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者,眼裏可以隻有沙場,心中所思,可以隻是如何來克敵製勝,但要真正成為獨當一麵的統帥,你就必須要知道,要贏一場仗,兵法智謀固然重要,然則更重要的,卻還是一些戰場之外的東西。”
劉子方周身一震,隱隱似乎明白了些什麽,抬起頭望著趙匡胤,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趙匡胤將他的反應看在眼裏,也不由得微微點頭,開口說道:“沒錯,打仗有時要得不止是軍心士氣,不止是血戰沙場,打仗有時打的是朝堂大局,有時打的是糧草軍餉,當個方麵將軍,可心把眼睛隻盯在眼前的戰場上,可以隻想著要怎麽去贏,然而你如果想當一個象嶽飛、劉琦那樣的大帥,那你要聽、要看、要考量的,就有著更多更多的東西,就象眼前!”
“眼前?”劉子方聽得趙匡胤所言,字字句句,都是說中了自己心中原本隱隱覺察,但又自一直想不明白的東西,不由得一時有如醍壺灌頂,卻又是一身冷汗。
“是,眼前”,趙匡胤微微一笑:“現在的這一局,非關乎一時一地之勝負,甚至關乎我大宋與北方億兆生民安危禍福,其間牽涉,千絲萬縷,你一時想不明白,可以慢慢想,慢慢看,但僅就方才你所提的謀劃來說,就是不切實際,若真的依你之言,隻怕我軍難逃覆亡之禍,乃至女真鐵騎趁關隘大開之便,**,動搖大宋國本,都有可能,你現在可明白了?”
“是”,劉子方抬起頭來,已是滿頭大汗淋漓:“駐防守軍與幾位大帥所領的左近軍隊,各有職守,各有主管,有些歸屬地方經略之司,有些歸屬京司直管,雖然聖上一道旨令,自可調得動我大宋任何軍隊,然而各部之間不相統屬,縱然立時奉令而動,卻也自是難以如臂使掌,同步一致,其間必有拖遝雜亂之處,而眼下女真大軍雖然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卻是總體實力未失,隻要一旦讓他們覷準了空虛,甚至探明了虛實,不但可以借機脫困而出,更是可能挾憤反撲,這臨近駐軍,盡是步卒,移防不便,一旦……一旦……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末將……末將實在是太莽撞了!”
趙匡胤輕輕頷首,口中卻是說道:“這隻是其一。”
“其一?”劉子方皺起眉頭:“末將愚頓,請陛下開示!”
趙匡胤輕輕一笑,眼光移向那正深伏於山穀各處,直若溶入了這片天地之間的那些宋軍戰士,悠然開口道:“你覺得朕這番初至軍中,便自以五十人空襲女真大軍先鋒,爾後以如此弱勢之軍,尤自分軍兩路,誘敵深入,可謂從頭開始,就刻意走的是險中之險的路數,卻是為了什麽?”
劉子方微微一愕,趙匡胤此次以帝王之尊,所行的卻幾乎都是以命搏命的險招,固然讓他們這些久曆戎行的將領也都為之一時瞠目結舌,然則事實卻也證明這位皇帝大帥的運籌帷幄,招招精,步步算,無一子失著之處,卻是早已令得他們由驚訝而轉為滿腔的欽佩。
自來用兵,以正合,以奇勝,現下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位皇帝大帥的兵行險招,確是算無遺策,那在如此強弱懸殊的情況之下,以險招求勝,實在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是以他初聽得趙匡胤此問,卻是不由得愣了一愣。
隻是他現在已經隱隱知道皇帝大帥今夜似是有意傳授自己幍略兵法,詳加思索之下,驀然心頭明悟,抬起頭來,卻已是一臉恍然:“原來……”
“不錯”,趙匡胤頷首微笑:“朕這次兵行險著,雖然是審時度勢而定下的戰略,然則卻也是想看看,究竟這些軍士的質素達到怎樣一個地步,究竟這些軍士的極限在哪裏。”
他抬頭,望著這茫茫山穀,淡笑道:“你雖出身行伍,但也應當聽過紙上談兵的故事,昔日趙括深精於兵法幍略,朕曾讀過他的幾篇謀劃策論,確也算得上是奇謀百出,並不盡是傳說中那無能之輩,然則一旦真正臨敵對陣,卻是處處摯肘,方寸大亂,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隻知兵法,卻是不懂用兵。”
“能運籌帷幄,以奇謀妙計克敵製勝,固然是為將之道,然而無論謀劃再細,計策再高,種種布置,終究還是需要由每一個軍士本身來執行,而其間的任一個疏失,都有可能使得全盤謀劃,盡付東流,甚至勝負之勢頃刻易手,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劉子方心下雖是已經隱隱猜到,但卻終究不如趙匡胤說的如此清楚明白,細思從來,一時間不由得說不出話來。
趙匡胤負手獨立,心下亦自想起了許多事情。
他是弓馬皇帝,自刀槍林中起身,自是明白用兵之道首要之處尚不在於如何出謀劃策,而更是要懂得要如何統將馭兵。
作戰如奕棋,沙場就是一個大棋盤,兩軍戰士,自然應該是棋子。
然而問題就在於軍士卻又不僅僅是棋子,從道理上講,他們自然應當惟軍令事從,令行禁止,但卻沒有人能否認,與此同時,他們又是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或怯懦,或英勇,或機敏,或魯頓,而他們對於將領的頒下軍令的每一分理解的不同,每一次執行的差池,都有可能影響得到整個戰局。
真正的統帥,即要能人盡其材,根據軍士們不同的特性劃分出不同的職守,又要能懂得規整馭下,將所有的軍士按照需要的規則,訓成一支如臂使掌的鐵軍。
以往的前代名將,也都懂得根據不同地域軍士之特性,約束規整,關西大漢,山東豪強,各有各不同的治軍風格,然則如此一來,固然可以使得將領與兵士之間默契無間,但這樣一來,卻也容易使得那些將領與帳下軍士之間相互之間的依賴性過大,一旦換了支將領治下換了些兵,或者那些軍士換了統兵大將,則又要有一番重新適應,重新磨合的過程,其間稍有偏差,則往往一支無敵鐵軍,卻也就此戰力全消,反是成了一支孱弱不堪的軍隊。
而若是任由將領長期帶領著手下的子弟兵,一則將領終究也會老去,不利換代,二則長期統軍,容易使得治下軍士隻知有將,不知有君,如晚唐之際的藩鎮之亂,便有一大部分是因此而起。
趙匡胤出身行伍,對於其間這一情狀其間的弊端可謂了若指掌,是以他在定都立國之後,便自訂下製度,務實將無常將,兵無常兵,其原本的用意,是希望讓治下的大將,能夠適應不同不同特征、不同地域的軍士,而那些軍士,也能夠適應不同將領的不同統馭風格,隻可惜爾兵事起倉促,他尚未來得及將這一層意思分說明白,而後世之君,雖則將他的這一製度承襲了下來,卻是隻以為這是君王防範武將的用意之一,趙匡胤的本意是要這些將領將不同風格的軍士都自訓練規整,然則後世之君出於防範之意,卻是每每隻見這些將領與治下軍士間默契將成之時,便急急將之調離了開去,一來二去,竟是使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臨敵之時,非但不能上下一心,策應自如,反是溝通不暢,亂相橫生,在敵軍未曾打到之前,多半已然先行亂了陣腳。
劉子方周身一震,隱隱似乎明白了些什麽,抬起頭望著趙匡胤,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趙匡胤將他的反應看在眼裏,也不由得微微點頭,開口說道:“沒錯,打仗有時要得不止是軍心士氣,不止是血戰沙場,打仗有時打的是朝堂大局,有時打的是糧草軍餉,當個方麵將軍,可心把眼睛隻盯在眼前的戰場上,可以隻想著要怎麽去贏,然而你如果想當一個象嶽飛、劉琦那樣的大帥,那你要聽、要看、要考量的,就有著更多更多的東西,就象眼前!”
“眼前?”劉子方聽得趙匡胤所言,字字句句,都是說中了自己心中原本隱隱覺察,但又自一直想不明白的東西,不由得一時有如醍壺灌頂,卻又是一身冷汗。
“是,眼前”,趙匡胤微微一笑:“現在的這一局,非關乎一時一地之勝負,甚至關乎我大宋與北方億兆生民安危禍福,其間牽涉,千絲萬縷,你一時想不明白,可以慢慢想,慢慢看,但僅就方才你所提的謀劃來說,就是不切實際,若真的依你之言,隻怕我軍難逃覆亡之禍,乃至女真鐵騎趁關隘大開之便,**,動搖大宋國本,都有可能,你現在可明白了?”
“是”,劉子方抬起頭來,已是滿頭大汗淋漓:“駐防守軍與幾位大帥所領的左近軍隊,各有職守,各有主管,有些歸屬地方經略之司,有些歸屬京司直管,雖然聖上一道旨令,自可調得動我大宋任何軍隊,然而各部之間不相統屬,縱然立時奉令而動,卻也自是難以如臂使掌,同步一致,其間必有拖遝雜亂之處,而眼下女真大軍雖然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卻是總體實力未失,隻要一旦讓他們覷準了空虛,甚至探明了虛實,不但可以借機脫困而出,更是可能挾憤反撲,這臨近駐軍,盡是步卒,移防不便,一旦……一旦……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末將……末將實在是太莽撞了!”
趙匡胤輕輕頷首,口中卻是說道:“這隻是其一。”
“其一?”劉子方皺起眉頭:“末將愚頓,請陛下開示!”
趙匡胤輕輕一笑,眼光移向那正深伏於山穀各處,直若溶入了這片天地之間的那些宋軍戰士,悠然開口道:“你覺得朕這番初至軍中,便自以五十人空襲女真大軍先鋒,爾後以如此弱勢之軍,尤自分軍兩路,誘敵深入,可謂從頭開始,就刻意走的是險中之險的路數,卻是為了什麽?”
劉子方微微一愕,趙匡胤此次以帝王之尊,所行的卻幾乎都是以命搏命的險招,固然讓他們這些久曆戎行的將領也都為之一時瞠目結舌,然則事實卻也證明這位皇帝大帥的運籌帷幄,招招精,步步算,無一子失著之處,卻是早已令得他們由驚訝而轉為滿腔的欽佩。
自來用兵,以正合,以奇勝,現下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位皇帝大帥的兵行險招,確是算無遺策,那在如此強弱懸殊的情況之下,以險招求勝,實在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是以他初聽得趙匡胤此問,卻是不由得愣了一愣。
隻是他現在已經隱隱知道皇帝大帥今夜似是有意傳授自己幍略兵法,詳加思索之下,驀然心頭明悟,抬起頭來,卻已是一臉恍然:“原來……”
“不錯”,趙匡胤頷首微笑:“朕這次兵行險著,雖然是審時度勢而定下的戰略,然則卻也是想看看,究竟這些軍士的質素達到怎樣一個地步,究竟這些軍士的極限在哪裏。”
他抬頭,望著這茫茫山穀,淡笑道:“你雖出身行伍,但也應當聽過紙上談兵的故事,昔日趙括深精於兵法幍略,朕曾讀過他的幾篇謀劃策論,確也算得上是奇謀百出,並不盡是傳說中那無能之輩,然則一旦真正臨敵對陣,卻是處處摯肘,方寸大亂,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隻知兵法,卻是不懂用兵。”
“能運籌帷幄,以奇謀妙計克敵製勝,固然是為將之道,然而無論謀劃再細,計策再高,種種布置,終究還是需要由每一個軍士本身來執行,而其間的任一個疏失,都有可能使得全盤謀劃,盡付東流,甚至勝負之勢頃刻易手,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劉子方心下雖是已經隱隱猜到,但卻終究不如趙匡胤說的如此清楚明白,細思從來,一時間不由得說不出話來。
趙匡胤負手獨立,心下亦自想起了許多事情。
他是弓馬皇帝,自刀槍林中起身,自是明白用兵之道首要之處尚不在於如何出謀劃策,而更是要懂得要如何統將馭兵。
作戰如奕棋,沙場就是一個大棋盤,兩軍戰士,自然應該是棋子。
然而問題就在於軍士卻又不僅僅是棋子,從道理上講,他們自然應當惟軍令事從,令行禁止,但卻沒有人能否認,與此同時,他們又是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或怯懦,或英勇,或機敏,或魯頓,而他們對於將領的頒下軍令的每一分理解的不同,每一次執行的差池,都有可能影響得到整個戰局。
真正的統帥,即要能人盡其材,根據軍士們不同的特性劃分出不同的職守,又要能懂得規整馭下,將所有的軍士按照需要的規則,訓成一支如臂使掌的鐵軍。
以往的前代名將,也都懂得根據不同地域軍士之特性,約束規整,關西大漢,山東豪強,各有各不同的治軍風格,然則如此一來,固然可以使得將領與兵士之間默契無間,但這樣一來,卻也容易使得那些將領與帳下軍士之間相互之間的依賴性過大,一旦換了支將領治下換了些兵,或者那些軍士換了統兵大將,則又要有一番重新適應,重新磨合的過程,其間稍有偏差,則往往一支無敵鐵軍,卻也就此戰力全消,反是成了一支孱弱不堪的軍隊。
而若是任由將領長期帶領著手下的子弟兵,一則將領終究也會老去,不利換代,二則長期統軍,容易使得治下軍士隻知有將,不知有君,如晚唐之際的藩鎮之亂,便有一大部分是因此而起。
趙匡胤出身行伍,對於其間這一情狀其間的弊端可謂了若指掌,是以他在定都立國之後,便自訂下製度,務實將無常將,兵無常兵,其原本的用意,是希望讓治下的大將,能夠適應不同不同特征、不同地域的軍士,而那些軍士,也能夠適應不同將領的不同統馭風格,隻可惜爾兵事起倉促,他尚未來得及將這一層意思分說明白,而後世之君,雖則將他的這一製度承襲了下來,卻是隻以為這是君王防範武將的用意之一,趙匡胤的本意是要這些將領將不同風格的軍士都自訓練規整,然則後世之君出於防範之意,卻是每每隻見這些將領與治下軍士間默契將成之時,便急急將之調離了開去,一來二去,竟是使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臨敵之時,非但不能上下一心,策應自如,反是溝通不暢,亂相橫生,在敵軍未曾打到之前,多半已然先行亂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