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特別是《盜夢空間》這樣的帶著燒腦元素的作品,是非常容易讓人過度解讀的。


    特別是《盜夢空間》正式擴大點映規模之後。


    越來越多的人觀看了這部作品,越來越多的人不止一遍地觀看,然後開始進行各種,自己的解讀。


    其中有一篇解讀,非常有意思。


    人們總是喜歡在一些電影裏麵,代入“幕後論”“陰謀論”!


    而偏偏這種解讀,還非常有市場。


    《盜夢空間》也同樣如此。


    一位影評人就寫了一篇這樣的解讀影評。


    “你真的看懂《盜夢空間》了嗎?”


    這是他的標題,嗯,是個很萬金油的影評標題,但是雖然萬金油,但是架不住就是讓人忍不住點進去看啊。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電影的劇情:《盜夢空間》講的是一個經驗老道的“盜夢師”(可以潛入人的夢境盜取意識)科布,收取商業巨頭李騰的傭金,企圖在其競爭對手費舍爾的頭腦中植入記憶,以毀掉費舍爾家商業帝國的故事。


    整個影片的燒腦之處,表麵上看是夢境與現實之間不斷的切換。


    比如,開頭的老年科布與李騰相遇,是夢境還是現實?


    科布在飛機上搭訕富二代費舍,是第一層夢還是現實?


    雨中出租車和麵包車是第幾層?


    酒店第幾層?雪山第幾層?


    科布的妻子瑪爾跌下窗台後,回到了現實,還是確定邁向死亡?


    在影片的結尾,科布是在夢境中還是現實中?


    看似疑點重重,但實際上,隻要影片的邏輯和主旨想明白了,以上問題就都像一層窗戶紙了。


    我們以倒敘的方式開始厘清。


    首先,要排除結尾是“開放性結局”的可能性。


    這可以說是一個爭議最大的點,有人認為“陀螺旋轉是開放式結局,觀眾可以自由猜想,科布可能在夢中或現實中”。


    當然,這裏我們是先排除“開放性結局”可能性之後再來看下麵的。


    那麽這個結局是什麽呢?


    就是最終科布自愈,回到了現實中。他在夢境中,成功去除掉了對妻子瑪爾的負疚感,終於回家了,這也是整個影片的一個大主旨和大邏輯。


    那麽科布是怎麽自愈和回家的呢?這就要說一說影片的這條暗線了。


    這個暗線,甚至是超越在“科布成為國際通輯犯,幫助巨頭李騰改變競爭對手費舍潛意識,毀滅費舍商業帝國”的“明線”之上的。


    故事的起初,科布的日子曾經過得風聲水起,不知天高地厚、尋求刺激的他,和妻子瑪爾構建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他們就像上帝一樣,掌控著那裏的山海、建築、晴雨,並在那裏攜手走過了一生。


    夢境中的生命即將結束時,科布仍保持著清醒,他想要帶妻子回到現實世界,然而妻子卻不願在夢中醒來。


    為了讓妻子回到現實,科布做了一個危險的實驗,結果這個實驗玩過了火。


    也就是在瑪爾頭腦中植入了一個想法:她所曆經的現實都是夢境。


    這就像一個永恒的假言命題,如果你經曆的是現實,那麽這個現實一定是夢。


    於是已經回到現實的瑪爾,牢記著這句上帝之言,已經回到現實中的她,重複著科布“上一世”帶她臥軌時念著的詩句:你在等一列火車,火車會帶你去很遠的地方……不要問我為什麽——因為我們會永遠在一起。


    在自己生日那天堅定地跳下了窗台。


    這對科布打擊太大了,他的心就像沉船咕咚掉進深深的海底,很多時候也在懷疑,瑪爾的死是真的?還是自己在做夢?


    內心有了恐懼後,科布就變成一個失敗的盜夢師。


    不管他再盜誰的夢,那個人的夢裏都會出來一個“敵對者”,也就是他潛意識中最恐懼的瑪爾,瑪爾常出來搗亂造成任務失敗。


    他的事業毀了,家也不敢回(擔心是一個夢),開始了新的逃亡。


    嶽父設大局給科布植入思想,目的是帶他回家


    但是這裏,不得不提到的是,科布有一個愛他的嶽父邁爾斯,在他無法麵對孩子的時間裏,一直是邁爾斯照顧著他們。


    隻有一個人懂他所處的困境,隻有一個人能救科布,並且最終救了他,這個人也是邁爾斯。


    所以嶽父策劃了一個造夢團隊來對科布進行“思想植入”,作為背後的操盤手,前台必須要有一個人“主刀”,這個人就是他的學生林妮!


    林妮深知邁爾斯的計劃,所以她才那麽好奇科布的潛意識深處是什麽。


    一次次想進入科布的夢中電梯最下層,看到科布最過不去的坎到底是什麽。


    因為幫科布走過這個坎,就是她接到的主要任務。


    那麽同行其它人,科布的搭檔阿瑟、埃姆斯,還有他的雇主李騰、費舍,都是假的嗎?李騰委托科布幹掉費舍的帝國這個“商單”是假的嗎?


    no,也並非這個商單是假的,隻是它恰巧成了邁爾斯的工具。


    其中一部分人,比如亞瑟、埃姆斯可能和林妮一樣是知情者。


    否則不會在第三層夢境雪山的環節,瑪爾跳出來殺掉了費舍,其它人卻不問一句,那個女人是誰?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篇尾有一與開頭呼應的環節——


    科布為了救李騰掉入了邊緣夢境,他們在邊緣夢境中變成了老人(開頭)。


    在老人的狀態下,他們回憶了這一次造夢的經曆(影片是以倒敘形式開始的),而當二人再清醒的時候(正敘),科布和李騰的表情是迷茫的,而其它的人表情卻是微笑著看著他。


    個人認為,這些微笑有兩個涵義:


    第一,科布和李騰進入邊緣夢境後,迷失了一段記憶,李騰可能忘記了他是合謀者的身份。


    第二,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讓科布這一刻的清配,也就是說這一次造夢的真正任務,就是給科布植入思想,讓他回家。


    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知道科布內心的恐懼已經消除,所以對科布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此時,科布手上沒有帶戒指,那是他真正的圖騰(而不是陀螺),回家後,他看到了孩子們轉過頭,並且孩子們已經長大……這些都說明了他已經回到現實。


    當然,雖然嶽父邁爾斯才是真正的幕後玩家,但科布能回歸現實,還是靠他自己內心的掙紮。


    就像一個即將陷入抑鬱的人,前期關鍵的不是藥物介入,而是患者跳出抑鬱圈套的勇氣。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對於科布來說,讓他陷入愧疚之中無法自拔的是愛情,那麽要想讓他從中振作起來,就必須給予他新的追求,比愛情對於他來說更重要的追求。


    那麽是自由嗎?或者說是親情?


    邁爾斯的實驗之所以能成功,關鍵還在於科布內心存在著這樣的信仰。


    雖然他多年來負罪感與愛交織,但是在第五層夢境裏,因為內心對自由的追尋,他直麵了他的恐懼,他與瑪爾的交談的鏡頭,就是他以信仰跨越恐懼的全過程!


    他承認了是自己向瑪爾植入了“你所曆經的現實都是夢境”的想法,是一種背叛。


    他重述了,為什麽讓要瑪爾懷疑真實世界的原因和經過;


    他看著瑪爾的眼睛,對自己說:“我不能再和她在一起了,因為她不存在”;


    他告訴自己,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他要開始麵對真正的生活了。


    “你看看你,你不過是我真實生活的投影。”


    這一段對話,是科布與自己的潛意識最為殘酷而真實的對話。他直麵了自己的錯誤和不堪,最終找回自己。


    而且,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整部電影表麵上看上去的動機。


    電影裏麵的幾個動機,可以說無論誰都沒有“非這麽做不可”的必要性。


    科布竟然隻是為了回家看孩子?其他人為了錢?就為了這個,有必要“九死一生”嗎?這個有點說不過去吧?


    那麽我們來梳理一下,科布為了回到家裏,和孩子們在一起,再加上對自己“害死”妻子瑪爾的愧疚,讓他“非這麽做不可”,這一點可以理解的過去。


    那麽他的朋友們呢?


    要知道這群朋友,如果隻是為了錢,就去陪科布九死一生?


    雖然我們常常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是顯然在這裏,說不過去吧?


    特別是林妮這個角色,她和科布實際上並沒有特別熟悉,她隻是科布嶽父的學生,她有什麽理由費盡心思,哪怕冒著生命危險去幫科布?


    那麽如果我們反推,這一切都是邁爾斯安排的,是否就可以理解了?


    科布的朋友們,是為了幫助科布,所以才冒險,這樣是不是可以更符合邏輯一點?


    還有,《盜夢空間》的主題到底是什麽?


    我想必然是“回家”!


    因為盜夢科布與瑪爾在人世間經曆了三世輪回,第一世他們一起玩了一個上帝的遊戲,第二世他們白頭偕老。第三世,他們各自尋回自我現實,天人相隔。


    同樣的,因為盜夢,我們才能立體和無比細膩地,看到了一個同具備智慧理性的頭腦、敏感真誠的心靈的人類之愛——它充滿了缺陷,但永不失清醒和現實的溫情。”


    也有影評人解讀的更有意思。


    “我們首先從那句台詞“你還記得你是怎麽到這兒來的麽?”開始,在我看來,其實說的就是電影,電影中的人物可曾質問過他們身處的空間是如何到達的呢?沒有,一個場景一開始,人物就在那兒了,轉場的過程就好似從一層夢境跳到另一層夢境。你看,其實導演也有明確的自反意識。


    在觀視關係這一層上,每一層夢境的穿越,都會留下一個守護者,或者說電影放映員(現實層是空姐,第一層是藥劑師,第二層是亞瑟,第三層是埃姆斯),他們精確地知道夢境中的時間(或者說是電影放映時間),而其他人則成為演職人員,他們大都清晰地知道他們在夢中,或者在電影中。


    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團的職業,心理分析師/編劇負責搭建劇情線、建築師/美工師負責場景構成、李騰老師是任務的發出者,其實他就是赤果果的製片人呀,你看,製片人演戲往往就會出問題,然後大家都兼任演員,造夢機便是那攝影機呀。


    而同時夢境的觀眾也是他們自己。在夢中/電影中,觀看主體同時也是行動主體,這是做夢的經驗,也是觀看電影的經驗。


    於是我相信這是這部影片的構成方式,導演有意無意地把電影製作的經驗融入到故事構成之中。於是他的空間呈現便可以得到解釋,在科布和林妮的空間設計之中,導演詮釋了電影化的空間構成方式,這是一個導演在跟美工師溝通,點睛之筆在於“要通過迷宮來限定邊界”,“要盡量讓人不要意識到身在夢中”,翻譯成電影行話就是,別,穿,幫。


    而在場景構成之外,還要通過保證片長(用強力鎮靜劑),確保良好的觀影環境(開車要穩,其實說的是鏡頭別太晃)來保證觀眾不出戲。


    然後還要有一個好劇本,能說服劇中人也說服觀眾,當然別忘了留下通風口這種逃生秘笈,編劇講不圓或者時間不夠的時候拿出來用,剩下的事情就交給表演了——第二層夢境裏酒店中,科布出色地詮釋了什麽叫做偉大的演員,他把不可能的事情講成了可能。


    最後,當影片結尾燈光亮起,演職人員還要一一亮相(飛機上眾人醒來),跟觀眾們打個招呼。看,其實這部影片是一本《電影拍攝指南》。再進一步分析的話,影片主題則是:究竟是生活模仿電影,還是電影模仿生活?電影和現實,哪一個更真實?


    是不是很有趣?


    當然,這是個人胡思亂想出來的,但是我覺得很有趣不是嗎?


    用《電影拍攝指南》來解讀這部電影,突然就覺得非常的貼切,那麽一切是不是就順理成章了?


    我個人沒有采訪過導演,自然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的想法,但是或許有媒體記者朋友可以去問問導演,是否如此?”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催淚係導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小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小黑並收藏催淚係導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