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瑛,李雲睿就一肚子氣,當時彈劾李景隆就是陳瑛起的頭,現在又借胡觀之事彈劾李增枝,這是準備咬定李家不鬆口了……


    聽到李雲睿爆粗口,李景隆皺了皺眉,沒有說話。


    李雲睿咬了咬嘴唇,思忖了半晌,看著李景隆,壓低了聲音問道,“老豆,這不會是皇帝老兒授意陳瑛幹的吧?”


    “應當不是皇帝授意,陳瑛此人,最善揣摩聖意,以陷害大臣為能事,求晉身之道……”李景隆搖了搖頭,說道,“當日彈劾為父,也不過是摸準了皇帝的脈絡。”


    “那還不是皇帝想針對我們李家。”李雲睿聽李景隆的解釋,攥緊了拳頭,咬牙切齒地說道,“現在看來,無論我怎麽做,朱老四還是視我們李家為眼中釘、肉中刺啊……”


    很顯然,陳瑛彈劾胡觀,應該是瞅準了朱棣的心思。


    按照道理來說,如果朱棣真有心要對付自己這個不成器的妹夫,早在靖難時,就可以把胡觀殺掉,誠然當時朱棣放掉胡觀,有收買人心的打算,但按照胡觀文不能提筆安天下,武不能上馬定乾坤的熊樣,在朱棣眼裏,壓根就不算威脅。


    退一萬步說,朱棣現在想報複胡觀了,沒必要用造反這種理由,還搭上李增枝……


    這無疑是個信號,朱棣還是沒打算放過李景隆,還是準備對李家下手。


    聽了李雲睿的話,李景隆歎了一口氣,說道,“靖難之役,我與皇帝兩次對決,雖然皇帝兩次都是大勝,但戰陣之上,皇帝也被我逼得險象環生,若不是為父不想背負殺燕王的名聲,也許……”天籟小說網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後,朱允炆啟用年逾花甲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率軍十三萬伐燕,號稱百萬。


    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駐紮在河間、任丘、雄縣等地,朱棣趁朝廷大軍立足未穩,在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發動攻擊,突襲雄縣,導致朝廷大軍失利;接著跟隨耿炳文的部將張保,暗中投降朱棣,裏應外合,在滹沱河擊敗耿炳文。


    這兩次失敗,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說明耿炳文帶兵不行。因為朝廷十三萬大軍本來就是臨時拚湊,原本互不統屬,內部肯定存在很多問題。耿炳文不是徐達、李文忠、藍玉這些名將,本身威望不足,無法短時間內號令眾將士。再加上朱棣在過節時,趁著月色發動突襲,還有內奸投敵,不敗才是怪事。


    如果再給耿炳文幾個月,理順內部關係,加上耿炳文的作戰經驗,或許對付朱棣問題不大。


    然而,朱允炆一聽說耿炳文敗了,立馬下旨換人,臨陣換將本就是兵家大忌,會嚴重打擊士氣,但朱允炆還是這麽幹了。


    八月底,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接替耿炳文,讓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北伐,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九月中,李景隆到達山東德州,朝廷臨時調集的大軍在也陸續到達,李景隆帶兵北上到河間府,朱棣認為李景隆“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嚐習兵”,因此朱棣去了大寧府借兵,留下朱高熾守北平城。


    李景隆到達北平城後,一邊整頓內部各種勢力,一邊安排大軍合圍北平城,築壘九門,打北平,但北平城本就是元朝首都,城高池深的雄城,又有護城河,攻打何其之難?朱高熾又用水潑在城牆上,將城牆搞得呲溜滑,使李景隆無法破城,一直到打了一個月,也不見成效。


    去大寧府借兵的朱棣,綁架了寧王,將寧王手下的三衛人馬,全部納入到自己麾下,同時向兀良哈三衛許以重利,請他們參與靖難之役。帶了從關外“借來”的八萬精銳,朱棣跟李景隆展開殊死拚搏。


    其實李景隆也防著朱棣從關外帶兵回北平城,他特意派前哨都督陳暉率所部三萬餘人,布防在大寧府和北平城之間,但李景隆沒想到是朱棣會拉來八萬人馬。


    十一月初四,朱棣回師北平,擊敗都督陳暉所部;十一月初五在鄭村壩,與李景隆的大軍展開決戰。


    史書上說朱棣以八萬大軍對抗朝廷五十萬大軍,戰而勝之,隻不過是為了給朱棣貼金。當時李景隆投入的兵力不超過二十萬,因為很大一部分還在圍堵北平城,防止北平城中的燕軍,衝出來前後夾擊。


    二十萬對八萬,看似李景隆占了大便宜,其實雙方戰力相差很大,朱棣帶得八萬大軍,都是關外久經戰陣的百戰老兵,而李景隆帶的人,大都是各地衛所調集的士兵,幹農活是一把好手,打仗就隻能嗬嗬了。再加上時正苦寒,用兵大違天時,李景隆所帶軍卒大都是南方人,不習慣北方天氣,凍死者甚多,自斃者其眾。


    就是這樣,在鄭村壩之戰中,朱棣以少勝多,打敗了李景隆。但就在這一次大戰中,李景隆手下大將瞿能,差一點把朱棣殺掉。


    失敗後的李景隆,帶領殘兵敗將逃回了德州,開始重新整理隊伍,準備來年再戰。


    萬萬沒想到,李景隆剛把大軍聚攏好,朱棣就帶領大軍攻打大同府。


    大同府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大同失守,燕地、晉地、乃至秦地,都將被朱棣拿下,那麽朝廷將陷入被動。


    李景隆認為朱棣不可能攻破大同府,因為大同府和北平城一樣,都是雄城,不想出兵救援,但朱允炆不這麽想,下旨李景隆帶領大軍救援大同府。


    在聖旨的逼迫下,李景隆帶領數十萬大軍,兵出紫荊關,援救大同府,結果,到了大同後,燕軍早已回師,無功而返。


    兵法有雲,勞師以襲遠,必撅上將軍。


    經過一番折騰後,師勞力竭的朝廷大軍,在白溝河與朱棣棣再次決戰。


    建文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棣率馬步軍20萬人迎戰李景隆,李景隆派遣先鋒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複率大軍渡河求戰,先鋒官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朱棣率精銳數千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李景隆突然揮師出現在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朱棣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李景隆所獲。這一次,朱棣又差一點死在李景隆手裏。


    如果這個時候,李景隆心狠點,不管死活的話,那麽靖難之役就可以結束了;但李景隆不是真正的軍事家,他打仗要考慮政治因素,他可不想擔上殺燕王的罪名。


    如果李景隆在戰場之上殺了朱棣,那麽回到南京後,李景隆的日子不會好過,道理很簡單,身為臣子,今天敢殺親王,明天會不會有一天弑君?


    能殺燕王的人,隻能是皇帝……


    雖然曆史書上,對李景隆多有貶低,說李景隆“誌大而無謀,喜專而違眾”,那隻不過為了迎合朱棣而已。


    不說別的,就說能統領起五十萬大軍這一點,就非常人所能做到;再有就是短短七個月間,整合大軍攻打北平城、決戰鄭村壩、決戰白溝河,還能數次置朱棣於險地,也非泛泛之輩。


    當然敗了就敗了,說再多也沒有用。


    但這種將朱棣逼入絕境的事,肯定會被朱棣記住。


    靖難之役中,幹過這種事的人,一共就六個人,耿炳文、瞿能、盛庸、鐵璿、平安和李景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小公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錦衣衛僉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錦衣衛僉事並收藏大明小公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