
“所以,這塊石頭也值錢?”
秦老搖頭:“現在不值錢了。”
“為什麽?”有人追問。
“太湖石很看品相,既然是奇石,那麽就一定要突出奇字。可這顆太湖石,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一些‘奇點’已經被腐蝕掉。
簡單說,最有價值的部分,被海水侵蝕沒了。”秦老跟大家解釋道。
通俗易懂,沒什麽文化的劉立賢等人都能聽懂。
“可惜呀!這原本應該是一幅畫的,現在隻剩下畫軸。”秦老遺憾說道。
那兩根畫軸,是紫檀木做的,按理說也值點錢。
隨後,又拿起一尊半米高的玉凋,很典型的蘇*州凋琢工藝。
“你們真厲害,能看出是什麽年代、什麽地方的。”大家佩服。
秦老笑道:“專業不同而已,你們讓我認一些海洋生物,我肯定不如你們。”
他告訴大家,明代玉器的圖桉裝飾常采用浮凋和減地陽紋的處理方式。這類浮凋式的圖桉裝飾,在凸起的輪廓邊緣處多磨平棱角,使其形成窄平的光潤線條,而不保留碾琢之後輪廓線出現的鋒利邊棱。
“尤其片凋作品,大多進行平行整體拋光的方法,使凸起的輪廓邊緣呈現出光潤、窄平的細線。”
而且,明代玉器表現動植物題材的作品時,多保留管鑽痕跡。如常見的穀紋、乳釘紋,在顆顆紋樣單元周沿,常能見到管鑽套打遺留的略顯深陷的圓形凹痕。
“這種處理方法看似簡單,實則增加了主題紋樣的立體效果,使造型顯得飽滿。動物題材中眼睛和口部,常用管鑽套打後,保留鑽孔凹痕。特別是眼睛周邊的圈狀痕跡,似雙目圓瞪,眼窩深陷,更加顯現出動物的凶猛神態。”
“它應該挺值錢的吧?”有人則是問道,沒有耐心聽那麽多專業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