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紀綱這個打算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李雲睿的師父本來就不存在,紀綱怎麽可能找得到?
紀綱與陳成又聊了一會兒,陳成就走了,而紀綱坐會了太師椅上,將陳成探聽的消息寫成了奏折,派人送進了皇宮。
皇宮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除了上朝或者皇帝宣召之外,外臣是根本沒辦法進去,這是規矩。因為這個規矩,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宦官幹政和皇帝被豢養。
宦官幹政這個好理解,因為很多奏折都是通過宦官上通下達,這就給了宦官上下其手的機會,他們就可以通過欺上瞞下的方式,操縱一些事情。
至於豢養皇帝,有人就不理解了,皇帝貴為天子,一言九鼎,誰敢豢養皇帝?不是找死嗎?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文官集團會以各種理由阻止皇帝出皇宮,比如勞民傷財、浪費公帑、耗費民力,曆史上有記錄的皇帝出巡,寥寥無幾,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們會想盡一切理由,把皇帝圈在皇宮內,讓皇帝從奏折中了解天下大事,看不到真正的民情。
就好比後世領導下鄉考察,被考察的地方和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甚至有些還是請來的群演……
懂得都懂。
明朝初期,朱元璋既不信文臣,也不信武勳,更不用宦官,所以他每天都要上朝,聽取大臣奏事。但朱棣受不了這種苦,由一日一朝,改成三日一朝,五日一朝,建立了內閣幫自己處理政務;為了及時掌握錦衣衛搜集的信息,後來又建立了東緝事廠,宦官主政,可以及時跟宮內聯係。
當然,這些是後話。
朱棣接到紀綱的奏折後,愁雲滿麵。
李雲睿麵聖時所說的話,尤其是關於天機子的事情,朱棣是半信半疑的,信是因為朱棣不相信李雲睿能夠自己做出這麽多驚天動地的事來,因此朱棣猜測,李雲睿背後肯定有一個牛人;懷疑是因為李雲睿的話,太玄乎了!
什麽萬佛朝宗?什麽神秘武器?還能毀天滅地……
如果天機子真有那種武器,為什麽不拿出來?涿鹿天下絕對沒問題!
當然,高人的想法不能用常理來衡量。
朱棣下令錦衣衛查證李雲睿的話,六年前的事,想要查證何其之難?
紀綱遞來的奏折,隻是解釋了為什麽李雲睿會突然橫空出世,但對天機子的查證,卻隻有隻字片語。
朱棣發愁,就是因為這個,如果不能落實天機子的事情,自己想對付李景隆的事情,就要耽擱下來。
這兩天,朱棣已經給周王朱橚見了兩次,兩人在商量如何對付李景隆。
朱橚對於這件事,當然是喜聞樂見,畢竟是仇人,見麵肯定是分外眼紅,有機會報當年抄家之仇,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但朱棣和朱橚兩人也有分歧,那就是處置李景隆到什麽程度。
朱棣知道李雲睿背後有高人,意思是小懲大誡,讓李景隆回府閉門思過,也就是掛個國公的銜,賦閑在家。
當年朱元璋就是用這個方式,對付的李文忠。胡惟庸案發生之後,朱元璋打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朝廷內外人人自危,已經傷了元氣。李文忠眼見朱元璋屠殺功臣,擔心失掉民心,國喪元氣,危及大明政權,連續三次上書勸諫朱元璋。惹得朱元璋大怒,削去官職,幽閉在家。
朱棣思來想去,用這個方式是最穩妥的,即報複了李景隆,又不會惹得李雲睿背後之人生氣。
但朱橚認為,這樣做太便宜李景隆了,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帶兵北上,突襲周王府,把朱橚全家一鍋燴了,這個仇太大了;而且朱橚被削爵為民,全家還被發配到雲南,呆了兩年。
因此,朱橚認為至少要把李景隆的爵位給削了,貶為平民,才能解心頭之恨。
一時之間,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朱棣之所以跟朱橚商量這件事,主要是想利用朱橚和李景隆之間的齷齪,把蓋子掀開,這樣朱棣就能擺脫嫌疑,畢竟李景隆開金川門,有功於朱棣。朱橚上書攻擊李景隆,朱棣就能進可攻,退可守,遊刃有餘。等朱橚上書之後,再安排各種官員,攻擊一下李景隆,然後自己順勢而為,讓李景隆回家閉門讀書,修身養性。
這樣一來,很多人都會以為,李景隆是自作孽不可活,朱棣對靖難的功臣很維護,朱棣的裏子麵子都有了!
政治就是這麽肮髒齷齪,相互利用、相互算計,但表麵上,大家還要走一個看似正規、合理合法的流程。
這個世界上,哪一個當官的不是滿屁股的把柄?不是不敢治你,不是不能治你,而是沒有治你的必要。一旦想治你了,隨便抓一兩個把柄,就能把你塞進監獄去。
比如最近比較火的某地打人事件,這種事每天在全國各地都會發生,沒人會去關注。可是,偏偏某地的打人事件,突然間火了起來,這背後其實有當政者的考量。
站在當政者的維度來看,目前國內的經濟下滑,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失業,而失業背後就意味著百姓沒有收入,社會上就會有很多怨氣,隨之而來的也會有很多治安案件發生。
這個時候,把某地打人事件推出來,一來轉移百姓對經濟下滑的注意力;二來讓百姓罵罵政府,出出心裏的惡氣;三來政府可以再度高舉打黑除惡旗幟,殺一批民憤極大的黑社會組織,震懾一下那些生活無以為繼,想鋌而走險的人;四來將某地的官場生態環境清理一下。
一舉多得,這就是政治,當政者的考量。至於被打的人,最後頂多也就是賠點錢了事,也會被人遺忘!現實,就是這麽殘酷!
朱棣不爽李景隆很久了,但是他不能學朱元璋,搞無罪而誅!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威望高、手腕硬,他下令殺人,百官頂多是敢怒而不敢言;朱棣不同,朱棣是篡位之君,得位不正,洗白自己是首要問題,搞無罪而誅,豈不是落人口實?
朱棣上台可以肆無忌憚的殺方孝孺、黃子澄、齊泰、暴昭、練子寧這些人,因為這些人是在朱棣清君側的名單上。除了這些人之外,再殺人不找借口,就會讓原本臣服的洪武、建文舊臣,人人自危,可能會危及朱棣的帝位。
這個政治賬,朱棣心裏很清楚,朱橚也清楚!隻不過大家立場不同而已,所以關注點也不一樣。朱橚不存在得位不正的問題,他隻想報仇,至於朱棣的考慮,那是朱棣自己的問題。
算盤人人都會打,但沒有幾個人會幫別人考慮。
愁就一個字,朱棣在武英殿的暖閣中,走來走去。
“殿下,太子、太孫求見!”就在這時,黃儼走了進來,躬身稟報道。
“宣!”朱棣停下了腳步,扭頭對黃儼說道。
很快,朱高熾來到了朱棣麵前,躬身行禮,說道“兒臣見過父皇!”
“好了!平身吧!”朱棣抬了抬手,問道,“高熾,你來找朕,有什麽事情?”
“啟稟父皇,兒臣是來請罪的!”朱高熾說完,撲通跪倒了地上。
“請罪?你請的是什麽罪?”朱棣眉頭緊皺,看了看朱高熾,忽然發現朱瞻基沒進來,就問道,“對了,不是瞻基也來來了嗎?”
“兒臣教子不嚴,瞻基……”朱高熾跪在地上,說起了情由。
原來,朱瞻基今天閑著沒事,把李雲睿給他的銀票,拿出來到太子妃張氏麵前顯擺,跟張氏說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了。
紀綱與陳成又聊了一會兒,陳成就走了,而紀綱坐會了太師椅上,將陳成探聽的消息寫成了奏折,派人送進了皇宮。
皇宮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除了上朝或者皇帝宣召之外,外臣是根本沒辦法進去,這是規矩。因為這個規矩,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宦官幹政和皇帝被豢養。
宦官幹政這個好理解,因為很多奏折都是通過宦官上通下達,這就給了宦官上下其手的機會,他們就可以通過欺上瞞下的方式,操縱一些事情。
至於豢養皇帝,有人就不理解了,皇帝貴為天子,一言九鼎,誰敢豢養皇帝?不是找死嗎?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文官集團會以各種理由阻止皇帝出皇宮,比如勞民傷財、浪費公帑、耗費民力,曆史上有記錄的皇帝出巡,寥寥無幾,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們會想盡一切理由,把皇帝圈在皇宮內,讓皇帝從奏折中了解天下大事,看不到真正的民情。
就好比後世領導下鄉考察,被考察的地方和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甚至有些還是請來的群演……
懂得都懂。
明朝初期,朱元璋既不信文臣,也不信武勳,更不用宦官,所以他每天都要上朝,聽取大臣奏事。但朱棣受不了這種苦,由一日一朝,改成三日一朝,五日一朝,建立了內閣幫自己處理政務;為了及時掌握錦衣衛搜集的信息,後來又建立了東緝事廠,宦官主政,可以及時跟宮內聯係。
當然,這些是後話。
朱棣接到紀綱的奏折後,愁雲滿麵。
李雲睿麵聖時所說的話,尤其是關於天機子的事情,朱棣是半信半疑的,信是因為朱棣不相信李雲睿能夠自己做出這麽多驚天動地的事來,因此朱棣猜測,李雲睿背後肯定有一個牛人;懷疑是因為李雲睿的話,太玄乎了!
什麽萬佛朝宗?什麽神秘武器?還能毀天滅地……
如果天機子真有那種武器,為什麽不拿出來?涿鹿天下絕對沒問題!
當然,高人的想法不能用常理來衡量。
朱棣下令錦衣衛查證李雲睿的話,六年前的事,想要查證何其之難?
紀綱遞來的奏折,隻是解釋了為什麽李雲睿會突然橫空出世,但對天機子的查證,卻隻有隻字片語。
朱棣發愁,就是因為這個,如果不能落實天機子的事情,自己想對付李景隆的事情,就要耽擱下來。
這兩天,朱棣已經給周王朱橚見了兩次,兩人在商量如何對付李景隆。
朱橚對於這件事,當然是喜聞樂見,畢竟是仇人,見麵肯定是分外眼紅,有機會報當年抄家之仇,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但朱棣和朱橚兩人也有分歧,那就是處置李景隆到什麽程度。
朱棣知道李雲睿背後有高人,意思是小懲大誡,讓李景隆回府閉門思過,也就是掛個國公的銜,賦閑在家。
當年朱元璋就是用這個方式,對付的李文忠。胡惟庸案發生之後,朱元璋打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朝廷內外人人自危,已經傷了元氣。李文忠眼見朱元璋屠殺功臣,擔心失掉民心,國喪元氣,危及大明政權,連續三次上書勸諫朱元璋。惹得朱元璋大怒,削去官職,幽閉在家。
朱棣思來想去,用這個方式是最穩妥的,即報複了李景隆,又不會惹得李雲睿背後之人生氣。
但朱橚認為,這樣做太便宜李景隆了,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帶兵北上,突襲周王府,把朱橚全家一鍋燴了,這個仇太大了;而且朱橚被削爵為民,全家還被發配到雲南,呆了兩年。
因此,朱橚認為至少要把李景隆的爵位給削了,貶為平民,才能解心頭之恨。
一時之間,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朱棣之所以跟朱橚商量這件事,主要是想利用朱橚和李景隆之間的齷齪,把蓋子掀開,這樣朱棣就能擺脫嫌疑,畢竟李景隆開金川門,有功於朱棣。朱橚上書攻擊李景隆,朱棣就能進可攻,退可守,遊刃有餘。等朱橚上書之後,再安排各種官員,攻擊一下李景隆,然後自己順勢而為,讓李景隆回家閉門讀書,修身養性。
這樣一來,很多人都會以為,李景隆是自作孽不可活,朱棣對靖難的功臣很維護,朱棣的裏子麵子都有了!
政治就是這麽肮髒齷齪,相互利用、相互算計,但表麵上,大家還要走一個看似正規、合理合法的流程。
這個世界上,哪一個當官的不是滿屁股的把柄?不是不敢治你,不是不能治你,而是沒有治你的必要。一旦想治你了,隨便抓一兩個把柄,就能把你塞進監獄去。
比如最近比較火的某地打人事件,這種事每天在全國各地都會發生,沒人會去關注。可是,偏偏某地的打人事件,突然間火了起來,這背後其實有當政者的考量。
站在當政者的維度來看,目前國內的經濟下滑,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失業,而失業背後就意味著百姓沒有收入,社會上就會有很多怨氣,隨之而來的也會有很多治安案件發生。
這個時候,把某地打人事件推出來,一來轉移百姓對經濟下滑的注意力;二來讓百姓罵罵政府,出出心裏的惡氣;三來政府可以再度高舉打黑除惡旗幟,殺一批民憤極大的黑社會組織,震懾一下那些生活無以為繼,想鋌而走險的人;四來將某地的官場生態環境清理一下。
一舉多得,這就是政治,當政者的考量。至於被打的人,最後頂多也就是賠點錢了事,也會被人遺忘!現實,就是這麽殘酷!
朱棣不爽李景隆很久了,但是他不能學朱元璋,搞無罪而誅!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威望高、手腕硬,他下令殺人,百官頂多是敢怒而不敢言;朱棣不同,朱棣是篡位之君,得位不正,洗白自己是首要問題,搞無罪而誅,豈不是落人口實?
朱棣上台可以肆無忌憚的殺方孝孺、黃子澄、齊泰、暴昭、練子寧這些人,因為這些人是在朱棣清君側的名單上。除了這些人之外,再殺人不找借口,就會讓原本臣服的洪武、建文舊臣,人人自危,可能會危及朱棣的帝位。
這個政治賬,朱棣心裏很清楚,朱橚也清楚!隻不過大家立場不同而已,所以關注點也不一樣。朱橚不存在得位不正的問題,他隻想報仇,至於朱棣的考慮,那是朱棣自己的問題。
算盤人人都會打,但沒有幾個人會幫別人考慮。
愁就一個字,朱棣在武英殿的暖閣中,走來走去。
“殿下,太子、太孫求見!”就在這時,黃儼走了進來,躬身稟報道。
“宣!”朱棣停下了腳步,扭頭對黃儼說道。
很快,朱高熾來到了朱棣麵前,躬身行禮,說道“兒臣見過父皇!”
“好了!平身吧!”朱棣抬了抬手,問道,“高熾,你來找朕,有什麽事情?”
“啟稟父皇,兒臣是來請罪的!”朱高熾說完,撲通跪倒了地上。
“請罪?你請的是什麽罪?”朱棣眉頭緊皺,看了看朱高熾,忽然發現朱瞻基沒進來,就問道,“對了,不是瞻基也來來了嗎?”
“兒臣教子不嚴,瞻基……”朱高熾跪在地上,說起了情由。
原來,朱瞻基今天閑著沒事,把李雲睿給他的銀票,拿出來到太子妃張氏麵前顯擺,跟張氏說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