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鎏金綠度母像
狄仁傑斷案之鎏金綠度母像 作者:夜湖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傍晚,內堂中,狄仁傑與來客分主賓坐定,李元芳陪於下首。訪客正是左衛大將軍楊矩,楊將軍解下佩劍放於茶幾上,呷了一口茶,手邊的包袱內似是一方木匣,也不知裝了何物。麵上略有幾分風塵仆仆,一對蠶眉之下卻是雙目如星,自有一股英氣顯現出來。看得狄仁傑暗自點頭。
“楊將軍此行護送公主入吐番,由長安經隴南、西寧,過日月山至柏海,千裏迢迢,安然公主護送抵達邏些城,一路辛苦了。”
“不瞞刺吏大人,此次送公主抵吐蕃後,本應立即回京複命,但途中卻遇一事,橫生了不少枝節,想來似有許多蹊蹺之處,但楊某是行伍出身的粗人,於推敲分析之事上卻是不能,久聞狄大人盛名,所以繞道而來向大人請教。”楊矩抱拳一禮,便直言來意。
“哦?”狄仁傑道:“將軍過譽了,不知是何事?”
楊矩打開手邊包袱,取出一紅木匣來遞於狄春,說道:“大人看看,可識得此物?”
狄春將木匣置於幾上,打開看時,見一金色小佛像,高約一尺,佛像的麵容衣飾卻不像是中原一帶的模樣。狄仁傑雙手仔細地將佛像取出,細看時隻見造像頭戴多瓣式花冠,高寶髻頂髻珠;麵相方圓,高鼻薄唇,纖眉細藏書網目,眼瞼微開,作下視狀;大耳掛鐺,垂承至肩;短頸寬肩,豐胸收腰,臂長手秀,剛柔相兼;上身天衣帔帛,下身飄柔長裙;臂釧、腳鐲、瓔珞與花冠、耳鐺上各飾有珊瑚、鬆石、瑪瑙等寶;。半跏趺坐於蓮座上,一手於膝一手當胸,兩手均敷出蓮花上緣至雙肩;左腿盤坐,右足下垂踩於蓮花之上。
“此像表情端莊,形象秀麗,整體造像十分精美,從質地上看應為鎏金銅質,如此精致之物,恐非民間尋常百姓所有吧。”狄仁傑輕輕一捋胡須,看向楊矩,又轉向李元芳道:“元芳,你可見過這樣的佛像?”
“末將從未見過這般造型的佛像,不過剛才楊將軍既說與他此次吐蕃之行有關,聽聞吐蕃盛行佛教,想是來自西域?”
“你說得不錯,此為綠度母佛像,於吐蕃、尼泊爾等地廣為流傳。相傳觀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已普救了無數眾生,可是有一天,菩薩用她的慧眼觀察六道,發現受苦的眾生並未減少,頓生憂悲,雙眼流出眼淚,眼淚變成了蓮花,蓮花又變成了綠度母,接著又變出了二十一尊度母。二十一位度母有六種不同的身體顏色,即白、紅、藍、黃、綠、黑等六色,是綠度母的不同事業所化現九九藏書網的佛母,綠度母則是二十一度母所有功德的總攝聚集。”狄仁傑站起身來,指向佛像:“你們來看,綠度母不同於其他佛母,她左腿單盤,右腿向下舒展,腳步踏在一朵蓮花上,意味著隨時應機去救度眾生,右手置於右膝上,掌心向外,是與願印且持蓮花,是將蓮花施與天下的意願,故此綠度母亦為密乘中最慈悲美麗的菩薩。”
楊矩也點頭道:“此佛像正是我由吐蕃返京途中所得。事情得從十多天前說起。”
當日我率隊返京,夜宿於湟源縣城,有一男子求見,說是當年跟隨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親隨,此人約五十上下年紀,著我朝百姓粗布衣衫,然膚色粗黑,雙頰泛紅,確像是久居吐蕃高原之人。他自稱是公主乳母之子,要密呈一物於我。當下,我摒退左右,他便取出這尊綠度母像來,說此像本是貞觀年間,太宗欽命打造、隨公主入吐蕃的諸多佛像之一,塑成吐蕃密教中尊崇的綠度母造像,也是祈盼公主和親能為我朝和吐蕃萬民帶來吉祥美好之意。故數十年來,公主日日禮佛祈福,一直親侍不離。公主仙去之前,喚乳母之子到跟前,囑咐他道:“我自嫁入吐蕃,闊別長安已三十餘年,此生回中原已是無望,隻這尊度母佛像,本是從故土帶來,日後若有機緣得見我天朝來使,你便請他帶回長安罷。”可惜此後數年,公主多年苦心維係的吐蕃與大唐之間關係不複和睦,大小戰事紛起,終不得見大唐遣使。期間因那公主乳母再三叮囑兒子,佛像是極為要緊之物,關係大唐之國運,且佛像之事萬不可說與他人知曉,也不可現於外人之前,並要兒子立誓不論曆經萬苦,也務須完成公主遺願。時值此次我奉皇命送宣城公主下嫁,那乳母之子終得機會一路尋來,把佛像交到我手上。
狄仁傑連連輕歎,有感於公主思念故土之情,“原來佛像是如此來曆。”
楊矩接道:“可後來幾天內所發生之事,甚為奇怪,又似與此佛像有關。”
我收下佛像後,對那乳母之子鄭重允諾,必定將度母像帶回長安,他說公主遺命已達,就此拜別不提。誰知當天夜裏,驛館中便失盜了,此行帶回了不少吐蕃王公回贈我朝的禮品,其中不乏金玉珠寶,獸羊皮毛等珍貴之物,失竊的正是存放禮品的房間,守衛之士被人所殺,禮品被賊人在屋內翻得一片狼藉,可怖的是院內其他將士竟無一人察覺。次日查對帳冊,我心中又驚又疑,盜賊似是對滿屋貴藏書網重之物毫不放在眼中,查對之下,禮品一件未少。自回程以來,路途中多是荒無人煙之地,若說是土匪流盜之類,一來不敢盜取朝庭貢禮,二來也必不會選擇在縣城作案,選在此時,又不為盜取禮物而來,莫不是另有所圖?但昨日未能得手,恐怕還會再來。
想到前日的度母佛像,並未與諸多禮品放入一處,我便於無人處,另取一匣,匣內選了一尊玉佛放好,包裹起來。故意當著一眾將士,吩咐將此匣放至某處,並囑嚴加看守,不得有誤。度母佛像則由我親自收在身邊,收拾停當後,命眾人即刻起程,加速趕路回京。
說到此處,楊矩不由苦笑,“說來慚愧,雖料到賊人必會再來偷盜,一路之上加倍小心,可木匣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偷走了,這次更是沒有驚動一人,木匣就像是平空消失了一般,值守的兵士倒無傷亡,卻連何時被盜也不得知,我訓斥了守衛兵士,心知那盜賊的能耐非常人能比,也隻得作罷。”
“所幸賊人盜走之匣並非度母佛像,想來是前番故布疑陣暫時騙過了,但想第一次來盜之時對滿屋寶物棄之不取,必是約略知道所要偷盜之物的形貌,恐不用多時就會發現我偷梁換柱之計了,又不知對方何以非要到手那度母佛像,所以我一路匆匆趕赴寧州,還望大人見諒相助。”
“如此說來,那盜竊之人似是專為度母佛像而來,”狄仁傑頜首道,李元芳也不由得看向幾上那鎏金佛像,燈光之下,寶相莊嚴,珠光流溢,然也隻是一尊佛像,盜賊為何舍眾多寶物而獨取之?狄仁傑微一沉吟間,問道:“楊將軍,當日那公主乳母之子交佛像與你時,可有提到什麽特別之處?”
“當日並未說及特別之事,不過這幾日來,我也一直思量個中緣故,今日大人提起,倒想起一事來。”
“哦?”
“那乳母之子呈上度母佛像時,似曾提到佛像關係我朝國運。當時我隻以為是公主一心思念中原故土,為我朝昌盛、萬民福祉祈福之願,難道另有隱情?”楊矩遍憶當日情景,卻再無可疑之處。
狄仁傑捧過佛像,皺眉仔細端祥了一遍,也未見異常。
“今日天色已晚,不如將此佛像留於大人府中,”說話間,楊矩看一時也難解這度母佛像之事,隻得起身告辭,“楊某與部眾今夜便下在城中驛館,明日再來大人府上相敘。”
狄仁傑忙起身相送,原想請他將佛像帶回,又一轉念,如是推托倒顯自己不肯相助了,便不提此事,口中隻道明日自應到驛館拜訪將軍。</p></div>
<tr>
“楊將軍此行護送公主入吐番,由長安經隴南、西寧,過日月山至柏海,千裏迢迢,安然公主護送抵達邏些城,一路辛苦了。”
“不瞞刺吏大人,此次送公主抵吐蕃後,本應立即回京複命,但途中卻遇一事,橫生了不少枝節,想來似有許多蹊蹺之處,但楊某是行伍出身的粗人,於推敲分析之事上卻是不能,久聞狄大人盛名,所以繞道而來向大人請教。”楊矩抱拳一禮,便直言來意。
“哦?”狄仁傑道:“將軍過譽了,不知是何事?”
楊矩打開手邊包袱,取出一紅木匣來遞於狄春,說道:“大人看看,可識得此物?”
狄春將木匣置於幾上,打開看時,見一金色小佛像,高約一尺,佛像的麵容衣飾卻不像是中原一帶的模樣。狄仁傑雙手仔細地將佛像取出,細看時隻見造像頭戴多瓣式花冠,高寶髻頂髻珠;麵相方圓,高鼻薄唇,纖眉細藏書網目,眼瞼微開,作下視狀;大耳掛鐺,垂承至肩;短頸寬肩,豐胸收腰,臂長手秀,剛柔相兼;上身天衣帔帛,下身飄柔長裙;臂釧、腳鐲、瓔珞與花冠、耳鐺上各飾有珊瑚、鬆石、瑪瑙等寶;。半跏趺坐於蓮座上,一手於膝一手當胸,兩手均敷出蓮花上緣至雙肩;左腿盤坐,右足下垂踩於蓮花之上。
“此像表情端莊,形象秀麗,整體造像十分精美,從質地上看應為鎏金銅質,如此精致之物,恐非民間尋常百姓所有吧。”狄仁傑輕輕一捋胡須,看向楊矩,又轉向李元芳道:“元芳,你可見過這樣的佛像?”
“末將從未見過這般造型的佛像,不過剛才楊將軍既說與他此次吐蕃之行有關,聽聞吐蕃盛行佛教,想是來自西域?”
“你說得不錯,此為綠度母佛像,於吐蕃、尼泊爾等地廣為流傳。相傳觀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已普救了無數眾生,可是有一天,菩薩用她的慧眼觀察六道,發現受苦的眾生並未減少,頓生憂悲,雙眼流出眼淚,眼淚變成了蓮花,蓮花又變成了綠度母,接著又變出了二十一尊度母。二十一位度母有六種不同的身體顏色,即白、紅、藍、黃、綠、黑等六色,是綠度母的不同事業所化現九九藏書網的佛母,綠度母則是二十一度母所有功德的總攝聚集。”狄仁傑站起身來,指向佛像:“你們來看,綠度母不同於其他佛母,她左腿單盤,右腿向下舒展,腳步踏在一朵蓮花上,意味著隨時應機去救度眾生,右手置於右膝上,掌心向外,是與願印且持蓮花,是將蓮花施與天下的意願,故此綠度母亦為密乘中最慈悲美麗的菩薩。”
楊矩也點頭道:“此佛像正是我由吐蕃返京途中所得。事情得從十多天前說起。”
當日我率隊返京,夜宿於湟源縣城,有一男子求見,說是當年跟隨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親隨,此人約五十上下年紀,著我朝百姓粗布衣衫,然膚色粗黑,雙頰泛紅,確像是久居吐蕃高原之人。他自稱是公主乳母之子,要密呈一物於我。當下,我摒退左右,他便取出這尊綠度母像來,說此像本是貞觀年間,太宗欽命打造、隨公主入吐蕃的諸多佛像之一,塑成吐蕃密教中尊崇的綠度母造像,也是祈盼公主和親能為我朝和吐蕃萬民帶來吉祥美好之意。故數十年來,公主日日禮佛祈福,一直親侍不離。公主仙去之前,喚乳母之子到跟前,囑咐他道:“我自嫁入吐蕃,闊別長安已三十餘年,此生回中原已是無望,隻這尊度母佛像,本是從故土帶來,日後若有機緣得見我天朝來使,你便請他帶回長安罷。”可惜此後數年,公主多年苦心維係的吐蕃與大唐之間關係不複和睦,大小戰事紛起,終不得見大唐遣使。期間因那公主乳母再三叮囑兒子,佛像是極為要緊之物,關係大唐之國運,且佛像之事萬不可說與他人知曉,也不可現於外人之前,並要兒子立誓不論曆經萬苦,也務須完成公主遺願。時值此次我奉皇命送宣城公主下嫁,那乳母之子終得機會一路尋來,把佛像交到我手上。
狄仁傑連連輕歎,有感於公主思念故土之情,“原來佛像是如此來曆。”
楊矩接道:“可後來幾天內所發生之事,甚為奇怪,又似與此佛像有關。”
我收下佛像後,對那乳母之子鄭重允諾,必定將度母像帶回長安,他說公主遺命已達,就此拜別不提。誰知當天夜裏,驛館中便失盜了,此行帶回了不少吐蕃王公回贈我朝的禮品,其中不乏金玉珠寶,獸羊皮毛等珍貴之物,失竊的正是存放禮品的房間,守衛之士被人所殺,禮品被賊人在屋內翻得一片狼藉,可怖的是院內其他將士竟無一人察覺。次日查對帳冊,我心中又驚又疑,盜賊似是對滿屋貴藏書網重之物毫不放在眼中,查對之下,禮品一件未少。自回程以來,路途中多是荒無人煙之地,若說是土匪流盜之類,一來不敢盜取朝庭貢禮,二來也必不會選擇在縣城作案,選在此時,又不為盜取禮物而來,莫不是另有所圖?但昨日未能得手,恐怕還會再來。
想到前日的度母佛像,並未與諸多禮品放入一處,我便於無人處,另取一匣,匣內選了一尊玉佛放好,包裹起來。故意當著一眾將士,吩咐將此匣放至某處,並囑嚴加看守,不得有誤。度母佛像則由我親自收在身邊,收拾停當後,命眾人即刻起程,加速趕路回京。
說到此處,楊矩不由苦笑,“說來慚愧,雖料到賊人必會再來偷盜,一路之上加倍小心,可木匣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偷走了,這次更是沒有驚動一人,木匣就像是平空消失了一般,值守的兵士倒無傷亡,卻連何時被盜也不得知,我訓斥了守衛兵士,心知那盜賊的能耐非常人能比,也隻得作罷。”
“所幸賊人盜走之匣並非度母佛像,想來是前番故布疑陣暫時騙過了,但想第一次來盜之時對滿屋寶物棄之不取,必是約略知道所要偷盜之物的形貌,恐不用多時就會發現我偷梁換柱之計了,又不知對方何以非要到手那度母佛像,所以我一路匆匆趕赴寧州,還望大人見諒相助。”
“如此說來,那盜竊之人似是專為度母佛像而來,”狄仁傑頜首道,李元芳也不由得看向幾上那鎏金佛像,燈光之下,寶相莊嚴,珠光流溢,然也隻是一尊佛像,盜賊為何舍眾多寶物而獨取之?狄仁傑微一沉吟間,問道:“楊將軍,當日那公主乳母之子交佛像與你時,可有提到什麽特別之處?”
“當日並未說及特別之事,不過這幾日來,我也一直思量個中緣故,今日大人提起,倒想起一事來。”
“哦?”
“那乳母之子呈上度母佛像時,似曾提到佛像關係我朝國運。當時我隻以為是公主一心思念中原故土,為我朝昌盛、萬民福祉祈福之願,難道另有隱情?”楊矩遍憶當日情景,卻再無可疑之處。
狄仁傑捧過佛像,皺眉仔細端祥了一遍,也未見異常。
“今日天色已晚,不如將此佛像留於大人府中,”說話間,楊矩看一時也難解這度母佛像之事,隻得起身告辭,“楊某與部眾今夜便下在城中驛館,明日再來大人府上相敘。”
狄仁傑忙起身相送,原想請他將佛像帶回,又一轉念,如是推托倒顯自己不肯相助了,便不提此事,口中隻道明日自應到驛館拜訪將軍。</p></div>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