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鼎爐,李一禾體內孕育彌羅鎮神璽未來之影,三界鎮道之寶在不斷壯大的同時,亦推動她修為水漲船高,不斷破境,身在下界之時,李一禾便隱約察知未來種種可能,及至飛升鬼靈域,掙脫天地束縛,元神再不受壓製,李一禾看到的幻象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少。清晰意味著未來步步逼近,少意味著確定和終結,但所剩寥寥數種可能,都令她無法接受,她隻看到自己悲慘的結局,如一塊滾落懸崖的石頭,墜入萬丈深淵。
藥力化作一道熱流,在體內翻滾奔湧,滋潤著血肉髒腑,困意陣陣襲來,李一禾知道一旦睡去,昏昏沉沉,很長時間見不到師尊,她眼皮耷拉,迷迷糊糊,一句話脫口而出:“神物誕世之日,便是我棄世之時,未來早已注定,是嗎?”
魏十七靜靜注視著她,過了片刻,低聲道:“未來早已注定,你看到了什麽?”
李一禾喃喃道:“我看見你……看見你將登天山靈安城踩在腳下,血光衝天,上七族拜伏在地,身邊卻沒有一個人……我看見夏芊孤獨終老,秦榕死於亂軍中,遍地烽火,妖魔橫行……我看見自己……看見自己……”一滴淚水滾落,劃過臉龐淌入嘴角,她嚐到了苦澀的滋味,心亂如麻。
魏十七伸手按在她肩頭,道:“你看到的幻象隻是可能,即便未來早已注定,亦非不可改變,一切都交給我,你無須擔心。”
李一禾“嗯”了一聲,得他片言許諾,隨即放下心來,陷入沉眠之中,天昏地暗,黑甜無夢。
魏十七並非隨口安慰,他開始考慮種種可能,如無意外,李一禾看到的幻象將成為現實,彌羅鎮神璽出世,鼎爐無從保全,身死道消,魂飛魄散,是她命中注定的結局,除非將鎮道之寶凍結在眼下,一刻延長至永久,方可留住李一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他並不打算二選一,鎮道之寶固然不可左右,但一則彌羅鎮神璽遠離三界,二來隻是一道未來之影,並非無法可想。
他起身離開靜室,踏出洞府,來到“巨人眼”之外,透過藤蘿的縫隙,深深凝望“大裂穀”,雲霧翻滾,忽聚忽散,風聲嘹亮,恍若天籟之音。
借助“虎兕出柙刀”,他凝煉出一道“法則之線”,隨著第二、第三枚“血氣種子”漸次煉化,“法則之線”生出變化,血氣神域已初具雛形,但要從鎮道之寶下搶回李一禾,還遠遠不夠,他需要吞噬海量資糧以壯大血氣。鬼靈域有什麽能供他繼續修持?他心中隱隱有了答案。
魏十七喚來虢粒,問她此界鬼物修持所需資糧從何而來,虢粒不疑有他,詳加解說。據虢族口口相傳,元初之時虛空本無一物,清靈與幽冥二氣應運而生,開辟靈域,衍生下界,萬物由此而生,生民陸續興起。彼時無有上族下族之分,生民感應天地玄機,踏上修持之路,自號為“靈”,經億萬載演化,分為二支,吐納清靈之氣為“聖靈”,吐納幽冥之氣為“鬼靈”。道不同不相為謀,聖靈鬼靈二脈終於爆發一場激戰,綿延不絕,持續數千年,聖靈一脈被徹底打滅,剩下鬼靈一脈厘定尊卑,上七族由此而生,此界亦被定為“鬼靈域”,或稱“靈域”。
鬼靈修持以幽冥之氣為資糧,隨著諸族繁衍壯大,幽冥之氣漸次稀薄,清靈之氣一日盛於一日,不利鬼靈修持,故此上七族一十三位大能聯手,打通數處天地重關,將清靈之氣驅逐下界,以此解得燃眉之急,又得數萬載安寧。時至今日,虛空中幽冥之氣所剩寥寥,隻堪下層鬼物修煉,上七族被迫四處尋找資糧,“幽冥井”便是其中之一。
魏十七若有所思,一切都說得通了,打通天地重關,驅逐清靈之氣,在“鬼靈”是掃除惡氣,下界卻從中獲益,“妖界”妖修人修的興起,軒轅派一脈的由來,或許與此密不可分。不過清靈之氣也罷,幽冥之氣也罷,對他毫無用處,雖說“太山不拒細壤,江海不擇細流”,畢竟太過稀薄,隻有虢暴虎這等道行深厚的長老,拿來吃了才算大補,不過虢族才一十九位長老,整個上七族加起來也不足二百……費時費力,觸犯眾怒,還是算了吧!
魏十七沉思片刻,回轉“巨人眼”,信步來到洞府深處,仔細打量虢晝所說的“幽冥井”。雖說是“井”,卻沒有井欄轆轤吊繩,隻是山崖上一個數尺寬的裂口,黑黝黝深不見底,渾濁的氣息撲麵而來,夾雜著土腥味,感應不到分毫幽冥之力的氣機。虢族長老俱是修持幽冥之力的大行家,百年前采擷一空當非虛言,不過魏十七好奇的是,這幽冥之力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他喚來軒轅青,命其搖動“幽冥鍾”,將第七層有一小鬼“守夜”喚出,入“幽冥井”去探上一探。守夜鬼小巧機敏,擅長隱匿潛行,得軒轅青關照,探頭探腦看了數眼,一溜煙滑入“幽冥井”中,轉瞬消失了蹤影。
過得一炷香工夫,守夜鬼如幽靈般冒出頭來,毫發無損跳到主人身旁,手舞足蹈咿咿呀呀比劃了一通,軒轅青沉吟片刻,向魏十七一一轉述,並插入自己的判斷。那是一口枯井,百來丈深,斜斜伸入山崖底部,忽大忽小極不規則,當非人力開鑿,井底為亂石填塞,汙穢不堪,守夜鬼一一嗅過,確認有數百年光景,四下裏密不透風,沒有幽冥之力的氣息。
魏十七看了他一眼,軒轅青緩緩點了下頭,虢晝說百年前才將幽冥之力采擷一空,守夜鬼說井底填塞的亂石是數百年前所為,其中不無蹊蹺。軒轅青將守夜鬼收回“幽冥鍾”,慎重道:“這‘幽冥井’中另有玄機,須得下去仔細推敲。”
魏十七頷首道:“擇日不如撞日,你且守在這裏,待吾下去一探。”
軒轅青微感意外,他本打算主動請纓入“幽冥井”,卻不想魏十七如此看重,“幽冥井”落入虢族之手不知多久,守夜鬼雖然機敏,終究道行淺薄,難免有失,他待要婉言勸阻,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隻是頷首應允。
藥力化作一道熱流,在體內翻滾奔湧,滋潤著血肉髒腑,困意陣陣襲來,李一禾知道一旦睡去,昏昏沉沉,很長時間見不到師尊,她眼皮耷拉,迷迷糊糊,一句話脫口而出:“神物誕世之日,便是我棄世之時,未來早已注定,是嗎?”
魏十七靜靜注視著她,過了片刻,低聲道:“未來早已注定,你看到了什麽?”
李一禾喃喃道:“我看見你……看見你將登天山靈安城踩在腳下,血光衝天,上七族拜伏在地,身邊卻沒有一個人……我看見夏芊孤獨終老,秦榕死於亂軍中,遍地烽火,妖魔橫行……我看見自己……看見自己……”一滴淚水滾落,劃過臉龐淌入嘴角,她嚐到了苦澀的滋味,心亂如麻。
魏十七伸手按在她肩頭,道:“你看到的幻象隻是可能,即便未來早已注定,亦非不可改變,一切都交給我,你無須擔心。”
李一禾“嗯”了一聲,得他片言許諾,隨即放下心來,陷入沉眠之中,天昏地暗,黑甜無夢。
魏十七並非隨口安慰,他開始考慮種種可能,如無意外,李一禾看到的幻象將成為現實,彌羅鎮神璽出世,鼎爐無從保全,身死道消,魂飛魄散,是她命中注定的結局,除非將鎮道之寶凍結在眼下,一刻延長至永久,方可留住李一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他並不打算二選一,鎮道之寶固然不可左右,但一則彌羅鎮神璽遠離三界,二來隻是一道未來之影,並非無法可想。
他起身離開靜室,踏出洞府,來到“巨人眼”之外,透過藤蘿的縫隙,深深凝望“大裂穀”,雲霧翻滾,忽聚忽散,風聲嘹亮,恍若天籟之音。
借助“虎兕出柙刀”,他凝煉出一道“法則之線”,隨著第二、第三枚“血氣種子”漸次煉化,“法則之線”生出變化,血氣神域已初具雛形,但要從鎮道之寶下搶回李一禾,還遠遠不夠,他需要吞噬海量資糧以壯大血氣。鬼靈域有什麽能供他繼續修持?他心中隱隱有了答案。
魏十七喚來虢粒,問她此界鬼物修持所需資糧從何而來,虢粒不疑有他,詳加解說。據虢族口口相傳,元初之時虛空本無一物,清靈與幽冥二氣應運而生,開辟靈域,衍生下界,萬物由此而生,生民陸續興起。彼時無有上族下族之分,生民感應天地玄機,踏上修持之路,自號為“靈”,經億萬載演化,分為二支,吐納清靈之氣為“聖靈”,吐納幽冥之氣為“鬼靈”。道不同不相為謀,聖靈鬼靈二脈終於爆發一場激戰,綿延不絕,持續數千年,聖靈一脈被徹底打滅,剩下鬼靈一脈厘定尊卑,上七族由此而生,此界亦被定為“鬼靈域”,或稱“靈域”。
鬼靈修持以幽冥之氣為資糧,隨著諸族繁衍壯大,幽冥之氣漸次稀薄,清靈之氣一日盛於一日,不利鬼靈修持,故此上七族一十三位大能聯手,打通數處天地重關,將清靈之氣驅逐下界,以此解得燃眉之急,又得數萬載安寧。時至今日,虛空中幽冥之氣所剩寥寥,隻堪下層鬼物修煉,上七族被迫四處尋找資糧,“幽冥井”便是其中之一。
魏十七若有所思,一切都說得通了,打通天地重關,驅逐清靈之氣,在“鬼靈”是掃除惡氣,下界卻從中獲益,“妖界”妖修人修的興起,軒轅派一脈的由來,或許與此密不可分。不過清靈之氣也罷,幽冥之氣也罷,對他毫無用處,雖說“太山不拒細壤,江海不擇細流”,畢竟太過稀薄,隻有虢暴虎這等道行深厚的長老,拿來吃了才算大補,不過虢族才一十九位長老,整個上七族加起來也不足二百……費時費力,觸犯眾怒,還是算了吧!
魏十七沉思片刻,回轉“巨人眼”,信步來到洞府深處,仔細打量虢晝所說的“幽冥井”。雖說是“井”,卻沒有井欄轆轤吊繩,隻是山崖上一個數尺寬的裂口,黑黝黝深不見底,渾濁的氣息撲麵而來,夾雜著土腥味,感應不到分毫幽冥之力的氣機。虢族長老俱是修持幽冥之力的大行家,百年前采擷一空當非虛言,不過魏十七好奇的是,這幽冥之力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他喚來軒轅青,命其搖動“幽冥鍾”,將第七層有一小鬼“守夜”喚出,入“幽冥井”去探上一探。守夜鬼小巧機敏,擅長隱匿潛行,得軒轅青關照,探頭探腦看了數眼,一溜煙滑入“幽冥井”中,轉瞬消失了蹤影。
過得一炷香工夫,守夜鬼如幽靈般冒出頭來,毫發無損跳到主人身旁,手舞足蹈咿咿呀呀比劃了一通,軒轅青沉吟片刻,向魏十七一一轉述,並插入自己的判斷。那是一口枯井,百來丈深,斜斜伸入山崖底部,忽大忽小極不規則,當非人力開鑿,井底為亂石填塞,汙穢不堪,守夜鬼一一嗅過,確認有數百年光景,四下裏密不透風,沒有幽冥之力的氣息。
魏十七看了他一眼,軒轅青緩緩點了下頭,虢晝說百年前才將幽冥之力采擷一空,守夜鬼說井底填塞的亂石是數百年前所為,其中不無蹊蹺。軒轅青將守夜鬼收回“幽冥鍾”,慎重道:“這‘幽冥井’中另有玄機,須得下去仔細推敲。”
魏十七頷首道:“擇日不如撞日,你且守在這裏,待吾下去一探。”
軒轅青微感意外,他本打算主動請纓入“幽冥井”,卻不想魏十七如此看重,“幽冥井”落入虢族之手不知多久,守夜鬼雖然機敏,終究道行淺薄,難免有失,他待要婉言勸阻,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隻是頷首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