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將軍要從實戰出發來驗刀,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把軍刀,鋒利,耐用這是基本條件。其形狀,長度,重量都直接影響到兩軍爭戰的效果。


    說得更細一些,刀械重心的位置與橫豎的慣量,也就是掄砍劈刺用力的程度,皆是重要的參數。


    這一切,三橫心裏明鏡一般。


    首先,這蘸碼刀是恩師周侗親手設計的。周侗設計此刀,那是在華山化費了整整一年的功夫。這一年來,他與師父沒少對陣。因此上這刀哪寬哪窄,哪厚哪薄,多長多重,都是極有講究的。這一節,他信心滿滿。


    至於刀的質量,他更是一點兒不怵。這麽多天來,要的就是不崩不卷。不然,為什麽叫蘸碼刀呢?想到這兒,三橫爽快答應道:


    “行。”


    但見張憲隨意撿出一把刀來,先拉了一個起式,作‘凝兵築城’。然後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刀法一式一式舞過。


    其間三橫與陳二等,奔跑跳躍在其前後左右,各用繳獲的金人兵刃喂招。


    張憲乃數一數二的大將,一招一式嚴絲不苟。無論是起刃運柄還是拍鋒收刀,皆虎虎有風,為一代武學宗師風範。三橫與陳二交互遞招,有如走馬燈一般。三橫學的是瀝家刀法,居然是有模有樣。陳二仿金人叉斧進攻,雖然步法稍亂,不過一招一式皆是殺機。


    正所謂行家看門道,利巴看熱鬧。


    陽泉等人越看越有門道。她很快明白了,為什麽這蘸碼刀如此神奇。那是因為刀械之設計,剛好與武學刀法絕妙配合。這一了解,陽泉從自己‘浣度’劍,與‘金鳳紫雲憑’刀的使用,早已知曉。


    周圍的百姓,陽府的聽差丫環,看三人對招,越看越覺得熱鬧。為什麽,隻見雙方兵器碰撞之下,張憲一柄刀不崩不卷,雪光閃亮。而金人的兵器就不同了,絕大部分一擊之下,不是卷了鋒刃,就是當場崩斷。


    張憲的一趟五行刀打完。五九四十五式,每式中八卦相變,一共三百六十刀。刀刀出彩,式式精靈。三百六十式之後,麵不改色,心不跳,頭上連個汗珠子也不見。


    這當然是張憲武藝超群,本領出眾之故。不過兵刃可手,擊之有力,揮之不沉,是以張憲幹練如風而不見稍疲。


    再看三橫。在苦練達摩心經之後,的確長進太多。與張憲持續交手雖然鼻窪鬢角已滲出點點汗珠,但大體上呼吸得當,吐納正常。隻是兵刃不算可手,兩臂皆有酸麻。


    那一旁陳二就慘了。饒他是打鐵出身,雙臂一晃有千斤之力,但是兵刃十分不得手,無論刀斧叉皆太沉重。所以顯得十分狼狽。


    金兵兵刃過重是有原因的。由於鋼口不好,兩軍交戰不能先打殘了兵器。所以做得比較厚重。與原來宋軍兵力相比當然不落下風。但與三橫新製的刀具一比,高下立見。


    一趟刀法打完,張憲四下觀瞧,但見破碎的金人刀槍叉斧,散在一地。三橫雙手握了柄金人常用的樸刀,刀尖已被削下去兩寸多長。那陳二正拄著根叉把兒在地上,嘴裏喘著粗氣。叉頭已被他揮手砍掉了。


    張憲知道兩軍陣前講的是‘勢術器’,缺一不可。宋軍保家衛國收複失地,在嶽帥帶領之下,氣勢如虹,軍心那是沒說。而嶽軍戰術,得周侗軍法於前,集百戰經驗在後,也可稱得上是神出鬼沒,變化多端,為敵軍所不能相比。


    隻有兵器一節,好壞參差不齊。有時碰上不錯的,尚可與金軍一拚。但大部分都是不如敵兵。這些年打仗,互有勝負,嶽飛在兵刃上其實吃虧吃大了。


    這次見三橫拿出三十把新製的刀具,件件可手,個個靈光,張憲不禁心中大喜。三橫見狀,又道:


    “不過我於大規模量產,還有些距離。一是才有五個爐口生產,打製速度不能跟趟,二是還有不少次品。”


    這個意思一是鐵匠營打刀,早有一整套檢驗機製,要確保每把刀質量過關。


    二是三橫一慣作法,話永遠不說滿。留有餘地。張憲聞言要三橫把次品拿出來看看。不看則己,看罷哈哈大笑。三橫不解笑者何來。張憲道:


    “師弟呀,你這十來把次品就件件強過軍營中任何最好的武器。師弟,三橫!你這裏是成功了!我立即稟報大哥。我們早就準備北伐,一直等待你的武器,現在大功將即告成。收複失地,應二聖還朝,指日可待,指日可待呀!”


    張將軍高興得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瀝泉神槍中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幾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幾梁並收藏瀝泉神槍中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