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今天起碼會有五更!求月票,求訂閱!
接下來了的日子裏,張每天的生活都比較固定。早上起來了跟老爹練槍學騎射,然後去崇文館。
崇文館裏聚集了一大批名儒學者,張給他們製訂了詳細的小學教科書編纂計劃,他們按照他的要求編寫,然後張拉著馬周和岑文本做自己的助手,進行最後的審核。
語文、數學、曆史......
一門門的課程,六個年級十二個學期的教材,這是一整套的教科書,工作量其實很大,好在人多,進展順利。新教材未完成之前,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則還是讓他們讀些原來的書,如初小讀三字經千字文這些,高小的讓他們讀論語詩經等。
到了晚上,張回到家後,坊裏國子學的6德明和孔穎達還會趕到張家來了,跟著張一起編字典,每天馬周和岑文本也都跟著過來了加班。
張後來又拉了魏征過來了,而孔穎達兩人則又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拉了過來了,這兩個是孔穎達他們在秦王府文學館的同僚,又正好是在張隔壁。
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還有馬周和岑文本他們對於編寫這本字典,都很有興奮。
八個人每天都要編書到很晚,字典的內容多,工程量更大,好在孔穎達和6德明都是國子學的博士,他們從國子學裏弄了一大群的學生過來了,多是些庶族子弟,這些人對於參與編書很積極。
張八個負責的是框架,這些學生負責的是填充。
倒也像是教授帶著學生們做課題一樣,把學生分成很多個組,然後給每組任務,進展倒也很快。
比較有意思的是,一開始隻有張他們八個帶著一群學生在編這本字典,可到了後來了,崇文館的那些學士們知道了,都也主動要求參加編纂。
而孔穎達和6德明他們也從秦王學士府不時的拐人過來了,弄到最後,秦王府十八學士,跟崇文館三十六學士,都參與到了張的這個字典編纂中來了。
雖然如李綱、裴士矩、鄭善果這些人年紀比較大,事務也很繁忙,隻是偶爾過來一兩次,但這也已經是非常的驚人的事情了。
一到晚上,務本坊的張學士府裏,那是燈火明亮,經常是幾十個掛著學士銜的宿儒名士聚在廳裏,還有二三百學生跟著一起。
每晚上,都要弄到很晚。
好在這些學士們都是官員,身份較高,半夜忙完回家武侯們也不會為難。後來了李建成甚至還親自下了太子令,給了這些學士們一塊令牌,可以晚上通行街坊間。
張家的這熱鬧,甚至連皇帝都知道了。
太子李建成更是有天晚上親自過來了了一趟,李建成對房玄齡杜如晦杜淹等秦王府學士,很是欣賞,在張家很直白的透露出想要招攬他們的意思。
可惜房玄齡他們隻是回以嗬嗬。
秦王府十八學士和崇文館三十六學士,也不是每天都會全來了,但基本上兩邊每天都會有些人過來了,而張他們八個更是每天都在。
張給這本字典取了個名,武德字典,算是拍拍朝廷的馬屁,也算是給朝廷的獻禮工程。他自己當仁不讓的做了總編輯兼主編,然後讓魏征房玄齡孔穎達七人做了副主編,其餘的學士們也掛了個編輯之名,至於那些學生們,掛名資格也沒。
然後有一天晚上,李淵居然也帶著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楊恭仁一群宰相微服私訪。
李世民和李建成還有李元吉,柴紹、秦瓊等幾個女婿也都陪同。
雖然沒有擺天子儀駕,可也還是有大群侍衛。
皇帝突然就這麽駕臨了張家,這讓張非常的意外。不過李淵倒是一副很隨意的樣子,先是看了看張他們編的字典,然後叫了張過去說話。
李淵對張態度還挺和氣的,甚至還拉了張的手,拍他的肩膀,讓他坐在旁邊。弄的張當時有點懵,雖然印象裏李淵其實是個當皇帝當的挺輕鬆的人,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那種話他是不信的。
可隋末亂世,梟雄爭霸,瓦崗李密、洛陽王世充打的難分難解,其它各地反王也是撕殺不斷,倒唯有李淵,起兵時間其實很晚,卻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打進了關中,奪下了長安。然後後來居上,大軍四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張印象裏,李淵起兵之前,一直是個很懂得韜光養晦的人,很低調。就算到了楊廣快死了,也一直不肯馬上起兵,急的裴寂劉文靜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人不得了。
李淵起兵後,不斷的封官加爵,向李密拍過馬屁,向突厥聯過盟借過兵,對那些原來了隋朝的官員貴族們,更是大肆拉攏,封了無數的勳官爵位。
感覺李淵當皇帝真是最輕鬆的那個,但張覺得李淵能當上皇帝,絕不是靠了自己的兒子。隻能說,李淵其實是那種笑麵虎的角色,看著總是人畜無害,其實相當的精明能算計,就跟李淵一向比較崇拜的姨父楊堅一樣。
手腕厲害。
張暗暗打量李淵,現李淵其實長的還行,年紀雖然快六十了,但精氣神不錯,就是胡子有些稀。
麵皮有點皺,怪不得以前楊廣曾經叫李淵阿婆麵。
有傳說李淵還有三乳,可惜張看不到。
李淵拉著張的手笑著說,秦瓊是他駙馬,而張又是秦瓊義子,因此算是他的外孫。這番話說出,讓站在邊上的那些宰相和學士們都大吃一驚。
如裴寂這樣的李淵心腹重臣,雖然跟著李淵多年,熟知道李淵行事手段,知道他最擅長的就是高封厚賞以拉攏人。可說出這樣的話來了,也還是有些讓人意外的。
李淵問了張一些話,和都老實的答了。其中就有說到印刷術和編書的事情,李淵撫著胡道,“年少有為啊!”
然後突然就讓一旁的黃門侍郎溫大雅擬旨。
封張為武安縣開國伯,加實封百五十戶,通前一百戶真封。還加張為崇文館大學士,並翰林院學士。
此時本來沒有翰林院。
李淵今天卻新設一個翰林院,然後把東宮的崇文館學士,和天策府的文學館學士,全都授以翰林院學士之銜。
翰林院學士不是正式的職官,而是相當於一個加銜,翰林學士各依本官品級。
對於這一眾學士們來說,就是能夠多領一份俸祿,並不需要真的去翰林學士院當差,也沒差可當,翰林學士們說好聽是備皇帝顧問,但其實也就是個加銜。
張也不知道李淵為什麽要突然弄一個翰林學士院,然後把兩個兒子招攬的學士們都給弄進去了。
翰林院學士、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崇文館副館主、武安伯張。
名字也有一串頭銜了,能領好幾份俸祿。還加了五十戶的食邑真封,有一百戶了。
對於皇帝老子的公然挖人行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沒說什麽。反正皇帝也隻是給他們的學士加了個翰林學士銜,又沒解散他們的文學館和崇文館,也沒有把人調走。
聽說張他們編的這本字典,張已經取名為武德字典,李淵表示很滿意,哈哈大笑,一臉的皺紋更多了,真的跟個阿婆似的。
編本字典,就編成了大學士和武安伯,這讓廳裏的其它學士們很羨慕。大唐雖然爵位不怎麽值錢,但除非是那些朝廷宰相重臣們,要不然文官封爵還挺難的。一般宰相封個國公是沒問題的,但如這些還在秦王府和東宮的學士們來了說,大部份的人連個男爵都還沒有。
張卻一下子就從子爵升到了伯爵。
張自己也對這個突然的升爵有些意外。
更讓張意外的是,李淵問了雕版的好處後,倒也沒有說要讓張獻出來了,而是跟裴寂說,讓朝廷拔筆錢出來,然後把翰林院建起來。
李淵的意思是翰林院以後就如現在這些學士在張家一樣,是這些學士們整理注釋經義,編纂圖書的地方。李淵讓張他們這些學士以後就到翰林院裏去編書,編完字典了,還可以把九經再整理一遍,編一套大唐官方注釋版出來了。
“以後修國史的任務也就交給翰林院了,晉朝、南梁、南陳、北齊、周、隋,還有南朝、北朝,這些都還沒有正史,這個任務就交給你們這些翰林學士了。”
這就是李淵給張他們的任務了,編一套大唐官方注解版的經典,還要把南北朝時那些沒有修過正史的朝代,修史。
唐朝現在用的經典是九經,因此他們就得編一套九經注疏,或者九經正義。
編史的任務更重,晉至隋,有六個朝代的國史要修,另外還得專門為南北朝各修一本史,這等於要修八本史書,雖然從晉到隋,加起來了也沒幾百年,但越是如此,這史書越是難修。
不過曆朝曆代,能為官方受命修史的人,無不是既有名也得官職很高的文臣們,這些新任的翰林學士們能夠得到注釋經典,編修國史的任務,還是很高興的。
“文遠啊,你編的那套資治通鑒很好,太子給朕看了,寫的很不錯,你也要繼續編寫下去。漢有史記,而我大唐則有你的資治通鑒!以後每寫出新章來了,一定要先送一份給朕。”
“崇文館現在編的那個小學教科書,朕也聽說了,想法不錯,好好編,等編好後,也送一份給朕觀看。若是寫的好,到時朕讓刊行全國,讓各地州縣學用此做為教材。”
張覺得自己要了!
?(未完待續。)
接下來了的日子裏,張每天的生活都比較固定。早上起來了跟老爹練槍學騎射,然後去崇文館。
崇文館裏聚集了一大批名儒學者,張給他們製訂了詳細的小學教科書編纂計劃,他們按照他的要求編寫,然後張拉著馬周和岑文本做自己的助手,進行最後的審核。
語文、數學、曆史......
一門門的課程,六個年級十二個學期的教材,這是一整套的教科書,工作量其實很大,好在人多,進展順利。新教材未完成之前,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則還是讓他們讀些原來的書,如初小讀三字經千字文這些,高小的讓他們讀論語詩經等。
到了晚上,張回到家後,坊裏國子學的6德明和孔穎達還會趕到張家來了,跟著張一起編字典,每天馬周和岑文本也都跟著過來了加班。
張後來又拉了魏征過來了,而孔穎達兩人則又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拉了過來了,這兩個是孔穎達他們在秦王府文學館的同僚,又正好是在張隔壁。
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還有馬周和岑文本他們對於編寫這本字典,都很有興奮。
八個人每天都要編書到很晚,字典的內容多,工程量更大,好在孔穎達和6德明都是國子學的博士,他們從國子學裏弄了一大群的學生過來了,多是些庶族子弟,這些人對於參與編書很積極。
張八個負責的是框架,這些學生負責的是填充。
倒也像是教授帶著學生們做課題一樣,把學生分成很多個組,然後給每組任務,進展倒也很快。
比較有意思的是,一開始隻有張他們八個帶著一群學生在編這本字典,可到了後來了,崇文館的那些學士們知道了,都也主動要求參加編纂。
而孔穎達和6德明他們也從秦王學士府不時的拐人過來了,弄到最後,秦王府十八學士,跟崇文館三十六學士,都參與到了張的這個字典編纂中來了。
雖然如李綱、裴士矩、鄭善果這些人年紀比較大,事務也很繁忙,隻是偶爾過來一兩次,但這也已經是非常的驚人的事情了。
一到晚上,務本坊的張學士府裏,那是燈火明亮,經常是幾十個掛著學士銜的宿儒名士聚在廳裏,還有二三百學生跟著一起。
每晚上,都要弄到很晚。
好在這些學士們都是官員,身份較高,半夜忙完回家武侯們也不會為難。後來了李建成甚至還親自下了太子令,給了這些學士們一塊令牌,可以晚上通行街坊間。
張家的這熱鬧,甚至連皇帝都知道了。
太子李建成更是有天晚上親自過來了了一趟,李建成對房玄齡杜如晦杜淹等秦王府學士,很是欣賞,在張家很直白的透露出想要招攬他們的意思。
可惜房玄齡他們隻是回以嗬嗬。
秦王府十八學士和崇文館三十六學士,也不是每天都會全來了,但基本上兩邊每天都會有些人過來了,而張他們八個更是每天都在。
張給這本字典取了個名,武德字典,算是拍拍朝廷的馬屁,也算是給朝廷的獻禮工程。他自己當仁不讓的做了總編輯兼主編,然後讓魏征房玄齡孔穎達七人做了副主編,其餘的學士們也掛了個編輯之名,至於那些學生們,掛名資格也沒。
然後有一天晚上,李淵居然也帶著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楊恭仁一群宰相微服私訪。
李世民和李建成還有李元吉,柴紹、秦瓊等幾個女婿也都陪同。
雖然沒有擺天子儀駕,可也還是有大群侍衛。
皇帝突然就這麽駕臨了張家,這讓張非常的意外。不過李淵倒是一副很隨意的樣子,先是看了看張他們編的字典,然後叫了張過去說話。
李淵對張態度還挺和氣的,甚至還拉了張的手,拍他的肩膀,讓他坐在旁邊。弄的張當時有點懵,雖然印象裏李淵其實是個當皇帝當的挺輕鬆的人,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那種話他是不信的。
可隋末亂世,梟雄爭霸,瓦崗李密、洛陽王世充打的難分難解,其它各地反王也是撕殺不斷,倒唯有李淵,起兵時間其實很晚,卻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打進了關中,奪下了長安。然後後來居上,大軍四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張印象裏,李淵起兵之前,一直是個很懂得韜光養晦的人,很低調。就算到了楊廣快死了,也一直不肯馬上起兵,急的裴寂劉文靜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人不得了。
李淵起兵後,不斷的封官加爵,向李密拍過馬屁,向突厥聯過盟借過兵,對那些原來了隋朝的官員貴族們,更是大肆拉攏,封了無數的勳官爵位。
感覺李淵當皇帝真是最輕鬆的那個,但張覺得李淵能當上皇帝,絕不是靠了自己的兒子。隻能說,李淵其實是那種笑麵虎的角色,看著總是人畜無害,其實相當的精明能算計,就跟李淵一向比較崇拜的姨父楊堅一樣。
手腕厲害。
張暗暗打量李淵,現李淵其實長的還行,年紀雖然快六十了,但精氣神不錯,就是胡子有些稀。
麵皮有點皺,怪不得以前楊廣曾經叫李淵阿婆麵。
有傳說李淵還有三乳,可惜張看不到。
李淵拉著張的手笑著說,秦瓊是他駙馬,而張又是秦瓊義子,因此算是他的外孫。這番話說出,讓站在邊上的那些宰相和學士們都大吃一驚。
如裴寂這樣的李淵心腹重臣,雖然跟著李淵多年,熟知道李淵行事手段,知道他最擅長的就是高封厚賞以拉攏人。可說出這樣的話來了,也還是有些讓人意外的。
李淵問了張一些話,和都老實的答了。其中就有說到印刷術和編書的事情,李淵撫著胡道,“年少有為啊!”
然後突然就讓一旁的黃門侍郎溫大雅擬旨。
封張為武安縣開國伯,加實封百五十戶,通前一百戶真封。還加張為崇文館大學士,並翰林院學士。
此時本來沒有翰林院。
李淵今天卻新設一個翰林院,然後把東宮的崇文館學士,和天策府的文學館學士,全都授以翰林院學士之銜。
翰林院學士不是正式的職官,而是相當於一個加銜,翰林學士各依本官品級。
對於這一眾學士們來說,就是能夠多領一份俸祿,並不需要真的去翰林學士院當差,也沒差可當,翰林學士們說好聽是備皇帝顧問,但其實也就是個加銜。
張也不知道李淵為什麽要突然弄一個翰林學士院,然後把兩個兒子招攬的學士們都給弄進去了。
翰林院學士、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崇文館副館主、武安伯張。
名字也有一串頭銜了,能領好幾份俸祿。還加了五十戶的食邑真封,有一百戶了。
對於皇帝老子的公然挖人行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沒說什麽。反正皇帝也隻是給他們的學士加了個翰林學士銜,又沒解散他們的文學館和崇文館,也沒有把人調走。
聽說張他們編的這本字典,張已經取名為武德字典,李淵表示很滿意,哈哈大笑,一臉的皺紋更多了,真的跟個阿婆似的。
編本字典,就編成了大學士和武安伯,這讓廳裏的其它學士們很羨慕。大唐雖然爵位不怎麽值錢,但除非是那些朝廷宰相重臣們,要不然文官封爵還挺難的。一般宰相封個國公是沒問題的,但如這些還在秦王府和東宮的學士們來了說,大部份的人連個男爵都還沒有。
張卻一下子就從子爵升到了伯爵。
張自己也對這個突然的升爵有些意外。
更讓張意外的是,李淵問了雕版的好處後,倒也沒有說要讓張獻出來了,而是跟裴寂說,讓朝廷拔筆錢出來,然後把翰林院建起來。
李淵的意思是翰林院以後就如現在這些學士在張家一樣,是這些學士們整理注釋經義,編纂圖書的地方。李淵讓張他們這些學士以後就到翰林院裏去編書,編完字典了,還可以把九經再整理一遍,編一套大唐官方注釋版出來了。
“以後修國史的任務也就交給翰林院了,晉朝、南梁、南陳、北齊、周、隋,還有南朝、北朝,這些都還沒有正史,這個任務就交給你們這些翰林學士了。”
這就是李淵給張他們的任務了,編一套大唐官方注解版的經典,還要把南北朝時那些沒有修過正史的朝代,修史。
唐朝現在用的經典是九經,因此他們就得編一套九經注疏,或者九經正義。
編史的任務更重,晉至隋,有六個朝代的國史要修,另外還得專門為南北朝各修一本史,這等於要修八本史書,雖然從晉到隋,加起來了也沒幾百年,但越是如此,這史書越是難修。
不過曆朝曆代,能為官方受命修史的人,無不是既有名也得官職很高的文臣們,這些新任的翰林學士們能夠得到注釋經典,編修國史的任務,還是很高興的。
“文遠啊,你編的那套資治通鑒很好,太子給朕看了,寫的很不錯,你也要繼續編寫下去。漢有史記,而我大唐則有你的資治通鑒!以後每寫出新章來了,一定要先送一份給朕。”
“崇文館現在編的那個小學教科書,朕也聽說了,想法不錯,好好編,等編好後,也送一份給朕觀看。若是寫的好,到時朕讓刊行全國,讓各地州縣學用此做為教材。”
張覺得自己要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