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號早上8點,《花》的拍攝現場已然是一派忙碌景象。
各種設備搬到現場後,副導演劉林把這場戲的所有演員都集中在了表演區域,由蘇烈指揮演員進行走戲;而攝影師、助理、燈光師、美工人員等人員也沒有急著擺弄設備,而是在一旁觀察演員走動的位置。
電影拍攝過程中每一場戲都有一個標準的流程,具體可以分為五個步驟,走戲、打光、排練、微調、拍攝。第一步就是走戲,所謂走戲就是,簡單的把這場戲的的內容粗略演一次。
這一道程序至關重要,隻有這樣做,各部門才會清楚了解這個鏡頭的設計、所見範圍和所需元素。攝影師才能確定演員表演的區域,才能確定機位、景別和運動方法,進而確定的起幅、落幅,鏡頭的焦距和高低位置等都有記錄;燈光師才能確定光位;美術設計才能布置相應的道具。這些要是有一項出問題,那麽畫麵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穿幫。
在蘇烈指導下演員走了幾遍位,把演員走動的路線表演的區域確定了下來;而攝影助理則根據演員的走位在地上貼上了膠布,做好了記號。
然後演員就被帶到表演區域之外,由蘇烈給他們詳細分析角色的動機、性格、心理狀態和表演要求等等,就是平常所說的講戲。
與此同時,掌機員開始帶領攝影組按照攝影師高旭的要求擺放攝影機,鋪排軌道,排練運動,同時攝影師高旭與燈光師龐協合作,開始布光。
布光是所有部門中最慢的,耗費的時間最多,正常狀況下布置一個全景大概需要45分鍾,布置一個特寫鏡頭也要15分鍾。
照過相的人都知道,光線太亮會過度曝光,照出來的照片發白,而曝光不足畫麵則很黑,電影也是如此,因此必須選擇亮度最合適的光線。
此外光的顏色也是布光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光顏色不同,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色溫為2000k,是黃色,然後色溫開始逐漸升高,等到中午色溫達到5500k,變成了白色,而陰天色溫是6500k,是藍色的;而且不同的燈,光線的顏色也不同,像房間內的白熾燈色溫隻有2400k,這種燈拍電影的時候要麽換掉,要麽加濾紙,否則拍出來人臉是黃的。
因此在實際拍攝時,燈光師會加相應顏色的紙對燈光進行糾正,保持統一,否則拍出來的畫麵一會偏藍,一會兒偏黃,看起來非常怪異;好萊塢燈光師在打光的時候,十五分鍾就會對燈光的顏色進行一次校對,非常的精細。
蘇烈他們用的是國產燈具,國產燈存在色溫不準的問題,比如5500k的燈光應該是白色,但國產的很多是帶有顏色的。用進口燈,一看多少k就知道是什麽顏色,國產的就不行,必須把光打出來,用儀器查,比較麻煩。
蘇烈他們這部片子對畫麵顏色要求本來就比較高,因此燈光師在這一點上就更加注意了。
在燈光師龐協忙碌的同時,其他部門也沒閑著,錄音助理則開始為有台詞的演員安裝無線話筒;美工人員會與掌機員合作,按照攝影機的鏡頭所見範圍清理場地,添置、整理道具;副導演則布置作為人肉背景的群眾演員走位,增加真實感和氣氛渲染。如果鏡頭內還有放煙、灑水、吹風、爆破等現場效果的話,那協調工作就更繁重了。
講完戲後,演員開始化妝,蘇烈則來到監視器前查看畫麵效果。
要拍的這個鏡頭是多人布光,多人布光因為人比較多,每個人臉上都要有光,不能一些人臉是亮的,一些是黑的,因此難度比較大。
龐協一邊自己拉動燈光設備,一邊伸著他那圓滾滾的指頭讓助手調整光位。在燈光的炙烤下,龐協渾身大汗,跟從水裏爬出來似的。
蘇烈看了看布光情況,感覺有問題,就建議道:“老螃蟹,別用連續布光,試試交叉布光吧!”
龐協覺得蘇烈這話外行了:“這是多人布光,不是雙人布光,交叉布光不好布啊!”
蘇烈道:“這個鏡頭黃盛伊是主體,在黃盛伊旁邊的王珞丹也需要主光,可以和黃盛伊的主光兼用。(.)楊誌剛在和杜淳在前麵,杜淳是坐著,楊誌剛是站著,因此用後交叉布光比較好。在左邊後景45度的位置給黃盛伊她們打主光,然後在右側側逆15度在給杜淳他們兩設一個主光,一方麵給杜淳他們打了光,同時又給黃盛伊她們倆打了逆光!”
“我操,還真的可以!”龐協沉吟了一下,隨即叫了起來,渾身肥肉亂顫,“蘇烈,沒想到你還懂布光,高手啊!”
蘇烈笑道:“就看過一點理論,沒多少動手的能力!”
龐協不知道蘇烈是謙虛,還是真的,不過他也沒有再問,趕緊指揮手下按蘇烈所說拉動燈光設備,進行交叉布光。
等布光大致完成,副導演劉林讓演員重新回到演區,蘇烈開始指導演員按照標好的記號開始排練。
這時的排練主要是對表演的細節進行調整,包括表情,動作,眼神、台詞的節奏等等。這對蘇烈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劇組的膠片有限,不可能像王家衛那樣,一個鏡頭拍5,60遍。王家衛是拿膠片打草稿,蘇烈沒有那麽多錢,他們隻有20卷膠片,隻能拍88分鍾,成片比隻有1:4,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一個鏡頭隻能ng3次。
經過幾次排練,蘇烈對演員的表演滿意了,招了一下手,叫道:“化妝組,補妝!”
化妝師趕緊過來為演員補妝,整理服裝,而攝影燈光部門則根據排練的結果進行微調,跟焦員也開始測量演員的距離,準備跟焦。跟焦在運動鏡頭中非常重要,因為人物是運動的,如果攝影機的焦點不及時對準,畫麵就模糊不清。
當攝影師高旭和燈光師龐協向蘇烈示意微調完成後,現場開始清場,與拍攝無關的人員紛紛退出拍攝現場,蘇烈示意演員進入狀態,準備正式拍攝。
一切準備就緒,現場一片安靜,所有人都在等候開始的口令。
蘇烈沉著臉盯著監視器,大聲發出口令:“現在準備正式拍攝,攝影機準備!”
攝影師高旭回道:“準備好了!”
“錄音準備!”
錄音師孟珮蔥道:“準備好了。”
蘇烈道:“演員準備!”
“準備好了!”
蘇烈發出口令:“開始錄音。”
孟珮蔥啟動錄音設備:“錄音開機。”
蘇烈下令道:“開始攝影!”
攝影師高旭啟動攝影機:“攝影開機!”
蘇烈再次下令:“打板!”
攝影助理手持打板走到攝影機的麵前,將打板正對攝影機:“第二場,第一鏡,第一條!”
說完,攝影助理用力合上打板,發出“哢”的一聲脆響,然後走出了攝影機的鏡頭。
高旭大聲道:“準備好了!”
蘇烈提高嗓門道:“開始!”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推鏡頭,主要是講黃盛伊扮演的張楠在自己筆記本上寫了很多詩,這本筆記本被班上的搗蛋鬼許樂搶了去,他在站在桌子上大聲的念張楠寫的詩,張楠又羞又急,大聲抗議。
很多電影的開頭都喜歡用推鏡頭,推鏡頭的鏡頭含義是強調。鏡頭向前推的時候,把觀眾的視覺點就在畫麵的中間區域,觀眾會忽略這個區域以外的東西。
蘇烈他們的這個鏡頭先是一個大全景,告訴觀眾這是在教室裏麵,幾個男孩女孩在打鬧,然後鏡頭向黃盛伊推去,這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黃盛伊的身上了,去看她的表演。
得到開始的指令後演員們開始進行表演,許樂高舉著比較筆記本,得意地大笑;黃盛伊拿著掃帚,紅著臉衝他喊道:“許樂,討厭!把筆記本還我!”
……
表演結束,演員的表演沒什麽毛病,監視器的回放的效果也還行,不過蘇烈沒有喊“過”。
因為一個鏡頭能不能過,不隻看表演,必須是表演、攝影和錄音幾個方麵都沒有問題才能過。
這個鏡頭攝影組沒有問題,但錄音組卻出了問題。
孟珮蔥衝蘇烈喊道:“導演,攝影機的噪音太大,噪聲幹擾!”
什麽,攝影機的噪音太大?蘇烈快步走到孟珮蔥身前,從她手裏接過了耳機。他聽了一下,果然聽到了噪音,聲音到是不大,但確實能夠聽到,是很嚴重的幹擾。
這效果肯定不行!
劇組的其他成員都傻眼了,攝影機的噪音太大,這也太奇葩了,這還拍個毛線啊!
場記董炫趕緊在場記表上記錄道:第一次開機,噪聲幹擾。
蘇烈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有點蛋疼,在北影廠為做設備測試的時候攝影機和錄音設備是分開做的,沒有一起測試,沒想到會出這樣的問題。
孟珮蔥建議道:“導演,去北影廠換一台攝影機吧,不然這沒法拍啊!”
蘇烈搖了搖頭,這是國產的老機器,北影廠隻有兩台,另一台問題更大,除非換一個好一些的型號,這問題隻能劇組自己想辦法。他沉吟了一下,抬頭叫道:“道具組,去找一條毛毯來!”
道具組找來毛毯後,蘇烈讓他們用毛毯把攝影機包了一圈,然後用繩子捆上,再進行聲音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人滿意,孟珮蔥衝蘇烈比了一個大拇指:“現在沒問題了,導演!”
蘇烈點了點頭,回到了監視器前。
拍攝重新開始。
這一次鏡頭沒有問題,不過蘇烈不想第一個鏡頭過得太容易,決定在挖掘一下:“這次演得不錯,不過我們再來一次,盛伊注意一下台詞的節奏,平常怎麽說就怎麽說,不要有腔調!”
場記董炫在場記表上記錄道:第二次開機,比較成功。
(感謝淩亂中的小胖打賞!隨便求點推薦,求點收藏!)
各種設備搬到現場後,副導演劉林把這場戲的所有演員都集中在了表演區域,由蘇烈指揮演員進行走戲;而攝影師、助理、燈光師、美工人員等人員也沒有急著擺弄設備,而是在一旁觀察演員走動的位置。
電影拍攝過程中每一場戲都有一個標準的流程,具體可以分為五個步驟,走戲、打光、排練、微調、拍攝。第一步就是走戲,所謂走戲就是,簡單的把這場戲的的內容粗略演一次。
這一道程序至關重要,隻有這樣做,各部門才會清楚了解這個鏡頭的設計、所見範圍和所需元素。攝影師才能確定演員表演的區域,才能確定機位、景別和運動方法,進而確定的起幅、落幅,鏡頭的焦距和高低位置等都有記錄;燈光師才能確定光位;美術設計才能布置相應的道具。這些要是有一項出問題,那麽畫麵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穿幫。
在蘇烈指導下演員走了幾遍位,把演員走動的路線表演的區域確定了下來;而攝影助理則根據演員的走位在地上貼上了膠布,做好了記號。
然後演員就被帶到表演區域之外,由蘇烈給他們詳細分析角色的動機、性格、心理狀態和表演要求等等,就是平常所說的講戲。
與此同時,掌機員開始帶領攝影組按照攝影師高旭的要求擺放攝影機,鋪排軌道,排練運動,同時攝影師高旭與燈光師龐協合作,開始布光。
布光是所有部門中最慢的,耗費的時間最多,正常狀況下布置一個全景大概需要45分鍾,布置一個特寫鏡頭也要15分鍾。
照過相的人都知道,光線太亮會過度曝光,照出來的照片發白,而曝光不足畫麵則很黑,電影也是如此,因此必須選擇亮度最合適的光線。
此外光的顏色也是布光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光顏色不同,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色溫為2000k,是黃色,然後色溫開始逐漸升高,等到中午色溫達到5500k,變成了白色,而陰天色溫是6500k,是藍色的;而且不同的燈,光線的顏色也不同,像房間內的白熾燈色溫隻有2400k,這種燈拍電影的時候要麽換掉,要麽加濾紙,否則拍出來人臉是黃的。
因此在實際拍攝時,燈光師會加相應顏色的紙對燈光進行糾正,保持統一,否則拍出來的畫麵一會偏藍,一會兒偏黃,看起來非常怪異;好萊塢燈光師在打光的時候,十五分鍾就會對燈光的顏色進行一次校對,非常的精細。
蘇烈他們用的是國產燈具,國產燈存在色溫不準的問題,比如5500k的燈光應該是白色,但國產的很多是帶有顏色的。用進口燈,一看多少k就知道是什麽顏色,國產的就不行,必須把光打出來,用儀器查,比較麻煩。
蘇烈他們這部片子對畫麵顏色要求本來就比較高,因此燈光師在這一點上就更加注意了。
在燈光師龐協忙碌的同時,其他部門也沒閑著,錄音助理則開始為有台詞的演員安裝無線話筒;美工人員會與掌機員合作,按照攝影機的鏡頭所見範圍清理場地,添置、整理道具;副導演則布置作為人肉背景的群眾演員走位,增加真實感和氣氛渲染。如果鏡頭內還有放煙、灑水、吹風、爆破等現場效果的話,那協調工作就更繁重了。
講完戲後,演員開始化妝,蘇烈則來到監視器前查看畫麵效果。
要拍的這個鏡頭是多人布光,多人布光因為人比較多,每個人臉上都要有光,不能一些人臉是亮的,一些是黑的,因此難度比較大。
龐協一邊自己拉動燈光設備,一邊伸著他那圓滾滾的指頭讓助手調整光位。在燈光的炙烤下,龐協渾身大汗,跟從水裏爬出來似的。
蘇烈看了看布光情況,感覺有問題,就建議道:“老螃蟹,別用連續布光,試試交叉布光吧!”
龐協覺得蘇烈這話外行了:“這是多人布光,不是雙人布光,交叉布光不好布啊!”
蘇烈道:“這個鏡頭黃盛伊是主體,在黃盛伊旁邊的王珞丹也需要主光,可以和黃盛伊的主光兼用。(.)楊誌剛在和杜淳在前麵,杜淳是坐著,楊誌剛是站著,因此用後交叉布光比較好。在左邊後景45度的位置給黃盛伊她們打主光,然後在右側側逆15度在給杜淳他們兩設一個主光,一方麵給杜淳他們打了光,同時又給黃盛伊她們倆打了逆光!”
“我操,還真的可以!”龐協沉吟了一下,隨即叫了起來,渾身肥肉亂顫,“蘇烈,沒想到你還懂布光,高手啊!”
蘇烈笑道:“就看過一點理論,沒多少動手的能力!”
龐協不知道蘇烈是謙虛,還是真的,不過他也沒有再問,趕緊指揮手下按蘇烈所說拉動燈光設備,進行交叉布光。
等布光大致完成,副導演劉林讓演員重新回到演區,蘇烈開始指導演員按照標好的記號開始排練。
這時的排練主要是對表演的細節進行調整,包括表情,動作,眼神、台詞的節奏等等。這對蘇烈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劇組的膠片有限,不可能像王家衛那樣,一個鏡頭拍5,60遍。王家衛是拿膠片打草稿,蘇烈沒有那麽多錢,他們隻有20卷膠片,隻能拍88分鍾,成片比隻有1:4,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一個鏡頭隻能ng3次。
經過幾次排練,蘇烈對演員的表演滿意了,招了一下手,叫道:“化妝組,補妝!”
化妝師趕緊過來為演員補妝,整理服裝,而攝影燈光部門則根據排練的結果進行微調,跟焦員也開始測量演員的距離,準備跟焦。跟焦在運動鏡頭中非常重要,因為人物是運動的,如果攝影機的焦點不及時對準,畫麵就模糊不清。
當攝影師高旭和燈光師龐協向蘇烈示意微調完成後,現場開始清場,與拍攝無關的人員紛紛退出拍攝現場,蘇烈示意演員進入狀態,準備正式拍攝。
一切準備就緒,現場一片安靜,所有人都在等候開始的口令。
蘇烈沉著臉盯著監視器,大聲發出口令:“現在準備正式拍攝,攝影機準備!”
攝影師高旭回道:“準備好了!”
“錄音準備!”
錄音師孟珮蔥道:“準備好了。”
蘇烈道:“演員準備!”
“準備好了!”
蘇烈發出口令:“開始錄音。”
孟珮蔥啟動錄音設備:“錄音開機。”
蘇烈下令道:“開始攝影!”
攝影師高旭啟動攝影機:“攝影開機!”
蘇烈再次下令:“打板!”
攝影助理手持打板走到攝影機的麵前,將打板正對攝影機:“第二場,第一鏡,第一條!”
說完,攝影助理用力合上打板,發出“哢”的一聲脆響,然後走出了攝影機的鏡頭。
高旭大聲道:“準備好了!”
蘇烈提高嗓門道:“開始!”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推鏡頭,主要是講黃盛伊扮演的張楠在自己筆記本上寫了很多詩,這本筆記本被班上的搗蛋鬼許樂搶了去,他在站在桌子上大聲的念張楠寫的詩,張楠又羞又急,大聲抗議。
很多電影的開頭都喜歡用推鏡頭,推鏡頭的鏡頭含義是強調。鏡頭向前推的時候,把觀眾的視覺點就在畫麵的中間區域,觀眾會忽略這個區域以外的東西。
蘇烈他們的這個鏡頭先是一個大全景,告訴觀眾這是在教室裏麵,幾個男孩女孩在打鬧,然後鏡頭向黃盛伊推去,這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黃盛伊的身上了,去看她的表演。
得到開始的指令後演員們開始進行表演,許樂高舉著比較筆記本,得意地大笑;黃盛伊拿著掃帚,紅著臉衝他喊道:“許樂,討厭!把筆記本還我!”
……
表演結束,演員的表演沒什麽毛病,監視器的回放的效果也還行,不過蘇烈沒有喊“過”。
因為一個鏡頭能不能過,不隻看表演,必須是表演、攝影和錄音幾個方麵都沒有問題才能過。
這個鏡頭攝影組沒有問題,但錄音組卻出了問題。
孟珮蔥衝蘇烈喊道:“導演,攝影機的噪音太大,噪聲幹擾!”
什麽,攝影機的噪音太大?蘇烈快步走到孟珮蔥身前,從她手裏接過了耳機。他聽了一下,果然聽到了噪音,聲音到是不大,但確實能夠聽到,是很嚴重的幹擾。
這效果肯定不行!
劇組的其他成員都傻眼了,攝影機的噪音太大,這也太奇葩了,這還拍個毛線啊!
場記董炫趕緊在場記表上記錄道:第一次開機,噪聲幹擾。
蘇烈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有點蛋疼,在北影廠為做設備測試的時候攝影機和錄音設備是分開做的,沒有一起測試,沒想到會出這樣的問題。
孟珮蔥建議道:“導演,去北影廠換一台攝影機吧,不然這沒法拍啊!”
蘇烈搖了搖頭,這是國產的老機器,北影廠隻有兩台,另一台問題更大,除非換一個好一些的型號,這問題隻能劇組自己想辦法。他沉吟了一下,抬頭叫道:“道具組,去找一條毛毯來!”
道具組找來毛毯後,蘇烈讓他們用毛毯把攝影機包了一圈,然後用繩子捆上,再進行聲音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人滿意,孟珮蔥衝蘇烈比了一個大拇指:“現在沒問題了,導演!”
蘇烈點了點頭,回到了監視器前。
拍攝重新開始。
這一次鏡頭沒有問題,不過蘇烈不想第一個鏡頭過得太容易,決定在挖掘一下:“這次演得不錯,不過我們再來一次,盛伊注意一下台詞的節奏,平常怎麽說就怎麽說,不要有腔調!”
場記董炫在場記表上記錄道:第二次開機,比較成功。
(感謝淩亂中的小胖打賞!隨便求點推薦,求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