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說來,朱允炆也不是什麽好鳥咯?”李雲睿想了一會兒,抬頭問道。
“能當皇帝的,有幾個是好鳥?”李景隆有些鬱鬱地說道,“朱允炆篡改遺詔,不讓諸王進京,就是怕諸王責難!”
李雲睿聽了之後,點了點頭,明白了李景隆話中的含義。
朱允炆被朱元璋隔代定為大明的皇帝,即違背了皇位不隔代傳承的規矩,也推翻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承。
按照前一個規矩,朱元璋的位子應該傳給朱棣或者朱橚,因為朱元璋駕崩之前,他的嫡長子朱標、嫡次子秦王朱樉、嫡三子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活著的嫡子就剩下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
但燕王朱棣的身份成謎,據史學家推斷,朱棣的生母可能另有其人,但他登基之後,為了維護自己帝位的正統,才強行篡改玉牒,將自己的生母改成了馬皇後。
因此,按照不隔代的規矩,周王朱橚才是最有機會繼承大位,這也是朱允炆上台後,先拿周王朱橚開刀的一個考量。
按照嫡長製度,朱允熥才是正牌的繼承人。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朱允炆應該是怕諸王回京後,在太祖靈前,公開提出質疑,朱允炆無法辯駁這些問題,索性就篡改遺詔,讓諸王呆在封地。
朱元璋駕崩時,朱棣已經快到南京了,結果被當地官員阻止,不允許朱棣前往南京,朱棣才悻悻然回到北平。
那個時候的朱允炆,恐怕除了心虛,就是心虛。
“老豆,朱允炆登上帝位之後,急於削藩,恐怕也有這方麵的考量吧?”李雲睿開口問道。
道理很簡單,一個得位不正的帝王,肯定怕自己被人推翻,能推翻他的人,除了諸王之外,沒有別人。因此,削藩成了朱允炆的當務之急!
“靖難之役,知道為父屢屢放過皇帝嗎?”李景隆沒有回答李雲睿的問題,反問道。
“你不是說了嗎?是淮西派共同做得決定,送朱老四上位,所以你才不殺他吧?”李雲睿轉了轉眼珠,有些不解。
在史書上,曾有明確記載,李景隆征討朱棣時,至少放過兩次水,一次是瞿能即將攻下北平城,被李景隆阻止了,有人說是李景隆嫉妒瞿能,不想讓他立功;還有一次是手下士兵把朱棣包圍了,朱棣的護衛幾乎被全殲,包圍圈莫名其妙地被朱高煦衝開,將朱棣救走,有人就分析,李景隆是朱棣的同夥。
“當時,我如果殺了皇帝,今天我們兩個就沒辦法這樣聊天了,你要找我聊天,就隻能去墳頭燒香了!”李景隆苦笑了一聲,有些無奈地說道。
“為什麽啊?”李雲睿一時有些不明白。朱棣起兵靖難,站在朝廷角度,那就是妥妥的反賊。李景隆如果將朱棣殺了,那就是為國鋤奸,為民除害。朱允炆應該給自己老爹加官進爵啊!
不立功沒事,立了功,反而要殺李景隆,這是為什麽呢?李雲睿搞不懂了。
“為父當日出征,朱允炆親自到長江邊上為我踐行,還行捧轂推輪之禮,賜我便宜行事之權,可謂一時風光無二。”說起這個,李景隆的臉色浮現出一絲得色,仿佛回憶起當日的場景。
捧轂推輪,意思就是扶著車轂推車前進,這是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最隆重的禮遇。
至於便宜行事,是允許將帥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處理各種事宜,不必請示。這個權柄不可謂不重,隻要李景隆看誰不順眼,隨便找個理由砍了便是。
“沒想到老豆你還有這麽嘚瑟的時候!”李雲睿聽了之後,有些羨慕,皇帝親自扶車,這待遇,也是沒誰了。
“臨上船之際,朱允炆低聲跟為父說了一句話,讓為父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李景隆將窗戶關上,走向了書桌旁的太師椅。
李雲睿看到李景隆悚然的表情,有些驚訝不已,問道“什麽話能讓老豆這麽恐慌?難不成是下令讓您痛下殺手,殺掉朱棣?”
“朱允炆怎麽會說的那麽直白?好歹他也是天子,臉麵還是要的。”李景隆坐到了椅子上,看著自己時而聰明無比,時而蠢笨如豬的兒子,有些無語。
李景隆這樣說,李雲睿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後世的官場上,做領導的人,從來不會直接說自己的想法,都是讓下屬去揣摩理解自己的意圖,這樣的話,領導可以進退自如。
比如下屬提出一個方案,領導覺得不合適,他不會當麵拒絕,通常會說“要開會研究一下”,這樣既給下屬保留了麵子,又委婉的表達了拒絕。如果當下屬的不解其意,那就次次回複他研究,總有一天他會明白。
“勿使負殺叔父名!”李景隆咬牙切齒的說道。
靠,果然能在位子上的人,沒一個是簡單的人物,李雲睿聽了這話之後,心裏暗罵道。
勿使負殺叔父名,這句話明麵上聽著,意思是說不要殺我叔父,讓我擔負惡名;但實際的意思,卻是讓李景隆在戰場上把朱棣幹掉,不要活捉朱棣,送到南京,以免讓朱允炆陷入難堪。因為如果朱棣被送到南京,按照《大明律》,造反要抄家誅九族,殺叔父的罪名,朱允炆必須背。
李景隆如果真在戰場上把朱棣殺了,回到南京,朱允炆拿著朱棣的腦袋,假假的哭兩句,然後拿出這句話來質問李景隆,“朕不是說過,勿使負殺叔父名,愛卿卻將我叔父殺死……”李景隆肯定要給朱棣陪葬。
一句話,情和理都被朱允炆占了,他打得一手好算盤。
“可是,就算這樣,朱允炆得位不正,朱允炆虛偽,淮西派為什麽要讓朱棣上台呢?”李雲睿還是沒搞明白淮西派的打算。
“朱允炆上位之後,將朝堂搞得亂七八糟,先是啟用了黃子澄、方孝孺這樣的書呆子,然後又提升文官的品級……”李景隆開始控訴起朱允炆來。
“能當皇帝的,有幾個是好鳥?”李景隆有些鬱鬱地說道,“朱允炆篡改遺詔,不讓諸王進京,就是怕諸王責難!”
李雲睿聽了之後,點了點頭,明白了李景隆話中的含義。
朱允炆被朱元璋隔代定為大明的皇帝,即違背了皇位不隔代傳承的規矩,也推翻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承。
按照前一個規矩,朱元璋的位子應該傳給朱棣或者朱橚,因為朱元璋駕崩之前,他的嫡長子朱標、嫡次子秦王朱樉、嫡三子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活著的嫡子就剩下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
但燕王朱棣的身份成謎,據史學家推斷,朱棣的生母可能另有其人,但他登基之後,為了維護自己帝位的正統,才強行篡改玉牒,將自己的生母改成了馬皇後。
因此,按照不隔代的規矩,周王朱橚才是最有機會繼承大位,這也是朱允炆上台後,先拿周王朱橚開刀的一個考量。
按照嫡長製度,朱允熥才是正牌的繼承人。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朱允炆應該是怕諸王回京後,在太祖靈前,公開提出質疑,朱允炆無法辯駁這些問題,索性就篡改遺詔,讓諸王呆在封地。
朱元璋駕崩時,朱棣已經快到南京了,結果被當地官員阻止,不允許朱棣前往南京,朱棣才悻悻然回到北平。
那個時候的朱允炆,恐怕除了心虛,就是心虛。
“老豆,朱允炆登上帝位之後,急於削藩,恐怕也有這方麵的考量吧?”李雲睿開口問道。
道理很簡單,一個得位不正的帝王,肯定怕自己被人推翻,能推翻他的人,除了諸王之外,沒有別人。因此,削藩成了朱允炆的當務之急!
“靖難之役,知道為父屢屢放過皇帝嗎?”李景隆沒有回答李雲睿的問題,反問道。
“你不是說了嗎?是淮西派共同做得決定,送朱老四上位,所以你才不殺他吧?”李雲睿轉了轉眼珠,有些不解。
在史書上,曾有明確記載,李景隆征討朱棣時,至少放過兩次水,一次是瞿能即將攻下北平城,被李景隆阻止了,有人說是李景隆嫉妒瞿能,不想讓他立功;還有一次是手下士兵把朱棣包圍了,朱棣的護衛幾乎被全殲,包圍圈莫名其妙地被朱高煦衝開,將朱棣救走,有人就分析,李景隆是朱棣的同夥。
“當時,我如果殺了皇帝,今天我們兩個就沒辦法這樣聊天了,你要找我聊天,就隻能去墳頭燒香了!”李景隆苦笑了一聲,有些無奈地說道。
“為什麽啊?”李雲睿一時有些不明白。朱棣起兵靖難,站在朝廷角度,那就是妥妥的反賊。李景隆如果將朱棣殺了,那就是為國鋤奸,為民除害。朱允炆應該給自己老爹加官進爵啊!
不立功沒事,立了功,反而要殺李景隆,這是為什麽呢?李雲睿搞不懂了。
“為父當日出征,朱允炆親自到長江邊上為我踐行,還行捧轂推輪之禮,賜我便宜行事之權,可謂一時風光無二。”說起這個,李景隆的臉色浮現出一絲得色,仿佛回憶起當日的場景。
捧轂推輪,意思就是扶著車轂推車前進,這是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最隆重的禮遇。
至於便宜行事,是允許將帥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處理各種事宜,不必請示。這個權柄不可謂不重,隻要李景隆看誰不順眼,隨便找個理由砍了便是。
“沒想到老豆你還有這麽嘚瑟的時候!”李雲睿聽了之後,有些羨慕,皇帝親自扶車,這待遇,也是沒誰了。
“臨上船之際,朱允炆低聲跟為父說了一句話,讓為父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李景隆將窗戶關上,走向了書桌旁的太師椅。
李雲睿看到李景隆悚然的表情,有些驚訝不已,問道“什麽話能讓老豆這麽恐慌?難不成是下令讓您痛下殺手,殺掉朱棣?”
“朱允炆怎麽會說的那麽直白?好歹他也是天子,臉麵還是要的。”李景隆坐到了椅子上,看著自己時而聰明無比,時而蠢笨如豬的兒子,有些無語。
李景隆這樣說,李雲睿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後世的官場上,做領導的人,從來不會直接說自己的想法,都是讓下屬去揣摩理解自己的意圖,這樣的話,領導可以進退自如。
比如下屬提出一個方案,領導覺得不合適,他不會當麵拒絕,通常會說“要開會研究一下”,這樣既給下屬保留了麵子,又委婉的表達了拒絕。如果當下屬的不解其意,那就次次回複他研究,總有一天他會明白。
“勿使負殺叔父名!”李景隆咬牙切齒的說道。
靠,果然能在位子上的人,沒一個是簡單的人物,李雲睿聽了這話之後,心裏暗罵道。
勿使負殺叔父名,這句話明麵上聽著,意思是說不要殺我叔父,讓我擔負惡名;但實際的意思,卻是讓李景隆在戰場上把朱棣幹掉,不要活捉朱棣,送到南京,以免讓朱允炆陷入難堪。因為如果朱棣被送到南京,按照《大明律》,造反要抄家誅九族,殺叔父的罪名,朱允炆必須背。
李景隆如果真在戰場上把朱棣殺了,回到南京,朱允炆拿著朱棣的腦袋,假假的哭兩句,然後拿出這句話來質問李景隆,“朕不是說過,勿使負殺叔父名,愛卿卻將我叔父殺死……”李景隆肯定要給朱棣陪葬。
一句話,情和理都被朱允炆占了,他打得一手好算盤。
“可是,就算這樣,朱允炆得位不正,朱允炆虛偽,淮西派為什麽要讓朱棣上台呢?”李雲睿還是沒搞明白淮西派的打算。
“朱允炆上位之後,將朝堂搞得亂七八糟,先是啟用了黃子澄、方孝孺這樣的書呆子,然後又提升文官的品級……”李景隆開始控訴起朱允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