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人有時候會有一股無名火。你心裏不痛快,可又不能跟別人說,於是一個小小的事情就可以點燃導火索,讓這無名火轟然燃燒起來。
比如有一家公司,地位最高的是老板。老板因為某件事情不順利,就隨意指責嗬斥下屬:這個工作你為什麽做不好?你的執行力為什麽這麽差?回去自己反省!趕緊寫一份檢查!明天你要加班,把這個事情做好!
下屬無話可講,隻能唯唯諾諾,點頭稱是。回家以後,這股無名火怎麽辦呢?就開始跟老婆喊:我辛辛苦苦在外掙錢,撐著這個家,讓你能過這麽好的日子。你呢?家沒管好,孩子也沒管好。你就讓我就過這樣的生活嗎?把老婆臭罵一頓。
老婆隻好點頭哈腰,因為每個月要從丈夫手裏拿錢。但是,心裏又委屈,不平衡,無名火無處發泄,見到孩子進門,就去訓孩子:我為你這麽辛苦,我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勞,你學習還不努力!你現在這個成績,對得起我嗎?
孩子沒頭沒腦挨一頓罵,心裏憤怒,又不敢跟媽媽吵,回頭就罵家裏的小狗,一生氣又把小狗給打一頓。
狗得聽主人的,它也有無名火,等一出門,無名火就撒在野貓的身上,追著野貓要咬。
貓知道打不過狗,也隻好忍氣吞聲,就拚命地到處想去找耗子。隻有在耗子的身上,貓的憤怒才能得到宣泄。
一個老板的憤怒跟一個耗子的委屈之間,到底有多少個環節呢?憤怒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可能有無名火,我們真的想讓自己平息嗎?
是別人給我們這麽多委屈呢,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呢?
天下人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隻要我們自己打破這個邊界,我們才有可能達到一種自由和逍遙。
莊子生活貧窮,但他不在乎利;莊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那麽,他麵對生死,又是什麽態度呢?
很多人活著的時候,對名與利兩個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以看透了。
紅塵在世,莊子曾說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活在泥塘裏也比死了好啊。那麽,莊子能看破生死嗎?
莊子在《至樂》篇有這麽一個著名的故事:
莊子自己的結發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著盆在那兒唱歌呢。
惠子質問莊子:你妻子為你生兒育女,現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卻敲著盆在那兒唱歌,你也太過分啦!
莊子就淡淡地對惠子說:不是這樣的啊!她剛走的時候,我心裏怎麽能不難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人不都沒有生命嗎?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生命又是怎麽形成的呢?天地之間,若有若無之際,聚起來一股氣息,氣息逐漸變成形體,形體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現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嗎?現在我妻子又循著這條路回去了,此時此刻她在天地之間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睡了,我卻要在這裏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諦了嗎?
看,這是親人的死亡!莊子能夠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欣慰,因為他參透了生命的真諦。
這種坦然的欣慰,在中國民間也能夠看到。比如,民間講究辦喜事有兩種,叫做紅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紅喜事,這是生命繁衍的開始,自然是一樁喜;壽終天年,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樁喜。
所謂紅白隻是生命的兩端,紅是生命來臨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滅之後的相送。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化。
如果我們真的具有莊子這樣的心態,也許我們會少了很多的牽絆和苦楚。但是,生老病死,人生極多憂苦坎坷,一旦自己驟然麵臨生死,我們能坦然麵對嗎?
比如有一家公司,地位最高的是老板。老板因為某件事情不順利,就隨意指責嗬斥下屬:這個工作你為什麽做不好?你的執行力為什麽這麽差?回去自己反省!趕緊寫一份檢查!明天你要加班,把這個事情做好!
下屬無話可講,隻能唯唯諾諾,點頭稱是。回家以後,這股無名火怎麽辦呢?就開始跟老婆喊:我辛辛苦苦在外掙錢,撐著這個家,讓你能過這麽好的日子。你呢?家沒管好,孩子也沒管好。你就讓我就過這樣的生活嗎?把老婆臭罵一頓。
老婆隻好點頭哈腰,因為每個月要從丈夫手裏拿錢。但是,心裏又委屈,不平衡,無名火無處發泄,見到孩子進門,就去訓孩子:我為你這麽辛苦,我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勞,你學習還不努力!你現在這個成績,對得起我嗎?
孩子沒頭沒腦挨一頓罵,心裏憤怒,又不敢跟媽媽吵,回頭就罵家裏的小狗,一生氣又把小狗給打一頓。
狗得聽主人的,它也有無名火,等一出門,無名火就撒在野貓的身上,追著野貓要咬。
貓知道打不過狗,也隻好忍氣吞聲,就拚命地到處想去找耗子。隻有在耗子的身上,貓的憤怒才能得到宣泄。
一個老板的憤怒跟一個耗子的委屈之間,到底有多少個環節呢?憤怒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可能有無名火,我們真的想讓自己平息嗎?
是別人給我們這麽多委屈呢,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呢?
天下人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隻要我們自己打破這個邊界,我們才有可能達到一種自由和逍遙。
莊子生活貧窮,但他不在乎利;莊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那麽,他麵對生死,又是什麽態度呢?
很多人活著的時候,對名與利兩個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以看透了。
紅塵在世,莊子曾說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活在泥塘裏也比死了好啊。那麽,莊子能看破生死嗎?
莊子在《至樂》篇有這麽一個著名的故事:
莊子自己的結發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著盆在那兒唱歌呢。
惠子質問莊子:你妻子為你生兒育女,現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卻敲著盆在那兒唱歌,你也太過分啦!
莊子就淡淡地對惠子說:不是這樣的啊!她剛走的時候,我心裏怎麽能不難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人不都沒有生命嗎?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生命又是怎麽形成的呢?天地之間,若有若無之際,聚起來一股氣息,氣息逐漸變成形體,形體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現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嗎?現在我妻子又循著這條路回去了,此時此刻她在天地之間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睡了,我卻要在這裏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諦了嗎?
看,這是親人的死亡!莊子能夠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欣慰,因為他參透了生命的真諦。
這種坦然的欣慰,在中國民間也能夠看到。比如,民間講究辦喜事有兩種,叫做紅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紅喜事,這是生命繁衍的開始,自然是一樁喜;壽終天年,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樁喜。
所謂紅白隻是生命的兩端,紅是生命來臨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滅之後的相送。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化。
如果我們真的具有莊子這樣的心態,也許我們會少了很多的牽絆和苦楚。但是,生老病死,人生極多憂苦坎坷,一旦自己驟然麵臨生死,我們能坦然麵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