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作為一種重要的科研學術的交流方式,王建東在這次橋梁大會上的收獲當然遠遠不隻僅止於此。


    除開了解到了領域內的前沿研究動態、分享到了大師們的研究成果,啟發了自己科研思路,開拓了眼界,------,等等實實在在的收獲和體會之外,王建東覺還得,在這次參加學術會議過程中,聽別人報告、看別人成果,更是一次提高鑒賞能力,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過程。


    畢竟來說,這是王建東第一次參加這樣大型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如果用大開眼界、大有所得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a href="http://m.bqgxsydw.com" id="wzsy">bqgxsydw.com</a>


    再講一則王建東在這次大會上親身經曆過的一次比較糟糕的Q&A的故事。


    中間有一次會議上,一個國外的博士生做了一個蠻不錯的presentation,幻燈片做的很炫酷,過程講得很流暢,研究問題也很有趣。


    總體而言,王建東一直都覺得這位博士在Q&A環節之前的presentation都是相當成功的。


    然而到問答環節,卻開始出現狀況了。


    先是有一個在場的教授發言,給這位博士提了一個小小的建議,大體意思就是說他分析的方法還不夠完備,可以進一步嚐試使用另一個方法,甚至還具體指出了如何使用另一個方法的這樣一個建議。


    到這裏,應該還是一種非常正常的Q&A的交流。


    按照王建東的理解,不要說博士生,即使再厲害的專家學者也不可能做出百分百完美的研究,總是可以有提高和改進空間的。況且,演講者來present的一大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反饋和建議。


    所以講,有專家學者在這個環節提出來的一些有益的建議,其實應該說是很正常的。又有什麽不妥的呢?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形卻還是發生了。


    這位博士生,在聽完了那位教授的建議之後,卻並沒有任何接受的態度,哪怕隻是言語上的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沒有。


    不僅如此,他還一再強調說他覺得自己的這個方法就已經完備了。


    按理說,這位博士這麽講,也還不至於有什麽特別不恰當,隻要他能說得出來讓人信服的理由。


    但是,----。


    但是,最關鍵的是,他卻並沒有同時說清楚為什麽自己的方法就是已經完備了,而僅僅隻是嘴上反複不停的說他覺得這個方法是完全可以和正確的。


    見博士這樣,那個提問的教授一開始大概還以為他並沒有沒聽懂自己的話,於是就進一步指出他的那個方法哪些地方是有漏洞的。


    這位可憐的博士聽了之後依然不停辯解說我覺得這個方法就是好,就是正確。不過仍然說不出來到底好在哪裏,正確在哪裏的正當理由。


    這一下,事情突然間就搞大了。


    接著就有好幾個在場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言。


    這個說他這個問題就是是需要改進的;那個說除此之外,他還需要改進其他幾個方麵,;還有人說他的這個方法為什麽是站不住腳的,為什麽必須要重視--------,


    會場一下子變得有些不可控製。


    可憐的博士生麵對所有問題,從頭到尾都做出了defensive的姿態,雖然沒有很失態地反駁,但是直到最後也沒有接受幾位發言者的建議,也沒有解釋自己的方法為什麽就是站得住腳的。


    會議場麵一度頗為尷尬,然後,------,然後就這樣匆匆結束了這一場的presentation。


    王建東全程參與了這一次的講座。


    他也在底下一邊尷尬症發作,一邊暗暗地琢磨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明明這可以是一個原本很好的presentation啊,可最後為什麽鬧成了這樣的結局?


    一起吃晚飯的時候,王建東和兩位領導講述了這一次會議的經過。


    “那,小王你當時心裏是什麽想法?”聽完後,林總問王建東。


    王建東想了想,認真的說道,我當時的想法,從這一次的“事故”,至少可以看得出來,收尾的Q&A環節真是不容小覷的。而且因為Q&A是沒有辦法準備的部分,所以往往尤其在這一環節,甚至可以看出來一個學者的水平。


    林總點頭。


    他接著就事論事分析,說,作為presenter要想做到在Q&A環節上從容以對,我們在心理層麵上還要想明白Q&A的本質-----要記得我們在學術會議上的問答環節不是作為學生在為自己的論文答辯,不是在課堂上回答老師問題,也不是作為某種選手在回答評委提問-----


    我們是在做學者和學者之間的探討和交流。你可能在present的時候還是學生身份,可是當你走上學術會議的講台,底下的人並不會把你看成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而是看成一個獨立的“研究者”。


    “這位博士生presenter其實犯了一個presenter的大忌,就是”get defeake it too personally”。”


    林總笑了笑,直截了當的說道,“外國人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愛說這一句: Do personally,意思是你不要把別人對你工作的反饋和評價看成了是對你這個人的評價。”


    作為事件的親身經曆者,王建東對林總的說法深以為然。


    林總繼續往下說。


    很多時候人們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不是針對你,真的不是針對你,而隻是針對這件事。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誰都有ego。比方講,我們自己做了很久的引以為傲的研究,當然希望所有人都說我們做的好,當然希望得到肯定,所以我們往往聽到批評或建議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你這是否定了我的工作,也就是否定了我的方法,也就是否定了我得價值,就是否定了我。


    林總說道,如果在這時候聽到別人的不同意見,於是很容易帶著小脾氣開始不理智地反駁起來,變成了“為了defend自己而defend自己”,最後進入了停不下來的“defensive”模式-------這也是那個博士生當時陷入的一種情況。


    “對的,林總分析很有道理。”


    朱總也同意林總的觀點。他說道,


    其實成為一個優秀學者的第一步大概就是有胸懷去接受別人的意見。所有你看到的在台上光鮮亮麗學富五車舉止優雅的學術牛人,我敢向你保證他們無一例外的都經曆過大大小小數不過來的質疑。”


    Tim Ferrisss就曾經說:“A person’s su life  usually be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unfortable versations he or she is willing to have”。


    “你甚至可以這樣想,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是你作為研究者的正常工作的一部分。”朱總說道。


    王建東不做聲。內心裏卻在快速消化兩位領導難得一回的親身說教。


    見王建東不做聲。林總卻笑著問他:“如果要是碰到同樣的情況,你是那個博士生的話,該如何回答?”


    “說老實話,要是我碰到當時那樣的狀況,雖然說可能不會去死強,但是在那麽多的專家學者的批評下,我也可能也會手足無措。”


    停頓了一下下,王建東想了想,這才又認真回答,


    “不過,我想,當初討論一開始的時候,我會堅持一點,就是,不管那些專家學者提到什麽問題,我自己能回答什麽就答什麽,該解釋的就充分解釋,如果提問人有更好的建議,我也可以當場拿筆記錄下來並表示感謝。當然了,如果有關於自己研究記不清楚的細節,坦誠地向提問者道歉,表示‘Im going to look into that. I  get back to you later’。”


    “對嘍。公道自在人心嘛。”林總對王建東的回答顯然很滿意。


    他笑道:“自信而不自傲,自謙而不自卑。這時候一定要擺正學習的心態,哪怕會場上出現silly question 或silly ents,其實你也不必太在意。”


    “再告訴你一個實用的辦法,凡是能用幽默解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笑了之。”這時候朱總在旁邊笑著插了一句。


    “這是一個好辦法,一個萬能的好辦法。”


    林總首先笑出聲來,“實際上,當你不知道該怎麽回答的時候,一笑了之,其實就是一個化解尷尬和窘境的萬全之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浦江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地風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地風車並收藏浦江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