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朝,交通發達,說了條條大路通長安,一點也不為過,相應的,從長安出發,自然也能夠沿著四通八達的驛路,前往大唐絕大部分州縣。
從長安出發,前往青州,有南北兩條路,一路走河東,一路走東都,王小泉選擇了北路,從長安出發,一路奔向東都洛陽,然後折向正東,不止一日,來到了淄川。
這已然是路程上的最後一個縣城,到了這裏,王小泉激動得都哭了。
沒錯,就是哭了!
人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自從王捕頭戰死在長安城外,作為整個家庭之中唯一的男性,即便隻有十一歲,王小泉也承擔起了頂門立戶的重責,更不用說他在楊鳳樓的照顧之下,曾經和貴和班一起遠赴河朔三鎮,在十五歲這個年齡上,絕對算得上見多識廣。
但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獨自一人出門,竟然會這麽麻煩!
在他離開長安的時候,王小泉就構想過,這一次前往青州,寧可多花費一些投宿的盤纏,也萬萬不能離開大唐驛路,即便在驛路上多走上幾程,也不會鑽林子翻山越嶺,畢竟安全乃是行走江湖的第一位。
但是,等他真正踏上前往青州的路途之後,王小泉卻悲哀地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從長安到洛陽這一路,倒還好,畢竟鏈接都城和東都之間的驛路,乃是大唐驛路最為重要的一段,很是繁華,雖然王小泉一個白丁,根本沒有資格享受驛站的各種服務,不過在所有驛站的旁邊,都會有各式旅店酒肆,專門做來往客商的買賣,隻要腰間錢囊有銅錢,想要什麽樣子的服務都有,絕對能讓人賓至如歸。
事實上,這一段路,也是王小泉走得最舒服的一段,一程路三十裏,一天四程,餓了路邊有食肆,渴了墩堠處有茶攤,累了,隨便找上一間旅店就能休息,要是運氣好的話,旅店還販賣幹糧,隨便吃上幾口,又是一天一百二十裏。
不過,這種美好的日子,在他離開東都洛陽之後,就一去不複返了,而且隨著他的腳步不斷向青州邁進,情況也變得越來越不好。
一路向東,驛站不但越來越窄小,而且還變得更加破舊,連帶著那些圍繞在驛站周邊的各種店鋪,水準下降得也越來越厲害,條件越來越差,價錢越來越高,還別埋怨,數量都越來越少,王小泉甚至在途徑複州的時候,愣是在驛站之外沒有找到旅店,硬生生地蹲在驛站之外忍了一宿,還差點被巡夜的驛卒當作歹人抓起來。
這還不算,不但投宿吃喝成了問題,驛路之上也不太平。
王仙芝等人荼毒天下日久,對地方上的破壞力,足以讓人瞠目結舌,別的不說,就說王小泉途徑的曹州,複州,蒲州,那真是千裏無人煙,驛路之上雜草叢生,要是不仔細辨認的話,甚至看不出足足三丈的驛路在哪裏。
最讓王小泉鬧心的是,驛路旁邊全是鬱鬱蔥蔥的大樹,那樹林濃密得甚至一眼望不到邊,不但財狼虎豹一應俱全,還時不時會出現剪徑的賊人。
經過多年的修煉,王小泉已然成就七品江湖武夫,一般的野獸,自然不再話下,他最頭疼的,就是遭遇賊人。
這些賊人要是窮凶極惡也倒好說,手起刀落,屍首兩分,也算是王小泉為民除害了。
但是,這些賊人,偏偏慘得令人不忍目睹。
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光著膀子跳出叢林,身上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見,滿頭白發,牙都快掉沒了,還兜著漏風的嘴在那喊“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還有七八歲的孩子,拎著塊石頭,拖著更小的弟弟妹妹,一個勁叫囂“留下買路財”……
都是被王仙芝叛軍禍害的百姓啊!
所以,王小泉硬是被“搶截”了一路!
到了最後,他每一次經過驛站的時候,都要想辦法多準備點幹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開始還沒什麽,久而久之,王小泉悲哀地發現,自己身上的盤纏快用光了,他是多麽盼望有個正常一點的劫匪出現,可惜的是,直到他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銀錢,都沒有一個青壯出現在他的麵前,讓他忍不住破口大罵,長白山下知世郎的故鄉,這盜賊的水準,怎麽能下降得這麽厲害!?
生氣歸生氣,走還是要向前走。
說實話,王小泉來到淄川的時候,一路上隻靠著野果充饑,眼睛都快餓藍了!
“快到了,快到了,三程九十裏,半天的功夫,就能到青州……”
王小泉隻能如此安慰自己,雖然他也知道,前往青州,也沒人接應,估計他還要過一段忍饑挨餓的日子,不過在現在,前往青州,已然成了他心中的執念,仿佛到了青州,一切都會好起來一樣,另外,在王小泉內心的最深處,還有一個不可明言的希望,青州至少是個繁華州縣,商旅也好,村莊也好,必然不少,實在活不下去,說不得別的,隻能也學學那些剪徑之人,做上點沒本錢的買賣,大不了日後加倍奉還就是。
一念至此,狠狠地一勒褲腰帶,王小泉就要邁步上前,卻不想,經過淄川驛站旁邊旅店的時候,聽到了一個聲音。
“從前有個諸葛亮,我的八卦比他強,他算陰天要下雨,我算晴天出太陽……”
王小泉身上沒有銀錢,看到驛站旅店之類的場所,一般都會繞著走,原因無他,實在受不得那裏麵飄蕩出來的飯香。
原本路過淄川驛也是如此,卻沒有想到,這個聲音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裏聽過,王小泉下意識地一看,恰好看到一位道士,身穿道衣,木釵挽發,手持一根竹竿,挑著一個長幡,上麵寫著兩行字“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鐵口直斷”!
迎著王小泉的目光,道士微微一笑,隨後轉向旅店之中的食客,朗聲說道:
“貧道,真武宮,賽臥龍!”(未完待續。)
從長安出發,前往青州,有南北兩條路,一路走河東,一路走東都,王小泉選擇了北路,從長安出發,一路奔向東都洛陽,然後折向正東,不止一日,來到了淄川。
這已然是路程上的最後一個縣城,到了這裏,王小泉激動得都哭了。
沒錯,就是哭了!
人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自從王捕頭戰死在長安城外,作為整個家庭之中唯一的男性,即便隻有十一歲,王小泉也承擔起了頂門立戶的重責,更不用說他在楊鳳樓的照顧之下,曾經和貴和班一起遠赴河朔三鎮,在十五歲這個年齡上,絕對算得上見多識廣。
但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獨自一人出門,竟然會這麽麻煩!
在他離開長安的時候,王小泉就構想過,這一次前往青州,寧可多花費一些投宿的盤纏,也萬萬不能離開大唐驛路,即便在驛路上多走上幾程,也不會鑽林子翻山越嶺,畢竟安全乃是行走江湖的第一位。
但是,等他真正踏上前往青州的路途之後,王小泉卻悲哀地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從長安到洛陽這一路,倒還好,畢竟鏈接都城和東都之間的驛路,乃是大唐驛路最為重要的一段,很是繁華,雖然王小泉一個白丁,根本沒有資格享受驛站的各種服務,不過在所有驛站的旁邊,都會有各式旅店酒肆,專門做來往客商的買賣,隻要腰間錢囊有銅錢,想要什麽樣子的服務都有,絕對能讓人賓至如歸。
事實上,這一段路,也是王小泉走得最舒服的一段,一程路三十裏,一天四程,餓了路邊有食肆,渴了墩堠處有茶攤,累了,隨便找上一間旅店就能休息,要是運氣好的話,旅店還販賣幹糧,隨便吃上幾口,又是一天一百二十裏。
不過,這種美好的日子,在他離開東都洛陽之後,就一去不複返了,而且隨著他的腳步不斷向青州邁進,情況也變得越來越不好。
一路向東,驛站不但越來越窄小,而且還變得更加破舊,連帶著那些圍繞在驛站周邊的各種店鋪,水準下降得也越來越厲害,條件越來越差,價錢越來越高,還別埋怨,數量都越來越少,王小泉甚至在途徑複州的時候,愣是在驛站之外沒有找到旅店,硬生生地蹲在驛站之外忍了一宿,還差點被巡夜的驛卒當作歹人抓起來。
這還不算,不但投宿吃喝成了問題,驛路之上也不太平。
王仙芝等人荼毒天下日久,對地方上的破壞力,足以讓人瞠目結舌,別的不說,就說王小泉途徑的曹州,複州,蒲州,那真是千裏無人煙,驛路之上雜草叢生,要是不仔細辨認的話,甚至看不出足足三丈的驛路在哪裏。
最讓王小泉鬧心的是,驛路旁邊全是鬱鬱蔥蔥的大樹,那樹林濃密得甚至一眼望不到邊,不但財狼虎豹一應俱全,還時不時會出現剪徑的賊人。
經過多年的修煉,王小泉已然成就七品江湖武夫,一般的野獸,自然不再話下,他最頭疼的,就是遭遇賊人。
這些賊人要是窮凶極惡也倒好說,手起刀落,屍首兩分,也算是王小泉為民除害了。
但是,這些賊人,偏偏慘得令人不忍目睹。
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光著膀子跳出叢林,身上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見,滿頭白發,牙都快掉沒了,還兜著漏風的嘴在那喊“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還有七八歲的孩子,拎著塊石頭,拖著更小的弟弟妹妹,一個勁叫囂“留下買路財”……
都是被王仙芝叛軍禍害的百姓啊!
所以,王小泉硬是被“搶截”了一路!
到了最後,他每一次經過驛站的時候,都要想辦法多準備點幹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開始還沒什麽,久而久之,王小泉悲哀地發現,自己身上的盤纏快用光了,他是多麽盼望有個正常一點的劫匪出現,可惜的是,直到他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銀錢,都沒有一個青壯出現在他的麵前,讓他忍不住破口大罵,長白山下知世郎的故鄉,這盜賊的水準,怎麽能下降得這麽厲害!?
生氣歸生氣,走還是要向前走。
說實話,王小泉來到淄川的時候,一路上隻靠著野果充饑,眼睛都快餓藍了!
“快到了,快到了,三程九十裏,半天的功夫,就能到青州……”
王小泉隻能如此安慰自己,雖然他也知道,前往青州,也沒人接應,估計他還要過一段忍饑挨餓的日子,不過在現在,前往青州,已然成了他心中的執念,仿佛到了青州,一切都會好起來一樣,另外,在王小泉內心的最深處,還有一個不可明言的希望,青州至少是個繁華州縣,商旅也好,村莊也好,必然不少,實在活不下去,說不得別的,隻能也學學那些剪徑之人,做上點沒本錢的買賣,大不了日後加倍奉還就是。
一念至此,狠狠地一勒褲腰帶,王小泉就要邁步上前,卻不想,經過淄川驛站旁邊旅店的時候,聽到了一個聲音。
“從前有個諸葛亮,我的八卦比他強,他算陰天要下雨,我算晴天出太陽……”
王小泉身上沒有銀錢,看到驛站旅店之類的場所,一般都會繞著走,原因無他,實在受不得那裏麵飄蕩出來的飯香。
原本路過淄川驛也是如此,卻沒有想到,這個聲音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裏聽過,王小泉下意識地一看,恰好看到一位道士,身穿道衣,木釵挽發,手持一根竹竿,挑著一個長幡,上麵寫著兩行字“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鐵口直斷”!
迎著王小泉的目光,道士微微一笑,隨後轉向旅店之中的食客,朗聲說道:
“貧道,真武宮,賽臥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