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星痕、十裏飄飛52o、清風暴雪月三位的萬賞,加上三章。


    李自己曾經想過辦個軍官培訓班或者是講武堂什麽的,但後來想了想,還是算了。


    跟兵馬、武力這些東西沾上邊的,都比較**,這不是辦個書院什麽的。就算辦書院,在唐朝都其實也不容易,當初他辦白鹿書院,要不是因為他也算是特權階層的一份子,有不少過硬的靠山。


    兼之,他當時辦的其實是個家塾性質的小私塾,因此才算沒遇太大的阻力。後來再辦臨潭書院,那已經屬於官學了。


    推行文教,那是地方官員的一項基本任務。


    但辦講武堂就不一樣了。


    你辦個書院當個山長,還能說是桃李滿天下、教化百姓。你辦個講武堂,教一群軍官,當這些軍官們的老師,你想幹嘛,你想過皇帝的感受了嗎?


    李沒想到,自己早打消的那個念頭,皇帝倒是有心了。


    寧遠長安相距近兩千裏路,若是大軍行進,起碼也得半個多月。但如果隻是傳遞消息,卻用不了幾天。


    尤其得利益於如今商貿的達,水6交通投入了不少錢,李在朔方推行的主幹線驛站係統,如今也全麵鋪設,有了完整的驛站線路,信使們休息、換馬都得到保證,消息傳遞更快。


    消息到了寧遠,照例是王內侍前來傳旨的。


    “三百名武官?”


    李還是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


    王內侍笑嗬嗬的道,“嗯,三百人已經在路上了,都是左右羽林衛的軍官們。”


    “這似乎不妥吧?”


    羽林軍就算擴編了,那也不過兩萬人。這軍官能有多少?一下子送了五百個人過來,這也太那什麽了。


    而且這羽林軍可是天子親軍,五百軍官是自己的門生,這很犯忌的吧。


    李想著要推。


    這時,王內侍又道,“陛下一共選了九百武官,三百個送來你這裏,李靖和李績將軍那裏各選了二百個,另外秦瓊將軍和尉遲恭將軍那裏各一百個。”


    五個教官?


    九百個受訓武官?


    這個規模有點略牛啊。


    不過,這九百個武官,這到底是什麽級別的啊,整那麽多?


    “全都是從九品武官,隊副。”


    隊副,從九品。


    武官中的最低一級,但也確實是武官了,畢竟人家有品有級。雖然隊副之下還有夥長伍長,但那些沒品級,不算真正的武官。


    羽林軍兩萬人編製,按五十人一隊來算,那就有四百個隊。隊正就有四百個,隊副也有四百個。


    當然,九品的武官肯定不止八百個的。


    羽林軍一個隊,有隊正隊副,還有旗頭一名和傔旗兩名,旗頭就是旗手,傔旗就是護旗手,這種都是一個隊裏的老兵,類似於士官了,有些也會是有品級的。


    另外在百人的旅一級,除了旅帥外,一般還會有別將、押官,這些也都是低級武官。再往上,各級部隊裏,也都還會有一些低級的武官。


    因此雖說羽林軍有四百個隊,正副隊官才八百,但九品的武官卻絕對是過千的。


    一下子選九百九品武官,到五位大將名下學習兵法,這也依然還是相當大的手筆。李猜測著李世民的用意,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個中央軍官團,把羽林軍這個天子親軍,當成是個搖籃。


    裏麵的軍官畢竟都是天子親軍,從裏麵選出來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這些忠誠衛士送到五個大將那裏培訓,回來後肯定大大增強羽林的戰鬥力。甚至這些人以後還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諸衛去,那對皇帝掌控軍隊也是大有好處的。


    至於李世民為什麽不親自教,或者說直接在長安搞個講武堂,李估計一來可能李世民也沒那個精力時間,二來搞講武堂,關鍵也還是要有好老師。


    而好的軍官老師,如今誰還比的過這軍中的五神呢。而李他們五個又都要出鎮地方,沒空呆京師,於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門學習了。


    另外,李不無惡意的猜想著,也許李世民在派了王內侍這樣的眼線來監督自己外,這三百學徒也是來加強對朔方鎮的監督控製的。萬一李哪天有失控跡像,說不定王內侍就要帶著這三百學徒來個強行控製了。


    三百個武官學生,估計也不全是隊正隊副,也許還有一些表現優秀的夥長什麽的也被送來了,算是晉級前的培訓了。


    既然情況如此。


    那麽李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對,那豈不是反對皇帝對他的監督,反對皇帝對他的信任了嗎?


    有過白鹿書院山長、臨潭書院山長、崇文館館主等經驗,李倒不認為自己教三百個低階武官有什麽難的。


    蘇定方跟著自己學習兵法,不就很有成績嘛。


    雖然尉遲寶琳、程處默、崔琰他們幾個也是李的兵法門生,或者還要加上一個平陽長公主,這些人李就不說了,蘇定方還是學的很好的,這證明自己教學還是有一套的。


    一個是教,三百個也是教啊。


    這麽一來,寧遠城倒是可以成立一個軍官教導營了。


    “陛下聽說相國寫了一本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很想一睹為快啊。”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本兵書,其實就與五經正義一樣,算的上是一本對孫子兵法的注解書了。但也不是單純的注解,而是增加了許多內容的。


    三十六計這個詞南北朝時就有了,李的這本書裏把三十六計加以總結。特別是引證唐代以前的實戰戰例,並用孫武的兵法精辟語句,另外也還引用了吳起、尉繚子等大家的見解。


    這套兵書能讓將領們對於孫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對於軍事計謀、軍事謀略學有更好的總結。當然,裏麵也有不少李的私貨,比如參謀製度等。


    這本兵書分為好幾篇,不僅僅隻是前人兵法的總結,也不僅僅是寫軍事謀略學,還寫到軍隊的組織、紀律,甚至是後勤準備,乃至於軍隊與政治等多方麵。


    不打無準備的仗,不打無謂的仗。


    這本兵書不但低級的軍官看了用益處,能學到軍隊組織等,中高級軍官也有益處,他們能從中學到軍隊的指揮、用兵的謀略。甚至連皇帝都能從中得到益處,這書裏會有軍隊和政治的辨證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詳細,很有實用性,處處都有實例,從組織、訓練、後勤到指揮、謀略等各個層次都有寫到的書,不完全隻是一本兵法書。


    書很長,分成多卷,如果隻是教導九品武官,那隻需要拿出其中的幾卷來就行了,太過高階的他們暫時也接觸不到。


    但如果李世民想看,李當然不能藏著掖著。


    好在如今的印刷技術高,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要成本低就上活字,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請人抄。


    書早已經編好,全書一共分為九卷,一共三百多萬字。絕對是本大部頭,不過主要還是因為裏麵引用了大量的實例,有大量的分析計算等,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色了,真實戰例的講解,不但講解計謀,也講解交戰方的戰法、戰陣,還有雙方的後勤準備,甚至是當時雙方的後方朝野的政治情況等。


    空談是不行的,但拿真實的戰例來講解分析,並圍繞當時雙方的詳細局勢,方方麵麵的來講一場戰爭,而不僅僅隻是戰場上的那點事情。


    以往的兵家,他們的兵書基本上都不會脫離打仗、軍隊,講的更多的還是謀略,少數會講指揮,講組織,極少人會把後勤這些講的太多。至於朝堂上的格局,外交等對戰爭的影響,卻講的更少了。


    而且他們講戰法,也很少會拿出這些實戰例子,深入淺出的講解,各種數據分析,公式計算等等。


    但李不同,他來自後世。


    兵法也好,商業企劃案也罷,都得拿出詳盡的數字來說話。


    數字是最公正,最不會說謊的。


    一場戰爭,或者一場戰役,如果能把各種數據都采集到了,那麽就能把整個戰役剖析的清清楚楚。


    為什麽能勝,為什麽會敗,也就一清二楚了。


    這也是李帶兵的核心思想,準備、計算。打仗不能隻靠某個將軍的智謀,更不會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揮藝術。


    一個再厲害的將軍,如果沒有紮實的後勤,沒有訓練有素的士兵,那都打不贏戰鬥。因為再好的決策,沒有執行力,都是扯蛋。


    決策、執行,缺一不可。


    決策,就涉及到將領的指揮能力、軍事謀略。在這方麵,李是推崇建立參謀製度,群策群力,而不隻是依靠某個將領一人之力的。畢竟,一個人總無法麵麵俱到的。而一個參謀團,卻是能夠大大幫助提升這個指揮官的決策力。


    執行,就涉及到軍隊需要有嚴明的軍紀、有素的訓練,而要做到有素的訓練,嚴明的軍紀,又涉及到需要充足的後勤保障,還得能夠兌現賞賜等等。


    大唐的府兵為什麽能戰?


    先是兵源素質好,府兵點選,那都是選的自耕農、地主家的兒子們,得是身強體壯的,甚至還得是家富且多丁的,這樣沒後顧之憂。


    同時,朝廷對府兵們的待遇好,當府兵,能均田,免賦。且有機會獲勳受賞,甚至是入仕當官,這才是最有力的激勵,有激勵才有士氣。


    有好的兵源,有好的激勵,這才有好兵,有高士氣。


    配上經驗豐富的將領們,大唐府兵自然也就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唐軍現在這麽能戰,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將領有多厲害,而是唐軍的素質夠好,士氣夠高。帶著這樣的兵,將領又都是有經驗的內行,自然戰鬥的勝率就極高。


    “王內侍稍等,我讓人把書搬來。”


    一套書,整整三百多本,裝了三口大箱。


    “這就是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沒錯。”


    王內侍擦汗。


    ps:今天快四百個打賞了,小夥伴們很踴躍啊,還有三個小夥伴萬賞了。我要說,萬賞就不必了,大家來一塊錢的就行,一人隻需要一塊。看看能不能幫我圓這個夢,外站看書的小夥伴們,也來起點支持一塊錢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唐朝好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