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身形龐大的巨艦撥開雲霧,在雲層中平穩的行進著。船隻的兩側除了鰭型的船櫓以外,還有巨大的輪槳在緩緩轉動。
這種製式乃是海上專用的車船,能在雲中天上飛行,自然是滄溟宗最引以為傲的“雲梭”。雖然速度不及道國的“星槎”,可是滄溟宗原本也隻求財,這種體型龐大專用於運載貨物的雲梭卻是相得益彰。
這艘雲梭是從蘭州府開的,直下成都。雖然本職是運貨,可隻要給足了銀子,捎上個把人也不是什麽事。張如晦抱著玄裳就站在船邊,兩眼盯著雲彩,眉頭緊皺。
此番下巴蜀倒也不是他臨時起意。之前他在思考如何避開京中來人的時候突然間想起來,林靈素曾經給他說過的“雷公籙”。
雷電身為天刑天威最犀利的象征,在人們心中自然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在漢代之前,雷神甚至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直到漢代之時才出現了兩種說法:其一是漢儒“七經緯”中的《春秋緯·合誠圖》所說,以附寶感大電繞樞而孕的故事推測“軒轅,主雷雨之神”;其二則是將濮州地名雷澤附會為雷神名。從本質上來說,這都是黃老道和漢儒的附會之說。
林靈素雖然發明出了五雷正法,讓五雷轟頂的概念深入人心,可是要說到曆史上最早在雷上打主意的人,那可不是他。
早在南北朝的時候,巴蜀有異術名為雷公籙。據林靈素所說,他曾經看過一本兩百多年前的筆記,乃是葆光子孫光憲所著。這個孫光憲沒什麽道行,但是整理了一大堆資料筆記,合為一本《北夢瑣言》。那上麵曾經提到過在巴蜀有一種異術,名為“雷公籙”。當時祖天師張道陵建立的二十四治已經分崩離析,四代天師張盛早就帶著全家老小去了龍虎山,於是“巴人鬼,蜀人仙”的外道風氣就又開始死灰複燃起來。
於是當時便有人在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用於祈雨,號稱是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但凡有牛羊敢靠近這壇,或者有人敢在旁邊飲酒吃肉,當即便會被天雷震死。可是當時就有個人不怕這一招,招待客人時依舊喝酒吃肉。客人問起的時候,他便說自己受過雷公籙,和雷公是兄弟,有什麽好怕的?客人提出要看雷公籙,他便拿出數卷籙書來給人看。上麵要麽畫著壯漢以拳磝地為井,這叫做“拳扠井”;要麽畫著一個人背負薪卉,這叫做“一穀柴”;再要麽就是以七手撮山簸之,叫做“七山簸”。
能避雷自然就能禦雷,無非是道行高低的問題。當時江陵一帶有一李姓道士,也會用這種法門。在張如晦看來,這種作風妥妥的外道一流,純屬是狗肉上不了台麵。那個姓李的當真也好意思說自己是道士,怎麽看都隻是方士術士一流的小角色——不然在以禦雷出名的角色裏麵怎麽沒有他的姓字,隻能讓旁人在筆記裏順帶記上他一筆?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去考察一下那個人所謂的天公壇,看看被天雷震死是怎麽回事。
可是林靈素就說了,既然前人有這個法術,那也算是咱們這條路上的開拓者。有可能大家思路接近,也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子,互相參照參照,說不定還能有新的啟發。再說了,就算沒有什麽收獲,權當是憑吊先人不行麽?
以林靈素的性格來說,無利不起早才是真的。對於這樣的小角色,他不一口唾沫直接啐上去都算是有涵養的,憑吊先人雲雲隻怕是用來搪塞張如晦的話。不過說到底,林靈素當年的確沒找到這個雷公籙,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巴蜀已經入了正一道盟的地界。
五百年前,百忍道首崛起於草莽,平天下,立道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道派都能接受太平道的理念,其中以龍虎正一道為首。在將佛國趕出九州之後,這些產生了分歧的道派便紛紛南下,以龍虎正一道、茅山上清派、閣皂靈寶派這“符籙三宗”為中心,聚攏在正一道的旗下,號稱正一道盟。並且效仿當初的祖天師張道陵,建立了二十八治——起初二十四治後來又被擴充了四治,正好上中下各八治,對應二十八宿,付天師奉行布化。
太平道有三十六方,正一道對應著也有二十八治。於是太平道國和正一道盟劃江而治,就這麽隔江相望了整整五百年。
不過說老實話,太平道國和正一道盟的關係並沒有像和天竺佛國那樣緊張,一見麵就要分個生死。畢竟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什麽事都是可以談的。所以雙方不僅沒有打過一次,邊界管理也寬鬆的緊,不然張如晦可沒法到正一道盟這裏來。起初征西之時,張天師也放過話,說有需要相助的隻管說,正一道盟定會鼎力相助——當然了,說是一碼事,做又是另一碼事了。這是太平道國征西,讓正一道盟摻一腳進來算什麽事?於是到了最後也就是船隊借道正一道盟,從海上去接應。再之後怎麽了大家都知道,這裏也就不說了……
林靈素實在不大好意思在張天師的眼皮子底下掘東刨西的,隻好作罷,所以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張如晦的肩上。林靈素囑咐他務必要去見識見識雷公籙,當日沒修五雷法時的說辭是增長見識。現在張如晦已經改修了五雷法,那就更該去看看了。
可是巴蜀這麽大,再加上江陵所在的荊州,足足三個州府的地方——三個月能找完就見了鬼了。從內心深處來考慮,張如晦自然是更想去江陵。陸九淵現在正駐軍在荊門,兩地相去不遠,他正好可以去拜會一下陸夫子。
可是張如晦轉念一想,兩百年前那個姓李的道士在江陵是不假,鬼才知道這種野道士現在跑到哪兒去了。江陵也不算小,這一找起來可真是沒頭緒。
新繁隸屬成都,此地自李冰修都江堰以來號稱天府之國,自然是富庶無比。加之群山環繞,此地更是少經戰亂。雖然人多眼雜,可是想來找那些遺址也不是什麽麻煩事。張如晦之所以發愁乃是因為一個人,或者說她的身份帶來的麻煩。
嶽銀瓶。
這種製式乃是海上專用的車船,能在雲中天上飛行,自然是滄溟宗最引以為傲的“雲梭”。雖然速度不及道國的“星槎”,可是滄溟宗原本也隻求財,這種體型龐大專用於運載貨物的雲梭卻是相得益彰。
這艘雲梭是從蘭州府開的,直下成都。雖然本職是運貨,可隻要給足了銀子,捎上個把人也不是什麽事。張如晦抱著玄裳就站在船邊,兩眼盯著雲彩,眉頭緊皺。
此番下巴蜀倒也不是他臨時起意。之前他在思考如何避開京中來人的時候突然間想起來,林靈素曾經給他說過的“雷公籙”。
雷電身為天刑天威最犀利的象征,在人們心中自然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在漢代之前,雷神甚至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直到漢代之時才出現了兩種說法:其一是漢儒“七經緯”中的《春秋緯·合誠圖》所說,以附寶感大電繞樞而孕的故事推測“軒轅,主雷雨之神”;其二則是將濮州地名雷澤附會為雷神名。從本質上來說,這都是黃老道和漢儒的附會之說。
林靈素雖然發明出了五雷正法,讓五雷轟頂的概念深入人心,可是要說到曆史上最早在雷上打主意的人,那可不是他。
早在南北朝的時候,巴蜀有異術名為雷公籙。據林靈素所說,他曾經看過一本兩百多年前的筆記,乃是葆光子孫光憲所著。這個孫光憲沒什麽道行,但是整理了一大堆資料筆記,合為一本《北夢瑣言》。那上麵曾經提到過在巴蜀有一種異術,名為“雷公籙”。當時祖天師張道陵建立的二十四治已經分崩離析,四代天師張盛早就帶著全家老小去了龍虎山,於是“巴人鬼,蜀人仙”的外道風氣就又開始死灰複燃起來。
於是當時便有人在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用於祈雨,號稱是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但凡有牛羊敢靠近這壇,或者有人敢在旁邊飲酒吃肉,當即便會被天雷震死。可是當時就有個人不怕這一招,招待客人時依舊喝酒吃肉。客人問起的時候,他便說自己受過雷公籙,和雷公是兄弟,有什麽好怕的?客人提出要看雷公籙,他便拿出數卷籙書來給人看。上麵要麽畫著壯漢以拳磝地為井,這叫做“拳扠井”;要麽畫著一個人背負薪卉,這叫做“一穀柴”;再要麽就是以七手撮山簸之,叫做“七山簸”。
能避雷自然就能禦雷,無非是道行高低的問題。當時江陵一帶有一李姓道士,也會用這種法門。在張如晦看來,這種作風妥妥的外道一流,純屬是狗肉上不了台麵。那個姓李的當真也好意思說自己是道士,怎麽看都隻是方士術士一流的小角色——不然在以禦雷出名的角色裏麵怎麽沒有他的姓字,隻能讓旁人在筆記裏順帶記上他一筆?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去考察一下那個人所謂的天公壇,看看被天雷震死是怎麽回事。
可是林靈素就說了,既然前人有這個法術,那也算是咱們這條路上的開拓者。有可能大家思路接近,也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子,互相參照參照,說不定還能有新的啟發。再說了,就算沒有什麽收獲,權當是憑吊先人不行麽?
以林靈素的性格來說,無利不起早才是真的。對於這樣的小角色,他不一口唾沫直接啐上去都算是有涵養的,憑吊先人雲雲隻怕是用來搪塞張如晦的話。不過說到底,林靈素當年的確沒找到這個雷公籙,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巴蜀已經入了正一道盟的地界。
五百年前,百忍道首崛起於草莽,平天下,立道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道派都能接受太平道的理念,其中以龍虎正一道為首。在將佛國趕出九州之後,這些產生了分歧的道派便紛紛南下,以龍虎正一道、茅山上清派、閣皂靈寶派這“符籙三宗”為中心,聚攏在正一道的旗下,號稱正一道盟。並且效仿當初的祖天師張道陵,建立了二十八治——起初二十四治後來又被擴充了四治,正好上中下各八治,對應二十八宿,付天師奉行布化。
太平道有三十六方,正一道對應著也有二十八治。於是太平道國和正一道盟劃江而治,就這麽隔江相望了整整五百年。
不過說老實話,太平道國和正一道盟的關係並沒有像和天竺佛國那樣緊張,一見麵就要分個生死。畢竟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什麽事都是可以談的。所以雙方不僅沒有打過一次,邊界管理也寬鬆的緊,不然張如晦可沒法到正一道盟這裏來。起初征西之時,張天師也放過話,說有需要相助的隻管說,正一道盟定會鼎力相助——當然了,說是一碼事,做又是另一碼事了。這是太平道國征西,讓正一道盟摻一腳進來算什麽事?於是到了最後也就是船隊借道正一道盟,從海上去接應。再之後怎麽了大家都知道,這裏也就不說了……
林靈素實在不大好意思在張天師的眼皮子底下掘東刨西的,隻好作罷,所以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張如晦的肩上。林靈素囑咐他務必要去見識見識雷公籙,當日沒修五雷法時的說辭是增長見識。現在張如晦已經改修了五雷法,那就更該去看看了。
可是巴蜀這麽大,再加上江陵所在的荊州,足足三個州府的地方——三個月能找完就見了鬼了。從內心深處來考慮,張如晦自然是更想去江陵。陸九淵現在正駐軍在荊門,兩地相去不遠,他正好可以去拜會一下陸夫子。
可是張如晦轉念一想,兩百年前那個姓李的道士在江陵是不假,鬼才知道這種野道士現在跑到哪兒去了。江陵也不算小,這一找起來可真是沒頭緒。
新繁隸屬成都,此地自李冰修都江堰以來號稱天府之國,自然是富庶無比。加之群山環繞,此地更是少經戰亂。雖然人多眼雜,可是想來找那些遺址也不是什麽麻煩事。張如晦之所以發愁乃是因為一個人,或者說她的身份帶來的麻煩。
嶽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