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省城後老譚的心很灰。</p>
兒子集訓去了,後天回來,家裏隻剩下他一個人。還有五天母親生日,他在等兒子回來好一起回家給母親過生日。</p>
不巧的是第二天鐵西區出現了三例陽性感染者,兩個小區被封,老家回不去了。</p>
他給五姐打電話,五姐說別回來了,回來了還得居家隔離,天天做核酸,她也得陪著,倒犯不上。母親身體挺好,不用惦記,等啥時候消停了啥時候回來。</p>
放下電話便沒事幹了,他給忠清打電話,叫忠清來接自己去省北大學城店看看。</p>
省北大學城店對麵以前是張向東的年初一,現在不是了,一樓成了水果超市,二樓成了少兒架子鼓培訓班。</p>
“年初一還有幾家店?”老譚問。</p>
“四家。”忠清說:“買賣都不咋好,強維持。”</p>
“年輕氣盛,懂經營不懂經營之道,自己把自己作死了。挺好的店麵,嗨——”老譚說完歎了口氣。</p>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初他沒把咱家放在眼裏,咱家在哪開他就在哪開,非要把咱家幹死。”</p>
“也不是,他是學肯德基和麥當勞,伴生兒。這是他的聰明之處,裝修的和咱家一樣,客人不仔細瞅還以為是咱家呢,車一停就進去了。</p>
進去了還能出來嗎?咋說也得吃一頓不是。吃好了記住他家了,吃不好罵咱家。嗬。”</p>
“他掙了幾年好錢。”</p>
“不知道見好就收,最後咋掙的咋賠進去了。對他來說不是壞事,磨磨棱角去去鋒芒,沉澱沉澱,以後就知道輕重了。”</p>
“未必,他那人——”忠清瞧不起的說:“夠嗆。”</p>
老譚笑笑沒說啥,轉身進了店裏。</p>
店裏一片開市前的忙碌景象:服務員在打掃衛生、擺台、規整小件;明檔人員切的切配的配,把加工好的半成品按標準擺進餐具,然後擺在展台上。</p>
很快展台上的菜品成了規模,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p>
老譚來到砂鍋檔前。</p>
做砂鍋的是一位四十左右歲的大姐,見有人來了問了聲好,接著馬上要介紹菜品,但細一瞅見是老譚不好意思的止住了。</p>
大姐隻做三個菜,分別是砂鍋魚頭、砂鍋焗老南瓜和砂鍋生煎丸子。</p>
三個菜分三層擺放,每個菜十五份,擺的滿滿當當的,菜檔後麵的煲仔爐上每個菜還加工著四個。</p>
“哪個菜賣得好?”老譚問。</p>
“都好,最好的是魚頭。”大姐說。</p>
“湯汁都是自己調的?”</p>
“嗯,我自己調的。”</p>
“早上幾點來呢?”</p>
“七點,貨到人到。”</p>
大姐說的很自信也很開心,像被人洗了腦似的。老譚受到感染情緒也好了起來,臉上不再嚴肅的叫人害怕,有了笑模樣。</p>
他把所有檔口一一轉完,準備上二樓的時候店長從外麵進來了,見了老譚問好,然後陪著上二樓檢查。</p>
</p>
“幹啥去了?”老譚問。</p>
“有個餃子工急性闌尾炎,昨天手的術,我去醫院看看。”店長說。</p>
“有陪護的嗎?”</p>
“有,保潔阿姨在呢。”</p>
“護理好,別叫人家家裏人掂心。外地的?”</p>
店長笑了,說:“你老家的,還你同學呢。”</p>
老譚詫異的問:“我同學?”</p>
“唔,叫周海霞,她自己說的。”</p>
“周海霞?”老譚一時想不起這個同學來,問:“啥時候來的?”</p>
“年前來的,咋地,你不知道?”</p>
老譚慚愧的搖搖頭,隨後問:“在哪個醫院呢?”</p>
“七三九,前麵那個。”</p>
老譚沒了繼續檢查的心思,從二樓下來招呼忠清去七三九醫院。一路上他把初中的、兩年高中的同學想了個遍,也沒想起這個叫周海霞的同學來。倒把許多在省城阿巧工作的老家人想了起來,有了像在呼市那樣聚一聚的打算。</p>
這念頭很快又打消了,省城不比呼市,地方大,有的店相隔近二十公裏,來回不方便,為吃頓飯不值當,不如自己到各個店親自去看呢。</p>
很快倆人來到醫院進入病房,見到了周海霞本人。</p>
老譚確實不認識。</p>
“哈哈,不認識吧。不認識也對,咱倆沒見過麵,我是曉梅的叔伯小姑,我和她是初中同學。”周海霞很爽朗,一口北票口音。</p>
“噢——”老譚恍然。</p>
“我婆家你們村的,見過你家老太太,你家老太太人好,心善,現在搬你姐家去了。”</p>
“唔,是。”老譚點頭,問:“你婆家誰家?”</p>
“山嘴老張家,張樹國是我老公,你應該認識,你倆小學同學。”</p>
老譚想了想便想了起來,確實有張樹國這個小學同學,家山嘴的,小個子能跑,回回開運動會跑第一。</p>
“對,我倆兒小學同學,他現在幹啥呢?”</p>
“和我一樣也是打工,但沒在省城,他幹外牆保溫,長春呢。”</p>
“噢——”</p>
“我結婚早,孩子是丫頭,前年結的婚。咱家那你也知道,幾畝地也不出錢,老娘們在家不是打麻將就是閑待著。</p>
孩子結婚了,那幾畝地不夠一個人種的,一來氣包出去了。跟曉梅說給我找個活幹,這不就上咱家來了,快一年了。”</p>
快人快語的周海霞叫老譚想起了老家後院的二嫂子,這倆人還真是姐倆兒,脾氣秉性都像。</p>
從醫院出來忠清對老譚說:“這個周海霞老能喝了,一斤打底,二斤不醉,啤酒是一直喝。”</p>
“和周曉梅一樣。”</p>
“那可不。還能說,嗓門還大,和個老爺們兒似的。”</p>
“幹活咋樣?”</p>
“幹活行,沙愣兒立整快。”</p>
“那就行。”</p>
“聽華清說準備把她女兒女婿也要整過來呢。”</p>
“整過來也行,但別在一個店裏。我們北票人幹活沒毛病,但脾氣倔,點火就著,還一個不服一個。”</p>
“是有這特點。”忠清笑道。</p>
“滿洲國的時候北票是出胡子的地方,我爺爺就是胡子,讓人家給點天燈了。我多少也有點胡子基因,社會好把我救了,要不然也打家劫舍。”老譚開玩笑道。</p>
“你不能,你屬於行俠仗義。”</p>
“嗬嗬,還行俠仗義呢,掐菜葉能顧過腚就不錯了。走,今天心情好喝點兒去,聽說地鐵口那開了家小時候麻辣燙,串烤的挺好。”</p>
兒子集訓去了,後天回來,家裏隻剩下他一個人。還有五天母親生日,他在等兒子回來好一起回家給母親過生日。</p>
不巧的是第二天鐵西區出現了三例陽性感染者,兩個小區被封,老家回不去了。</p>
他給五姐打電話,五姐說別回來了,回來了還得居家隔離,天天做核酸,她也得陪著,倒犯不上。母親身體挺好,不用惦記,等啥時候消停了啥時候回來。</p>
放下電話便沒事幹了,他給忠清打電話,叫忠清來接自己去省北大學城店看看。</p>
省北大學城店對麵以前是張向東的年初一,現在不是了,一樓成了水果超市,二樓成了少兒架子鼓培訓班。</p>
“年初一還有幾家店?”老譚問。</p>
“四家。”忠清說:“買賣都不咋好,強維持。”</p>
“年輕氣盛,懂經營不懂經營之道,自己把自己作死了。挺好的店麵,嗨——”老譚說完歎了口氣。</p>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初他沒把咱家放在眼裏,咱家在哪開他就在哪開,非要把咱家幹死。”</p>
“也不是,他是學肯德基和麥當勞,伴生兒。這是他的聰明之處,裝修的和咱家一樣,客人不仔細瞅還以為是咱家呢,車一停就進去了。</p>
進去了還能出來嗎?咋說也得吃一頓不是。吃好了記住他家了,吃不好罵咱家。嗬。”</p>
“他掙了幾年好錢。”</p>
“不知道見好就收,最後咋掙的咋賠進去了。對他來說不是壞事,磨磨棱角去去鋒芒,沉澱沉澱,以後就知道輕重了。”</p>
“未必,他那人——”忠清瞧不起的說:“夠嗆。”</p>
老譚笑笑沒說啥,轉身進了店裏。</p>
店裏一片開市前的忙碌景象:服務員在打掃衛生、擺台、規整小件;明檔人員切的切配的配,把加工好的半成品按標準擺進餐具,然後擺在展台上。</p>
很快展台上的菜品成了規模,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p>
老譚來到砂鍋檔前。</p>
做砂鍋的是一位四十左右歲的大姐,見有人來了問了聲好,接著馬上要介紹菜品,但細一瞅見是老譚不好意思的止住了。</p>
大姐隻做三個菜,分別是砂鍋魚頭、砂鍋焗老南瓜和砂鍋生煎丸子。</p>
三個菜分三層擺放,每個菜十五份,擺的滿滿當當的,菜檔後麵的煲仔爐上每個菜還加工著四個。</p>
“哪個菜賣得好?”老譚問。</p>
“都好,最好的是魚頭。”大姐說。</p>
“湯汁都是自己調的?”</p>
“嗯,我自己調的。”</p>
“早上幾點來呢?”</p>
“七點,貨到人到。”</p>
大姐說的很自信也很開心,像被人洗了腦似的。老譚受到感染情緒也好了起來,臉上不再嚴肅的叫人害怕,有了笑模樣。</p>
他把所有檔口一一轉完,準備上二樓的時候店長從外麵進來了,見了老譚問好,然後陪著上二樓檢查。</p>
</p>
“幹啥去了?”老譚問。</p>
“有個餃子工急性闌尾炎,昨天手的術,我去醫院看看。”店長說。</p>
“有陪護的嗎?”</p>
“有,保潔阿姨在呢。”</p>
“護理好,別叫人家家裏人掂心。外地的?”</p>
店長笑了,說:“你老家的,還你同學呢。”</p>
老譚詫異的問:“我同學?”</p>
“唔,叫周海霞,她自己說的。”</p>
“周海霞?”老譚一時想不起這個同學來,問:“啥時候來的?”</p>
“年前來的,咋地,你不知道?”</p>
老譚慚愧的搖搖頭,隨後問:“在哪個醫院呢?”</p>
“七三九,前麵那個。”</p>
老譚沒了繼續檢查的心思,從二樓下來招呼忠清去七三九醫院。一路上他把初中的、兩年高中的同學想了個遍,也沒想起這個叫周海霞的同學來。倒把許多在省城阿巧工作的老家人想了起來,有了像在呼市那樣聚一聚的打算。</p>
這念頭很快又打消了,省城不比呼市,地方大,有的店相隔近二十公裏,來回不方便,為吃頓飯不值當,不如自己到各個店親自去看呢。</p>
很快倆人來到醫院進入病房,見到了周海霞本人。</p>
老譚確實不認識。</p>
“哈哈,不認識吧。不認識也對,咱倆沒見過麵,我是曉梅的叔伯小姑,我和她是初中同學。”周海霞很爽朗,一口北票口音。</p>
“噢——”老譚恍然。</p>
“我婆家你們村的,見過你家老太太,你家老太太人好,心善,現在搬你姐家去了。”</p>
“唔,是。”老譚點頭,問:“你婆家誰家?”</p>
“山嘴老張家,張樹國是我老公,你應該認識,你倆小學同學。”</p>
老譚想了想便想了起來,確實有張樹國這個小學同學,家山嘴的,小個子能跑,回回開運動會跑第一。</p>
“對,我倆兒小學同學,他現在幹啥呢?”</p>
“和我一樣也是打工,但沒在省城,他幹外牆保溫,長春呢。”</p>
“噢——”</p>
“我結婚早,孩子是丫頭,前年結的婚。咱家那你也知道,幾畝地也不出錢,老娘們在家不是打麻將就是閑待著。</p>
孩子結婚了,那幾畝地不夠一個人種的,一來氣包出去了。跟曉梅說給我找個活幹,這不就上咱家來了,快一年了。”</p>
快人快語的周海霞叫老譚想起了老家後院的二嫂子,這倆人還真是姐倆兒,脾氣秉性都像。</p>
從醫院出來忠清對老譚說:“這個周海霞老能喝了,一斤打底,二斤不醉,啤酒是一直喝。”</p>
“和周曉梅一樣。”</p>
“那可不。還能說,嗓門還大,和個老爺們兒似的。”</p>
“幹活咋樣?”</p>
“幹活行,沙愣兒立整快。”</p>
“那就行。”</p>
“聽華清說準備把她女兒女婿也要整過來呢。”</p>
“整過來也行,但別在一個店裏。我們北票人幹活沒毛病,但脾氣倔,點火就著,還一個不服一個。”</p>
“是有這特點。”忠清笑道。</p>
“滿洲國的時候北票是出胡子的地方,我爺爺就是胡子,讓人家給點天燈了。我多少也有點胡子基因,社會好把我救了,要不然也打家劫舍。”老譚開玩笑道。</p>
“你不能,你屬於行俠仗義。”</p>
“嗬嗬,還行俠仗義呢,掐菜葉能顧過腚就不錯了。走,今天心情好喝點兒去,聽說地鐵口那開了家小時候麻辣燙,串烤的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