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弼剛了到岸邊就將兩人放了下來,鼉龍更是管都沒管,完全交給了那群軍士去打撈。而他自己也是迅速回到了肉身之中――方才出竅的太急,整個人就直接一頭栽到了地上。當時他的身旁無人,雖然先天之體不會說輕輕一跌就破,可灰頭土臉還是少不了的。
可以看出,薛弼剛才連續施展幾個道術消耗法力也頗多――主要消耗應當就是在施展厭勝之術破鼉龍法力之時。所謂厭勝便是“厭而勝之”,和黃神咒術一樣同屬於上古巫術。原理極為簡單,便是以形近之物代之。一方麵可以用其詛咒他人,就像之前所做的那樣;另一方麵倒也可以佩戴形似甚至是印有某些花紋的東西,以此來祛邪,佩玉、石獅、門神之習俗皆出於此。
不過厭勝之術縱使能以小搏大,卻始終也有極限。四兩可以撥千斤,那麽兩千斤又該如何?實際上的倍數遠遠不到這個程度,所以薛弼盡管隻以洞陽火祝出了一劍,卻也大耗法力。至於某高人被人用木偶下了厭勝之術之後木偶被人失手弄掉了頭於是某高人也被斷頭……蛤蛤蛤,這種事情完全不會發生啦。要是這麽厲害,大家肯定一股腦的都去學厭勝之術了。
至於黃縱……被他所造出的土地剛一崩塌,他整個人就栽進了江裏去。由於水麵太淺的緣故,他把自己拔出來的時候看上去比高穎還慘烈。
這當口張如晦已經緩過了神來。盡管四肢還因為方才的殊死搏鬥有些酸痛,不過並無大礙――他的肉身實際上並無活動,所受的一切痛楚都是由陰神反饋而來。以神馭氣、以氣留形,這種由內而外的順序正是練氣士們的特色。
看見薛弼歸岸,張如晦自然是上前相迎,出於禮節自然還要拉程鵬和嶽銀瓶一把。程鵬一個大男人倒沒什麽的,上岸後張如晦對他淡然點頭示意,程鵬則以微笑相回應。(.好看的小說)等到拉嶽銀瓶上岸時,恰恰此時薛弼撤去法術快了半步,而張如晦卻又在伸出手時遲疑了一下、慢了半步,這麽一快一慢,嶽銀瓶撲通一聲就往水下陷了下去。
好在張如晦及時反應了過來,雙手一伸用力就將嶽銀瓶及時從水中拽了上來,這下正好將一個濕噠噠的嶽銀瓶拉到了他的懷裏。嶽銀瓶的臉撲在他的胸膛上,頓時顯得有些紅。
不過這點紅暈眨眼間就消散了,然後嶽銀瓶用力把張如晦給推開――張如晦當然不會有自覺退開這個意識。於是嶽銀瓶的腳下一滑,整個人就跌倒了水裏去。
……
“程兄實在高義。”在聽完了嚴致堯對他入水後岸上行為的轉述後,張如晦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薛弼所用的手段他大體也猜到了幾分,十部《太平經》已經被他讀的滾瓜爛熟。況且太平經本身所用的生克之法較為古樸,無外乎就是借力象形然後再五行輪回那幾套。而厭勝之術在軍中倒也用過幾次,主要是針對佛國的一些將領背後捅刀子用。
所以軍中固然以紀律陣法為先,個人勇武為後,可是將領本身也多少要有些本事。不然不明不白被人用法術弄死對於全軍上下可不是什麽好事。
可是程鵬的作為卻讓張如晦不得不另眼相看了一番。早晨出營時,嶽銀瓶硬要跟上的事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說句不好聽的,違反軍令行事就算死了也是咎由自取。程鵬肯主動跟上來為嶽銀瓶做護衛,甚至願意同她冒著生命危險一同上前――說句“高義”真的是不為過。
“高義二字我可不敢當,無非本分而已。”程鵬說完後反問道,“張兄弟可知道我從軍多少年了?至今為止一直都在擔任什麽職位?”
這種事情張如晦打哪兒知道去?他可不是邵康節那等能一身觀萬身的強人,自然隻有乖乖搖頭稱否。
“十三年,一開始擔任的是從九品的陪戎副衛。”程鵬用雙手比劃了個“十五”的手勢出來,“可惜程某對於兵法一途實在沒什麽天賦,好在還有兩膀子力氣,所以在軍中就一直充當親衛的職責。”
親衛不用上場廝殺,隻用拄著兵器守在帳前就成――聽上去好像沒錯,可是和前麵所說的“兩膀子力氣”卻又多少矛盾了起來。
因此程鵬這裏所說的其實不過隻是自謙之語,就算是當初剛剛投軍不久,他所充當的角色都是軍中的敢戰之士。每每主將需要衝鋒陷陣的時候,這種人便要穿著鎧甲保護在旁,殺敵的時候要奮勇向前,有流矢射向主將則一定要及時擋下――哪怕是用身體。
所以程鵬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我幹護衛這檔子事都是老本行了,完全不用擔心。
“十二年前無定河邊大戰之時,其實程某也參加了。六路大軍奔赴無定河,與佛**隊血戰,多少健兒轉眼間便成了河邊的累累白骨。當時程某就跟隨在韓將主身邊,每當與敵交鋒,將主便持馬槊當先殺敵。隻惜當時陣勢完全散亂,我等陣中往來衝殺數十合仍然不得脫身……”說到這裏,程鵬重重的歎了口氣,“那是程某平生唯一一次失職。”
“所以打那時候起,程某便做出了一個決定:決不讓任何一人再在我的保護之下死去。”程鵬斬釘截鐵的說道。
於是這條線便從十二年前開始與當下牢牢聯係在了一起,梁紅玉讓程鵬前來保護嶽銀瓶的理由自然也再順理成章不過。而程鵬就憑借他的勇武和堅持,十二年如一日的守護,終於從一個從九品的陪戎副衛變成了五品的遊騎將軍――周侗在禦拳館的職位也不過是四品,可想程鵬當下的身份究竟如何。
“光憑這份決心,程兄定能一路修行一往無前。”再度稱讚了程鵬之後,張如晦回頭對身後的嶽銀瓶說道,“嶽校尉,不是我說你,軍中須得有上下尊卑,此番你卻是做得差了。要不是薛祭酒不計較這事,依軍令斬了你也不為過。”
嶽銀瓶出來的時候當然沒想到自己會掉進水裏去,自然也不會帶換的衣物。最後還是薛弼臨時給她寫了道符,烘幹了身上的水跡。在那之後,嶽銀瓶便始終一言不發,騎著馬跟在張如晦的身後。
聽到張如晦這樣說她,嶽銀瓶的下頜一抬,當即冷笑道:“斬我?不妨來試試。”
“我又不是背嵬軍道官,如何來試?”張如晦辯解道,“隻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倘若軍中人人擅自行事,大軍豈不是立刻成一盤散沙?薛祭酒無論見識、修為均在你之上,自然以他的判斷更為準確穩妥一些。”
“可是鼉龍被我射死了。”嶽銀瓶就隻是冷漠的回了這一句話。
張如晦被她這一句話堵得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好。的確,事實勝於雄辯,成果勝於一切。趙括就是因為最後身死,結果落了個“紙上談兵”的名頭。不管嶽銀瓶的法子有多不靠譜,可是她成功了――這比什麽都強。
好在程鵬成熟得多,此番看到兩人又要起矛盾,連忙來打圓場:“張兄弟,嶽校尉當時不過隻是憂心於你……”話音未落,嶽銀瓶的聲音立刻就提高了好幾個調:“誰擔心他了?”
程鵬一看不好立刻改口:“是是是。此番鼉龍不除,來日必有大患。嶽校尉心係湟水兩岸民生,這才出此下策。況且嶽校尉既然敢出箭,心中定然有極大把握,無非是不足為外人道罷了。”說完後,他轉過頭去對嶽銀瓶問道,“嶽校尉,這樣說沒錯了吧?”
嶽銀瓶勉強點了下頭,算是同意了程鵬的說法。張如晦本來還想繼續勸告下去,可是他也想通了這是程鵬給自己找台階下,於是就對著程鵬點了下頭,開始探討起背嵬軍的其他東西來――比如之前高穎口誤中說出的“嶽家軍”三個字。
以一軍主帥的姓氏為軍號,這樣的稱呼充其量隻是民間或者軍隊自己俗稱,官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認同這樣的稱號。而屆時的確有幾支軍隊由於戰功煊赫,被冠以了這樣的名頭,兵卒將領自然也樂意以這種名號為榮――隻是高穎突然改口是為何,張如晦就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了。
而根據程鵬的解釋,這個名頭的改變實則和那位嶽鵬舉的好友秦檜之有關。
原來嶽鵬舉帳下的軍隊共分十二軍,背嵬軍不過隻是其中一支罷了――雖然它乃是主力中的主力。而事實上一開始使用這個名頭的人乃是韓良臣,嶽鵬舉也是繼承了好友麾下的名號。
但是正如嶽鵬舉之前對張如晦所說的那樣,道國始終不可能對他這個兵家的“山將”放心。於是在秦檜之的勸說下,他逐漸將這十二支軍隊的兵權一支一支的交了出去,最後隻保留了背嵬軍還有其他零零散散的一些軍隊。“嶽家軍”三個字更是不準再提,以免落人口實――盡管這些小事在平時根本沒人會提,但是在落井下石的時候可是意外的好用。
一行人就這麽朝著蘭州大營回返而去。在離大營不足二裏的時候,張如晦瞥見了一個人影正站在營門那裏,好像在在等著什麽。
盧宗訓?他在那裏幹嗎?
可以看出,薛弼剛才連續施展幾個道術消耗法力也頗多――主要消耗應當就是在施展厭勝之術破鼉龍法力之時。所謂厭勝便是“厭而勝之”,和黃神咒術一樣同屬於上古巫術。原理極為簡單,便是以形近之物代之。一方麵可以用其詛咒他人,就像之前所做的那樣;另一方麵倒也可以佩戴形似甚至是印有某些花紋的東西,以此來祛邪,佩玉、石獅、門神之習俗皆出於此。
不過厭勝之術縱使能以小搏大,卻始終也有極限。四兩可以撥千斤,那麽兩千斤又該如何?實際上的倍數遠遠不到這個程度,所以薛弼盡管隻以洞陽火祝出了一劍,卻也大耗法力。至於某高人被人用木偶下了厭勝之術之後木偶被人失手弄掉了頭於是某高人也被斷頭……蛤蛤蛤,這種事情完全不會發生啦。要是這麽厲害,大家肯定一股腦的都去學厭勝之術了。
至於黃縱……被他所造出的土地剛一崩塌,他整個人就栽進了江裏去。由於水麵太淺的緣故,他把自己拔出來的時候看上去比高穎還慘烈。
這當口張如晦已經緩過了神來。盡管四肢還因為方才的殊死搏鬥有些酸痛,不過並無大礙――他的肉身實際上並無活動,所受的一切痛楚都是由陰神反饋而來。以神馭氣、以氣留形,這種由內而外的順序正是練氣士們的特色。
看見薛弼歸岸,張如晦自然是上前相迎,出於禮節自然還要拉程鵬和嶽銀瓶一把。程鵬一個大男人倒沒什麽的,上岸後張如晦對他淡然點頭示意,程鵬則以微笑相回應。(.好看的小說)等到拉嶽銀瓶上岸時,恰恰此時薛弼撤去法術快了半步,而張如晦卻又在伸出手時遲疑了一下、慢了半步,這麽一快一慢,嶽銀瓶撲通一聲就往水下陷了下去。
好在張如晦及時反應了過來,雙手一伸用力就將嶽銀瓶及時從水中拽了上來,這下正好將一個濕噠噠的嶽銀瓶拉到了他的懷裏。嶽銀瓶的臉撲在他的胸膛上,頓時顯得有些紅。
不過這點紅暈眨眼間就消散了,然後嶽銀瓶用力把張如晦給推開――張如晦當然不會有自覺退開這個意識。於是嶽銀瓶的腳下一滑,整個人就跌倒了水裏去。
……
“程兄實在高義。”在聽完了嚴致堯對他入水後岸上行為的轉述後,張如晦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薛弼所用的手段他大體也猜到了幾分,十部《太平經》已經被他讀的滾瓜爛熟。況且太平經本身所用的生克之法較為古樸,無外乎就是借力象形然後再五行輪回那幾套。而厭勝之術在軍中倒也用過幾次,主要是針對佛國的一些將領背後捅刀子用。
所以軍中固然以紀律陣法為先,個人勇武為後,可是將領本身也多少要有些本事。不然不明不白被人用法術弄死對於全軍上下可不是什麽好事。
可是程鵬的作為卻讓張如晦不得不另眼相看了一番。早晨出營時,嶽銀瓶硬要跟上的事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說句不好聽的,違反軍令行事就算死了也是咎由自取。程鵬肯主動跟上來為嶽銀瓶做護衛,甚至願意同她冒著生命危險一同上前――說句“高義”真的是不為過。
“高義二字我可不敢當,無非本分而已。”程鵬說完後反問道,“張兄弟可知道我從軍多少年了?至今為止一直都在擔任什麽職位?”
這種事情張如晦打哪兒知道去?他可不是邵康節那等能一身觀萬身的強人,自然隻有乖乖搖頭稱否。
“十三年,一開始擔任的是從九品的陪戎副衛。”程鵬用雙手比劃了個“十五”的手勢出來,“可惜程某對於兵法一途實在沒什麽天賦,好在還有兩膀子力氣,所以在軍中就一直充當親衛的職責。”
親衛不用上場廝殺,隻用拄著兵器守在帳前就成――聽上去好像沒錯,可是和前麵所說的“兩膀子力氣”卻又多少矛盾了起來。
因此程鵬這裏所說的其實不過隻是自謙之語,就算是當初剛剛投軍不久,他所充當的角色都是軍中的敢戰之士。每每主將需要衝鋒陷陣的時候,這種人便要穿著鎧甲保護在旁,殺敵的時候要奮勇向前,有流矢射向主將則一定要及時擋下――哪怕是用身體。
所以程鵬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我幹護衛這檔子事都是老本行了,完全不用擔心。
“十二年前無定河邊大戰之時,其實程某也參加了。六路大軍奔赴無定河,與佛**隊血戰,多少健兒轉眼間便成了河邊的累累白骨。當時程某就跟隨在韓將主身邊,每當與敵交鋒,將主便持馬槊當先殺敵。隻惜當時陣勢完全散亂,我等陣中往來衝殺數十合仍然不得脫身……”說到這裏,程鵬重重的歎了口氣,“那是程某平生唯一一次失職。”
“所以打那時候起,程某便做出了一個決定:決不讓任何一人再在我的保護之下死去。”程鵬斬釘截鐵的說道。
於是這條線便從十二年前開始與當下牢牢聯係在了一起,梁紅玉讓程鵬前來保護嶽銀瓶的理由自然也再順理成章不過。而程鵬就憑借他的勇武和堅持,十二年如一日的守護,終於從一個從九品的陪戎副衛變成了五品的遊騎將軍――周侗在禦拳館的職位也不過是四品,可想程鵬當下的身份究竟如何。
“光憑這份決心,程兄定能一路修行一往無前。”再度稱讚了程鵬之後,張如晦回頭對身後的嶽銀瓶說道,“嶽校尉,不是我說你,軍中須得有上下尊卑,此番你卻是做得差了。要不是薛祭酒不計較這事,依軍令斬了你也不為過。”
嶽銀瓶出來的時候當然沒想到自己會掉進水裏去,自然也不會帶換的衣物。最後還是薛弼臨時給她寫了道符,烘幹了身上的水跡。在那之後,嶽銀瓶便始終一言不發,騎著馬跟在張如晦的身後。
聽到張如晦這樣說她,嶽銀瓶的下頜一抬,當即冷笑道:“斬我?不妨來試試。”
“我又不是背嵬軍道官,如何來試?”張如晦辯解道,“隻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倘若軍中人人擅自行事,大軍豈不是立刻成一盤散沙?薛祭酒無論見識、修為均在你之上,自然以他的判斷更為準確穩妥一些。”
“可是鼉龍被我射死了。”嶽銀瓶就隻是冷漠的回了這一句話。
張如晦被她這一句話堵得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好。的確,事實勝於雄辯,成果勝於一切。趙括就是因為最後身死,結果落了個“紙上談兵”的名頭。不管嶽銀瓶的法子有多不靠譜,可是她成功了――這比什麽都強。
好在程鵬成熟得多,此番看到兩人又要起矛盾,連忙來打圓場:“張兄弟,嶽校尉當時不過隻是憂心於你……”話音未落,嶽銀瓶的聲音立刻就提高了好幾個調:“誰擔心他了?”
程鵬一看不好立刻改口:“是是是。此番鼉龍不除,來日必有大患。嶽校尉心係湟水兩岸民生,這才出此下策。況且嶽校尉既然敢出箭,心中定然有極大把握,無非是不足為外人道罷了。”說完後,他轉過頭去對嶽銀瓶問道,“嶽校尉,這樣說沒錯了吧?”
嶽銀瓶勉強點了下頭,算是同意了程鵬的說法。張如晦本來還想繼續勸告下去,可是他也想通了這是程鵬給自己找台階下,於是就對著程鵬點了下頭,開始探討起背嵬軍的其他東西來――比如之前高穎口誤中說出的“嶽家軍”三個字。
以一軍主帥的姓氏為軍號,這樣的稱呼充其量隻是民間或者軍隊自己俗稱,官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認同這樣的稱號。而屆時的確有幾支軍隊由於戰功煊赫,被冠以了這樣的名頭,兵卒將領自然也樂意以這種名號為榮――隻是高穎突然改口是為何,張如晦就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了。
而根據程鵬的解釋,這個名頭的改變實則和那位嶽鵬舉的好友秦檜之有關。
原來嶽鵬舉帳下的軍隊共分十二軍,背嵬軍不過隻是其中一支罷了――雖然它乃是主力中的主力。而事實上一開始使用這個名頭的人乃是韓良臣,嶽鵬舉也是繼承了好友麾下的名號。
但是正如嶽鵬舉之前對張如晦所說的那樣,道國始終不可能對他這個兵家的“山將”放心。於是在秦檜之的勸說下,他逐漸將這十二支軍隊的兵權一支一支的交了出去,最後隻保留了背嵬軍還有其他零零散散的一些軍隊。“嶽家軍”三個字更是不準再提,以免落人口實――盡管這些小事在平時根本沒人會提,但是在落井下石的時候可是意外的好用。
一行人就這麽朝著蘭州大營回返而去。在離大營不足二裏的時候,張如晦瞥見了一個人影正站在營門那裏,好像在在等著什麽。
盧宗訓?他在那裏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