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三國演義》一昔有金聖歎評點《水滸傳》,顧而樂之,遂評《三國演義》,以蔚金古奇觀。三國故事源遠流長,眾說紛紜。上起“高祖斬白蛇起義,一統天下”,再至“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後以“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尾。三國人物,在陳壽的筆下,是以傳記的形式出現的,因而缺乏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未合吾熱血少年之口碑。於是移走《三國誌》,攤開《三國演義》,立刻熱血沸騰起來。《三國演義》以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為藍本,加上瑰麗的想象與落力的描述,使三國人物形象豐滿,躍然紙上。遺憾的是,《三國演義》以劉氏為正統,曹魏與孫吳都成了篡漢奪權的野心勃勃的不法之徒。曹操使詐,作者罵他“奸雄”,“心懷叵測”,“方見曹瞞詐術深”,劉備使詐,作者替他唐塞“韜晦之計”,“君子之風”,“識時務者為俊傑”。郭沫若為曹操翻舊案,後來自身難保,也就不了了之。全拜《三國演義》之賜,曹操以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再如周瑜,在東坡的詩裏“羽倌綸巾,雄姿英發,談指間,強虜灰飛煙滅。”到了羅先生的筆下,成了個小氣八拉的政客,被孔明活活氣死,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悲歎,令人扼腕。原因無他,周瑜生而逢時,但不逢地,不與劉備共進退,同患難,卻跑到長江中下遊為孫權殫精竭慮,如此明珠亂投,在我老羅筆下,不死無葬身之地,其可得乎?其可得乎?二魯迅評價《三國演義》說:“狀關羽之忠勇而近神,狀孔明之神而近妖。”這是一針見血之論,值得再三推敲。關羽在老羅的筆下,酷斃了。身長九尺五寸,髯長一尺三寸,臥蠶眉,單鳳眼,麵如重棗,提青龍刀,跨赤兔馬。英姿颯爽,威風九麵;兵來“馬踏”,將來“刀擋”。誰敢橫刀立馬?唯我關大將軍,“溫酒斬華雄”,“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單刀赴會”,“土山約三事”,“放水淹七軍”等等,無不彰顯著他的英雄氣概與過人膽識。可惜馬下塵土飛揚,馬上刀光劍影的,不是真的,上述之情節十有八九是虛構的,是作者一相情願的迷夢。按民間說法,論武力,關羽不敵典韋、呂布、趙子龍;論智力,更不敵張遼、薑維、周公謹。羅先生描寫關羽極盡荒誕誇張之能事,生前威風八麵,戰無不勝;死後報仇血恨,嚇死呂蒙。嗬嗬一笑,何必認真呢?看來羅老也是相信“天理循環、因果報應;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那種老套之人了。再看趙子龍,按正史記載,應是劉備的帳前侍衛,私人保鏢,一如許褚在曹營的身份。武功極高,但不負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戰場上的事情,關、張、黃、馬,當並駕齊驅,子龍之入選五虎上將,不合史實,原來也是作者的黃粱美夢。子龍在《三國演義》裏可謂出盡風頭,“截江奪阿鬥”,“單騎救主”,“槍挑曹營四五十員名將,全身而退”,“力斬韓家五將”,雄壯威猛比之關張,有過之而無不極。可惜這些情節禁不得推敲,一推敲就會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懂曆史的朋友,一看便能看出些許端邇,不說也罷。
三《三國演義》多的是金戈鐵馬的戰場風雲,爾慮我詐的的政治傾軋、少的是繾綣纏綿的情愛畫卷。唯一涉及的有關愛情的“巧使連環計”那一回,也是政治陰謀下的附屬愛情,其去真正的愛情遠矣!這難免讓“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少年朋友遺憾。許多年輕人喜歡武俠小說,卻對〈三國演義〉嗤之以鼻,原因不外乎是。有人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但武俠小說作為成年人的童話是毫無深度與廣度可言,他的價值僅限於娛樂一種,其他的任何價值都是牽強附會,不足為信的。要看深度與廣度,不如看〈西遊記〉、安徒生與格林的童話,以及伊索、克雷洛夫的寓言等等,比之前者,後者更具備人文情懷與真知灼見,更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砥礪意誌,奔向幾條通往現代化的道路。我從小偏愛四大名著,尤其喜歡〈三國演義〉,雖然它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的語言,它的行文,它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那一首首磅礴大氣的詩詞,讀之令人思,令人憂,令人熱血沸騰,掩卷暇思,神魂顛倒,顛倒再讀,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四
一心保主,兩袖清風。
三顧茅廬,四番用計。
五路進兵,六出祁山。
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
這是對孔明一生具體而微,高度凝練的概括。孔明一生天縱英才,不出山而知三分天
下,“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裏之外。”無奈英雄末路,坐化七星坦。杜少陵寫詩悼念
“錦官城外柏森森……長使英雄淚滿襟”,不甚滿意,又寫了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
首,詩為:“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真是誅心之論,
孫劉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仍然寡不抵眾,卻反目成仇,刀兵相向,其不完蛋者,幾希!
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先滅蜀,後滅吳,三分歸一統,並入於西晉。
如今,燈下漫讀。曹操、劉備、周瑜、赤壁……早就曲終人散;幾段國仇,幾許白
發,幾度春秋,也已灰飛煙滅。留下的是一段段腥風血雨的戰爭史與一串串傷痕累
累的民族史,供後人憑吊與悵惘,神往與迷亂,這種神往與迷亂,讓我在俗不可耐
的現代都市裏,尋覓今之古人。
暮色蒼茫,蒼茫又蒼茫,我失望。
三《三國演義》多的是金戈鐵馬的戰場風雲,爾慮我詐的的政治傾軋、少的是繾綣纏綿的情愛畫卷。唯一涉及的有關愛情的“巧使連環計”那一回,也是政治陰謀下的附屬愛情,其去真正的愛情遠矣!這難免讓“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少年朋友遺憾。許多年輕人喜歡武俠小說,卻對〈三國演義〉嗤之以鼻,原因不外乎是。有人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但武俠小說作為成年人的童話是毫無深度與廣度可言,他的價值僅限於娛樂一種,其他的任何價值都是牽強附會,不足為信的。要看深度與廣度,不如看〈西遊記〉、安徒生與格林的童話,以及伊索、克雷洛夫的寓言等等,比之前者,後者更具備人文情懷與真知灼見,更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砥礪意誌,奔向幾條通往現代化的道路。我從小偏愛四大名著,尤其喜歡〈三國演義〉,雖然它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的語言,它的行文,它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那一首首磅礴大氣的詩詞,讀之令人思,令人憂,令人熱血沸騰,掩卷暇思,神魂顛倒,顛倒再讀,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四
一心保主,兩袖清風。
三顧茅廬,四番用計。
五路進兵,六出祁山。
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
這是對孔明一生具體而微,高度凝練的概括。孔明一生天縱英才,不出山而知三分天
下,“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裏之外。”無奈英雄末路,坐化七星坦。杜少陵寫詩悼念
“錦官城外柏森森……長使英雄淚滿襟”,不甚滿意,又寫了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
首,詩為:“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真是誅心之論,
孫劉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仍然寡不抵眾,卻反目成仇,刀兵相向,其不完蛋者,幾希!
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先滅蜀,後滅吳,三分歸一統,並入於西晉。
如今,燈下漫讀。曹操、劉備、周瑜、赤壁……早就曲終人散;幾段國仇,幾許白
發,幾度春秋,也已灰飛煙滅。留下的是一段段腥風血雨的戰爭史與一串串傷痕累
累的民族史,供後人憑吊與悵惘,神往與迷亂,這種神往與迷亂,讓我在俗不可耐
的現代都市裏,尋覓今之古人。
暮色蒼茫,蒼茫又蒼茫,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