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到儀鳳門外送人,回程時聽護衛們說,獅子山上有個文會,就上來看看,看一下我大明文化鼎盛的盛況。”李景隆自然也知道,自己來這裏不倫不類,但沒辦法,李雲睿給他安排的任務,今天是最好的時機。
儀鳳門是南京十三座城門之一,取自“有鳳來儀”,就在獅子山下,緊鄰長江,是北上、西行的必經之地。天籟小說網
聽了李景隆的解釋,解縉和胡廣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幾人簡單聊了幾句,李景隆就看解縉和胡廣二人,給眾位文人士子評價文章、詩詞,時不時也插上幾句自己的意見。
曹國公李景隆到來的消息,將文會推向了**,很多人搜腸刮肚,想做出一篇好詞或者一首好詩,期望在李景隆麵前露個臉。如果能獲得大明朝臣之首的賞識,或許進入仕途後,會走得順利一些。
突然間,李景隆在士子送來的詩詞中,發現了一個人名,他的眼皮跳了起來。順手抄起了這個人寫得一首詩,兀自念了起來,“片片飛花逐水流,傷春何處最多愁。紅妝獨倚闌幹立,望盡征帆不下樓。不錯,這首詩還算不錯,是我今天看了這麽多詩詞中,最滿意的一首了。解學士、胡侍讀,兩位覺得如何?”
解縉和胡廣兩人將詩拿了過去,快速看了一下,解縉開口說道,“這首詩堪得上一個佳字,一個逐字……”
解縉對這首詩的點評,李景隆是一點都沒有聽進去,他的內心現在無比的震驚,今天他除了要當文豪外,還負有一個艱巨的使命——結實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李雲睿給了他三個人名,讓他無論如何籠絡住這三個人。
三人中,其中一個人,就是這首詩的作者——曾啓。還有兩人是一對兄弟,一個叫周述,一個叫周孟簡。
李景隆不知道李雲睿是從哪裏知道這三個人的名字的,但他看了這首詩之後,發現兒子看人的眼光真準,曾啓的才氣不俗。剩下兩個人,不知道他們的才情如何?
李雲睿給李景隆這三個人名字,是永樂二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他之所以能記住這三個人名,是因為這幾個人的花邊故事。
曾啓,號稱酒缸,屬於海量的那種,喝酒能無中指喝,一直喝,曾經和外邦友人喝酒,喝了三天三夜,把所有人喝趴下了之後,自己麵色如常。
至於周述二人,則是有一段讓榜眼的戲,本來朱棣點了周孟簡為榜樣,周述為探花。但在大殿之上,周孟簡以周述是兄長為由,堅決把榜眼讓給了周述。
就是因為這些小故事,李雲睿才記住這些人。雖然這三個人,在曆史上名聲一般,但給李景隆當當助攻,還是可以的。
很快李景隆也找到了周述和周孟簡二人的詩詞,隨便找了個理由,誇讚一番。因為三人都是江西人,李景隆順嘴說了一句“此乃江西三才子,前途不可限量”。
被誇讚的人,自然是心中歡喜,曾啓三人連連謙虛,表示國公謬讚了。
有開心的,肯定就會有不開心的。有人就對李景隆提出了疑問,很多人不恥他打開金川門之事,認為他有虧忠義,嘴上不敢說,心裏肯定膈應。再加上李景隆是武勳,他他沒有資格參加這種文會,更沒有資格評價士子的文章。
話傳到了解縉、胡廣二人耳朵裏,二人略帶尬色,看向了李景隆。
李景隆麵色如常,微微搖了搖頭,說道,“且不說我是左柱國、文臣之首,有為朝廷發掘人才之責。這位士子說我沒資格評價,不如我做一首,請這位士子評價一下如何?”
對方隻是一個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而李景隆貴為國公,身份差距如此之大,被人攻擊了,李景隆還不惱怒,就憑這唾麵自幹的淡定,在場的所有人高看了他三分。
李景隆轉身對著奔騰而來的長江水,恰巧水麵之上有一艘小船,上麵有兩個老者在喝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李景隆開口說道。
解縉、胡廣都是才子,一聽這大氣磅礴的氣勢,被鎮住了,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大草包有詩才?難道是深藏不露?
士子們也心道,這曹國公肚子裏有點料啊。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李景隆臉不紅,心不跳。
此時在周邊圍觀的士子,都停下了討論,聽李景隆“做詞”。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背完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李景隆看著眼前的一群人。
抬頭四十五度望向天空,李景隆一副悲苦之象,長歎了一口氣,說道,“世人都說我與穀王開金川門,是首鼠兩端、不忠不孝。但當時那種情況下,陛下靖難大軍壓境,將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城內有數十萬百姓,若戰火一起,多少百姓會家破人亡、多少人會流離失所?”
“你們當中有河北、山東、直隸的士子,想必應該有體會?打仗帶給百姓的是什麽?是妻離子散,是親人陰陽相隔!”
“說句難聽的話,我可以選擇率兵抵抗陛下的大軍,看著那些士兵流血犧牲,看著百姓屍橫遍野,用你們的話說,我這是盡忠。我也可以用這個理由,去搪塞那些失去丈夫、兒子、父親的士兵家屬,失去親人的無辜百姓。我會活得很好,即便抵抗失敗了,我也能活下去,因為我是開國功臣之後,享有子孫免死的特權。”
“但是,我想問你們一句,你們所謂的忠,是忠於什麽?是忠於某一個人?還是忠於大明的萬裏江山、億萬百姓?”
“我父親追隨太祖,為的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我父親完成了前半句,立綱陳紀,或許我做不到;但救濟斯民,我做到了!這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但南京城無數的百姓和守城的兵丁,他們活了下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李景隆又想起了昨天李雲睿教他的一句台詞。
好一段慷慨陳詞,讓很多士子深受感動,沒想到曹國公竟然是為了百姓,才忍辱負重。很多家鄉飽受戰火的士子,聽了之後,更加深有感觸。
戰爭是要死人的,他不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大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尤其河北、山東兩地,曆經四年戰火,不能說十室九空、千裏無人煙,說民不聊生絕不為過。
【作者題外話】:萌新作者,求收藏、推薦、銀票以及評論。感謝各位大佬支持!
儀鳳門是南京十三座城門之一,取自“有鳳來儀”,就在獅子山下,緊鄰長江,是北上、西行的必經之地。天籟小說網
聽了李景隆的解釋,解縉和胡廣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幾人簡單聊了幾句,李景隆就看解縉和胡廣二人,給眾位文人士子評價文章、詩詞,時不時也插上幾句自己的意見。
曹國公李景隆到來的消息,將文會推向了**,很多人搜腸刮肚,想做出一篇好詞或者一首好詩,期望在李景隆麵前露個臉。如果能獲得大明朝臣之首的賞識,或許進入仕途後,會走得順利一些。
突然間,李景隆在士子送來的詩詞中,發現了一個人名,他的眼皮跳了起來。順手抄起了這個人寫得一首詩,兀自念了起來,“片片飛花逐水流,傷春何處最多愁。紅妝獨倚闌幹立,望盡征帆不下樓。不錯,這首詩還算不錯,是我今天看了這麽多詩詞中,最滿意的一首了。解學士、胡侍讀,兩位覺得如何?”
解縉和胡廣兩人將詩拿了過去,快速看了一下,解縉開口說道,“這首詩堪得上一個佳字,一個逐字……”
解縉對這首詩的點評,李景隆是一點都沒有聽進去,他的內心現在無比的震驚,今天他除了要當文豪外,還負有一個艱巨的使命——結實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李雲睿給了他三個人名,讓他無論如何籠絡住這三個人。
三人中,其中一個人,就是這首詩的作者——曾啓。還有兩人是一對兄弟,一個叫周述,一個叫周孟簡。
李景隆不知道李雲睿是從哪裏知道這三個人的名字的,但他看了這首詩之後,發現兒子看人的眼光真準,曾啓的才氣不俗。剩下兩個人,不知道他們的才情如何?
李雲睿給李景隆這三個人名字,是永樂二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他之所以能記住這三個人名,是因為這幾個人的花邊故事。
曾啓,號稱酒缸,屬於海量的那種,喝酒能無中指喝,一直喝,曾經和外邦友人喝酒,喝了三天三夜,把所有人喝趴下了之後,自己麵色如常。
至於周述二人,則是有一段讓榜眼的戲,本來朱棣點了周孟簡為榜樣,周述為探花。但在大殿之上,周孟簡以周述是兄長為由,堅決把榜眼讓給了周述。
就是因為這些小故事,李雲睿才記住這些人。雖然這三個人,在曆史上名聲一般,但給李景隆當當助攻,還是可以的。
很快李景隆也找到了周述和周孟簡二人的詩詞,隨便找了個理由,誇讚一番。因為三人都是江西人,李景隆順嘴說了一句“此乃江西三才子,前途不可限量”。
被誇讚的人,自然是心中歡喜,曾啓三人連連謙虛,表示國公謬讚了。
有開心的,肯定就會有不開心的。有人就對李景隆提出了疑問,很多人不恥他打開金川門之事,認為他有虧忠義,嘴上不敢說,心裏肯定膈應。再加上李景隆是武勳,他他沒有資格參加這種文會,更沒有資格評價士子的文章。
話傳到了解縉、胡廣二人耳朵裏,二人略帶尬色,看向了李景隆。
李景隆麵色如常,微微搖了搖頭,說道,“且不說我是左柱國、文臣之首,有為朝廷發掘人才之責。這位士子說我沒資格評價,不如我做一首,請這位士子評價一下如何?”
對方隻是一個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而李景隆貴為國公,身份差距如此之大,被人攻擊了,李景隆還不惱怒,就憑這唾麵自幹的淡定,在場的所有人高看了他三分。
李景隆轉身對著奔騰而來的長江水,恰巧水麵之上有一艘小船,上麵有兩個老者在喝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李景隆開口說道。
解縉、胡廣都是才子,一聽這大氣磅礴的氣勢,被鎮住了,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大草包有詩才?難道是深藏不露?
士子們也心道,這曹國公肚子裏有點料啊。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李景隆臉不紅,心不跳。
此時在周邊圍觀的士子,都停下了討論,聽李景隆“做詞”。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背完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李景隆看著眼前的一群人。
抬頭四十五度望向天空,李景隆一副悲苦之象,長歎了一口氣,說道,“世人都說我與穀王開金川門,是首鼠兩端、不忠不孝。但當時那種情況下,陛下靖難大軍壓境,將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城內有數十萬百姓,若戰火一起,多少百姓會家破人亡、多少人會流離失所?”
“你們當中有河北、山東、直隸的士子,想必應該有體會?打仗帶給百姓的是什麽?是妻離子散,是親人陰陽相隔!”
“說句難聽的話,我可以選擇率兵抵抗陛下的大軍,看著那些士兵流血犧牲,看著百姓屍橫遍野,用你們的話說,我這是盡忠。我也可以用這個理由,去搪塞那些失去丈夫、兒子、父親的士兵家屬,失去親人的無辜百姓。我會活得很好,即便抵抗失敗了,我也能活下去,因為我是開國功臣之後,享有子孫免死的特權。”
“但是,我想問你們一句,你們所謂的忠,是忠於什麽?是忠於某一個人?還是忠於大明的萬裏江山、億萬百姓?”
“我父親追隨太祖,為的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我父親完成了前半句,立綱陳紀,或許我做不到;但救濟斯民,我做到了!這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但南京城無數的百姓和守城的兵丁,他們活了下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李景隆又想起了昨天李雲睿教他的一句台詞。
好一段慷慨陳詞,讓很多士子深受感動,沒想到曹國公竟然是為了百姓,才忍辱負重。很多家鄉飽受戰火的士子,聽了之後,更加深有感觸。
戰爭是要死人的,他不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大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尤其河北、山東兩地,曆經四年戰火,不能說十室九空、千裏無人煙,說民不聊生絕不為過。
【作者題外話】:萌新作者,求收藏、推薦、銀票以及評論。感謝各位大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