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兵進長安,是在大唐廣元元年臘月。
轉過年來,大唐天子下詔,改元中和。
在中和元年二月,已然在西蜀成都安頓好的大唐天子,終於頒布詔令,命令天下大軍進京勤王。
以太子少師王鐸,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總攬全局。
加淮南節度使高駢東麵都統,加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兼侍中,依前行營招討使。
以樞密使楊複光為京城西南麵行營都監。
以鄭畋同平章事,隨後,又以鄭畋為京城四麵諸軍行營都統。又賜給鄭畋詔書:“凡蕃、漢將士赴難有功者,並聽以墨敕除官。”
什麽意思?
就是天子之間把平賊的權利下放給鄭畋,無論是蕃漢,隻要是在平滅黃巢一戰中有功的人,鄭畋可以直接封官!
這個權力,可就大得沒邊了。
不過,聽到這條詔令內容的人,卻無一不服。
主要是鄭畋的威望太高了。
鄭畋,字文台,滎陽人,鹹通五年入朝為官,累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在當今天子得登大寶之後,出任兵部侍郎。
乾符四年,升任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也就是常說的宰相。
乾符五年,黃巢開山七百裏進入福建之後,鄭畋對時任東南剿賊行營招討使的高駢大加斥責,認為他消極避戰,堪稱誤國!
結果,這就觸怒了另外一位宰相,盧攜,事實上,高駢之所以能夠成為東南剿賊行營招討使,就是他的支持,現在鄭畋對高駢不滿,豈不就是在指責盧攜沒有識人之明?
兩人大吵了一架,盧攜拂袖而走。
這件事情,傳到天子的耳朵裏,天子也很是頭疼,別的不說,大唐宰相乃是有限的幾個人,他們之間爆發如此激烈的衝突,實非國家之福,又有田令孜在一旁進言,結果鄭畋被貶為太子賓客,後來,又出任鳳翔節度使。
鄭畋被趕出了大唐中樞,卻也從來都沒有記恨天子。
天子出逃長安,途徑鳳翔的時候,鄭畋曾單人獨騎前往見駕,還請天子駐留鳳翔以待以後,結果還是田令孜,生怕鄭畋不記恨天子,卻因自己曾經的進言而記恨於他,一力勸說天子西進,天子果然先到興元,隨後又去了成都。
不過,天子在離開鳳翔的時候,曾經命令鄭畋收複長安,還給了他一道便宜行使的旨意。
鄭畋雖然留不住天子,卻對天子的命令執行得很是徹底。
他辭別天子回到鳳翔之後,馬上著急鳳翔節度使府的一眾僚佐,商量出兵長安的事,沒想到眾人都說,黃賊勢大,還是等勤王兵馬雲集之後再做打算的好,鄭畋大怒,氣得直接暈倒。
他這一暈,嚇壞了眾將。
還沒等眾將有什麽行動呢,黃巢的招降使者恰好趕到鳳翔,鳳翔節度參軍彭敬柔代表鄭畋投降,消息一出,無論軍民,無不大泣。
結果,第二天,鄭畋蘇醒,聽說了這件事情,一方麵憤怒彭敬柔竟敢叛唐投黃,另一方麵,也感覺到大唐深得民心,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闖入黃巢使者的接風宴,對給一眾將佐下了最後通牒,到底是忠心保唐,還是叛逆投黃?最終,鄭畋利用自己的個人威望,震懾了黃巢使者,同時也逼得一眾將佐斬殺黃巢使者,刺血為盟,誓保大唐。
隨後,鄭畋以鳳翔為基地,招攬士卒、勤加訓練,同時又派人前往關中諸州,密約起兵勤王。
當時關中諸州的兵馬,聽到長安失守,都驚駭不已,以為天子已然罹難,結果鄭畋所在,不但透露出天子尚在的消息,還要統合人馬,起兵收複長安。
正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有了曾經的宰相忠心護唐,關中大唐軍民士氣大振。
同時,也把鄭畋的威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天子再下詔令,讓鄭畋在關中組織長安收複戰,自然沒有人反對,這叫眾望所歸!
鄭畋也不客氣,以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為副都統,前朔方節度使唐弘夫為行軍司馬,準備統領兵將,不日收複長安。
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後,關中軍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而身在長安的叛軍,卻變得人心惶惶。
更有人直接放言,還是趕緊離開長安為好。
理由倒也算充分。
首先,長安城幾乎被右龍武軍搬空了,民眾更是被遷移了七七八八,再加上前兩天楊鳳樓送走了大唐陷落在長安城中的最後一批官員,現在的長安城,除了大齊方麵的人和大唐投降的官員,根本沒有多少人。
其次,楊鳳樓就在長安,帶著他的人馬隱藏在暗處,一雙雙雪亮的眼睛,就盯著大齊王朝的一舉一動,如果一條餓狼一般,隻要有機會,就衝上來咬走一塊肉,今天一個黃家兄弟,明天倆,等他把黃家兄弟殺光了,誰還敢閉著眼睡覺,不怕再也睜不開了麽?
這樣的長安城,對於大齊來說,完全就是個雞肋,一點用處都沒有,如果非要說有的話,恐怕隻有長安城中的太極殿上那一把龍椅,能夠滿足大齊天子黃巢的個人欲-望,但是,他滿足了,別人可不想和他一起提心吊膽。
甚至有傳言說,長安城就是楊鳳樓所選擇的戰場,他要在這裏將大齊覆滅!
這個說法,越來越得到眾人的認可。
別的不說,楊鳳樓在長安城中,硬是藏了三千人馬,到了現在,還一個人都沒有找到,說他沒有準備,誰信?
而最關鍵的是,楊鳳樓除了禮送大唐官員出城那一次,曾經動用了這些人馬,別的時候,都是他在獨自行動。
難道他不知道三千人馬的破壞力麽?
但是他為什麽遲遲不出手?
答案誰都知道,楊鳳樓在等機會,等著大唐勤王兵馬的到來,隻要大唐兵馬一到,就是他裏應外合顛覆長安之時!
僅僅一個楊鳳樓,就嚇得所有人心驚膽戰,要是到了那時候,數不盡的唐軍裏應外合,兵危將險之下,誰能保證自己不死?
與其這樣,還不如早早離開長安才是。
而且越早越好。
鄭畋已經在鳳翔整頓好了人馬,等他一到,如果楊鳳樓發動的話,想走,恐怕也走不了了!
這個論調,在長安城中流傳越來越廣,最終,甚至流傳到了黃巢的耳朵裏。
黃巢初聞,勃然大怒。
結果事後冷靜下來,也不得不承認,很有道理。
所以,他將大齊軍中的重要將領,全部召集到宮城之中,準備好好商量一番……(未完待續。)
轉過年來,大唐天子下詔,改元中和。
在中和元年二月,已然在西蜀成都安頓好的大唐天子,終於頒布詔令,命令天下大軍進京勤王。
以太子少師王鐸,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總攬全局。
加淮南節度使高駢東麵都統,加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兼侍中,依前行營招討使。
以樞密使楊複光為京城西南麵行營都監。
以鄭畋同平章事,隨後,又以鄭畋為京城四麵諸軍行營都統。又賜給鄭畋詔書:“凡蕃、漢將士赴難有功者,並聽以墨敕除官。”
什麽意思?
就是天子之間把平賊的權利下放給鄭畋,無論是蕃漢,隻要是在平滅黃巢一戰中有功的人,鄭畋可以直接封官!
這個權力,可就大得沒邊了。
不過,聽到這條詔令內容的人,卻無一不服。
主要是鄭畋的威望太高了。
鄭畋,字文台,滎陽人,鹹通五年入朝為官,累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在當今天子得登大寶之後,出任兵部侍郎。
乾符四年,升任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也就是常說的宰相。
乾符五年,黃巢開山七百裏進入福建之後,鄭畋對時任東南剿賊行營招討使的高駢大加斥責,認為他消極避戰,堪稱誤國!
結果,這就觸怒了另外一位宰相,盧攜,事實上,高駢之所以能夠成為東南剿賊行營招討使,就是他的支持,現在鄭畋對高駢不滿,豈不就是在指責盧攜沒有識人之明?
兩人大吵了一架,盧攜拂袖而走。
這件事情,傳到天子的耳朵裏,天子也很是頭疼,別的不說,大唐宰相乃是有限的幾個人,他們之間爆發如此激烈的衝突,實非國家之福,又有田令孜在一旁進言,結果鄭畋被貶為太子賓客,後來,又出任鳳翔節度使。
鄭畋被趕出了大唐中樞,卻也從來都沒有記恨天子。
天子出逃長安,途徑鳳翔的時候,鄭畋曾單人獨騎前往見駕,還請天子駐留鳳翔以待以後,結果還是田令孜,生怕鄭畋不記恨天子,卻因自己曾經的進言而記恨於他,一力勸說天子西進,天子果然先到興元,隨後又去了成都。
不過,天子在離開鳳翔的時候,曾經命令鄭畋收複長安,還給了他一道便宜行使的旨意。
鄭畋雖然留不住天子,卻對天子的命令執行得很是徹底。
他辭別天子回到鳳翔之後,馬上著急鳳翔節度使府的一眾僚佐,商量出兵長安的事,沒想到眾人都說,黃賊勢大,還是等勤王兵馬雲集之後再做打算的好,鄭畋大怒,氣得直接暈倒。
他這一暈,嚇壞了眾將。
還沒等眾將有什麽行動呢,黃巢的招降使者恰好趕到鳳翔,鳳翔節度參軍彭敬柔代表鄭畋投降,消息一出,無論軍民,無不大泣。
結果,第二天,鄭畋蘇醒,聽說了這件事情,一方麵憤怒彭敬柔竟敢叛唐投黃,另一方麵,也感覺到大唐深得民心,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闖入黃巢使者的接風宴,對給一眾將佐下了最後通牒,到底是忠心保唐,還是叛逆投黃?最終,鄭畋利用自己的個人威望,震懾了黃巢使者,同時也逼得一眾將佐斬殺黃巢使者,刺血為盟,誓保大唐。
隨後,鄭畋以鳳翔為基地,招攬士卒、勤加訓練,同時又派人前往關中諸州,密約起兵勤王。
當時關中諸州的兵馬,聽到長安失守,都驚駭不已,以為天子已然罹難,結果鄭畋所在,不但透露出天子尚在的消息,還要統合人馬,起兵收複長安。
正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有了曾經的宰相忠心護唐,關中大唐軍民士氣大振。
同時,也把鄭畋的威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天子再下詔令,讓鄭畋在關中組織長安收複戰,自然沒有人反對,這叫眾望所歸!
鄭畋也不客氣,以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為副都統,前朔方節度使唐弘夫為行軍司馬,準備統領兵將,不日收複長安。
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後,關中軍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而身在長安的叛軍,卻變得人心惶惶。
更有人直接放言,還是趕緊離開長安為好。
理由倒也算充分。
首先,長安城幾乎被右龍武軍搬空了,民眾更是被遷移了七七八八,再加上前兩天楊鳳樓送走了大唐陷落在長安城中的最後一批官員,現在的長安城,除了大齊方麵的人和大唐投降的官員,根本沒有多少人。
其次,楊鳳樓就在長安,帶著他的人馬隱藏在暗處,一雙雙雪亮的眼睛,就盯著大齊王朝的一舉一動,如果一條餓狼一般,隻要有機會,就衝上來咬走一塊肉,今天一個黃家兄弟,明天倆,等他把黃家兄弟殺光了,誰還敢閉著眼睡覺,不怕再也睜不開了麽?
這樣的長安城,對於大齊來說,完全就是個雞肋,一點用處都沒有,如果非要說有的話,恐怕隻有長安城中的太極殿上那一把龍椅,能夠滿足大齊天子黃巢的個人欲-望,但是,他滿足了,別人可不想和他一起提心吊膽。
甚至有傳言說,長安城就是楊鳳樓所選擇的戰場,他要在這裏將大齊覆滅!
這個說法,越來越得到眾人的認可。
別的不說,楊鳳樓在長安城中,硬是藏了三千人馬,到了現在,還一個人都沒有找到,說他沒有準備,誰信?
而最關鍵的是,楊鳳樓除了禮送大唐官員出城那一次,曾經動用了這些人馬,別的時候,都是他在獨自行動。
難道他不知道三千人馬的破壞力麽?
但是他為什麽遲遲不出手?
答案誰都知道,楊鳳樓在等機會,等著大唐勤王兵馬的到來,隻要大唐兵馬一到,就是他裏應外合顛覆長安之時!
僅僅一個楊鳳樓,就嚇得所有人心驚膽戰,要是到了那時候,數不盡的唐軍裏應外合,兵危將險之下,誰能保證自己不死?
與其這樣,還不如早早離開長安才是。
而且越早越好。
鄭畋已經在鳳翔整頓好了人馬,等他一到,如果楊鳳樓發動的話,想走,恐怕也走不了了!
這個論調,在長安城中流傳越來越廣,最終,甚至流傳到了黃巢的耳朵裏。
黃巢初聞,勃然大怒。
結果事後冷靜下來,也不得不承認,很有道理。
所以,他將大齊軍中的重要將領,全部召集到宮城之中,準備好好商量一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