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親率大軍北伐,梁虎子和赤忠兩員上將與剛剛從西北打了勝仗的宋國大軍在彭城對峙,宋國大軍挾新勝之銳,又換了軒轅衡做統兵大將,一時軍心士氣大振。而慶忌與英淘則率領前次伏擊偃將師的大軍趕赴於餘丘,平息東夷之亂,這卻大出成智午等人的預料,在他們看來,慶忌應該先伐宋國,這樣隻俟楚越攻吳,他們便避過了最大的危險,從而因吳國之亂存續下來,誰料吳國慶忌似乎因為他們的反叛覺得大削顏麵,竟然置彭城的緊張局勢於不顧,領兵來到了東夷。


    好在東夷地域寬廣,有山有水到處都是可供隱藏之地。而且還未養成農耕習慣的東夷人此時仍以狩獵、打魚等方式生活,沒有多少不能隨之移動的生產資料,所以成智午緊急聯絡叛軍一黨,準備化整為零,分別避入深山大澤,暫且避過吳王慶忌的風頭。


    如果真的容他們逃散,慶忌即便再增十萬大軍,想要徹底剿滅他們都是一件曠日持久難以解決的事情,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東夷之亂竟然以誰也沒有預想得到的方式,在吳國慶忌出兵之後迅速得以解決。


    成智午已倚為依賴和重要臂助的公山不狃和仲梁懷兩個大盜聽說吳王慶忌親征東夷,不禁駭得魂飛魄散。嬴蟬兒那個騷狐媚子趁虛而入,也不知用了什麽手段,居然說服了這兩個大盜再投東夷,趁著成智午召集群黨商議對策的機會,將叛黨首腦一網打盡,全部送去嬴蟬兒那邊邀功請賞,東夷內部叛亂竟然兵不血刃地予以解決了。


    這些各部族首領如今身上全有著嬴蟬兒所授的官職,嬴蟬兒以東夷女王的身份處治叛亂臣下,繞過了以大族欺壓小族的罪名。避免了可能引起的各部族民眾的同仇敵愾之心,在東夷民眾對抓獲的叛亂首領們如何處治還莫衷一詞的時候,悍然使出雷霆手段,將叛黨首領共計四十二人全部斬首示眾,附逆地一些小首領則全部圈禁。剝其官職,他們部族領袖的身份自然便也隨之解除。


    隨即嬴蟬兒便返回於餘城,在於餘城外又築四座衛城,以武力手段強迫失去首領的各部族全部遷往於餘城的衛城,與風、嬴部落雜居,置於自己武力的親自監督之下。強迫他們完成各部族之間地融合。由於他們都是東夷族人,隻是聚居的部族不同,又兼首領已失,阻力倒是異乎尋常的小。


    公山不狃、仲梁懷先叛季氏,,再叛古君海,又叛成智午,每次反叛都給舊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甚至失去了身家性命。他們的名聲也徹底臭遍了天下,從此再無一人敢策反他們、收留他們。


    其實他們除了為了改變奴隸命運,背叛了舊主季孫意如,眼見前途無亮。又與吳國秘約,背叛了展蹠之事外,其他幾次背叛已經不是真正的背叛,而是在暗中為吳國效力了。但是叛殺展蹠一事,除了吳國高層有限地幾個官員,並不為外界所知曉,而為外界所熟知的幾次背叛,反而是在實踐慶忌的計劃。


    公山不狃和仲梁懷自知這未必是慶忌有意為之,是為了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但是事已至此卻也無話可說。好在他們這次投誠吳國確是發乎本心。也不擔心此後再無其他退路,隻得暫時接受了東夷女王嬴蟬兒的任命。等著找機會名正言順的歸附吳國。


    這些變故迅速被派到東夷的秘間傳往楚越兩國,此時楚越兩國已然約定時日。準備同時出兵伐吳,一聞變故,他們生怕慶忌再往彭城,大敗宋軍,一舉平息北方之患,那時便失去了襲擊吳國的最好機會,於是立即加快準備步伐,未等給養糧草準備妥當,便提前十日發兵攻向東吳。


    此時慶忌發兵平息東夷之亂。剛剛兵至半途。距於餘城還有數百裏路程。便聽說東夷女王已然平叛。於是馬上調頭改向彭城而去。楚越在東夷這全是部落聚居之民。並無大城大邑地地方本就沒有斥候秘間。隻是為了探聽慶忌消息。臨時派出一些人來以行商身份做掩護。混到於餘城等處。


    他們自然不會知道。慶忌大張旗鼓趕往彭城地。隻是少量人馬。英淘率領主力大軍仍在繼續前行。而且避開了主要道路。繞過於餘城。直接趕往魯國去了。與此同時。梁虎子也率大軍從彭城出發。晝伏夜行。借道魯國趕往東海之濱……


    魯國借道、借船之事。在三桓軟硬兼施之下終於得到了魯君姬宋地同意。其實姬宋心中明白。就算他不同意。三桓照樣敢在這樣地國家大事上獨斷專行。之所以要他同意。隻是想看看他是不是一個聽話地傀儡。


    或許三桓世家家主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但是他們下意識地在做這樣地試探。“禮崩樂壞”地春秋末期。諸侯挾天子。卿大夫挾諸侯地事情屢見不鮮。但是這樣取而代之地事情還從沒有發生過。晉國六卿之變。五卿同時立國。晉侯被貶為晉男……以上種種。徹底打破了因為傳承六百年。已經在人心底裏形成地根深蒂固地傳承觀念。桎梏一旦打開。人地野心便開始滋長。一直以來隻想代君治國地三桓。在魯國已經到了國野百姓隻知有三桓、不知有國君地地步。其根基比晉國六卿還要深厚。他們何嚐沒有登基坐殿地野心呢?


    憑心而論。姬宋登基之後。也曾有過雄心壯誌。也曾有過遠大抱負。可他登基坐殿之後。就像一腳踏進了泥潭。發號施令難出宮門。處處受到三桓挾製。曾經費盡心機奪回地一點可憐地權力和辛辛苦苦闖下地在魯人中地威望。也在三桓地反擊下喪失殆盡。如今地姬宋日日酒醉。夜夜笙歌。已經消磨了一腔誌氣。


    孔丘一封封勸誡地奏疏遞到他地麵前。隻是讓已經醉生夢死、放棄誌向地姬宋一次次想起自己當初甫登君位時地宏圖壯誌。越是想起那些往事。越是令他痛苦不已。他如今隻想完全忘記過去。從此做一個耽逸享受、對三桓俯首聽命地好國君。怎堪孔丘書信對他地一次次提醒、一次次折磨?


    於是滿腔懊惱全變成了對孔丘的恨意,當孔丘又一次苦口婆心提出勸諫的時候,他一道旨意,徹底打斷了孔丘的聒噪。


    一個無能的失敗者,隻會把失敗的原因和怨恨發泄到其他人身上,他的旨意在整個魯國,隻有得到三桓的點頭才能得以實施,或許……唯有這一次,也唯有對自己親信的罷免,才不需要得到三桓的許可。


    想及此處,姬宋象困在籠中的狼一樣仰天大笑。是夜,他再一次大醉,午夜夢回,他看著壁上即將燃盡的紅燭、案上傾倒的酒爵,撫著懷中美人的玉體,醉眼朦朧地隻是想:其實這樣也不錯,何必辛辛苦苦去操持國事呢,人生短暫就像這壁上的蠟燭,還是及時行樂吧……”


    當吳軍已向魯國借道、正趕往東海之濱的消息傳到姬宋的耳中時,姬宋一身華服,博帶高冠,正帶著君王的威嚴緩步走向宮門外的飛雲台。背後是巍峨的宮闕,絢麗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袍服上的金線閃閃發光,單以賣相來看,他何嚐不是一位至高無尚的君主。


    此時姬宋正要趕去社壇和稷壇,回頭還要去祖廟祭祀,因為這是他登基三年、改元兩年後的大日子,三年前的今天,他就在這裏,穿上了君王的衣冠,成為了魯國之主。


    聽到寺人附耳向他說出吳人正從他的領土上借道趕往東海的消息後,姬宋仰起臉來,眯著眼看了看天下耀目的太陽,仿佛回到了三年前,回到了費城,回到了那條墟市中的小巷……


    眼前依稀浮現出了小蠻嬌俏嫵媚的身影,還有一身豪族家仆打扮的慶忌。那時,他還是一個白袍公子,而慶忌,公開的身份是季氏家奴……


    姬宋眨了眨眼睛,也許是因為陽光過於刺眼,他的眼眶裏蓄滿了淚水。他低頭向飛雲台上看去,以三桓為首的魯國群臣,正畢恭畢敬地站在那兒,一身盛裝,拱揖等待他這位君王的到來。


    由於眼中有淚,看上去,那些畢恭畢敬拱揖而立的大臣們身影都有些走形,他們頭上高高的冠帶也扭曲成了奇怪的形狀,姬宋忽然神經質地笑了笑,用矜持而威嚴的聲調說:“些許小事,何必奏稟。起駕,著滿朝文武,隨侍寡人去社壇,祭祀五土之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爭之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關並收藏大爭之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