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更!求訂閱!
崇文館的第一天開學並沒有正式授課。
中午,崇文館提供午飯,老師學生都吃的很好,東宮還是花了本錢的,請的是禦廚做的飯菜。
崇文館普通的官員們在廊下一起吃,而張他們這些有學士頭銜的則還有一個專門的飯廳,菜式也豐富的多,大冬天的,也還有梨吃。
這倒有些類似於宮裏的中書和門下省。大唐皇城裏有尚書省和中書、門下三省六部諸衙,而太極宮左右也還有門下省和中書省,宮裏的稱為內省,皇城的稱為外省。內省大意是在宮裏當值,以備隨時聽候皇帝的垂詢。
宮裏的那些官吏們,中午也是有工作餐,但宰相們的午餐非常豐富。普通官員們的午餐因是在宮殿外的廊廡下吃,因此稱廊下食。隻有宰相們是在堂上吃,也稱堂飯,宰相們中午吃飯之時,有時也會商議一些政事,因此一般官員閑雜等是萬萬不敢打擾的。
張隻是個五品官,但在崇文館,倒也擺起了架子,拉著一群學士在堂上吃堂飯。
甚至張還早早的給福滿樓訂了席麵,嫌棄宮裏禦廚不會炒菜。
一群大儒名士們,吃著福滿樓的上等席麵,倒對這年青的新任上司觀感不錯。畢竟這席麵可是副館主親自掏的腰包,吃人的嘴短嘛。
馬周是文學,又有張照顧,也成了侍講學士。又還是張的秘書,因此跟張一桌用餐,其它儒士與馬周席上談經論典,倒也很是稱讚馬周才學。
唯有張,他是絕不在飯桌上跟這些儒者談什麽經義的。相反,張每次都會左顧而言他,到最後,張幹脆拿出了一個殺手鐧,印書,
果然這殺手鐧一出,一群老儒或者中年名士們,一個個都動容了。這些人多少都有寫書,主要還是對那些經典的注釋,對一些文章的考據等,總之,都是些經典的學術論文,並非是什麽雜書小說之類的。
當然,也有些人寫過不少的詩詞,也願意整理成冊。
張一頓飯時間,倒是談成好幾本出版,還談成了好幾單訂製印刷的業務,甚至張還跟這群儒士們談了談他打算創刊長安半月談的想法,他一提約稿,這些人均願意為長安半月談供稿子。
其中幾個名儒,張甚至都已經承諾給他們一個專版,讓他們在上麵連載對經義的講解注釋了。
一頓飯吃完,雖沒喝酒,可這些人卻都跟喝了酒一樣的。
滿麵紅光,幾個七十來歲的老儒,居然都煥第二春了。弄的張還有點擔心,萬一他們興奮過頭心髒病作掛了就不好。
張現,用出書來對付這些儒士,真的是百試不爽,這就跟後那些導演,跟那些嫩模說要請她去拍電影一樣讓那些人激動。
不管是什麽大儒還是名士,張隻一句話,我給你出書。立馬,那大儒名士,對張的笑容都親了三分啊。
不過出書歸出書,正事還是得辦的。
張把崇文館的上上下下近百號人都召集起來,吃了飯繼續開會。
意思很簡單也很明確,既要辦好學,同時也要把編書的工作做好。張給了大家第一個任務,編一套小學生教科書。
編好了這套書,不僅僅是崇文館小學的這些學生可以用,甚至還能推廣到全國的州縣官學。到時既完成了教學需求,也兼顧了崇文館整理編纂圖書的職責。
不少儒者還是覺得有些跟不上張的思維,但是張卻覺得這非常簡單。
先就是分科,然後是分年級。
每個學生主修的應當是語文、算術、書法、曆史,選修音樂、繪畫、手工這些。
而語文的教學目標是識字、韻文、閱讀理解、寫作、應用文這些,根本這些目標,按六個年級分成六個階段目標,然後編寫教材。比如識字,就可以是學三字經、千字文,而音韻學,可以拿隋人的切韻學習,也可以由他們再編一套音韻課本,如學習常識知識,也可以把漢代的急就章這樣的書拿來選編。
總之,這是一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原來的方式就是一本本書讀,先讀幾本蒙書,讓你背的滾瓜爛熟了,然後再來一點點講解,是標準的填鴨式教育。
讀幾本蒙文,識了些字,然後可能還會學些算術,再以後可能學音韻,學習書法,學習寫作,這是一種比較籠統簡單的教學方式,可能同一個班的孩子,有的學的快的,可能都學習儒家經典去了,學的慢的還在背千字文呢。
現在張卻是要求打破這種模式,分年級分班,盡量的讓一個班級的孩子都處於相同的水準,然後有針對性的教學。
原來唐人可能是讀熟了千字文,然後慢慢學寫字,而張的新模式,卻是以學生字為主,然後去學千字文理解裏麵的那些曆史地理哲學等深層次的意思。
這其實就是把教學弄的更簡單了。
要編一套這樣的六年級各科教科書張認為挺容易的。
好比一年級學多少個生字,學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學一些簡單的曆史故事,再學基本的書法等。
根據這些任務,從一些古代的蒙書裏節選部份,或者挑些簡單的詩歌等,最後編成一本語文書,當然不難。這本語文書就是必選課,然後三字經、千字文、上下三千年、切韻這些書,反而可以成為選修課。
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認得幾百個字,能寫出幾百個字,難道這個語文課的教學任務不就很圓滿了嗎?至於三字經千字文這些,你就算真的讓他們背熟了,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不如做選修課。隨著以後慢慢往上升,他們學到的知識更多,當然對於許多書也會更多了解。
“從各種蒙學甚至是經典子集中挑選節選部份章節來編成一本語文教科書?每個年級內容不一樣?”
“就是這樣!”
“要定好教學的大綱,擬好目標,然後教學。不能就放羊式的粗放式管理,任他們自己隨便怎麽讀,這是要不得的。”
“為了保證我們的教學目的達成,我們得要適當的布置課業,增加考試,摸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好讓他們都能跟上。”
教生字識寫,也教聲音韻。
現在的韻書,用的還是隋代的6法言所作的《切韻》,這是本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也是後世唐宋韻書演變的基礎,算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了。
不過在張看來,這種韻書其實還是有不少缺點的。
後來宋代時的廣韻算是這類書的大成了,收了兩萬多個字,注解的文字就有近二十萬個,有二百多個韻。
切韻者,就是反切者也有近四千。
韻書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韻書就是字的讀音,一本韻書就等於是文字的讀音標準。隋唐時的韻書,都是以中原讀書音為標準的。但這個中原讀書音雖也名為洛下音,卻不是此時的洛陽話。
而是指在漢晉時的洛陽讀書音,後來胡人亂華,衣冠南渡,許多北方士人逃到南方,北方的說話音等都受胡化影響,而當時南渡的士人又受到了南方土著語言的影響,也一樣有改變。
隋朝時修訂切韻一書,采用的是在臨安一帶的一些南渡士人保留的語言音,據說那是最接近以前漢魏時代讀書音的。
因此,切韻書音標準的讀書音,其實跟正常說話區別很大,隋唐關中說的是老秦音,河南人說的是洛陽話,可卻都跟這個洛下音相差極大。
讀書人和官員們,一般都會用這讀書音交流,一般人還真聽不懂。
就有點類似後世,那些什麽精英們,平時總喜歡漢話裏夾洋腔,甚至是洋腔裏夾漢話,普通讀書少的人,真搞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麽。
反正,音韻這個東西很複雜,一般教學,為什麽都要死記硬背呢?因為太複雜,蒙生搞不懂,所以幹脆不解釋,就讓你鸚鵡學舌,等學的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才會來慢慢講韻。
說白了,韻書其實就等於是後世的拚音,但這個時候,多還是采用的反切法,這是在直切之後創出的新注意方法。
但反切說白了,就是用兩個漢字相拚,給一個字注意,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但反切也有很多缺點,尤其是此時初唐,反切法還很不完善,缺點更多。
張想著,也許自己還得改良下反切法?
可反切注音,局限很大啊,一是反切上下字都會含有多餘部份,拚合時會有障礙。二是反切下字用的字過多,難於掌握。再一個就是有些窄韻,不得不偶爾借用其它韻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準的毛病。
改良反切法,似乎不如直接上注音符號或者字母拚音啊。
到了宋代時,反切法比較完善時也是三十聲母,三十六字母,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
但如果用在北洋時明的注音符號,注意符號總共才三十七個,聲母二十一個,介母三個,韻母十三個。
這和後來的字母拚音其實差不多,比較起反切法來說,可是要簡單的多了。
畢竟韻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給字注音,簡單又準確,才是最重要的。
哎呀,有直接現成的好東西幹嘛不用,還反而卻想著用隋朝初級版的切韻呢,用注音符號,可是能更準確的注音啊。
張忍不住拍了桌子,終於可以讓崇文館一年級的小學生們從聲母韻母這些學起了!
不過,究竟是用注意符號,還是漢語拚音?兩者都是能夠拚出這個時候的洛下讀書音的,隻是一個是比較獨特的符號,一個是阿拉字母,選哪一個好呢?
張坐在那裏沉思。(未完待續。)
崇文館的第一天開學並沒有正式授課。
中午,崇文館提供午飯,老師學生都吃的很好,東宮還是花了本錢的,請的是禦廚做的飯菜。
崇文館普通的官員們在廊下一起吃,而張他們這些有學士頭銜的則還有一個專門的飯廳,菜式也豐富的多,大冬天的,也還有梨吃。
這倒有些類似於宮裏的中書和門下省。大唐皇城裏有尚書省和中書、門下三省六部諸衙,而太極宮左右也還有門下省和中書省,宮裏的稱為內省,皇城的稱為外省。內省大意是在宮裏當值,以備隨時聽候皇帝的垂詢。
宮裏的那些官吏們,中午也是有工作餐,但宰相們的午餐非常豐富。普通官員們的午餐因是在宮殿外的廊廡下吃,因此稱廊下食。隻有宰相們是在堂上吃,也稱堂飯,宰相們中午吃飯之時,有時也會商議一些政事,因此一般官員閑雜等是萬萬不敢打擾的。
張隻是個五品官,但在崇文館,倒也擺起了架子,拉著一群學士在堂上吃堂飯。
甚至張還早早的給福滿樓訂了席麵,嫌棄宮裏禦廚不會炒菜。
一群大儒名士們,吃著福滿樓的上等席麵,倒對這年青的新任上司觀感不錯。畢竟這席麵可是副館主親自掏的腰包,吃人的嘴短嘛。
馬周是文學,又有張照顧,也成了侍講學士。又還是張的秘書,因此跟張一桌用餐,其它儒士與馬周席上談經論典,倒也很是稱讚馬周才學。
唯有張,他是絕不在飯桌上跟這些儒者談什麽經義的。相反,張每次都會左顧而言他,到最後,張幹脆拿出了一個殺手鐧,印書,
果然這殺手鐧一出,一群老儒或者中年名士們,一個個都動容了。這些人多少都有寫書,主要還是對那些經典的注釋,對一些文章的考據等,總之,都是些經典的學術論文,並非是什麽雜書小說之類的。
當然,也有些人寫過不少的詩詞,也願意整理成冊。
張一頓飯時間,倒是談成好幾本出版,還談成了好幾單訂製印刷的業務,甚至張還跟這群儒士們談了談他打算創刊長安半月談的想法,他一提約稿,這些人均願意為長安半月談供稿子。
其中幾個名儒,張甚至都已經承諾給他們一個專版,讓他們在上麵連載對經義的講解注釋了。
一頓飯吃完,雖沒喝酒,可這些人卻都跟喝了酒一樣的。
滿麵紅光,幾個七十來歲的老儒,居然都煥第二春了。弄的張還有點擔心,萬一他們興奮過頭心髒病作掛了就不好。
張現,用出書來對付這些儒士,真的是百試不爽,這就跟後那些導演,跟那些嫩模說要請她去拍電影一樣讓那些人激動。
不管是什麽大儒還是名士,張隻一句話,我給你出書。立馬,那大儒名士,對張的笑容都親了三分啊。
不過出書歸出書,正事還是得辦的。
張把崇文館的上上下下近百號人都召集起來,吃了飯繼續開會。
意思很簡單也很明確,既要辦好學,同時也要把編書的工作做好。張給了大家第一個任務,編一套小學生教科書。
編好了這套書,不僅僅是崇文館小學的這些學生可以用,甚至還能推廣到全國的州縣官學。到時既完成了教學需求,也兼顧了崇文館整理編纂圖書的職責。
不少儒者還是覺得有些跟不上張的思維,但是張卻覺得這非常簡單。
先就是分科,然後是分年級。
每個學生主修的應當是語文、算術、書法、曆史,選修音樂、繪畫、手工這些。
而語文的教學目標是識字、韻文、閱讀理解、寫作、應用文這些,根本這些目標,按六個年級分成六個階段目標,然後編寫教材。比如識字,就可以是學三字經、千字文,而音韻學,可以拿隋人的切韻學習,也可以由他們再編一套音韻課本,如學習常識知識,也可以把漢代的急就章這樣的書拿來選編。
總之,這是一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原來的方式就是一本本書讀,先讀幾本蒙書,讓你背的滾瓜爛熟了,然後再來一點點講解,是標準的填鴨式教育。
讀幾本蒙文,識了些字,然後可能還會學些算術,再以後可能學音韻,學習書法,學習寫作,這是一種比較籠統簡單的教學方式,可能同一個班的孩子,有的學的快的,可能都學習儒家經典去了,學的慢的還在背千字文呢。
現在張卻是要求打破這種模式,分年級分班,盡量的讓一個班級的孩子都處於相同的水準,然後有針對性的教學。
原來唐人可能是讀熟了千字文,然後慢慢學寫字,而張的新模式,卻是以學生字為主,然後去學千字文理解裏麵的那些曆史地理哲學等深層次的意思。
這其實就是把教學弄的更簡單了。
要編一套這樣的六年級各科教科書張認為挺容易的。
好比一年級學多少個生字,學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學一些簡單的曆史故事,再學基本的書法等。
根據這些任務,從一些古代的蒙書裏節選部份,或者挑些簡單的詩歌等,最後編成一本語文書,當然不難。這本語文書就是必選課,然後三字經、千字文、上下三千年、切韻這些書,反而可以成為選修課。
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認得幾百個字,能寫出幾百個字,難道這個語文課的教學任務不就很圓滿了嗎?至於三字經千字文這些,你就算真的讓他們背熟了,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不如做選修課。隨著以後慢慢往上升,他們學到的知識更多,當然對於許多書也會更多了解。
“從各種蒙學甚至是經典子集中挑選節選部份章節來編成一本語文教科書?每個年級內容不一樣?”
“就是這樣!”
“要定好教學的大綱,擬好目標,然後教學。不能就放羊式的粗放式管理,任他們自己隨便怎麽讀,這是要不得的。”
“為了保證我們的教學目的達成,我們得要適當的布置課業,增加考試,摸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好讓他們都能跟上。”
教生字識寫,也教聲音韻。
現在的韻書,用的還是隋代的6法言所作的《切韻》,這是本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也是後世唐宋韻書演變的基礎,算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了。
不過在張看來,這種韻書其實還是有不少缺點的。
後來宋代時的廣韻算是這類書的大成了,收了兩萬多個字,注解的文字就有近二十萬個,有二百多個韻。
切韻者,就是反切者也有近四千。
韻書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韻書就是字的讀音,一本韻書就等於是文字的讀音標準。隋唐時的韻書,都是以中原讀書音為標準的。但這個中原讀書音雖也名為洛下音,卻不是此時的洛陽話。
而是指在漢晉時的洛陽讀書音,後來胡人亂華,衣冠南渡,許多北方士人逃到南方,北方的說話音等都受胡化影響,而當時南渡的士人又受到了南方土著語言的影響,也一樣有改變。
隋朝時修訂切韻一書,采用的是在臨安一帶的一些南渡士人保留的語言音,據說那是最接近以前漢魏時代讀書音的。
因此,切韻書音標準的讀書音,其實跟正常說話區別很大,隋唐關中說的是老秦音,河南人說的是洛陽話,可卻都跟這個洛下音相差極大。
讀書人和官員們,一般都會用這讀書音交流,一般人還真聽不懂。
就有點類似後世,那些什麽精英們,平時總喜歡漢話裏夾洋腔,甚至是洋腔裏夾漢話,普通讀書少的人,真搞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麽。
反正,音韻這個東西很複雜,一般教學,為什麽都要死記硬背呢?因為太複雜,蒙生搞不懂,所以幹脆不解釋,就讓你鸚鵡學舌,等學的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才會來慢慢講韻。
說白了,韻書其實就等於是後世的拚音,但這個時候,多還是采用的反切法,這是在直切之後創出的新注意方法。
但反切說白了,就是用兩個漢字相拚,給一個字注意,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但反切也有很多缺點,尤其是此時初唐,反切法還很不完善,缺點更多。
張想著,也許自己還得改良下反切法?
可反切注音,局限很大啊,一是反切上下字都會含有多餘部份,拚合時會有障礙。二是反切下字用的字過多,難於掌握。再一個就是有些窄韻,不得不偶爾借用其它韻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準的毛病。
改良反切法,似乎不如直接上注音符號或者字母拚音啊。
到了宋代時,反切法比較完善時也是三十聲母,三十六字母,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
但如果用在北洋時明的注音符號,注意符號總共才三十七個,聲母二十一個,介母三個,韻母十三個。
這和後來的字母拚音其實差不多,比較起反切法來說,可是要簡單的多了。
畢竟韻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給字注音,簡單又準確,才是最重要的。
哎呀,有直接現成的好東西幹嘛不用,還反而卻想著用隋朝初級版的切韻呢,用注音符號,可是能更準確的注音啊。
張忍不住拍了桌子,終於可以讓崇文館一年級的小學生們從聲母韻母這些學起了!
不過,究竟是用注意符號,還是漢語拚音?兩者都是能夠拚出這個時候的洛下讀書音的,隻是一個是比較獨特的符號,一個是阿拉字母,選哪一個好呢?
張坐在那裏沉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