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能夠有自知之明。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呢?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呢?
莊子始終保持著對自我清醒的審視。從物理意義上人生的狀態,到精神意義上人生的境界,莊子始終保有清醒的關照。
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這件事情沒有別人可以做。盡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
如果保有這樣一雙靈魂的眼睛始終審視自己,我們才可以做到寵辱不驚,把握住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
在莊子的《養生主》裏麵,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們權且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頭牛,今天,我們真正解得開嗎?
庖丁是怎麽解牛的呢?他的手臂舞著,肩膀倚著,腳下踩著,膝蓋頂著,整個的動作像舞蹈一樣,“合於《桑林》之舞”,符合《桑林》樂章的舞步;解剖一頭牛發出的聲音節奏,“乃中《經首》之會”,符合《經首》樂章的節奏。刀鋒過處,那頭牛稀裏嘩啦就解體了,“如土委地”,像一攤泥掉在地上,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剔下去了。
這簡直就是一場表演!是一個漂亮的行為藝術。
觀看的人大驚讚歎,問:你是怎麽做到這樣的呢?
庖丁解釋說:我在一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全牛者”,看到的都是整頭牛,也就是渾然一體,什麽都看不清楚。但是,我所為在乎的是“道”,“進乎技矣”,已經不在乎技巧了。我能夠從道上去追求,而不僅僅依憑技巧,三年之後我就不見全牛了。我已經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神去體會了。透過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完全知道牛骨骼的結構、肌理的走向、經絡的連接。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用刀子準確地進入它骨骼的縫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解牛,而不會硬來。這樣的話,我就獲得了一種效率,遊刃有餘。
這個庖丁說: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一個優秀的屠夫一整年才換一把刀子,因為他用刀割斷筋肉;一般的屠夫一個月就得換一把新刀,為什麽?因為他用刀砍骨頭。我這把刀用了19年了,還像新的一樣,這是為什麽呢?
這個庖丁說了一句很有奧妙的話,叫做“以無厚入有間”。刀很鋒利,本身是很薄的,而牛的骨骼之間是有縫隙的,用不厚的刀準確地進入縫隙,我又怎麽會磨損呢?所以,整整19年,刀還像新的一樣。
我們把這個故事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去砍骨頭,背負擔。我們不必每天在唉聲歎氣中做出一副悲壯的姿態,讓人生隕落很多價值。
如果我們人人能成為這樣一個庖丁,如果我們的靈魂上也有這樣一把可以永遠鋒利的刀子,如果我們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軌跡變成一頭整牛,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骨骼的縫隙,最終能夠準確地清理它、解清它,那麽,我們獲得的會是人生的高效率。
莊子告訴我們:隻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內心裏麵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這種內斂於心卻又能涵泳天地萬物的地方,莊子說,叫做天府,是天地萬物的府庫。
這天府裏無限博大,就好像你往裏加水永遠不會滿,從裏麵舀水,永遠不會枯竭,你不知道它源頭是哪裏。莊子說:“此之謂葆光。”
葆光是什麽呢?就是你內心保全的、潛藏不露的一種大的光明。你心中有大境界,才能擁有這種大光明。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普照萬物,光芒永在。
從認識你自己,到傾聽你自己,到涵養、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曆程。
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天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葆光的能力。到這個時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來看待自己的能力了。
有這麽一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為中國名醫的代稱。
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個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
魏王驚訝地問道:“那為什麽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個人卻默默無聞呢?”
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有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給別人去除預先的病。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時,他一用藥就把病給除去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這個病如果發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
我的技術最差,因為我隻能在人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才出手治病,往往能夠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聲就傳遍天下。
行醫治病,防患於未然者最高,但天下無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但被人認為是治小病,隻能名傳鄉裏;病人垂死時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氣大傷,還會留有後遺症,這個人已經受損了,但是我卻能名傳天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呢?它告訴我們,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的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隻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
有一個民間故事,說有一家主人帶著一隻小猴和一頭小驢一起生活。小猴子很機靈,它總在房上跳來跳去。主人見人就誇小猴子聰明。
小驢子看猴子老受表揚,也想像小猴子一樣上房。有一天它終於踩著柴垛艱難地上了屋頂,踩破了屋頂瓦片,結果被主人給拖下來暴打了一頓。
小驢子不理解,我終於做成了小猴子做的事情,為什麽它要受表揚,而我要挨打呢?為什麽呢?
其實,這樣的境遇發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我們過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為,我們刻意地強調了社會流行的標準。
所謂時尚、所謂流行往往有一種潮流的趨勢,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趨同於大眾的標準。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於講寓言的莊子,借用了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表醜陋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麽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能夠有自知之明。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呢?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呢?
莊子始終保持著對自我清醒的審視。從物理意義上人生的狀態,到精神意義上人生的境界,莊子始終保有清醒的關照。
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這件事情沒有別人可以做。盡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
如果保有這樣一雙靈魂的眼睛始終審視自己,我們才可以做到寵辱不驚,把握住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
在莊子的《養生主》裏麵,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們權且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頭牛,今天,我們真正解得開嗎?
庖丁是怎麽解牛的呢?他的手臂舞著,肩膀倚著,腳下踩著,膝蓋頂著,整個的動作像舞蹈一樣,“合於《桑林》之舞”,符合《桑林》樂章的舞步;解剖一頭牛發出的聲音節奏,“乃中《經首》之會”,符合《經首》樂章的節奏。刀鋒過處,那頭牛稀裏嘩啦就解體了,“如土委地”,像一攤泥掉在地上,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剔下去了。
這簡直就是一場表演!是一個漂亮的行為藝術。
觀看的人大驚讚歎,問:你是怎麽做到這樣的呢?
庖丁解釋說:我在一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全牛者”,看到的都是整頭牛,也就是渾然一體,什麽都看不清楚。但是,我所為在乎的是“道”,“進乎技矣”,已經不在乎技巧了。我能夠從道上去追求,而不僅僅依憑技巧,三年之後我就不見全牛了。我已經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神去體會了。透過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完全知道牛骨骼的結構、肌理的走向、經絡的連接。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用刀子準確地進入它骨骼的縫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解牛,而不會硬來。這樣的話,我就獲得了一種效率,遊刃有餘。
這個庖丁說: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一個優秀的屠夫一整年才換一把刀子,因為他用刀割斷筋肉;一般的屠夫一個月就得換一把新刀,為什麽?因為他用刀砍骨頭。我這把刀用了19年了,還像新的一樣,這是為什麽呢?
這個庖丁說了一句很有奧妙的話,叫做“以無厚入有間”。刀很鋒利,本身是很薄的,而牛的骨骼之間是有縫隙的,用不厚的刀準確地進入縫隙,我又怎麽會磨損呢?所以,整整19年,刀還像新的一樣。
我們把這個故事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去砍骨頭,背負擔。我們不必每天在唉聲歎氣中做出一副悲壯的姿態,讓人生隕落很多價值。
如果我們人人能成為這樣一個庖丁,如果我們的靈魂上也有這樣一把可以永遠鋒利的刀子,如果我們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軌跡變成一頭整牛,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骨骼的縫隙,最終能夠準確地清理它、解清它,那麽,我們獲得的會是人生的高效率。
莊子告訴我們:隻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內心裏麵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這種內斂於心卻又能涵泳天地萬物的地方,莊子說,叫做天府,是天地萬物的府庫。
這天府裏無限博大,就好像你往裏加水永遠不會滿,從裏麵舀水,永遠不會枯竭,你不知道它源頭是哪裏。莊子說:“此之謂葆光。”
葆光是什麽呢?就是你內心保全的、潛藏不露的一種大的光明。你心中有大境界,才能擁有這種大光明。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普照萬物,光芒永在。
從認識你自己,到傾聽你自己,到涵養、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曆程。
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天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葆光的能力。到這個時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來看待自己的能力了。
有這麽一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為中國名醫的代稱。
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個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
魏王驚訝地問道:“那為什麽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個人卻默默無聞呢?”
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有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給別人去除預先的病。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時,他一用藥就把病給除去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這個病如果發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
我的技術最差,因為我隻能在人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才出手治病,往往能夠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聲就傳遍天下。
行醫治病,防患於未然者最高,但天下無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但被人認為是治小病,隻能名傳鄉裏;病人垂死時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氣大傷,還會留有後遺症,這個人已經受損了,但是我卻能名傳天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呢?它告訴我們,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的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隻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
有一個民間故事,說有一家主人帶著一隻小猴和一頭小驢一起生活。小猴子很機靈,它總在房上跳來跳去。主人見人就誇小猴子聰明。
小驢子看猴子老受表揚,也想像小猴子一樣上房。有一天它終於踩著柴垛艱難地上了屋頂,踩破了屋頂瓦片,結果被主人給拖下來暴打了一頓。
小驢子不理解,我終於做成了小猴子做的事情,為什麽它要受表揚,而我要挨打呢?為什麽呢?
其實,這樣的境遇發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我們過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為,我們刻意地強調了社會流行的標準。
所謂時尚、所謂流行往往有一種潮流的趨勢,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趨同於大眾的標準。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於講寓言的莊子,借用了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表醜陋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麽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