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
人的本性是無羈無絆的,隻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人的本性,不應該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順乎自然,就能獲得人生的幸福快樂!
讀《莊子》,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最高的境界叫做“逍遙遊”。
這個“遊”字,莊子用過很多。比如,他說在天地之中,要達到“乘萬物以遊心”的境界。那麽,什麽是“遊”呢?我們每一個人能夠達到“遊”的境界嗎?
《莊子》裏有一篇叫《在宥》,這一篇裏麵,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雲將到東邊遊曆,經過扶搖神木之枝的時候,見到了這樣一個人,名叫鴻蒙。鴻蒙是自然元氣凝聚、混沌未開的老頭兒,此刻他正用手拍著大腿,像鳥一樣跳來跳去地玩兒,“雀躍而遊”,很開心的樣子。
雲將問道:老頭兒,你是誰啊?你在幹什麽呢?
鴻蒙也不停,還在用手拍著大腿,像鳥一樣跳著玩兒,回答了一個字:“遊!”說我在遨遊呢。
雲將說:我有問題想要來問問您。老頭兒天真得像個小孩,仰麵看著雲將,又回答了一個字:“啊!”
雲將說:“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這樣的一個天地萬象,沒有一樣事情是和諧順利的。我願意合天地所有精華之氣來養育芸芸眾生,使百姓的生活風調雨順。我這樣一個理想,怎麽才能做到呢?
沒想到這個鴻蒙繼續拍著大腿蹦來蹦去,嘴裏回答說:“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雲將什麽答案也沒問出來。
又過了三年,雲將又東遊,在有宋這個地方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鴻蒙。這一次雲將非常認真,快步上前,把鴻蒙尊稱為“天”,說:您還認識我嗎?我終於又遇到你了。你這一次一定要回答我的問題。
鴻蒙對他說:我在天地之間浮遊,從不知道追求是什麽;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知道要到哪裏去。我隻知道縱遊在紛繁的世間,觀察天地萬物。我哪裏知道什麽道理啊?
最後在雲將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之下,鴻蒙終於脫去了一副老頑童的外表,把心裏最樸素的真理說了出來。他說了兩個字:“心養。”“心養”,其實也就是“養心”,修養心靈。
現在我們常常提到“養生”,但是很少提到“養心”。讓你心中有一些意念,有一些徹悟,有一些天地至理,有一些生命最真純的願望,能夠真正地自然生成,並且讓你看清自己。
其實,小到一個個人的生命,大到自然社會的萬物之理,都在乎心養。
鴻蒙告訴雲將“墮爾形體,黜爾聰明”,你要忘掉你的肢體,拋開你的聰明,把你所有外在的一切都忘掉,做到“倫與物忘”,人投身到大自然中,用你更多的心智,去體會大自然給你的一切。當你真正能夠順乎自然,讓心真正飛翔起來,釋放出來,就做到了“解心釋神”。
我們怎麽樣才能像鴻蒙一樣,拍著大腿跳來跳去,玩樂天真得像個孩子,逍遙自由?莊子認為,隻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但是,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當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當我們處於社會所賦予的各種角色之中時,我們想到過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嗎?我們是不是已經被束縛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之中,當我們被一個社會角色所規範的時候,當我們追求名利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束縛了。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幫助自己,隻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的魂魄,所有的一切都已經自然順暢。到這個時候,天下的眾生萬物會各複其根,人不再矯情了,人不再強製了。去掉了所有的強製,這個世界會是一片蔥蘢的綠色。
我們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節假日去逛公園,看到的樹木都是被修剪過的。有很多公共場所都把樹木修剪成一個個動物的形狀。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景觀時,心裏就非常納悶兒,植物本身不是動物,我們沒有必要逼著動物成為植物,我們又何必非逼著植物去做動物呢?
其實,我們今天繁華的物質世界不是不夠美好,而是這種美好有了太多人為的痕跡和社會化的標準。我們能夠貼近自然的地方已經太少了,所以我們就不再有拍著大腿像鳥兒一樣跳來跳去那樣的歡欣。
什麽樣的人生是至極人生呢?
鴻蒙告訴雲將:“萬物雲雲,各複其根,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天地萬物紛紜,應該各自回歸各自的本性。渾然不用心機,其本性才會終身不離。如果使用心機,就會失去本性。不要去追問它們的名稱,不必去探究其中的道理,讓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自由生長吧,讓各種生命自然蓬勃吧,這才構成了天地和諧。
我們今天遠離這個境界已經太遠太遠了,我們已經有太多的時候習慣於追問,習慣於探究,卻忘記了自己的本性。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青蛙看見蜈蚣行走,非常好奇,就問蜈蚣說:“你看我就四條腿,有前後的分工,每次都是一蹦一蹦地前進。你這蜈蚣號稱百足之蟲,有這麽多隻腳。我就是不明白,你走路的時候,最先邁的是哪隻腳?”
這句話一問,蜈蚣“啪”地就頓在那兒,不會走路了。
蜈蚣說:“你不能再問我這個問題,希望你以後也不要問任何蜈蚣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先邁哪隻腳。我要一思考,我所有腳都不會動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麽走路了。”
這多像我們的生活。
大家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頭緒之多,大概比蜈蚣的腳隻多不少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從老人到孩子,從領導到同事,當這一切一切順理成章地成為你生活的組成部分時,我們是無法過多思考的。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也許是在笑我們違背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真實。
所以,莊子有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說,真正擁有了這個天地世界,就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不要拘泥,不必刻意,順乎自然,這一直是莊子至極根本的觀點。
人的本性是無羈無絆的,隻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人的本性,不應該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順乎自然,就能獲得人生的幸福快樂!
讀《莊子》,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最高的境界叫做“逍遙遊”。
這個“遊”字,莊子用過很多。比如,他說在天地之中,要達到“乘萬物以遊心”的境界。那麽,什麽是“遊”呢?我們每一個人能夠達到“遊”的境界嗎?
《莊子》裏有一篇叫《在宥》,這一篇裏麵,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雲將到東邊遊曆,經過扶搖神木之枝的時候,見到了這樣一個人,名叫鴻蒙。鴻蒙是自然元氣凝聚、混沌未開的老頭兒,此刻他正用手拍著大腿,像鳥一樣跳來跳去地玩兒,“雀躍而遊”,很開心的樣子。
雲將問道:老頭兒,你是誰啊?你在幹什麽呢?
鴻蒙也不停,還在用手拍著大腿,像鳥一樣跳著玩兒,回答了一個字:“遊!”說我在遨遊呢。
雲將說:我有問題想要來問問您。老頭兒天真得像個小孩,仰麵看著雲將,又回答了一個字:“啊!”
雲將說:“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這樣的一個天地萬象,沒有一樣事情是和諧順利的。我願意合天地所有精華之氣來養育芸芸眾生,使百姓的生活風調雨順。我這樣一個理想,怎麽才能做到呢?
沒想到這個鴻蒙繼續拍著大腿蹦來蹦去,嘴裏回答說:“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雲將什麽答案也沒問出來。
又過了三年,雲將又東遊,在有宋這個地方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鴻蒙。這一次雲將非常認真,快步上前,把鴻蒙尊稱為“天”,說:您還認識我嗎?我終於又遇到你了。你這一次一定要回答我的問題。
鴻蒙對他說:我在天地之間浮遊,從不知道追求是什麽;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知道要到哪裏去。我隻知道縱遊在紛繁的世間,觀察天地萬物。我哪裏知道什麽道理啊?
最後在雲將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之下,鴻蒙終於脫去了一副老頑童的外表,把心裏最樸素的真理說了出來。他說了兩個字:“心養。”“心養”,其實也就是“養心”,修養心靈。
現在我們常常提到“養生”,但是很少提到“養心”。讓你心中有一些意念,有一些徹悟,有一些天地至理,有一些生命最真純的願望,能夠真正地自然生成,並且讓你看清自己。
其實,小到一個個人的生命,大到自然社會的萬物之理,都在乎心養。
鴻蒙告訴雲將“墮爾形體,黜爾聰明”,你要忘掉你的肢體,拋開你的聰明,把你所有外在的一切都忘掉,做到“倫與物忘”,人投身到大自然中,用你更多的心智,去體會大自然給你的一切。當你真正能夠順乎自然,讓心真正飛翔起來,釋放出來,就做到了“解心釋神”。
我們怎麽樣才能像鴻蒙一樣,拍著大腿跳來跳去,玩樂天真得像個孩子,逍遙自由?莊子認為,隻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但是,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當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當我們處於社會所賦予的各種角色之中時,我們想到過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嗎?我們是不是已經被束縛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之中,當我們被一個社會角色所規範的時候,當我們追求名利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束縛了。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幫助自己,隻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的魂魄,所有的一切都已經自然順暢。到這個時候,天下的眾生萬物會各複其根,人不再矯情了,人不再強製了。去掉了所有的強製,這個世界會是一片蔥蘢的綠色。
我們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節假日去逛公園,看到的樹木都是被修剪過的。有很多公共場所都把樹木修剪成一個個動物的形狀。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景觀時,心裏就非常納悶兒,植物本身不是動物,我們沒有必要逼著動物成為植物,我們又何必非逼著植物去做動物呢?
其實,我們今天繁華的物質世界不是不夠美好,而是這種美好有了太多人為的痕跡和社會化的標準。我們能夠貼近自然的地方已經太少了,所以我們就不再有拍著大腿像鳥兒一樣跳來跳去那樣的歡欣。
什麽樣的人生是至極人生呢?
鴻蒙告訴雲將:“萬物雲雲,各複其根,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天地萬物紛紜,應該各自回歸各自的本性。渾然不用心機,其本性才會終身不離。如果使用心機,就會失去本性。不要去追問它們的名稱,不必去探究其中的道理,讓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自由生長吧,讓各種生命自然蓬勃吧,這才構成了天地和諧。
我們今天遠離這個境界已經太遠太遠了,我們已經有太多的時候習慣於追問,習慣於探究,卻忘記了自己的本性。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青蛙看見蜈蚣行走,非常好奇,就問蜈蚣說:“你看我就四條腿,有前後的分工,每次都是一蹦一蹦地前進。你這蜈蚣號稱百足之蟲,有這麽多隻腳。我就是不明白,你走路的時候,最先邁的是哪隻腳?”
這句話一問,蜈蚣“啪”地就頓在那兒,不會走路了。
蜈蚣說:“你不能再問我這個問題,希望你以後也不要問任何蜈蚣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先邁哪隻腳。我要一思考,我所有腳都不會動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麽走路了。”
這多像我們的生活。
大家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頭緒之多,大概比蜈蚣的腳隻多不少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從老人到孩子,從領導到同事,當這一切一切順理成章地成為你生活的組成部分時,我們是無法過多思考的。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也許是在笑我們違背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真實。
所以,莊子有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說,真正擁有了這個天地世界,就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不要拘泥,不必刻意,順乎自然,這一直是莊子至極根本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