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必須要鴿子預先知道所飛之地,如今進攻地點與嶽帥中軍皆在運動之中,飛鴿傳書怎麽可能?”陽泉道。
“噢,那五音鳴鏑所傳之消息是什麽呢?”長玉又問。
“可知敵我戰鬥人數,作戰位置,敵人進退時間與方向等等。比如,從現在的軍號可知,今日遠東軍進軍百二十裏,中東軍進軍六七十裏,中軍進軍至小商河南,兩軍進兵百三十裏至已越裴城。在侯集青嶺之間。”嶽飛道。
“這麽說,我軍今日進展神速。”牛皋十分高興。
“正是,從鳴鏑傳訊亦可知今日殲敵雖然不多,各路總結不過萬餘,但我軍折損甚微,故戰果卓著,殺傷比甚高於以往各役。”嶽飛道。
“真好真好,嶽帥運籌帷幄,方有此神功。”長玉道。
“說實在的,我師周侗向來注重器術勢三鋒。這數日大捷著實是我軍兵器大為改進所至,鐵匠營居功至偉呀。”牛皋道。
“這個嶽帥前數日都曾提到了。不過牛大哥今番再提,我心中還是十分高興。”陽泉道。
“還望鐵匠營能打出一柄神矛可斬斷金兀術之斧,誅敵酋於兩軍陣前!”牛皋又說,
“你們看,器術勢之器,三軍皆有了紮麻刀,而主帥還用老式長槍,實在不成體統。我可不是給自己找轍,我違令當斬,可主帥兵器不濟,是不是大事?”
眾人聞之,皆點頭。牛皋又說:
“假如嶽大哥兵器可手,莫說當時懸是不懸了,那時候就能取了金兀術的狗命。果然如此,這個仗更加要大贏。全軍傷亡更加要少。三橫你說,是不是?”
“這個,牛大哥說得極是。我等自當多盡力!”三橫陽泉再次承諾。
但他們也知道,金兀術的大斧乃天降隕鐵所製。鍛鑄一槍能與之匹敵,已經十分不易。還要戰而勝之,那又有多難。
但是牛皋說得是。器術勢,器術勢,我軍主帥器不如人,這個仗便不好打。看來不過一件鐵器,可多少人的性命便含在其中。就說大宋的軍威國運與之有關,絕非過頭的話。
自此,王三橫下定決心,非要煆出神矛不可。其間耗費了多少心力不說,三橫最親的親人把命都搭在裏麵。當然,這是後話了。
翌日,金軍鬥誌再消,宋軍全麵由‘散攻’轉入‘圍殲’。
對於金軍而言,普遍出現了一個極嚴重的問題,就是兵器的“漲把”。
何為“漲把”?那就是經過數日激戰,刀槍互相猛烈撞擊,士兵拳手酥麻,拿不穩兵器了。冷兵器時代,雙方交戰,經常是近身肉搏。兵器震手,時間一長,拳掌與小臂的肌肉處與高度緊張,莫說執掌刀槍,吃飯筷子都握不穩。
這種暫時的肌肉麻痹,可能要休息數日才能漸漸痊愈。可是敵我混戰,那有休戰的時間?
以往今兵犯宋,由於宋方器不如人,並不敢與之硬拚硬撞。兩下子雙方就脫離接觸。因此金軍從未有兵器“漲把”的經驗。
但這次不同,敵我近戰糾纏,持續了數日。終於,大部隊、大量人馬的拳臂肌肉麻痹蔓延三軍。
前文說到,兵器“漲把”現象,嶽家軍也沒有太多經驗。畢竟沙場演練,極少竟日刀槍磕碰。
就是華山周侗,也並不明戲。
但是,王三橫可是太知道了。本來,他在華山上打鐵,從未整日不間斷地叮當。都是打一兩時辰鐵,然後或念書或練武。從未“漲把”過。
但到了鐵匠營,那是打錘為營生,他可有過“漲把”的經曆,自然明白得緊。
因此他設計紮麻刀,巧置配重,防的就是兵器“漲把”。當然,第一日雙方交戰,宋方騎兵用刀仍然略有震動。王三橫馬上加以調整。
這一節,當時連嶽飛也不太重視。即然打刀的大鐵匠說了,嶽飛曉諭三軍,照著三橫的辦法做就是了。
所以雙方交手,嶽家軍並未出現兵器“漲把”。但金軍不同。頭兩天,事情還不嚴重。但到了這日,軍士們武器基本是拿不穩了。
從來的病症,都帶三分心理因素。話說兵器“漲把”,你要是咬牙堅持挺住,也不至於一敗塗地。但金兵士氣普遍低落,雙手握刀,肌肉顫抖,人人更沒了信心。
這一層,最明戲的是王三橫。兵刃撞擊,他憑耳朵聽,也能聽個罷九不離十。金兵握不緊刀,兩邊迎擊,聲音由清脆變得低啞。王三橫馬上通報嶽帥。
嶽飛多聰明!沒有戰機,他還要去尋,而今天上掉下來的好事,焉能放過?
他仔細觀察了兩軍對壘,立馬改變了戰術。號令三軍迎敵近戰,變刺為砍。
紮麻刀五尺二,長金人三寸。本來首遇敵兵,嶽家軍是突刺為先。要的是先聲奪人,拿下對手的誌氣。然後交戰,宋兵便氣勢占優。
這一天不然,嶽家軍上來就砍。這不是拚命嗎?
嘿嘿,一來金兵鬥爭全無,單兵沒人主動進擊。二來他們自家刀槍都拿不穩,紮麻刀一劈之下,十中有三成,兵器脫手。
這個仗,還怎麽打?
哎呀,至日落之時,各部報總計殲敵超過二萬,我軍損失少於三千。加上嶽雲帶生力軍業已趕到,取郢昌已是板上釘釘。
因為敵撤退之師已被餘化龍張保阻在臨郢與郢昌一線,金兀術是前有阻擋後有追兵,左右都感到大勢已去。
嶽飛在當晚命西路軍與遠東軍開始向郢昌靠攏,縮小包圍圈。
不料此時朝廷與韓世忠張俊的書信都到了。
原來韓世忠與張俊早收到朝廷旨意,要他們按兵不動。
自古軍令如山,再加上有宋一朝,皇帝皆忌憚軍人作大,以輕武為立朝之本。各駐地無皇帝之旨意,皆不能越界發兵。
韓世忠,對嶽飛愛莫能助。張俊本來就與嶽飛不合,十分嫉妒嶽飛累累軍功,自然更不能發兵。
朝堂之上秦檜已經拜相。他曆來主和,力勸高宗趙構見好就收。趙皇帝本心怕嶽飛真的大勝金兵,迎回了二帝,自己的帝位便不保。故對嶽家軍多方掣肘。
他見此次金兀術發兵偃城,本來怕土地有失吃了金人的虧,於是同意嶽飛出兵抗擊。但見偃城之役業以大捷,故速令嶽飛停止進攻。
嶽飛接旨,送走了欽差,對帳下大將道,自古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等今番進攻為朝廷下旨強停,但我們尚可再攻兩日拿下郢昌,然後止兵。
諸將皆曰可行,於是在兩日之後,繼續作戰,又殲敵數萬,拿下郢昌。到此,偃城—郢昌之役大獲全勝,以殲敵九萬自損不足二萬的代價,打通郢昌偃城中軸線,收複臨郢以北一百五十裏,兵鋒直指朱仙鎮。
而朱仙鎮北,就是大宋故都開封。嶽飛收複故都,指日可待。
金人完顏兀術,侵夏之後本欲犯宋。不料反而失了土地,折了士兵,自己僅帶四五萬人突圍。還險些作了嶽飛之虜。隻好將兵士龜縮布防在朱仙鎮一線,與嶽家軍作對防之勢。
朝廷見嶽家軍大捷,一麵假作姿態,晉嶽飛少保銜,領遊擊將軍。並封賞全軍將士,厚葬楊再興,王漬等將。
另一麵卻對嶽飛進一步軍事行動百般限製,裁撤韓世忠,張俊,劉錡軍兵,是以釜底抽薪之計,製止全軍反攻金國收複失地之情緒。
再說偃城郢昌戰役中。嶽帥成功惑敵,讓金兀術開始時還以為宋軍仍然使用老式兵器。等戰略大反攻猝然發動,真真打了金齊聯軍一個措手不及。戰場上是一邊倒的大勝。
這當然與莫銜悲的假情報有極大關係。莫銜悲現在是人居鐵匠營,十分安全。但她姐姐莫路遐一家還在金國。
必須得接她們歸宋。
“噢,那五音鳴鏑所傳之消息是什麽呢?”長玉又問。
“可知敵我戰鬥人數,作戰位置,敵人進退時間與方向等等。比如,從現在的軍號可知,今日遠東軍進軍百二十裏,中東軍進軍六七十裏,中軍進軍至小商河南,兩軍進兵百三十裏至已越裴城。在侯集青嶺之間。”嶽飛道。
“這麽說,我軍今日進展神速。”牛皋十分高興。
“正是,從鳴鏑傳訊亦可知今日殲敵雖然不多,各路總結不過萬餘,但我軍折損甚微,故戰果卓著,殺傷比甚高於以往各役。”嶽飛道。
“真好真好,嶽帥運籌帷幄,方有此神功。”長玉道。
“說實在的,我師周侗向來注重器術勢三鋒。這數日大捷著實是我軍兵器大為改進所至,鐵匠營居功至偉呀。”牛皋道。
“這個嶽帥前數日都曾提到了。不過牛大哥今番再提,我心中還是十分高興。”陽泉道。
“還望鐵匠營能打出一柄神矛可斬斷金兀術之斧,誅敵酋於兩軍陣前!”牛皋又說,
“你們看,器術勢之器,三軍皆有了紮麻刀,而主帥還用老式長槍,實在不成體統。我可不是給自己找轍,我違令當斬,可主帥兵器不濟,是不是大事?”
眾人聞之,皆點頭。牛皋又說:
“假如嶽大哥兵器可手,莫說當時懸是不懸了,那時候就能取了金兀術的狗命。果然如此,這個仗更加要大贏。全軍傷亡更加要少。三橫你說,是不是?”
“這個,牛大哥說得極是。我等自當多盡力!”三橫陽泉再次承諾。
但他們也知道,金兀術的大斧乃天降隕鐵所製。鍛鑄一槍能與之匹敵,已經十分不易。還要戰而勝之,那又有多難。
但是牛皋說得是。器術勢,器術勢,我軍主帥器不如人,這個仗便不好打。看來不過一件鐵器,可多少人的性命便含在其中。就說大宋的軍威國運與之有關,絕非過頭的話。
自此,王三橫下定決心,非要煆出神矛不可。其間耗費了多少心力不說,三橫最親的親人把命都搭在裏麵。當然,這是後話了。
翌日,金軍鬥誌再消,宋軍全麵由‘散攻’轉入‘圍殲’。
對於金軍而言,普遍出現了一個極嚴重的問題,就是兵器的“漲把”。
何為“漲把”?那就是經過數日激戰,刀槍互相猛烈撞擊,士兵拳手酥麻,拿不穩兵器了。冷兵器時代,雙方交戰,經常是近身肉搏。兵器震手,時間一長,拳掌與小臂的肌肉處與高度緊張,莫說執掌刀槍,吃飯筷子都握不穩。
這種暫時的肌肉麻痹,可能要休息數日才能漸漸痊愈。可是敵我混戰,那有休戰的時間?
以往今兵犯宋,由於宋方器不如人,並不敢與之硬拚硬撞。兩下子雙方就脫離接觸。因此金軍從未有兵器“漲把”的經驗。
但這次不同,敵我近戰糾纏,持續了數日。終於,大部隊、大量人馬的拳臂肌肉麻痹蔓延三軍。
前文說到,兵器“漲把”現象,嶽家軍也沒有太多經驗。畢竟沙場演練,極少竟日刀槍磕碰。
就是華山周侗,也並不明戲。
但是,王三橫可是太知道了。本來,他在華山上打鐵,從未整日不間斷地叮當。都是打一兩時辰鐵,然後或念書或練武。從未“漲把”過。
但到了鐵匠營,那是打錘為營生,他可有過“漲把”的經曆,自然明白得緊。
因此他設計紮麻刀,巧置配重,防的就是兵器“漲把”。當然,第一日雙方交戰,宋方騎兵用刀仍然略有震動。王三橫馬上加以調整。
這一節,當時連嶽飛也不太重視。即然打刀的大鐵匠說了,嶽飛曉諭三軍,照著三橫的辦法做就是了。
所以雙方交手,嶽家軍並未出現兵器“漲把”。但金軍不同。頭兩天,事情還不嚴重。但到了這日,軍士們武器基本是拿不穩了。
從來的病症,都帶三分心理因素。話說兵器“漲把”,你要是咬牙堅持挺住,也不至於一敗塗地。但金兵士氣普遍低落,雙手握刀,肌肉顫抖,人人更沒了信心。
這一層,最明戲的是王三橫。兵刃撞擊,他憑耳朵聽,也能聽個罷九不離十。金兵握不緊刀,兩邊迎擊,聲音由清脆變得低啞。王三橫馬上通報嶽帥。
嶽飛多聰明!沒有戰機,他還要去尋,而今天上掉下來的好事,焉能放過?
他仔細觀察了兩軍對壘,立馬改變了戰術。號令三軍迎敵近戰,變刺為砍。
紮麻刀五尺二,長金人三寸。本來首遇敵兵,嶽家軍是突刺為先。要的是先聲奪人,拿下對手的誌氣。然後交戰,宋兵便氣勢占優。
這一天不然,嶽家軍上來就砍。這不是拚命嗎?
嘿嘿,一來金兵鬥爭全無,單兵沒人主動進擊。二來他們自家刀槍都拿不穩,紮麻刀一劈之下,十中有三成,兵器脫手。
這個仗,還怎麽打?
哎呀,至日落之時,各部報總計殲敵超過二萬,我軍損失少於三千。加上嶽雲帶生力軍業已趕到,取郢昌已是板上釘釘。
因為敵撤退之師已被餘化龍張保阻在臨郢與郢昌一線,金兀術是前有阻擋後有追兵,左右都感到大勢已去。
嶽飛在當晚命西路軍與遠東軍開始向郢昌靠攏,縮小包圍圈。
不料此時朝廷與韓世忠張俊的書信都到了。
原來韓世忠與張俊早收到朝廷旨意,要他們按兵不動。
自古軍令如山,再加上有宋一朝,皇帝皆忌憚軍人作大,以輕武為立朝之本。各駐地無皇帝之旨意,皆不能越界發兵。
韓世忠,對嶽飛愛莫能助。張俊本來就與嶽飛不合,十分嫉妒嶽飛累累軍功,自然更不能發兵。
朝堂之上秦檜已經拜相。他曆來主和,力勸高宗趙構見好就收。趙皇帝本心怕嶽飛真的大勝金兵,迎回了二帝,自己的帝位便不保。故對嶽家軍多方掣肘。
他見此次金兀術發兵偃城,本來怕土地有失吃了金人的虧,於是同意嶽飛出兵抗擊。但見偃城之役業以大捷,故速令嶽飛停止進攻。
嶽飛接旨,送走了欽差,對帳下大將道,自古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等今番進攻為朝廷下旨強停,但我們尚可再攻兩日拿下郢昌,然後止兵。
諸將皆曰可行,於是在兩日之後,繼續作戰,又殲敵數萬,拿下郢昌。到此,偃城—郢昌之役大獲全勝,以殲敵九萬自損不足二萬的代價,打通郢昌偃城中軸線,收複臨郢以北一百五十裏,兵鋒直指朱仙鎮。
而朱仙鎮北,就是大宋故都開封。嶽飛收複故都,指日可待。
金人完顏兀術,侵夏之後本欲犯宋。不料反而失了土地,折了士兵,自己僅帶四五萬人突圍。還險些作了嶽飛之虜。隻好將兵士龜縮布防在朱仙鎮一線,與嶽家軍作對防之勢。
朝廷見嶽家軍大捷,一麵假作姿態,晉嶽飛少保銜,領遊擊將軍。並封賞全軍將士,厚葬楊再興,王漬等將。
另一麵卻對嶽飛進一步軍事行動百般限製,裁撤韓世忠,張俊,劉錡軍兵,是以釜底抽薪之計,製止全軍反攻金國收複失地之情緒。
再說偃城郢昌戰役中。嶽帥成功惑敵,讓金兀術開始時還以為宋軍仍然使用老式兵器。等戰略大反攻猝然發動,真真打了金齊聯軍一個措手不及。戰場上是一邊倒的大勝。
這當然與莫銜悲的假情報有極大關係。莫銜悲現在是人居鐵匠營,十分安全。但她姐姐莫路遐一家還在金國。
必須得接她們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