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提倡順乎自然,但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麽多的社會標準規範著我們的言行,有那麽多名利**擺在我們的麵前。
那麽,我們該怎麽樣麵對**,減少迷惑,讓自己保有本性的真實和澄澈呢?
莊子說過一句驚心動魄的話:在我們的這種以聖賢為規矩法度的價值標準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也就是說,從堯、舜、禹大治天下以來,人們無不在以外在的物質標準去改變人的本性。
莊子說:人人都看重自己的一些東西,“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同樣是拋棄生命,聽起來好像很不一樣,小人為了一點點利益,可以丟了性命,大家會不齒。士為了名譽放棄了生命,大家會覺得這是應該的。士大夫為了一個家族的利益,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會覺得很好。而聖人為了天下的安定而拋棄了個人的生命,這叫做崇高。
但是在莊子看來,這一切是一樣的,無非是“事業不同,名聲異號”,但是。“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從“以物易性“這一點上來講,都是一樣的,都是不應該的。
莊子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和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
這兩句話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地玩味。
今天這個世界,迷惑少嗎?**少嗎?困惑少嗎?疑惑少嗎?充天斥地這一個“惑”字,古往今來莫過於21世紀如此之多!
在這個惑裏麵,小惑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方向。比如說孩子高考,填報誌願。一個孩子說:我想學物理,我對宇宙的奧秘、對天體黑洞感興趣。但是家長說:學理論科學能學得出來嗎?咱們學金融管理吧,以後能掙錢啊。一個考文科的孩子說:我想當詩人,我的誌願是念中文係。家長說:當詩人以後能掙飯吃嗎?學法律吧,以後當律師啊,收入高。其實這就叫“易其方”,為了某種現實的功利的目的,改變心中的理想。
這是小惑,而大惑會“易其性”,也就是說,讓一個人做出跟本性相違背的事情來。比如說,這個世界的不忠,不孝,不義。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麽呢?所謂利令智昏,當利能夠令智昏掉,心中就不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那麽,一切迷惑會讓我們改變本初之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張天下無雙的弓。這把弓用多年的紫檀古木製成,沉實、壓手,非常好用。
這個人愛不釋手,但又覺得它不夠華美,太樸素了。於是,他找了一個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請他在弓上雕刻一幅行獵圖。
這個巧匠盡心施展一身的技藝。行獵圖完成了,雕刻在弓上,果然惟妙惟肖,有奔跑的馬,有追逐的獵物,有搭弓射箭的勇士,有天上的太陽,地下的土地,還有遍布整張弓的美麗的花紋。
這個人欣賞著這張弓,感覺現在這張弓才真正叫做至極完美。這個時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裏斷了,恰恰是因為這個木頭上承載了過多的美麗的花紋。
弓看起來很美麗,卻因為美麗而失去了它成為一柄良弓的可能。我們有多少時候就是為了這種表麵的裝飾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質地。這就叫做“舍本而逐末”。
我們自己又何嚐不是這樣的一柄弓呢?我們本來可能比現在更好,但是,我們由於沒有看見自己真正的生命本初,沒有認清未經雕琢的原始麵貌和心中的樸素願望,我們常常會做出損性而傷命的事情。
貪欲往往折損了人的本性,使人成為物質的奴隸。
人的**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瘋狂地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災難也會隨之而至。
人心應該是自然的,不應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雕琢。隻有這樣,才不會迷失自我。
有一個傳播很廣的寓言:
一隻小狗問它媽媽:“我有一個朋友跟我打賭,說你隻要做到一件事,就能夠得到最好的幸福、最大的歡樂,就是抓住自己的尾巴。我這一天就跳著蹦著追自己的尾巴,怎麽抓也抓不著。媽媽,我這一輩子是不是就達不到幸福和快樂了呢?為什麽我連自己身上的東西都抓不著呢?”
小狗媽媽笑了:“幸福和快樂就跟你自己的尾巴一樣,你沒有想著抓住它的時候,你自己往前走,它永遠都跟著你。你為什麽非要抓住它不可呢?你忘了它吧!”
人永遠不要和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去較勁。
小狗的尾巴是它身體的一部分,自己往前走,一切會跟隨你的。
人生的幸福快樂,其本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刻意追求,往往得不到。但如果認真地生活,幸福快樂就永遠跟隨著你。其實,這就是叫做無心得。
莊子一向不崇尚人的刻意,一向不崇尚人的矯情。
他希望所有的生命就像天地間蓬勃的植物和快樂的動物一樣,真正能夠在這個世界上以一種樸素歸真的姿態而出現。
莊子有一種觀點,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麵鏡子。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水什麽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隻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
我們想一想,急流大浪中,水照到自己的影子嗎?當我們的心也像急流澎湃、大浪洶湧的時候,世間萬物也照不進我們的心裏。
我們應該怎麽樣去參破世間的至理呢?需要我們心靜,靜得像一麵鏡子,成為“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
當我們的心靈保持這樣的狀態時,我們會以一種最清明的理性看見了世界,也看見了自己。
鏡子是什麽?從鏡子表麵來講,無非就是一層玻璃。鏡子和玻璃的區別是什麽?就在於它裏麵含有一層薄薄的水銀。
沒有水銀的玻璃,你隻能透過它看見外在的世界;當有一層水銀膜擋在那裏,你就可以通過它看見自己,同時你也可以看見世界。
我們的心裏應該擁有這麽一層水銀,把我們眼前的玻璃化為一麵鏡子,不僅外視世界,而且自視內心,讓這樣的一方天地之鑒可以照見自己生命的本真。
莊子一直都提倡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煉。
那麽,我們該怎麽樣麵對**,減少迷惑,讓自己保有本性的真實和澄澈呢?
莊子說過一句驚心動魄的話:在我們的這種以聖賢為規矩法度的價值標準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也就是說,從堯、舜、禹大治天下以來,人們無不在以外在的物質標準去改變人的本性。
莊子說:人人都看重自己的一些東西,“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同樣是拋棄生命,聽起來好像很不一樣,小人為了一點點利益,可以丟了性命,大家會不齒。士為了名譽放棄了生命,大家會覺得這是應該的。士大夫為了一個家族的利益,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會覺得很好。而聖人為了天下的安定而拋棄了個人的生命,這叫做崇高。
但是在莊子看來,這一切是一樣的,無非是“事業不同,名聲異號”,但是。“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從“以物易性“這一點上來講,都是一樣的,都是不應該的。
莊子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和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
這兩句話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地玩味。
今天這個世界,迷惑少嗎?**少嗎?困惑少嗎?疑惑少嗎?充天斥地這一個“惑”字,古往今來莫過於21世紀如此之多!
在這個惑裏麵,小惑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方向。比如說孩子高考,填報誌願。一個孩子說:我想學物理,我對宇宙的奧秘、對天體黑洞感興趣。但是家長說:學理論科學能學得出來嗎?咱們學金融管理吧,以後能掙錢啊。一個考文科的孩子說:我想當詩人,我的誌願是念中文係。家長說:當詩人以後能掙飯吃嗎?學法律吧,以後當律師啊,收入高。其實這就叫“易其方”,為了某種現實的功利的目的,改變心中的理想。
這是小惑,而大惑會“易其性”,也就是說,讓一個人做出跟本性相違背的事情來。比如說,這個世界的不忠,不孝,不義。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麽呢?所謂利令智昏,當利能夠令智昏掉,心中就不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那麽,一切迷惑會讓我們改變本初之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張天下無雙的弓。這把弓用多年的紫檀古木製成,沉實、壓手,非常好用。
這個人愛不釋手,但又覺得它不夠華美,太樸素了。於是,他找了一個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請他在弓上雕刻一幅行獵圖。
這個巧匠盡心施展一身的技藝。行獵圖完成了,雕刻在弓上,果然惟妙惟肖,有奔跑的馬,有追逐的獵物,有搭弓射箭的勇士,有天上的太陽,地下的土地,還有遍布整張弓的美麗的花紋。
這個人欣賞著這張弓,感覺現在這張弓才真正叫做至極完美。這個時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裏斷了,恰恰是因為這個木頭上承載了過多的美麗的花紋。
弓看起來很美麗,卻因為美麗而失去了它成為一柄良弓的可能。我們有多少時候就是為了這種表麵的裝飾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質地。這就叫做“舍本而逐末”。
我們自己又何嚐不是這樣的一柄弓呢?我們本來可能比現在更好,但是,我們由於沒有看見自己真正的生命本初,沒有認清未經雕琢的原始麵貌和心中的樸素願望,我們常常會做出損性而傷命的事情。
貪欲往往折損了人的本性,使人成為物質的奴隸。
人的**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瘋狂地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災難也會隨之而至。
人心應該是自然的,不應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雕琢。隻有這樣,才不會迷失自我。
有一個傳播很廣的寓言:
一隻小狗問它媽媽:“我有一個朋友跟我打賭,說你隻要做到一件事,就能夠得到最好的幸福、最大的歡樂,就是抓住自己的尾巴。我這一天就跳著蹦著追自己的尾巴,怎麽抓也抓不著。媽媽,我這一輩子是不是就達不到幸福和快樂了呢?為什麽我連自己身上的東西都抓不著呢?”
小狗媽媽笑了:“幸福和快樂就跟你自己的尾巴一樣,你沒有想著抓住它的時候,你自己往前走,它永遠都跟著你。你為什麽非要抓住它不可呢?你忘了它吧!”
人永遠不要和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去較勁。
小狗的尾巴是它身體的一部分,自己往前走,一切會跟隨你的。
人生的幸福快樂,其本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刻意追求,往往得不到。但如果認真地生活,幸福快樂就永遠跟隨著你。其實,這就是叫做無心得。
莊子一向不崇尚人的刻意,一向不崇尚人的矯情。
他希望所有的生命就像天地間蓬勃的植物和快樂的動物一樣,真正能夠在這個世界上以一種樸素歸真的姿態而出現。
莊子有一種觀點,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麵鏡子。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水什麽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隻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
我們想一想,急流大浪中,水照到自己的影子嗎?當我們的心也像急流澎湃、大浪洶湧的時候,世間萬物也照不進我們的心裏。
我們應該怎麽樣去參破世間的至理呢?需要我們心靜,靜得像一麵鏡子,成為“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
當我們的心靈保持這樣的狀態時,我們會以一種最清明的理性看見了世界,也看見了自己。
鏡子是什麽?從鏡子表麵來講,無非就是一層玻璃。鏡子和玻璃的區別是什麽?就在於它裏麵含有一層薄薄的水銀。
沒有水銀的玻璃,你隻能透過它看見外在的世界;當有一層水銀膜擋在那裏,你就可以通過它看見自己,同時你也可以看見世界。
我們的心裏應該擁有這麽一層水銀,把我們眼前的玻璃化為一麵鏡子,不僅外視世界,而且自視內心,讓這樣的一方天地之鑒可以照見自己生命的本真。
莊子一直都提倡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