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變幻多端,在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之後,逐漸的衍生出了很多風格,就像印度歌曲,還沒有聽到歌詞單是前奏便已經知道這首歌是出產於印度了,還有中國風、搖滾、鄉村等等各類音樂。
不同的類型聽起來當然是不同的意境。
而意境這個虛無的東西,如果想要用文字將它描述出來確實有些困難,但是都能夠體會,就好比香港武打片中運用最多的歌曲《男兒當自強》一樣的,每每聽到這首歌,腦海中浮現的畫麵絕對是《黃飛鴻》係列,而跟著強勁的音樂,似乎自己都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無不熱血沸騰,想要平地一聲吼。
《小鬼當家》是聖誕節家庭喜劇電影,因此配樂不需要大氣磅礴,也不需要典雅高貴,要的就是溫馨。
霍缺的辦公室有一套影音設備,沒事的時候他也會聽一聽這個世界的音樂,或者看看這個世界的電影,這段時間雖然很忙,但是在這個世界的imbd上排名前五十的電影基本看完了,當然還有那些高票房的商業片,對於一個電影從業人員來說,當然要先了解市場。
這時音響中響起的音樂平緩安寧,從開頭的平緩道後邊的濃重,就像是一副能夠展開的畫麵,給予人無線的遐想空間。
一首曲子聽完,霍缺重新看了一遍漢克斯,這首曲子不管是節奏還是意境,都控製的很好,最為關鍵的是它非常的適合《小鬼當家》結尾時的那段戲,全家團圓,闔家歡樂。
“可以嗎?”漢克斯問道,語氣中有著很有底蘊的信心。
“非常好。”這是霍缺發至內心的讚揚,漢克斯在音樂的領域上是天才。
“那就行。”漢克斯起身關掉音樂:“等你剪輯出來一個需要配樂的片段就叫我,然後我根據場景來譜曲。”
“謝謝你,漢克斯。”
“不要說謝!”漢克斯起身準備走出辦公室:“你是要付給我報酬的。”
………………
電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拍攝,第二是後期的一些事務,比如配樂,剪輯,有一些電影還需要特效合成,因此霍缺剛剛將配樂的事情落實以後又忙了起來。
剪輯,這個堪稱電影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霍缺當然要親自操刀上陣。
在電影以達巔峰的好萊塢,剪輯權一般都不在導演手裏的。因為剪輯有專門的剪輯師。
剪輯師單獨存在的意義就是因為剪輯本身是藝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一項複雜的技術。如何將素材排列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依靠剪輯師多年的經驗與高超的技巧。很多時候,剪輯師對蒙太奇的運用和細節的處理要遠遠超出導演本身對電影剪輯的理解水平。並且導演很多時候對影片的某一段落處理有著自己的執念,類似於當局者迷,剪輯師是幫助導演走出這些“陷阱”的最後希望。
按照好萊塢正常流程,首先剪輯師一般不能出現在拍攝現場,他看到的隻能是最後的素材。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導演與製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的決定對影片的最後剪輯產生影響。
舉個例子,拍《勇敢的心》的時候梅爾·吉布森在一場戰爭戲裏用了一個超大搖臂超大調度的長鏡頭,號稱這一個鏡頭就花了三十萬,他自己很得意想用在的開頭。結果剪輯的時候他的剪輯師stevenrosenblum覺得意境上不好,用了其他的鏡頭,吉布森憤怒異常問我的30萬的鏡頭哪去了,steven說我不知道那個鏡頭這麽貴,而且那個鏡頭也不夠好,你看我給你剪得。吉布森一開始老大不高興,但是看了剪輯師的版本之後最終承認自己的鏡頭土的掉渣。
有個別極端的例子,有的剪輯師甚至不看劇本或分鏡頭本,而是憑借自己對影片的理解進行粗剪然後交給導演或製片。
隻是極端例子。
其次,大多數電影的剪輯過程中,導演有時會坐在剪輯師旁邊,有時不會一直呆在剪輯室裏。導演與剪輯師的權利分配也因人而異,全憑默契,沒有一定之規。
有的導演喜歡放權給剪輯師,在初步交代完意圖後,便不再做聲,隻在最後給予一些修改意見。甚至有的在粗剪完成前都不會出現。
有的導演喜歡完全控製剪輯師,剪輯師就是他的工具,隻是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剪輯師會提出建議。個別時候導演甚至會親自操刀。
大多數導演處在這兩者之間,與剪輯師合作完成剪輯。
有合作就會有分歧,如何處理分歧也是一個相當靈活的事情,其實完全取決與導演與剪輯的相處模式。
業界有這麽一種比喻,導演和剪輯的關係,就好像是夫妻關係一樣,需要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但是期間少不了吵吵鬧鬧。
大多數大導演都有過和剪輯師拍桌子的經曆,而剪輯師的職責就是把自己的專業意見告訴導演,耐心與導演一起尋找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當然不是所有剪輯師都是好脾氣。不過大部分剪輯師脾氣要比導演稍微好一點,行業特性吧。另外,許多導演喜歡和女性剪輯師合作,也算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無論如何,導演自己操刀剪輯是很少見的,因為哪怕最有才華的導演,對自己的作品也會有盲點,對與電影藝術,剪輯師作為一雙冷靜的眼睛,幾乎可以說是必須的。有些導演本身也是剪輯師,但是也從不自己剪輯自己的片子。
關於藝術風格方麵的問題,本身電影藝術就不能僅僅依靠一個人來完成,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化妝,製景,等等等等大大小小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電影的藝術風格,拍攝現場導演無法分身去事無巨細全部過問,而是需要事先按照自己電影的要求和藝術構想雇傭到合適的專業人才,也就是說導演把握藝術風格的手段不是通過自己親自去擺弄,而是通過選擇和指揮別人來完成。
你什麽時候在現場見過導演對著燈光設計指手畫腳?這些藝術上的細節早在之前的準備會議上與攝影指導溝通完畢,攝影指導去指揮燈光師完成。同理,對剪輯師的選擇一般也是導演自己決定的。每個剪輯師都有自己的風格與長項,而大部分導演一般都會有自己固定的剪輯師,長期合作的結果就是剪輯師對導演風格會有很深的理解,默契到導演不需要怎麽說話剪輯自己就知道怎麽剪,所以許多人一合作就是一輩子(夫妻關係嘛)。
當然有時候製片廠會分配剪輯師,但是並不是完全強製性的措施。就算初次合作,職業的導演和職業的剪輯師也會找到方法彼此交流合作,最大程度上的呈現導演的藝術構想。
當然業內也有極個別導演完全是自己懶,拍完就扔給公司做後期,自己休假去了……
電影的剪輯權固然重要,霍缺當然明白,他在拍攝時肯定也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一些東西刻意的加在了裏麵,當然剪輯權他當然還是不會交給別人,因為他不放心。
在他說這部電影他要親自剪輯的時候,亞曆克斯是極力反對的,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剪輯,原因很簡單,他相信他能夠剪得好,因為他拍攝的影片隻不過是翻拍版本,就算是其中自己穿插了一些東西,也不會影響大局。
不同的類型聽起來當然是不同的意境。
而意境這個虛無的東西,如果想要用文字將它描述出來確實有些困難,但是都能夠體會,就好比香港武打片中運用最多的歌曲《男兒當自強》一樣的,每每聽到這首歌,腦海中浮現的畫麵絕對是《黃飛鴻》係列,而跟著強勁的音樂,似乎自己都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無不熱血沸騰,想要平地一聲吼。
《小鬼當家》是聖誕節家庭喜劇電影,因此配樂不需要大氣磅礴,也不需要典雅高貴,要的就是溫馨。
霍缺的辦公室有一套影音設備,沒事的時候他也會聽一聽這個世界的音樂,或者看看這個世界的電影,這段時間雖然很忙,但是在這個世界的imbd上排名前五十的電影基本看完了,當然還有那些高票房的商業片,對於一個電影從業人員來說,當然要先了解市場。
這時音響中響起的音樂平緩安寧,從開頭的平緩道後邊的濃重,就像是一副能夠展開的畫麵,給予人無線的遐想空間。
一首曲子聽完,霍缺重新看了一遍漢克斯,這首曲子不管是節奏還是意境,都控製的很好,最為關鍵的是它非常的適合《小鬼當家》結尾時的那段戲,全家團圓,闔家歡樂。
“可以嗎?”漢克斯問道,語氣中有著很有底蘊的信心。
“非常好。”這是霍缺發至內心的讚揚,漢克斯在音樂的領域上是天才。
“那就行。”漢克斯起身關掉音樂:“等你剪輯出來一個需要配樂的片段就叫我,然後我根據場景來譜曲。”
“謝謝你,漢克斯。”
“不要說謝!”漢克斯起身準備走出辦公室:“你是要付給我報酬的。”
………………
電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拍攝,第二是後期的一些事務,比如配樂,剪輯,有一些電影還需要特效合成,因此霍缺剛剛將配樂的事情落實以後又忙了起來。
剪輯,這個堪稱電影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霍缺當然要親自操刀上陣。
在電影以達巔峰的好萊塢,剪輯權一般都不在導演手裏的。因為剪輯有專門的剪輯師。
剪輯師單獨存在的意義就是因為剪輯本身是藝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一項複雜的技術。如何將素材排列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依靠剪輯師多年的經驗與高超的技巧。很多時候,剪輯師對蒙太奇的運用和細節的處理要遠遠超出導演本身對電影剪輯的理解水平。並且導演很多時候對影片的某一段落處理有著自己的執念,類似於當局者迷,剪輯師是幫助導演走出這些“陷阱”的最後希望。
按照好萊塢正常流程,首先剪輯師一般不能出現在拍攝現場,他看到的隻能是最後的素材。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導演與製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的決定對影片的最後剪輯產生影響。
舉個例子,拍《勇敢的心》的時候梅爾·吉布森在一場戰爭戲裏用了一個超大搖臂超大調度的長鏡頭,號稱這一個鏡頭就花了三十萬,他自己很得意想用在的開頭。結果剪輯的時候他的剪輯師stevenrosenblum覺得意境上不好,用了其他的鏡頭,吉布森憤怒異常問我的30萬的鏡頭哪去了,steven說我不知道那個鏡頭這麽貴,而且那個鏡頭也不夠好,你看我給你剪得。吉布森一開始老大不高興,但是看了剪輯師的版本之後最終承認自己的鏡頭土的掉渣。
有個別極端的例子,有的剪輯師甚至不看劇本或分鏡頭本,而是憑借自己對影片的理解進行粗剪然後交給導演或製片。
隻是極端例子。
其次,大多數電影的剪輯過程中,導演有時會坐在剪輯師旁邊,有時不會一直呆在剪輯室裏。導演與剪輯師的權利分配也因人而異,全憑默契,沒有一定之規。
有的導演喜歡放權給剪輯師,在初步交代完意圖後,便不再做聲,隻在最後給予一些修改意見。甚至有的在粗剪完成前都不會出現。
有的導演喜歡完全控製剪輯師,剪輯師就是他的工具,隻是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剪輯師會提出建議。個別時候導演甚至會親自操刀。
大多數導演處在這兩者之間,與剪輯師合作完成剪輯。
有合作就會有分歧,如何處理分歧也是一個相當靈活的事情,其實完全取決與導演與剪輯的相處模式。
業界有這麽一種比喻,導演和剪輯的關係,就好像是夫妻關係一樣,需要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但是期間少不了吵吵鬧鬧。
大多數大導演都有過和剪輯師拍桌子的經曆,而剪輯師的職責就是把自己的專業意見告訴導演,耐心與導演一起尋找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當然不是所有剪輯師都是好脾氣。不過大部分剪輯師脾氣要比導演稍微好一點,行業特性吧。另外,許多導演喜歡和女性剪輯師合作,也算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無論如何,導演自己操刀剪輯是很少見的,因為哪怕最有才華的導演,對自己的作品也會有盲點,對與電影藝術,剪輯師作為一雙冷靜的眼睛,幾乎可以說是必須的。有些導演本身也是剪輯師,但是也從不自己剪輯自己的片子。
關於藝術風格方麵的問題,本身電影藝術就不能僅僅依靠一個人來完成,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化妝,製景,等等等等大大小小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電影的藝術風格,拍攝現場導演無法分身去事無巨細全部過問,而是需要事先按照自己電影的要求和藝術構想雇傭到合適的專業人才,也就是說導演把握藝術風格的手段不是通過自己親自去擺弄,而是通過選擇和指揮別人來完成。
你什麽時候在現場見過導演對著燈光設計指手畫腳?這些藝術上的細節早在之前的準備會議上與攝影指導溝通完畢,攝影指導去指揮燈光師完成。同理,對剪輯師的選擇一般也是導演自己決定的。每個剪輯師都有自己的風格與長項,而大部分導演一般都會有自己固定的剪輯師,長期合作的結果就是剪輯師對導演風格會有很深的理解,默契到導演不需要怎麽說話剪輯自己就知道怎麽剪,所以許多人一合作就是一輩子(夫妻關係嘛)。
當然有時候製片廠會分配剪輯師,但是並不是完全強製性的措施。就算初次合作,職業的導演和職業的剪輯師也會找到方法彼此交流合作,最大程度上的呈現導演的藝術構想。
當然業內也有極個別導演完全是自己懶,拍完就扔給公司做後期,自己休假去了……
電影的剪輯權固然重要,霍缺當然明白,他在拍攝時肯定也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一些東西刻意的加在了裏麵,當然剪輯權他當然還是不會交給別人,因為他不放心。
在他說這部電影他要親自剪輯的時候,亞曆克斯是極力反對的,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剪輯,原因很簡單,他相信他能夠剪得好,因為他拍攝的影片隻不過是翻拍版本,就算是其中自己穿插了一些東西,也不會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