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有一篇叫《馬蹄》,說:“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飛奔,馬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馳騁,蹦蹦跳跳,歡歡暢暢,這就是馬的本性。你讓馬住進高大的殿堂,它不會感興趣。
但是很不幸,伯樂出現了。伯樂說:“我善治馬。”他是怎麽對待馬的呢?他要修剪馬的毛發,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馬勒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裏拴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馬的十有二三都已經死了。
伯樂還要訓練呢!他要讓這些馬餓著、渴著,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麵有馬嚼子勒著,後麵要有鞭子趕著。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
我們站在社會需要的角度,可以評價伯樂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為,伯樂恰恰是戕害馬天性的最大的凶手。因為他違反了馬的先天本性,扼殺了馬的歡樂。
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本初之意。也就是說,每一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本初是什麽樣的,就應該讓它是什麽樣的。
所以,莊子說:“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我所說的耳聰,不是說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說的目明,不是說他能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看見自己。
一個人真正的聰明,都不是作用於外在世界,而是靜下心來,發現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願望。
一個小小的嬰兒,他的價值觀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我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六七個月的小嬰兒,周圍堆著各式各樣的玩具,豪華的積木啊,漂亮的絨毛熊啊,電動火車啊。可是他一概不感興趣,手裏擰著一個空瓶子,專心致誌地玩兒。
家長會按照自己的判斷,熱烈地對孩子說:“你看這個電動娃娃多漂亮啊!你看看這個小火車可貴了,這個益智玩具設計得多巧妙啊!這個瓶子是個廢物,給你扔了,咱們不玩這個。”
這個空瓶子真的是廢物嗎?一個孩子在把玩這個瓶子的時候,那是他智力的發現,快樂的享受,而那些所謂昂貴的、華美的、益智的玩具,在他的眼中,可能視如糞土。
我們想想,身為父母,我們有幾個人尊重過我們的嬰兒?我們總認為孩子必須接受著大人的訓導,殊不知在一個小嬰兒的心中,有自己的快樂。
對一個家長來講,家裏的東西,隻要安全和衛生,沒有什麽不是孩子的玩具。一切一切,他喜歡的就是他的快樂。
在紛繁喧囂的世間,怎麽樣才能認清自己的心靈,發現自己的本性呢?
莊子認為,隻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麵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恒久的心。
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缺少的就是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木匠在幹活的時候,手一甩,把手腕子上的表給掉了。他到處找,但是遍地都是刨花木屑,一時找不到。徒弟們也來幫著找,人多眼雜,四處翻查,可是房間太亂,地上雜物太多了,怎麽都沒找到。這時候天黑了,大家說,等明天天亮再找吧。
木匠的小兒子一個人在木工房裏玩兒。晚上,他回去對爸爸說:“爸爸,我把你的表找回來了。”
木匠大吃一驚,問:“天都黑了,你怎麽找到的呢?”
小孩子說:“你們大家都走了,我一個人坐在那兒,就聽見那個秒針嘀嗒嘀嗒的聲音。我順著聲音過去,翻開刨花木屑,就把表拿著了。”
這是生活裏發生的一件小事,但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當我們身處世間的喧囂嘈雜,紛紛擾擾地追求,忙忙亂亂地尋找,往往一無所得。
一顆孩子的心,安靜天真地傾聽,就能聽到最細微的聲音。這時候就是我們找到的依據。
一塊巨石,懵懵懂懂、渾渾沌沌放在那裏,雕塑家開始工作了。他要雕一個美女頭像。
一個小孩子坐在旁邊。他驚訝地看著雕塑家用手中的刻刀,把一小塊一小塊石頭鑿落下來,一個玉潔冰清的美人,就從石頭裏一點一點地浮現出來。
浮出她的眼睛,眼睛是顧盼生輝的;浮出她的嘴巴,嘴巴好像能說話似的;浮出她的麵頰,麵頰上有一層聖潔的光彩。
孩子特別奇怪,問雕刻家:“你怎麽知道她藏在裏麵啊?你是怎麽把她給找出來的啊?”
雕刻家回答說:“我不知道她藏在石頭裏,她其實藏在我心裏。我隻不過是把我心中的美人搬到了石頭裏。”
其實,我們把每天從事著的日常工作僅僅當作一個職業,完成的僅僅隻是一件器物,而並沒有在工作中移植我們心中的願望和夢想。
我們沒有把手中的職業變成一個載體,來實現生命與職業的溝通。
其實,做到生命與職業的溝通,並不是依賴技巧,而是依賴我們心中的願望和夢想。
這是需要勇敢和自省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真正能夠養心,讓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講,叫做:“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今天我們說淡漠,似乎這是一個貶義詞。莊子的淡漠,指的就是恬淡的心境,清靜的行為。當這個世界過於喧囂嘈雜的時候,我們是需要一點點恬淡清靜的。當我們的心對世界萬物可以淡然處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了。
有一個小故事說得很有意思:有一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
有一個睿智的大臣告訴國王:“拿一根草,從它的耳朵捅進去,看從哪兒出來,就能夠知道了。”
第一個小金人,草從左耳朵捅進去,從右耳朵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裏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從左耳朵捅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裏,不出來了。
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為什麽呢?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
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裏,我們聽到的言辭、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
第二種人呢,是進了耳朵,從嘴裏出來了,聽見什麽道聽途說的消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
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在肚子裏,再不說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了解自己的願望,他能分清世間的真偽,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我相信,一個真正明朗、健碩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賴於我們自然的、樸素的、健康的、富於活力的肢體之上的。
讓我們放下更多的計較,放下更多的喧囂,放下更多的急功近利,看到長遠的未來,以莊子所說的這樣一種淡與漠,去保持我們恒久的心。
這種淡與漠不會消除我們生命的**,卻能把我們的情愫變為一種更恒久的、更持續的生命力量。它會讓我們終其一生,保有自己的本真。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在這樣的淡與漠中,在這樣的不違真實裏,合於天地大道,實現自我修煉,終至大化天成。
但是很不幸,伯樂出現了。伯樂說:“我善治馬。”他是怎麽對待馬的呢?他要修剪馬的毛發,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馬勒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裏拴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馬的十有二三都已經死了。
伯樂還要訓練呢!他要讓這些馬餓著、渴著,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麵有馬嚼子勒著,後麵要有鞭子趕著。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
我們站在社會需要的角度,可以評價伯樂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為,伯樂恰恰是戕害馬天性的最大的凶手。因為他違反了馬的先天本性,扼殺了馬的歡樂。
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本初之意。也就是說,每一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本初是什麽樣的,就應該讓它是什麽樣的。
所以,莊子說:“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我所說的耳聰,不是說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說的目明,不是說他能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看見自己。
一個人真正的聰明,都不是作用於外在世界,而是靜下心來,發現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願望。
一個小小的嬰兒,他的價值觀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我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六七個月的小嬰兒,周圍堆著各式各樣的玩具,豪華的積木啊,漂亮的絨毛熊啊,電動火車啊。可是他一概不感興趣,手裏擰著一個空瓶子,專心致誌地玩兒。
家長會按照自己的判斷,熱烈地對孩子說:“你看這個電動娃娃多漂亮啊!你看看這個小火車可貴了,這個益智玩具設計得多巧妙啊!這個瓶子是個廢物,給你扔了,咱們不玩這個。”
這個空瓶子真的是廢物嗎?一個孩子在把玩這個瓶子的時候,那是他智力的發現,快樂的享受,而那些所謂昂貴的、華美的、益智的玩具,在他的眼中,可能視如糞土。
我們想想,身為父母,我們有幾個人尊重過我們的嬰兒?我們總認為孩子必須接受著大人的訓導,殊不知在一個小嬰兒的心中,有自己的快樂。
對一個家長來講,家裏的東西,隻要安全和衛生,沒有什麽不是孩子的玩具。一切一切,他喜歡的就是他的快樂。
在紛繁喧囂的世間,怎麽樣才能認清自己的心靈,發現自己的本性呢?
莊子認為,隻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麵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恒久的心。
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缺少的就是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木匠在幹活的時候,手一甩,把手腕子上的表給掉了。他到處找,但是遍地都是刨花木屑,一時找不到。徒弟們也來幫著找,人多眼雜,四處翻查,可是房間太亂,地上雜物太多了,怎麽都沒找到。這時候天黑了,大家說,等明天天亮再找吧。
木匠的小兒子一個人在木工房裏玩兒。晚上,他回去對爸爸說:“爸爸,我把你的表找回來了。”
木匠大吃一驚,問:“天都黑了,你怎麽找到的呢?”
小孩子說:“你們大家都走了,我一個人坐在那兒,就聽見那個秒針嘀嗒嘀嗒的聲音。我順著聲音過去,翻開刨花木屑,就把表拿著了。”
這是生活裏發生的一件小事,但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當我們身處世間的喧囂嘈雜,紛紛擾擾地追求,忙忙亂亂地尋找,往往一無所得。
一顆孩子的心,安靜天真地傾聽,就能聽到最細微的聲音。這時候就是我們找到的依據。
一塊巨石,懵懵懂懂、渾渾沌沌放在那裏,雕塑家開始工作了。他要雕一個美女頭像。
一個小孩子坐在旁邊。他驚訝地看著雕塑家用手中的刻刀,把一小塊一小塊石頭鑿落下來,一個玉潔冰清的美人,就從石頭裏一點一點地浮現出來。
浮出她的眼睛,眼睛是顧盼生輝的;浮出她的嘴巴,嘴巴好像能說話似的;浮出她的麵頰,麵頰上有一層聖潔的光彩。
孩子特別奇怪,問雕刻家:“你怎麽知道她藏在裏麵啊?你是怎麽把她給找出來的啊?”
雕刻家回答說:“我不知道她藏在石頭裏,她其實藏在我心裏。我隻不過是把我心中的美人搬到了石頭裏。”
其實,我們把每天從事著的日常工作僅僅當作一個職業,完成的僅僅隻是一件器物,而並沒有在工作中移植我們心中的願望和夢想。
我們沒有把手中的職業變成一個載體,來實現生命與職業的溝通。
其實,做到生命與職業的溝通,並不是依賴技巧,而是依賴我們心中的願望和夢想。
這是需要勇敢和自省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真正能夠養心,讓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講,叫做:“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今天我們說淡漠,似乎這是一個貶義詞。莊子的淡漠,指的就是恬淡的心境,清靜的行為。當這個世界過於喧囂嘈雜的時候,我們是需要一點點恬淡清靜的。當我們的心對世界萬物可以淡然處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了。
有一個小故事說得很有意思:有一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
有一個睿智的大臣告訴國王:“拿一根草,從它的耳朵捅進去,看從哪兒出來,就能夠知道了。”
第一個小金人,草從左耳朵捅進去,從右耳朵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裏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從左耳朵捅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裏,不出來了。
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為什麽呢?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
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裏,我們聽到的言辭、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
第二種人呢,是進了耳朵,從嘴裏出來了,聽見什麽道聽途說的消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
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在肚子裏,再不說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了解自己的願望,他能分清世間的真偽,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我相信,一個真正明朗、健碩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賴於我們自然的、樸素的、健康的、富於活力的肢體之上的。
讓我們放下更多的計較,放下更多的喧囂,放下更多的急功近利,看到長遠的未來,以莊子所說的這樣一種淡與漠,去保持我們恒久的心。
這種淡與漠不會消除我們生命的**,卻能把我們的情愫變為一種更恒久的、更持續的生命力量。它會讓我們終其一生,保有自己的本真。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在這樣的淡與漠中,在這樣的不違真實裏,合於天地大道,實現自我修煉,終至大化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