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啟三年開始,大明開始流傳一句謠言,說因為亂民四起,邊關告急,朝廷開始重視武將。(.無彈窗廣告)證據就是文舉殿試,皇上賜筵是三菜一湯,幾個白麵饅頭,而武舉殿試,皇上賜筵是四菜一湯,米飯管夠。而且這一湯,文舉的湯是青菜蛋花湯,而武舉的湯是香茹燉雞湯。


    其實這是誤解,全因科場中的某人是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心肝寶貝,密令禦膳房提高飯菜質量。不過朱由誠覺得謠言有益無害,便沒有派人去澄清。一個健康的王朝應當是文武並重,外厲內仁的。


    朱由誠的桌上照例是八菜二湯,不過沒有人敢過來打秋風,因為一來,他們不覺得自己的腦袋比陶罐硬多少,二來,朱由誠的桌子旁邊坐著一個身著蟒袍的少年,看來很不好惹。


    信王是翻越護欄進去的,看守考場的衛兵剛想查問,就被魏忠賢攔住了。他是朱由誠的朋友,又是天啟皇帝的弟弟,別說翻越護欄,就算把天捅個窟窿出來,魏忠賢也會負責把那個窟窿補起來。


    觀眾可沒有福氣享受皇帝的賜筵,不過他們可以憑門票自由出入。有些觀眾借著短暫的中場休息,出外胡亂吃些飯食;也有些觀眾帶著幹饅頭或餅進來的,就著冷開水咽了下去,繼續等待下場比賽的開始。


    因為魏忠賢想在一天之內結束比賽,所以中午僅僅休息了半個時辰便又開始比賽。


    朱由誠看了一下比賽的成績,發現到目前為止,自己的速度是最快的。速度最慢的通過全程,幾乎用了三刻鍾;速度快一點通過全程,也要比自己慢上一大截。看樣子狀元基本上已經到手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呀。


    閑得沒事,朱由誠計算了一下比賽時間,如果每個考生的速度與自己相同,考場上有10組考試工具,那麽每個時辰最多隻能完成80次考試。現場600位考生,要七八個時辰才能完成測試,還要留下一點時間宣布名次。而且武舉和文舉不同,武舉在室外,照明非常困難。也就是說在一天之內,無論如何抓緊時間,也沒辦法結束比賽。


    想到這裏,朱由誠急忙找到魏忠賢,把他計算的結果向魏公公匯報。


    魏忠賢心裏也有些不安,因為現在才輪到排名一百多位的考生,看樣子,在一天之內結束殿試,是有些艱難。不過,他不會計算,隻是憑經驗判斷。大明的教育以文學教育為主,計算能力不作為教育目標。


    聽到朱由誠的計算結果,魏忠賢臉色一變,這下麻煩大了,得向天啟皇帝請示。怕自己說不清楚,他帶著朱由誠一起去覲見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根本沒有意識到時間問題,他忘情地觀賞比賽,恨不得比賽一直持續下去。


    聽完魏忠賢的匯報,天啟皇帝臉色也陰沉下去了,科舉事關國運,出了差錯如何向大明上下交待。


    魏忠賢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天啟皇帝也坐立不安,隻有朱由誠若無其事。


    天啟皇帝不由問道:“誠弟弟,出了這麽大的事,你怎麽一點兒也不著急呀?”


    “有什麽可著急的,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


    天啟皇帝知道此事與朱由誠無關,但更知道他能謀善斷,便把他抱起來,放在凳子上,說道:“好了,現在你最高了,你頂著吧。”


    朱由誠的體重隻有八十斤,天啟皇帝又喜歡做木匠,力量奇大,抱起朱由誠一點壓力都沒有。


    魏忠賢也笑罵道:“你這小猴崽子,一點都不讓人省心。看我們都冒汗了,你還不幫我們分憂解難,反而說風涼話。”


    “真搞不懂你們在頭痛什麽,既然一天比不完,就分兩天比,兩天比不完,就比三天。這麽簡單的道理,連我這個小孩子都懂。”


    天啟皇帝皺眉道:“殿試隻比一天,哪有比兩三天的?”


    朱由誠從凳子上跳下來,說道:“《大明律》並沒有規定殿試的天數,皇上口含天憲,出口便是金科玉律,說殿試幾天就是幾天,誰敢說什麽?文舉每三年一次,殿試時間不便更動;但武舉已經多年未舉辦,隨意定個時間,誰也不好說三道四。好在皇上並沒有公開說殿試一天之內結束,待會兒請魏公公宣布一下比賽分幾天進行就可以了。”


    朱由誠的話像捅破了一層窗戶紙,天啟皇帝恍然大悟,點頭道:“說得很有道理。看來,下次要向你提問,一定要把你擱在凳子上才行,否則又是高個、矮個的,告訴你,全大明就數你的個頭最高。”


    魏忠賢道:“那觀眾怎麽辦?”


    “那隨你了。如果不差錢,就讓他們多看幾天,如果還想掙錢,就再賣一次票,反正我看場外一票難求,再賣一次票也無所謂。”


    魏忠賢涎著臉問道:“內庫當然是錢越多越好了,皇上有了錢,才好辦事呀。”


    朱由誠本是隨口一說,聽到魏忠賢的話,思索了一會兒,把細節完善,然後說道:“我看這麽多考生,三天的時間才比較充裕,先暫定武殿試比三天吧,皇上你看行不行?”


    天啟皇帝點點頭,朱由誠接著說道:“票價不變,但考場內的觀眾沒法出去買票,對他們有點不公平,所以得給他們一點優惠。我建議先在場內賣票,如果觀眾想繼續看第二場比賽,就再花二兩銀子;想看連第二、第三場比賽,就在二兩的基礎上,再加一兩。至於票也好辦,快馬去兒童劇院,那裏經常印刷票據,都是老手,一個時辰印刷四五千張票沒有問題。不過得帶信王去,因為除了我和信王,他們不會聽別人的命令。”


    魏忠賢采納了朱由誠的建議,叫李永貞帶著信王去兒童劇院印票。信王原本不同意離開校場,但朱由誠告訴他實情後,他就戀戀不舍地走了。


    下午的比賽,精彩依然,場中突發的種種狀況,讓觀眾不時捧腹大笑。


    到了申、酉交會之時,第215名考生終於完成全程,魏忠賢說道:“武殿試分三天進行,今天的考試結束,考生退場。未考完的考生養精蓄銳,明天再戰。觀眾們請稍候,有重要事情宣布。”


    十餘大漢將軍把魏忠賢的話大聲重複了一遍,全場聽得清清楚楚。


    魏忠賢又公布了一下比賽的票務安排,並且宣布現場賣票。不過魏忠賢畢竟老於政務,他讓不想購票的觀眾先行退場,而想繼續觀戰的觀眾則留下買票,這樣人數減少,便於控製局麵。


    聽到大漢將軍的傳話,現場觀眾退出了一半,有些是看了一場覺得心滿意足,有些是明天還有要事辦的,還有些則是沒有帶錢出門的。


    因為大明現在規定散銀不能流通,隻能使用銅板、銀元或是金幣,易點易算,所以賣票業務進行得非常順利。


    處理完場內觀眾的購票問題,李永貞把剩餘的票拿到場外銷售,讓堅守在外麵的熱情群眾歡呼雀躍。


    聽著場外觀眾的歡呼聲,朱由誠心裏一動,悄聲對魏忠賢說道:“外公,這個東校場是誰的?”


    “三大營中的神樞營的呀,你想做什麽?”


    “外公不如把它買下來,考試後向百姓開放,收取門票,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呀。”


    “目標太大,還是不貪這筆錢了。不過,我倒是可以向皇上匯報,作為內庫的固定收入來源。”


    “那好,誠兒還為外公找到一條財路。考完後,我會找個時間好好和外公商量一下的。”


    ------------------


    三天的比賽轉眼就過,很快就到了發布結果的日子。


    不過大明真是猛人處處,朱由誠雖然保住了狀元之位,但卻是險勝。一名廣東考生,以一分鍾的差距與冠軍失之交臂,奪取榜眼。吳襄運氣不好,隻奪得第二十四名,擠到第二甲去了。


    那些有畏高症的也沒有被黜落,他們被放到第三甲,得了個賜同進士出身。


    魏忠賢怕武進士說他重文輕武,早讓人校場搭出了個簡易金殿,地上還畫好了巨鼇等神獸。


    朱由誠一個人站在巨鼇頭上,顧盼自雄,卻想不到後麵還有麻煩在等著他呢。


    (求收藏,求推薦票,下章預告:第一百一十七章遊街示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方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方陽並收藏明朝第一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