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名下的地盤已經囊括了南烏拉爾、阿斯特拉罕和喀山兩省的大部地區、西西伯利亞和西哈薩克斯坦各地。
李立國占領的地盤,可不像曆史上那樣,被一群泥腿子管理的亂七八糟,甚至隻是盲目的搶掠!
由於李立國對投誠地主和貴族官員等俄羅斯帝國上層人物的寬容政策,所以地方的基本管理製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
運用舊時代的官員雖然增加了倒戈的可能性,但這都是建立在李立國兵敗以後的可能,那些地方政府兵權被李立國徹底剝奪,而且各個城鎮都留有少量的農民二線部隊鎮守,這些泥腿子即使對治理地方一竅不通,但他們隻需要配合那些當地官員即可,泥腿子們的基本立場已經注定,那些舊官員哪怕動再多的手腳,也無法威脅俄羅斯-哥薩克帝國的根基!
剛剛參加起義的農民軍,在初期是很難被腐化的,這一點那些俄羅斯被李立國沿用的舊時代官員,深有感觸!
在李立國壯大的這段時間,葉卡捷琳娜二世也不是沒想過趁其羽翼未豐掐死在繈褓中,但經過俄羅斯帝國對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勢力的調查和了解,在一眾將軍的勸解下,葉卡捷琳娜二世打消了送人頭的急躁。
整整有著3萬騎兵的農民起義軍啊,派過去不到一萬的討伐軍,野戰都夠嗆能打得過!
為此,俄羅斯帝國隻有不斷集結各地的軍隊,儲備後勤物資,聚集起足夠的軍隊,再去找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算賬!
然而,俄羅斯帝國的討伐軍不斷膨脹,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農民起義軍同樣在快速擴充,俄羅斯帝國軍方不得不一再修改出征計劃,調集更多的兵力,並及時獲取農民起義軍的規模!
這個時代,各國情報體係幾乎都是單方麵篩子,防護條件和意識非常差,不是政府沒有這個意識,而是民眾沒有這個意識!
當然,真正的軍事機密肯定是不會泄露的,但大概人數卻很容易被周邊百姓知道,所以說,李立國能很容易知道俄羅斯帝國的討伐軍在幹啥,俄羅斯帝國也很清楚的了解農民起義軍膨脹到了什麽規模!
積攢實力的俄羅斯帝國,僅僅隻是在農民起義軍擴張時,在地方上發生了一些局部戰爭,規模不大,雙方勝負都有,這也是李立國的人馬隻打下了上述地區,而沒有把整個俄羅斯帝國東南部全部占領的原因!
直到1774年3月末!
養精蓄銳的俄羅斯帝國,集結了2.5萬士氣旺盛的討伐軍!
這些軍隊幾乎全部由正規軍組成,彈藥充足,訓練有素,士氣高昂,個個都把效忠沙皇掛在嘴邊,對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殘酷拿俄羅斯俘虜當炮灰的事跡耳熟能詳……
這隻軍隊唯一缺乏的,恐怕隻有大規模會戰的經驗了吧,不過,缺乏大規模會戰經驗,不代表那些士兵沒殺過人!
要知道,除了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這最大最強的一股農民起義軍外,俄羅斯帝國不得人心的統治,在稍顯脆弱後,各地起義烽煙四起,那些討伐軍也不是整天呆在軍營裏訓練,他們在李立國忙著擴充和軍隊正規化的同時,也在四處圍剿那些不成氣候的起義軍,殺的那叫一個人頭滾滾!
當討伐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奧倫堡進發時,時刻注意著俄羅斯帝國動向的李立國自然也得知了消息,包括後勤人員和二線部隊在內的10萬起義大軍,在李立國的指揮下,走出了奧倫堡!
奧倫堡周邊地區早已插滿了俄羅斯-哥薩克帝國的換了底色的雙頭鷹軍旗……
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打出的口號是取代俄羅斯帝國,自然也沿用了雙頭鷹,寓意著他絕不分裂妥協俄羅斯帝國的決心,隻不過換了底色,以示跟腐朽的沙皇軍隊的區別!
李立國之所以打算跟俄羅斯帝國討伐大軍野戰,一方麵是為了顯示俄羅斯-哥薩克帝國不畏懼沙皇軍隊的勇氣,一方麵是為了保護自己已經取得的地盤不被蹂躪!
一往無前的氣勢顯然更受好戰的俄羅斯人喜愛!
李立國利用內線優勢,打算將戰爭選擇在薩馬拉這個伏爾加河不遠的城市!
俄羅斯討伐軍非常自信自己的實力,他們知道,起義軍雖然號稱10萬大軍,但真正配備火器的也就3萬人左右罷了,這3萬人裏,真正具有戰鬥力的也就頂天不到1萬人,而且火炮也沒有己方多!
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唯一的優勢,隻是那3萬騎兵軍團而已,對於騎兵,俄羅斯帝國的將軍們相信,經過了洗腦的討伐軍,絕對能扛得住騎兵衝鋒!
因為這些俄羅斯帝國將軍,並沒有覺得一隻農民起義軍能武裝起來意誌力多強的騎兵部隊!
密切觀察討伐軍動向的李立國,在斥候的偵察下,得知了討伐大軍正在渡過伏爾加河的消息!
俄羅斯帝國討伐軍知道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停留在薩馬拉城附近,就算急行軍趕過來,也不足以打斷俄羅斯討伐軍的渡河行動,即使理論上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騎兵部隊強行軍能趕過來,但是!
先不提強行軍過來的騎兵部隊還有多少戰鬥力,到了那時候,討伐軍至少也渡過了一半的部隊,難道說一半的精銳沙皇正規軍,還打不過3萬疲憊的泥腿子騎兵不成?
而李立國的做法,恰恰就是讓3萬騎兵部隊急行軍衝向俄羅斯討伐軍渡河地點!
俄羅斯帝國的將軍們以為農民起義軍真正的主力是步兵,但李立國清楚,看似龐大的起義軍步兵,根本打不過3萬近衛騎兵!
李立國知道,對麵的俄羅斯討伐軍個個都有著自己嫡係近衛步兵團的戰鬥力,可不是之前被自己擊敗的俄羅斯士兵能比得了的!(未完待續。)
李立國占領的地盤,可不像曆史上那樣,被一群泥腿子管理的亂七八糟,甚至隻是盲目的搶掠!
由於李立國對投誠地主和貴族官員等俄羅斯帝國上層人物的寬容政策,所以地方的基本管理製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
運用舊時代的官員雖然增加了倒戈的可能性,但這都是建立在李立國兵敗以後的可能,那些地方政府兵權被李立國徹底剝奪,而且各個城鎮都留有少量的農民二線部隊鎮守,這些泥腿子即使對治理地方一竅不通,但他們隻需要配合那些當地官員即可,泥腿子們的基本立場已經注定,那些舊官員哪怕動再多的手腳,也無法威脅俄羅斯-哥薩克帝國的根基!
剛剛參加起義的農民軍,在初期是很難被腐化的,這一點那些俄羅斯被李立國沿用的舊時代官員,深有感觸!
在李立國壯大的這段時間,葉卡捷琳娜二世也不是沒想過趁其羽翼未豐掐死在繈褓中,但經過俄羅斯帝國對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勢力的調查和了解,在一眾將軍的勸解下,葉卡捷琳娜二世打消了送人頭的急躁。
整整有著3萬騎兵的農民起義軍啊,派過去不到一萬的討伐軍,野戰都夠嗆能打得過!
為此,俄羅斯帝國隻有不斷集結各地的軍隊,儲備後勤物資,聚集起足夠的軍隊,再去找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算賬!
然而,俄羅斯帝國的討伐軍不斷膨脹,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農民起義軍同樣在快速擴充,俄羅斯帝國軍方不得不一再修改出征計劃,調集更多的兵力,並及時獲取農民起義軍的規模!
這個時代,各國情報體係幾乎都是單方麵篩子,防護條件和意識非常差,不是政府沒有這個意識,而是民眾沒有這個意識!
當然,真正的軍事機密肯定是不會泄露的,但大概人數卻很容易被周邊百姓知道,所以說,李立國能很容易知道俄羅斯帝國的討伐軍在幹啥,俄羅斯帝國也很清楚的了解農民起義軍膨脹到了什麽規模!
積攢實力的俄羅斯帝國,僅僅隻是在農民起義軍擴張時,在地方上發生了一些局部戰爭,規模不大,雙方勝負都有,這也是李立國的人馬隻打下了上述地區,而沒有把整個俄羅斯帝國東南部全部占領的原因!
直到1774年3月末!
養精蓄銳的俄羅斯帝國,集結了2.5萬士氣旺盛的討伐軍!
這些軍隊幾乎全部由正規軍組成,彈藥充足,訓練有素,士氣高昂,個個都把效忠沙皇掛在嘴邊,對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殘酷拿俄羅斯俘虜當炮灰的事跡耳熟能詳……
這隻軍隊唯一缺乏的,恐怕隻有大規模會戰的經驗了吧,不過,缺乏大規模會戰經驗,不代表那些士兵沒殺過人!
要知道,除了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這最大最強的一股農民起義軍外,俄羅斯帝國不得人心的統治,在稍顯脆弱後,各地起義烽煙四起,那些討伐軍也不是整天呆在軍營裏訓練,他們在李立國忙著擴充和軍隊正規化的同時,也在四處圍剿那些不成氣候的起義軍,殺的那叫一個人頭滾滾!
當討伐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奧倫堡進發時,時刻注意著俄羅斯帝國動向的李立國自然也得知了消息,包括後勤人員和二線部隊在內的10萬起義大軍,在李立國的指揮下,走出了奧倫堡!
奧倫堡周邊地區早已插滿了俄羅斯-哥薩克帝國的換了底色的雙頭鷹軍旗……
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打出的口號是取代俄羅斯帝國,自然也沿用了雙頭鷹,寓意著他絕不分裂妥協俄羅斯帝國的決心,隻不過換了底色,以示跟腐朽的沙皇軍隊的區別!
李立國之所以打算跟俄羅斯帝國討伐大軍野戰,一方麵是為了顯示俄羅斯-哥薩克帝國不畏懼沙皇軍隊的勇氣,一方麵是為了保護自己已經取得的地盤不被蹂躪!
一往無前的氣勢顯然更受好戰的俄羅斯人喜愛!
李立國利用內線優勢,打算將戰爭選擇在薩馬拉這個伏爾加河不遠的城市!
俄羅斯討伐軍非常自信自己的實力,他們知道,起義軍雖然號稱10萬大軍,但真正配備火器的也就3萬人左右罷了,這3萬人裏,真正具有戰鬥力的也就頂天不到1萬人,而且火炮也沒有己方多!
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唯一的優勢,隻是那3萬騎兵軍團而已,對於騎兵,俄羅斯帝國的將軍們相信,經過了洗腦的討伐軍,絕對能扛得住騎兵衝鋒!
因為這些俄羅斯帝國將軍,並沒有覺得一隻農民起義軍能武裝起來意誌力多強的騎兵部隊!
密切觀察討伐軍動向的李立國,在斥候的偵察下,得知了討伐大軍正在渡過伏爾加河的消息!
俄羅斯帝國討伐軍知道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停留在薩馬拉城附近,就算急行軍趕過來,也不足以打斷俄羅斯討伐軍的渡河行動,即使理論上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騎兵部隊強行軍能趕過來,但是!
先不提強行軍過來的騎兵部隊還有多少戰鬥力,到了那時候,討伐軍至少也渡過了一半的部隊,難道說一半的精銳沙皇正規軍,還打不過3萬疲憊的泥腿子騎兵不成?
而李立國的做法,恰恰就是讓3萬騎兵部隊急行軍衝向俄羅斯討伐軍渡河地點!
俄羅斯帝國的將軍們以為農民起義軍真正的主力是步兵,但李立國清楚,看似龐大的起義軍步兵,根本打不過3萬近衛騎兵!
李立國知道,對麵的俄羅斯討伐軍個個都有著自己嫡係近衛步兵團的戰鬥力,可不是之前被自己擊敗的俄羅斯士兵能比得了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