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說,李立國這一行為讓他殘忍暴虐的形象極大的改變,善待自己人的君主才是合格的君主!
至於對平民殘酷這一點,在這個時代裏,那實在是太正常了,上層的貴族們對待平民的態度就是看下等人的眼光,在貴族眼裏平民就是一群天生勞作到死供養他們的泥腿子!
隻不過李立國的做法更加的明目張膽和不計後果罷了。
斯巴達王國的全權特使是一名斯巴達所剩不多的嫡係老兵,他被李立國授予了所有的談判權利和談判底線!
特使帶過去的和平條件很簡單:
1、承認斯巴達王國領土和國家的合法性,並賠償戰爭賠款!
2、割讓麥西亞地區、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
3、達成戰略同盟,共同抵製匈奴人的入侵!
嗯,這3條都是單方麵的東羅馬帝國付出,還有其他一些細節上的,雙方還算平等的條件。
然而,其他方麵都好商量,就這個割讓領土東羅馬帝國實在是難以接受!
這一次割讓可是讓東羅馬帝國自己承認的,也就是說割完了倆國也就結束了戰爭關係,這無疑增加了今後重新奪回的難度……
再就是,割讓領土和李立國率兵打下來不一樣,如果是戰爭狀態,東羅馬帝國可以發動民眾撤離那片地區,甚至可以狠心來一個焦土政策,這要是按照條約來的話,可就不能這麽幹了……
當然,李立國也不是沒得商量,其實李立國最想要的是多年沒有經曆戰亂的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這倆處地方民風比較好控製,還十分富庶!
最重要的,倆地的文化和斯巴達王國十分接近,畢竟斯巴達文明就是脫胎於希臘文明的……
這一點更利於斯巴達王國對這倆處地方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統治!
最後,在李立國的大軍威逼之下,雙方都各自退了一步,東羅馬帝國同意割讓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但是麥西亞地區沒有割讓!
當然,作為代價,他們額外支付了一筆錢糧和武器賠償給斯巴達王國!
沒有了麥西亞地區的鏈接,海軍約等於零的斯巴達王國,相當於倆處領土處於分離狀態!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元老們想的是,等過幾年他們重新組建起大軍後,斯巴達王國必然會由於倆處飛地的管理變得虛弱,到了那時,就是重啟戰端的時機!
東羅馬帝國的貴族們並不擔心,李立國會再次不計後果的組建大軍,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地區文明程度很高,並且非常親善於羅馬帝國,奴隸的數量也不多,李立國很難從這倆地短時間內招募出一隻敵視東羅馬帝國的大軍!
當然,東羅馬帝國還加了一道保險,所有賠償的物資都是分批輸入的,數個月交付一次,不會讓李立國像是劫掠羅馬城那樣,驟然變富!
對於這些,李立國完全無所謂,因為他已經有了更好的劫掠對象!
斯巴達王國一邊派出少量的軍隊進入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接管自己的地盤,和羅馬官員完成交接,一邊將1到5軍團重新編組,不再設置單獨的弓箭手軍團,而是每個軍團都配置弓箭手部隊,編組成冷兵器時代的常規軍團!
在斯巴達王國穩住了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的統治權後,李立國的主力5個軍團並沒有移動過去,而是對東西哥特人所在的裏西亞地區和伊利裏亞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搶掠和屠殺!
李立國向外界宣揚,哥特人在戰爭時期不服管教,襲擊斯巴達王國英勇的士兵,他要用所有哥特人的鮮血來償還!
還處於部落時代的哥特人自然不會束手待斃,和斯巴達王國的正規軍不斷發生衝突戰爭!
然而,一盤散沙的哥特人如何能打得過曆經戰火的斯巴達10萬大軍?
10萬大軍在羅馬時代,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這10萬人可不是各民族軍隊捏合起來的雜牌軍,而是有著統一建製,統一武備,忠誠於一個人的高度集權化的軍隊!
李立國用了半年的時間對倆地的哥特人進行了大規模的鏟除活動,投降的哥特人男性充作奴隸,女性充作軍妓,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這一次,李立國對奴隸的要求高一些,一直控製著哥特奴隸的數量,大量的哥特人其實還是被屠殺的!
最終,倆地的哥特人實在是無法忍受這種日子了,打不過咋辦?
遷徙吧……
東西倆隻哥特人在戰火中重新凝聚到一起,難兄難弟一般的被斯巴達軍隊驅逐到了處於戰亂的高盧地區!
在李立國忙著搶劫和殺人時,東羅馬帝國自然是非常開心的在一旁看著,並且忙著恢複實力,匈奴人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匈奴人並不覺得哥特人能給斯巴達軍隊製造多少麻煩,自然也就沒有趁火打劫的意圖……
在搶掠哥特人時,李立國也沒有忘記發動奴隸群眾和加重意大利半島羅馬人的稅賦,積攢財富打造兵器鎧甲!
但李立國對待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的方式卻恰恰相反!
他在馬其頓和希臘半島一改以往暴君的形象,絲毫不去影響當地平民的生活,隻是在倆地進行了一係列的地方守備部隊的招募,並且進行軍事訓練,美其名曰保護倆地的安全……
李立國搶掠的財富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這隻規模越來越大的地方守備部隊中!
甚至那同源同宗的斯巴達城邦,在地方守備部隊裏獲得了不少軍官位置,分享到了極大的權利蛋糕!
在李立國的特意照料下,斯巴達城邦完全投入到了斯巴達王國的懷抱,出門在外都以身為斯巴達人感到自豪!
就這樣,在哥特人流離失所,羅馬人生活困苦的情景下,希臘人幸福並快樂的生活著!
這些都是拜李立國所賜!
當李立國宣稱將斯巴達王國首都定在斯巴達城邦時,整個希臘半島都沸騰了!
李立國算是初步獲得了希臘人的認可!(未完待續。)
至於對平民殘酷這一點,在這個時代裏,那實在是太正常了,上層的貴族們對待平民的態度就是看下等人的眼光,在貴族眼裏平民就是一群天生勞作到死供養他們的泥腿子!
隻不過李立國的做法更加的明目張膽和不計後果罷了。
斯巴達王國的全權特使是一名斯巴達所剩不多的嫡係老兵,他被李立國授予了所有的談判權利和談判底線!
特使帶過去的和平條件很簡單:
1、承認斯巴達王國領土和國家的合法性,並賠償戰爭賠款!
2、割讓麥西亞地區、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
3、達成戰略同盟,共同抵製匈奴人的入侵!
嗯,這3條都是單方麵的東羅馬帝國付出,還有其他一些細節上的,雙方還算平等的條件。
然而,其他方麵都好商量,就這個割讓領土東羅馬帝國實在是難以接受!
這一次割讓可是讓東羅馬帝國自己承認的,也就是說割完了倆國也就結束了戰爭關係,這無疑增加了今後重新奪回的難度……
再就是,割讓領土和李立國率兵打下來不一樣,如果是戰爭狀態,東羅馬帝國可以發動民眾撤離那片地區,甚至可以狠心來一個焦土政策,這要是按照條約來的話,可就不能這麽幹了……
當然,李立國也不是沒得商量,其實李立國最想要的是多年沒有經曆戰亂的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這倆處地方民風比較好控製,還十分富庶!
最重要的,倆地的文化和斯巴達王國十分接近,畢竟斯巴達文明就是脫胎於希臘文明的……
這一點更利於斯巴達王國對這倆處地方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統治!
最後,在李立國的大軍威逼之下,雙方都各自退了一步,東羅馬帝國同意割讓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但是麥西亞地區沒有割讓!
當然,作為代價,他們額外支付了一筆錢糧和武器賠償給斯巴達王國!
沒有了麥西亞地區的鏈接,海軍約等於零的斯巴達王國,相當於倆處領土處於分離狀態!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元老們想的是,等過幾年他們重新組建起大軍後,斯巴達王國必然會由於倆處飛地的管理變得虛弱,到了那時,就是重啟戰端的時機!
東羅馬帝國的貴族們並不擔心,李立國會再次不計後果的組建大軍,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地區文明程度很高,並且非常親善於羅馬帝國,奴隸的數量也不多,李立國很難從這倆地短時間內招募出一隻敵視東羅馬帝國的大軍!
當然,東羅馬帝國還加了一道保險,所有賠償的物資都是分批輸入的,數個月交付一次,不會讓李立國像是劫掠羅馬城那樣,驟然變富!
對於這些,李立國完全無所謂,因為他已經有了更好的劫掠對象!
斯巴達王國一邊派出少量的軍隊進入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接管自己的地盤,和羅馬官員完成交接,一邊將1到5軍團重新編組,不再設置單獨的弓箭手軍團,而是每個軍團都配置弓箭手部隊,編組成冷兵器時代的常規軍團!
在斯巴達王國穩住了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的統治權後,李立國的主力5個軍團並沒有移動過去,而是對東西哥特人所在的裏西亞地區和伊利裏亞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搶掠和屠殺!
李立國向外界宣揚,哥特人在戰爭時期不服管教,襲擊斯巴達王國英勇的士兵,他要用所有哥特人的鮮血來償還!
還處於部落時代的哥特人自然不會束手待斃,和斯巴達王國的正規軍不斷發生衝突戰爭!
然而,一盤散沙的哥特人如何能打得過曆經戰火的斯巴達10萬大軍?
10萬大軍在羅馬時代,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這10萬人可不是各民族軍隊捏合起來的雜牌軍,而是有著統一建製,統一武備,忠誠於一個人的高度集權化的軍隊!
李立國用了半年的時間對倆地的哥特人進行了大規模的鏟除活動,投降的哥特人男性充作奴隸,女性充作軍妓,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這一次,李立國對奴隸的要求高一些,一直控製著哥特奴隸的數量,大量的哥特人其實還是被屠殺的!
最終,倆地的哥特人實在是無法忍受這種日子了,打不過咋辦?
遷徙吧……
東西倆隻哥特人在戰火中重新凝聚到一起,難兄難弟一般的被斯巴達軍隊驅逐到了處於戰亂的高盧地區!
在李立國忙著搶劫和殺人時,東羅馬帝國自然是非常開心的在一旁看著,並且忙著恢複實力,匈奴人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匈奴人並不覺得哥特人能給斯巴達軍隊製造多少麻煩,自然也就沒有趁火打劫的意圖……
在搶掠哥特人時,李立國也沒有忘記發動奴隸群眾和加重意大利半島羅馬人的稅賦,積攢財富打造兵器鎧甲!
但李立國對待馬其頓地區和希臘半島的方式卻恰恰相反!
他在馬其頓和希臘半島一改以往暴君的形象,絲毫不去影響當地平民的生活,隻是在倆地進行了一係列的地方守備部隊的招募,並且進行軍事訓練,美其名曰保護倆地的安全……
李立國搶掠的財富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這隻規模越來越大的地方守備部隊中!
甚至那同源同宗的斯巴達城邦,在地方守備部隊裏獲得了不少軍官位置,分享到了極大的權利蛋糕!
在李立國的特意照料下,斯巴達城邦完全投入到了斯巴達王國的懷抱,出門在外都以身為斯巴達人感到自豪!
就這樣,在哥特人流離失所,羅馬人生活困苦的情景下,希臘人幸福並快樂的生活著!
這些都是拜李立國所賜!
當李立國宣稱將斯巴達王國首都定在斯巴達城邦時,整個希臘半島都沸騰了!
李立國算是初步獲得了希臘人的認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