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遊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法雲容曳舒群嶽,教網張羅滿太空。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
陳玄奘身披錦襴袈裟,高坐法壇,講起世尊釋迦摩尼來曆:“佛剛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有蓮花湧出,走了七步突然說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祖又以蓮花為台,端坐蓮花台,藏身世界海,蓮花台邊三千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是為三千大世界……”
壇下眾僧一臉沉醉之色,這些話雖經常在經文中看到過,不過從大闡法師口中娓娓道來,又一番新體會。尤其對方一臉恬淡,一身灑脫,與佛結緣,如極樂中臨凡的佛子,再向他們灌輸佛祖偉大的意誌。
完後,陳玄奘接著講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可謂是妙語連珠。
觀音見時機已到,近前去,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隻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麽?”
玄奘聞言,不僅沒因被她打擾講經而生氣,反是心中大喜,前幾日魏征就跟他提過這幾日靈山必有大能前來。打擾自己講經之人雖是疥癩和尚打扮,不過觀其氣勢不俗,心想定是魏征口中所說的大能之人。連翻身跳下台來,對她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觀音見他知禮,沒有因為身份的轉變,而帶著倨傲之氣,暗自點頭,便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隻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太宗皇帝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
李世民聞言大怒,當即下令擒來。一會兒功夫,隻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
見了李世民,觀音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麵道:“陛下問我何事?”她打擾講經就是為了見李世民,現在取經準備一事已經進入最後一步,隻要他點頭,取經計劃就可以開始了。
李世民卻認得她,疑惑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觀音笑道:“正是!”
李世民道:“你既來此處聽講,隻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
觀音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李世民聞言大喜,他蒙佛教救命之恩,開設水陸大會便是報答。可連開了十幾日,也不見諸佛前來,心中不悅,以為那諸佛沒看到他這個大唐皇帝的一番心意。正準備等七七四十九日會滿,就撤了佛事,以免傅奕口中所說的亂儒教化之事出現。
這時,見前幾日送袈裟、錫杖那兩個疥癩和尚出現,又聽她說有“壽身無壞”的佛經,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觀音見他如此配合,心中暗喜,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李世民道:“你可記得麽?”
觀音道:“我記得。”
李世民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台開講。”
觀音帶了木叉,飛上高台,遂踏祥雲,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托了淨瓶楊柳。左邊是木叉使者,執著棍,抖擻精神。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有無數香眾,大家對她的尊容自然無比熟悉。李世民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
李世民見經文中所提到神祇現身,喜得是忘記江山,立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象。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聖遠見高明的吳道子,當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觀音祥雲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隻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李世民見了頌子,心有所會,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見眾官無不遵依,當時便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此言一出,眾僧一片沉默,西方路途遙遠,又有毒魔惡怪逞凶,雖說成功得成正果,但一個不慎落入虎穴,豈不要死於非命。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寺中,做一個念經的和尚為好,起碼不用擔心身家性命。
見無人肯去,李世民臉上有些不好看,國家花大批錢財養著這麽多僧人,此刻正值用人之際,卻無人肯為他這個君王賣命。
陳玄奘鑒貌辨色,上前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他也是沒辦法,他受皇帝賞識之恩,若不站出來,那大闡法師的名號豈能保留。
李世民大喜,上前將他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
玄奘磕頭謝恩。
李世民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當著眾佛聖像的麵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他之所以自降身份去跟一個和尚結拜,並不是出於感激,而是剛剛聽進了觀音那句話。若陳玄奘此去能取得真經,那必成正果,身份自然就超脫凡人的行列,若能跟極樂世界的一個佛子結為兄弟,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若他去不得西天,也不過損失一個和尚而已,大唐國僧尼幾十萬,不差他一個。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
唐王甚喜,他就喜歡這種賣命為他辦事之人,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裏。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齊聲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
玄奘道:“是實。”
他徒弟真心為他好,勸道:“師父嗬,嚐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玄奘一臉肅然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鬆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
眾徒將此言謹記於心。
次日一早,李世民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有欽天監奏道:“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
李世民大喜,讓黃門宣玄奘上殿,道:“禦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絺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
玄奘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奏道:“陛下,取經一事事關重大,貧僧不敢耽誤功夫。這便去了。”
李世民點頭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隻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他見了,先教人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舉爵,又問道:“禦弟雅號甚稱?”
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謝恩,接了禦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李世民笑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隻飲此一杯,以盡朕為你餞行之意!”
君命不可違,三藏接了酒,正要飲之,隻見李世民低頭,將中指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他不解其意,李世民笑道:“禦弟嗬,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
三藏從未出過遠門,在心裏盤算了一下路程,回道:“隻在三年,徑回上國。”
李世民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方領撚土之意,謝恩飲盡,辭謝皇恩,在隨從的牽馬下,出關而去。
陳玄奘身披錦襴袈裟,高坐法壇,講起世尊釋迦摩尼來曆:“佛剛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有蓮花湧出,走了七步突然說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祖又以蓮花為台,端坐蓮花台,藏身世界海,蓮花台邊三千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是為三千大世界……”
壇下眾僧一臉沉醉之色,這些話雖經常在經文中看到過,不過從大闡法師口中娓娓道來,又一番新體會。尤其對方一臉恬淡,一身灑脫,與佛結緣,如極樂中臨凡的佛子,再向他們灌輸佛祖偉大的意誌。
完後,陳玄奘接著講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可謂是妙語連珠。
觀音見時機已到,近前去,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隻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麽?”
玄奘聞言,不僅沒因被她打擾講經而生氣,反是心中大喜,前幾日魏征就跟他提過這幾日靈山必有大能前來。打擾自己講經之人雖是疥癩和尚打扮,不過觀其氣勢不俗,心想定是魏征口中所說的大能之人。連翻身跳下台來,對她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觀音見他知禮,沒有因為身份的轉變,而帶著倨傲之氣,暗自點頭,便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隻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太宗皇帝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
李世民聞言大怒,當即下令擒來。一會兒功夫,隻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後法堂。
見了李世民,觀音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麵道:“陛下問我何事?”她打擾講經就是為了見李世民,現在取經準備一事已經進入最後一步,隻要他點頭,取經計劃就可以開始了。
李世民卻認得她,疑惑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觀音笑道:“正是!”
李世民道:“你既來此處聽講,隻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堂,誤我佛事?”
觀音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李世民聞言大喜,他蒙佛教救命之恩,開設水陸大會便是報答。可連開了十幾日,也不見諸佛前來,心中不悅,以為那諸佛沒看到他這個大唐皇帝的一番心意。正準備等七七四十九日會滿,就撤了佛事,以免傅奕口中所說的亂儒教化之事出現。
這時,見前幾日送袈裟、錫杖那兩個疥癩和尚出現,又聽她說有“壽身無壞”的佛經,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觀音見他如此配合,心中暗喜,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李世民道:“你可記得麽?”
觀音道:“我記得。”
李世民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台開講。”
觀音帶了木叉,飛上高台,遂踏祥雲,直至九霄,現出救苦原身,托了淨瓶楊柳。左邊是木叉使者,執著棍,抖擻精神。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有無數香眾,大家對她的尊容自然無比熟悉。李世民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
李世民見經文中所提到神祇現身,喜得是忘記江山,立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象。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聖遠見高明的吳道子,當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觀音祥雲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隻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李世民見了頌子,心有所會,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見眾官無不遵依,當時便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此言一出,眾僧一片沉默,西方路途遙遠,又有毒魔惡怪逞凶,雖說成功得成正果,但一個不慎落入虎穴,豈不要死於非命。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寺中,做一個念經的和尚為好,起碼不用擔心身家性命。
見無人肯去,李世民臉上有些不好看,國家花大批錢財養著這麽多僧人,此刻正值用人之際,卻無人肯為他這個君王賣命。
陳玄奘鑒貌辨色,上前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他也是沒辦法,他受皇帝賞識之恩,若不站出來,那大闡法師的名號豈能保留。
李世民大喜,上前將他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
玄奘磕頭謝恩。
李世民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當著眾佛聖像的麵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他之所以自降身份去跟一個和尚結拜,並不是出於感激,而是剛剛聽進了觀音那句話。若陳玄奘此去能取得真經,那必成正果,身份自然就超脫凡人的行列,若能跟極樂世界的一個佛子結為兄弟,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若他去不得西天,也不過損失一個和尚而已,大唐國僧尼幾十萬,不差他一個。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
唐王甚喜,他就喜歡這種賣命為他辦事之人,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裏。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齊聲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
玄奘道:“是實。”
他徒弟真心為他好,勸道:“師父嗬,嚐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玄奘一臉肅然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鬆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
眾徒將此言謹記於心。
次日一早,李世民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有欽天監奏道:“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
李世民大喜,讓黃門宣玄奘上殿,道:“禦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絺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
玄奘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奏道:“陛下,取經一事事關重大,貧僧不敢耽誤功夫。這便去了。”
李世民點頭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隻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他見了,先教人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舉爵,又問道:“禦弟雅號甚稱?”
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謝恩,接了禦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李世民笑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隻飲此一杯,以盡朕為你餞行之意!”
君命不可違,三藏接了酒,正要飲之,隻見李世民低頭,將中指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他不解其意,李世民笑道:“禦弟嗬,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
三藏從未出過遠門,在心裏盤算了一下路程,回道:“隻在三年,徑回上國。”
李世民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方領撚土之意,謝恩飲盡,辭謝皇恩,在隨從的牽馬下,出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