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在一種怪異的氣氛中結束,孫氏拉著李婉清的小手,回了自己房中;李雲睿則被李景隆拉去了書房。
“雲睿,這是你要的朝臣資料。”李景隆從自己的書桌上,拿出一個信封,遞給了李雲睿。
李雲睿接過信封來,打開仔細看了起來,資料很全,涉及到的人多達數十人。重點列了十個人淇國公邱褔、成國公朱能、廣平侯袁容、僧錄司左善世姚廣孝、信安伯張輔、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左都禦史陳瑛、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吏部尚書蹇義、嘉議大夫兼工部右侍郎金忠。
淇國公邱褔,乃是靖難第一功臣,對身為朝臣之首的李景隆一肚子意見,天天帶著一群靖難起家的勳貴,找李景隆的麻煩,恨不得把李景隆吃掉。???.23sk.
成國公朱能,靖難之役前,還是燕山衛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副千戶,到靖難結束成為國公,可想而知他立了多少功。朱棣有句話,張玉善謀,朱能善戰,朱能可以說從北殺到男,靖難之役中的大戰,都有他的身影,還數次救朱棣於危難。
廣平侯袁容,還有另外一個官職——駙馬都尉,朱棣長女的夫君。在靖難之役中,袁容打下了雄縣、莫州、真定,馳援永平、燕京,並協同朱高熾留守北平,此人有將才。朱棣登基之後,奉命留守北平,掌北平留守行後軍都督府事。
信安伯張輔,李雲睿記得此人,英國公張輔,乃是河間王張玉的長子。東昌之戰,張玉為救朱棣,被盛庸帶兵殺死。張輔繼承了張玉的職位,隨朱棣在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等地戰鬥,立下赫赫戰功,因功封爵,他信安伯的的爵位,不是襲爵。
僧錄司左善世姚廣孝,後世有黑衣宰相之稱,外號病虎,乃是朱棣起兵靖難的頭號謀臣。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朱棣的黑手套之一,專門幹髒活、下黑手的人。
左都禦史陳瑛,朱棣的黑手套之一,專門負責噴人,朱棣一旦流露出對某人的不滿,他就會上去咬人幾口,無理也要攪三分。
解縉、蹇義、金忠,都是文官係統的人,是朱棣倚重的大臣,用來處理朝廷大事。
看完了名單和詳細資料,李雲睿歎了一口氣,娘希匹,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沒一個是簡單的。
“老豆,事情比我想象的嚴重啊!”李雲睿抬頭看了看李景隆,有些無語。
“……”聽了兒子的話,李景隆有些頭大。
李雲睿一開始把事情想簡單了,最初他的想法是把資產轉移到李大亮名下,然後拉攏、腐蝕一下某些朝廷重臣,在李景隆被彈劾時,讓他們幫忙說說話,朱棣就有可能從輕發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可以這麽說,李景隆給的這份名單,擊碎了李雲睿的信心。淇國公邱褔對李景隆恨之入骨;紀綱、陳瑛惟朱棣之命是從,爭取不來;解縉、蹇義、金忠是朱棣信重的大臣,但要拉攏這三個人,如果李雲睿自己出馬,人家肯定連叼都不叼他,讓李景隆出馬,這群人對李景隆印象很差;姚廣孝、張輔、朱能都是靖難一係的人馬,對李景隆觀感不佳,不會落井下石,但肯定也不會出手相幫;袁容遠在北平,沒有話語權。
“有個鄭和的太監,為何沒有資料?”李雲睿想起了永樂朝鼎鼎大名的三寶太監,看著李景隆問道。
“鄭和?你是說內官監掌印太監的鄭和鄭大伴嗎?”李景隆看了看李雲睿,問道。
李雲睿點了點頭。
“鄭大伴是內侍,不是朝臣。”李景隆說道。
“……”李雲睿看著李景隆有些無語,不能發散一下思維嗎?朱棣信重誰,難道非得是大臣嗎?
“鄭和,原名馬和,十四歲入燕王府,其人身材魁梧,思維敏捷,內侍中無出其右。靖難過程中,在河北鄭州(任丘)立下赫赫戰功,今年正月初一,皇帝禦書‘鄭’字,並賜馬和鄭姓,封為內官監掌印太監,正四品。”李景隆腦海中快速尋找關於鄭和的信息,說了出來,又補充道,“對了,鄭大伴還是姚廣孝的受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
內官監是宮內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之一,這個部門在後世名聲不顯,沒有司禮監那麽有名,但在明初,內官監是內廷的扛把子,第一大機構,輕鬆碾壓司禮監。內官監的主要職能有:近侍內官,總攬內宮事務;總掌內外文移;職掌內廷禮儀之事。
就憑近侍內官一點,就能碾壓其他各個衙門,內官監的太監們天天圍著皇帝,隨便打個小報告、穿個小鞋,就夠別人喝一壺的。
“老豆,你跟這個鄭和關係怎麽樣?”李雲睿聽了之後,問道。
“我與鄭大伴關係尚可,每逢上朝之時,也會交談上幾句。”李景隆說道。
好吧,一個能用的都沒有……
武勳不能用,文官不好拉攏,這難度有點大啊。
李雲睿又重新拿起資料來,認真閱讀了起來,一句不起眼的話引起了他的注意,去年九月,金忠入朝議儲。
議儲……
議儲……
李雲睿兩眼開始放光,朱棣登基,儲君尚未確認,他本人一直在猶豫,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舉棋不定。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隻不過他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走路也要人攙扶,因此一生嗜武的朱棣,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但長幼有序這句話不是空話,是文官們希望朱棣保持這個傳統。
朱高煦則勇武過人,生性強悍,在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得朱棣喜愛。朱棣曾拍著他的背說道,“努力吧,世子多病!”這種近乎明示的說法,給了朱高煦一絲希望,一群靖難的武勳圍了他身邊。
朱棣為了立儲,多次征求朝臣的意見。
以邱褔為首的靖難武勳,說朱高煦扈從功高,欲擁立其為儲。
以金忠、解縉為首的文官,說靖難期間朱高熾留守北平,抵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功莫大焉;況且立嫡立長,乃是皇位傳承的規矩。
時間過去了三個多月了,朱棣還沒有下定決心。
【作者題外話】:萌新作者,求收藏、推薦、銀票以及評論。感謝各位大佬支持!
“雲睿,這是你要的朝臣資料。”李景隆從自己的書桌上,拿出一個信封,遞給了李雲睿。
李雲睿接過信封來,打開仔細看了起來,資料很全,涉及到的人多達數十人。重點列了十個人淇國公邱褔、成國公朱能、廣平侯袁容、僧錄司左善世姚廣孝、信安伯張輔、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左都禦史陳瑛、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吏部尚書蹇義、嘉議大夫兼工部右侍郎金忠。
淇國公邱褔,乃是靖難第一功臣,對身為朝臣之首的李景隆一肚子意見,天天帶著一群靖難起家的勳貴,找李景隆的麻煩,恨不得把李景隆吃掉。???.23sk.
成國公朱能,靖難之役前,還是燕山衛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副千戶,到靖難結束成為國公,可想而知他立了多少功。朱棣有句話,張玉善謀,朱能善戰,朱能可以說從北殺到男,靖難之役中的大戰,都有他的身影,還數次救朱棣於危難。
廣平侯袁容,還有另外一個官職——駙馬都尉,朱棣長女的夫君。在靖難之役中,袁容打下了雄縣、莫州、真定,馳援永平、燕京,並協同朱高熾留守北平,此人有將才。朱棣登基之後,奉命留守北平,掌北平留守行後軍都督府事。
信安伯張輔,李雲睿記得此人,英國公張輔,乃是河間王張玉的長子。東昌之戰,張玉為救朱棣,被盛庸帶兵殺死。張輔繼承了張玉的職位,隨朱棣在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等地戰鬥,立下赫赫戰功,因功封爵,他信安伯的的爵位,不是襲爵。
僧錄司左善世姚廣孝,後世有黑衣宰相之稱,外號病虎,乃是朱棣起兵靖難的頭號謀臣。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朱棣的黑手套之一,專門幹髒活、下黑手的人。
左都禦史陳瑛,朱棣的黑手套之一,專門負責噴人,朱棣一旦流露出對某人的不滿,他就會上去咬人幾口,無理也要攪三分。
解縉、蹇義、金忠,都是文官係統的人,是朱棣倚重的大臣,用來處理朝廷大事。
看完了名單和詳細資料,李雲睿歎了一口氣,娘希匹,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沒一個是簡單的。
“老豆,事情比我想象的嚴重啊!”李雲睿抬頭看了看李景隆,有些無語。
“……”聽了兒子的話,李景隆有些頭大。
李雲睿一開始把事情想簡單了,最初他的想法是把資產轉移到李大亮名下,然後拉攏、腐蝕一下某些朝廷重臣,在李景隆被彈劾時,讓他們幫忙說說話,朱棣就有可能從輕發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可以這麽說,李景隆給的這份名單,擊碎了李雲睿的信心。淇國公邱褔對李景隆恨之入骨;紀綱、陳瑛惟朱棣之命是從,爭取不來;解縉、蹇義、金忠是朱棣信重的大臣,但要拉攏這三個人,如果李雲睿自己出馬,人家肯定連叼都不叼他,讓李景隆出馬,這群人對李景隆印象很差;姚廣孝、張輔、朱能都是靖難一係的人馬,對李景隆觀感不佳,不會落井下石,但肯定也不會出手相幫;袁容遠在北平,沒有話語權。
“有個鄭和的太監,為何沒有資料?”李雲睿想起了永樂朝鼎鼎大名的三寶太監,看著李景隆問道。
“鄭和?你是說內官監掌印太監的鄭和鄭大伴嗎?”李景隆看了看李雲睿,問道。
李雲睿點了點頭。
“鄭大伴是內侍,不是朝臣。”李景隆說道。
“……”李雲睿看著李景隆有些無語,不能發散一下思維嗎?朱棣信重誰,難道非得是大臣嗎?
“鄭和,原名馬和,十四歲入燕王府,其人身材魁梧,思維敏捷,內侍中無出其右。靖難過程中,在河北鄭州(任丘)立下赫赫戰功,今年正月初一,皇帝禦書‘鄭’字,並賜馬和鄭姓,封為內官監掌印太監,正四品。”李景隆腦海中快速尋找關於鄭和的信息,說了出來,又補充道,“對了,鄭大伴還是姚廣孝的受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
內官監是宮內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之一,這個部門在後世名聲不顯,沒有司禮監那麽有名,但在明初,內官監是內廷的扛把子,第一大機構,輕鬆碾壓司禮監。內官監的主要職能有:近侍內官,總攬內宮事務;總掌內外文移;職掌內廷禮儀之事。
就憑近侍內官一點,就能碾壓其他各個衙門,內官監的太監們天天圍著皇帝,隨便打個小報告、穿個小鞋,就夠別人喝一壺的。
“老豆,你跟這個鄭和關係怎麽樣?”李雲睿聽了之後,問道。
“我與鄭大伴關係尚可,每逢上朝之時,也會交談上幾句。”李景隆說道。
好吧,一個能用的都沒有……
武勳不能用,文官不好拉攏,這難度有點大啊。
李雲睿又重新拿起資料來,認真閱讀了起來,一句不起眼的話引起了他的注意,去年九月,金忠入朝議儲。
議儲……
議儲……
李雲睿兩眼開始放光,朱棣登基,儲君尚未確認,他本人一直在猶豫,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舉棋不定。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隻不過他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走路也要人攙扶,因此一生嗜武的朱棣,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但長幼有序這句話不是空話,是文官們希望朱棣保持這個傳統。
朱高煦則勇武過人,生性強悍,在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得朱棣喜愛。朱棣曾拍著他的背說道,“努力吧,世子多病!”這種近乎明示的說法,給了朱高煦一絲希望,一群靖難的武勳圍了他身邊。
朱棣為了立儲,多次征求朝臣的意見。
以邱褔為首的靖難武勳,說朱高煦扈從功高,欲擁立其為儲。
以金忠、解縉為首的文官,說靖難期間朱高熾留守北平,抵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功莫大焉;況且立嫡立長,乃是皇位傳承的規矩。
時間過去了三個多月了,朱棣還沒有下定決心。
【作者題外話】:萌新作者,求收藏、推薦、銀票以及評論。感謝各位大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