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知情的外人來說,天劍必然是一柄威力無窮的寶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首發]可是倘若知道了天劍原本其實是劍靈之後,它的用處還僅僅隻是這麽簡單麽?
答案必然是否。天劍固然威力極強,神通各異,還便於隱藏,但這些都不是天劍最厲害的地方。
池夜來曾經在江湖軼聞中聽說過,天劍之主都是前途無量之人,成為劍主的人沒有修為低於人仙的。這本身其實包含兩方麵的意思:首先是劍主本人的能力,能排除千難萬險找到天劍、之後又得到天劍的承認,這本身已經可以證明劍主的能力了;其次則是劍靈自身的能力,不要忘記這些天劍都是“昆侖劍聖”親手所鑄,隨便哪一個都活過了成百上千年,她們的閱曆本身就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更不要說,“東蓬萊、西昆侖”這兩大劍宗中,已經處於半失傳狀態的昆侖劍宗賴以成名的“昆侖十三絕劍”。
之所以要加個“半”字,這是因為那些劍主們有的從天劍的手中習得了昆侖劍術,隨後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並將其發揚光大,以傳後世。最著名的自然還是公孫氏她的“劍舞”在十三絕劍中正好位於末席。但原先的劍舞乃是雙劍的劍術,在公孫氏的手中卻可以以絲帶同時馭使六柄長劍上下盤旋自如,這不得不說是劍術的一大進步了。
早在炎黃未戰的上古之時,練氣士們就已經活動在了神州大地之上,譬如神農的雨師赤鬆子、黃帝的帝師廣成子。但那時練氣士們的罕見程度和他們的出名程度是完全同比例的,隨便哪個有一星半點神通的練氣士,都可以在那個蠻荒的時代混出名堂來。
這種情況一直等到了周朝,整個社會都處於大變革時期才因此得到了改善。薑尚於泰山封神,將東夷天地八主封為整個神州祭祀的上神。之後大量的練氣士隨之奔赴齊國和其相鄰的燕國,在那裏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這才有了後來的方仙道和黃老道。(.無彈窗廣告)
而與之相比,不要說是炎黃二帝,隻怕早在伏羲氏的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武器了。因此在方士們才剛產生雛形的時候,燕趙兩地的劍術就已經天下聞名。越女出身趙國,她的劍術就更偏向現今所謂的武功一些;燕國除了劍士還多方士,叱劍術、禦劍術的祖宗多半也就從中而來。
固然這些年來劍術發展日新月異,早就比當初強出了不知多少,但是對於法力盡失的張如晦來說,無論進步還是不進步總之都是比他強。當時的他決心長途跋涉從珠母朗瑪峰一路走回道國,憑借先天之體練武來防身自然是最佳的一種選擇,於是他就選擇了就算在征西軍中也耳濡目染不少的南華水劍。而當他開始將《南華經》與水劍一一對應、以道求法的時候,玄裳卻發了話。
【我知,道一,種劍,術,也和,水有,關。】
既然有關就拿來試試吧,技多不壓身抱著這樣的心態,張如晦就從玄裳手中接過了這路名為“劍浪”的劍法。
這路劍術最重氣勢,招式又多劈砍,顯然是先秦之前越女一係的劍術,專門用於戰場殺敵。那時刀這種兵器還尚未發明出來,戰場上多用戈、殳、戟、酋矛、夷矛這五兵對敵。唯有越女將劍術改良授予越國軍士,最終三千越甲破敵吞吳,終成霸主。
若是換了旁人,在長劍製式和劍術與那時大相徑庭的當下,隻怕還真難以用其傷敵。偏偏張如晦的法劍為了多銘刻文,將劍身鑄造的較寬,劍脊也跟著加厚,這才能將劍浪的妙處盡數發揮出來。
不過對於以飛劍和短劍為武器的池夜來來說,這路劍術果然還是不行。叱劍術劍走輕靈,她的飛劍中甚至就有兩柄劍身鑄造的極細,專門用於危急時刻搏命一擊。對於她這樣的路子來說,十三絕劍中的“劍飛”應當會更適合一些。
……但是那樣的話就超出了兩人協定的範圍,張如晦才懶得做這麽麻煩的事情。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如晦就看著池夜來將她知道的武功進行粗略的說明和演練,隨後一一指導她如何具體針對每一招使出“百川異源皆歸於海”的劍術來。當然,這次張如晦還又打了個比方,並繼續用《南華經》中的道理來進行講解。
“對方是河流,自己是大海,所以對方無論怎麽流都會流到海裏去這個說法其實有個前提,那就是雙方都是水。”張如晦看著池夜來朝自己一劍刺來,腳下輕輕一轉就轉到了對方側麵,反而一劍逼住了池夜來,“通常情況下,比武時比的都是單純的破招,針對對方身上的弱點進行攻擊。這就好比是鯀禹治水,無論是‘堵’是‘疏’都是以土克水的辦法。
“而我要說的則是另一種思路。對方是水,你就變成水;對方是火,你就變成火。兩人使的勁一樣,你卻占據力道的優勢,最後怎麽打都是你贏。這個道理在《人間世》這一篇裏麵有記載,就叫做‘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這麽幹非但不但不能製止我們,反而會助長我們的勢。”
破招與化勁兩者在對敵時並無什麽高下之分,隻是層次不同。這就好比是數算裏麵的加減乘除,雖說乘除略難於加減,可是誰能說自己隻會乘除不會加減就能行的麽?兩者之間缺一不可。但是張如晦科班出身,對於這樣的道理駕輕就熟;池夜來雖然識得的武道高手繁多,卻難成體係,對她的教導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以致於池夜來零零碎碎裝了一肚子功夫,卻半個屁都不頂說錯,這些見識在對敵時候可以化為經驗,多少還是頂那麽一個兩個屁的。
隻是處於傳道授業狀態的張如晦仍舊長籲短歎一百二十個不滿意。道高於法,法高於術,自己滿打滿算準備好好講解一下自己在武學一途上的道,結果最後就淪落到用術這種最低級的辦法來解決的情況。“子非魚”三個字很難懂嗎?“坐忘攖寧”的法門也不難懂,池夜來人長得也算是能稱得上“鍾靈毓秀”,怎麽這方麵就如此不開竅呢?
退一萬步來講,單說字麵對於莊子和惠子辯論的理解,我就是知道你你沒辦法知道我這不就是兵家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八個字嗎?難道這都想不出來嗎?
事實證明,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雖然看著是屁話,但是沒人教,自個琢磨還真就很難琢磨出來。
比如……上麵那句話,張如晦現在還不知道呢。
答案必然是否。天劍固然威力極強,神通各異,還便於隱藏,但這些都不是天劍最厲害的地方。
池夜來曾經在江湖軼聞中聽說過,天劍之主都是前途無量之人,成為劍主的人沒有修為低於人仙的。這本身其實包含兩方麵的意思:首先是劍主本人的能力,能排除千難萬險找到天劍、之後又得到天劍的承認,這本身已經可以證明劍主的能力了;其次則是劍靈自身的能力,不要忘記這些天劍都是“昆侖劍聖”親手所鑄,隨便哪一個都活過了成百上千年,她們的閱曆本身就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更不要說,“東蓬萊、西昆侖”這兩大劍宗中,已經處於半失傳狀態的昆侖劍宗賴以成名的“昆侖十三絕劍”。
之所以要加個“半”字,這是因為那些劍主們有的從天劍的手中習得了昆侖劍術,隨後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並將其發揚光大,以傳後世。最著名的自然還是公孫氏她的“劍舞”在十三絕劍中正好位於末席。但原先的劍舞乃是雙劍的劍術,在公孫氏的手中卻可以以絲帶同時馭使六柄長劍上下盤旋自如,這不得不說是劍術的一大進步了。
早在炎黃未戰的上古之時,練氣士們就已經活動在了神州大地之上,譬如神農的雨師赤鬆子、黃帝的帝師廣成子。但那時練氣士們的罕見程度和他們的出名程度是完全同比例的,隨便哪個有一星半點神通的練氣士,都可以在那個蠻荒的時代混出名堂來。
這種情況一直等到了周朝,整個社會都處於大變革時期才因此得到了改善。薑尚於泰山封神,將東夷天地八主封為整個神州祭祀的上神。之後大量的練氣士隨之奔赴齊國和其相鄰的燕國,在那裏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這才有了後來的方仙道和黃老道。(.無彈窗廣告)
而與之相比,不要說是炎黃二帝,隻怕早在伏羲氏的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武器了。因此在方士們才剛產生雛形的時候,燕趙兩地的劍術就已經天下聞名。越女出身趙國,她的劍術就更偏向現今所謂的武功一些;燕國除了劍士還多方士,叱劍術、禦劍術的祖宗多半也就從中而來。
固然這些年來劍術發展日新月異,早就比當初強出了不知多少,但是對於法力盡失的張如晦來說,無論進步還是不進步總之都是比他強。當時的他決心長途跋涉從珠母朗瑪峰一路走回道國,憑借先天之體練武來防身自然是最佳的一種選擇,於是他就選擇了就算在征西軍中也耳濡目染不少的南華水劍。而當他開始將《南華經》與水劍一一對應、以道求法的時候,玄裳卻發了話。
【我知,道一,種劍,術,也和,水有,關。】
既然有關就拿來試試吧,技多不壓身抱著這樣的心態,張如晦就從玄裳手中接過了這路名為“劍浪”的劍法。
這路劍術最重氣勢,招式又多劈砍,顯然是先秦之前越女一係的劍術,專門用於戰場殺敵。那時刀這種兵器還尚未發明出來,戰場上多用戈、殳、戟、酋矛、夷矛這五兵對敵。唯有越女將劍術改良授予越國軍士,最終三千越甲破敵吞吳,終成霸主。
若是換了旁人,在長劍製式和劍術與那時大相徑庭的當下,隻怕還真難以用其傷敵。偏偏張如晦的法劍為了多銘刻文,將劍身鑄造的較寬,劍脊也跟著加厚,這才能將劍浪的妙處盡數發揮出來。
不過對於以飛劍和短劍為武器的池夜來來說,這路劍術果然還是不行。叱劍術劍走輕靈,她的飛劍中甚至就有兩柄劍身鑄造的極細,專門用於危急時刻搏命一擊。對於她這樣的路子來說,十三絕劍中的“劍飛”應當會更適合一些。
……但是那樣的話就超出了兩人協定的範圍,張如晦才懶得做這麽麻煩的事情。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如晦就看著池夜來將她知道的武功進行粗略的說明和演練,隨後一一指導她如何具體針對每一招使出“百川異源皆歸於海”的劍術來。當然,這次張如晦還又打了個比方,並繼續用《南華經》中的道理來進行講解。
“對方是河流,自己是大海,所以對方無論怎麽流都會流到海裏去這個說法其實有個前提,那就是雙方都是水。”張如晦看著池夜來朝自己一劍刺來,腳下輕輕一轉就轉到了對方側麵,反而一劍逼住了池夜來,“通常情況下,比武時比的都是單純的破招,針對對方身上的弱點進行攻擊。這就好比是鯀禹治水,無論是‘堵’是‘疏’都是以土克水的辦法。
“而我要說的則是另一種思路。對方是水,你就變成水;對方是火,你就變成火。兩人使的勁一樣,你卻占據力道的優勢,最後怎麽打都是你贏。這個道理在《人間世》這一篇裏麵有記載,就叫做‘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這麽幹非但不但不能製止我們,反而會助長我們的勢。”
破招與化勁兩者在對敵時並無什麽高下之分,隻是層次不同。這就好比是數算裏麵的加減乘除,雖說乘除略難於加減,可是誰能說自己隻會乘除不會加減就能行的麽?兩者之間缺一不可。但是張如晦科班出身,對於這樣的道理駕輕就熟;池夜來雖然識得的武道高手繁多,卻難成體係,對她的教導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以致於池夜來零零碎碎裝了一肚子功夫,卻半個屁都不頂說錯,這些見識在對敵時候可以化為經驗,多少還是頂那麽一個兩個屁的。
隻是處於傳道授業狀態的張如晦仍舊長籲短歎一百二十個不滿意。道高於法,法高於術,自己滿打滿算準備好好講解一下自己在武學一途上的道,結果最後就淪落到用術這種最低級的辦法來解決的情況。“子非魚”三個字很難懂嗎?“坐忘攖寧”的法門也不難懂,池夜來人長得也算是能稱得上“鍾靈毓秀”,怎麽這方麵就如此不開竅呢?
退一萬步來講,單說字麵對於莊子和惠子辯論的理解,我就是知道你你沒辦法知道我這不就是兵家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八個字嗎?難道這都想不出來嗎?
事實證明,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雖然看著是屁話,但是沒人教,自個琢磨還真就很難琢磨出來。
比如……上麵那句話,張如晦現在還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