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肅州,酒泉。
河西走廊西端最大的一座城池,西漢時,漢武帝派霍去病進軍河西,打敗匈奴,將其殘部逐到玉門關外,後來把幾十萬人遷來居耕,因此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
午後。
酒泉城中的肅州州衙中。
李世民埋頭看著剛送達的中原情報。
從高昌城撤軍後,李世民率軍一路東歸,經玉門故關到墩煌,從墩煌到玉門關,再到酒泉。
大軍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已經走了一千二百裏。
但距離中原依然遙遙無期,一路上越來越多的中原情報送到,可局勢並沒有朝預期的方向好轉,反而越來越壞了。
“太上皇奪紫微宮,皇後被圍,奪羅藝之劍自盡,劍透胸腹,重傷幾乎,急救得還。”
“太上皇迫長孫皇後寫信招太子打開東宮之門,皇後不肯,太上皇摔死皇九子李明。”
“皇九子母楊氏瘋,投井自盡。”
“太子獨自一人出東宮。”
“馬周等奉太子令,繼續堅守東宮。”
“太子出宮前詔封李超為天下勤王討逆兵馬大元帥,統領天下勤王兵馬,晉趙郡王,加太傅,兼江南節度使節製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浙江東路,浙江西路、福建路、湖南路六路軍政。”
李世民靜的讓旁邊的侍衛們心裏害怕。
皇帝已經保持這個姿勢大半天了。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聞訊趕來,“陛下,漢京又有消息到了嗎?”
皇帝終於抬起了頭。
“玄齡,無忌,這幾封情報應當早就到了的,而且上麵的消息明明都隔了不少時間,為何卻遲到今天才到,而且是一起送到?你們給朕一個解釋?”
兩位宰相站在那裏,一聲不吭。
李世民一掌重重的拍在桌上,“你們到現在還想瞞著朕到什麽時候?”
“還有什麽是朕不知道的,一起說來!”
長孫無忌早就料到皇帝看到這消息後,會是如此憤怒的。“陛下,我們隻是擔憂陛下看到消息後太過憤怒傷心,所以暫時壓下,沒敢送來。”
“好了,朕知道你們一片好意。但朕也還沒有脆弱到連現實都不敢麵對,朕不是楊氏,就算天塌下來,朕也要第一個先知道。”
房玄齡對皇帝道,“暫時隻接到這些消息,皇後受了重傷,但目前已經搶救過來,暫未有大礙。太子殿下出了東宮後,被太上皇軟禁在一處偏殿中。東宮裏馬周等人,還在堅守,目前還未被攻破。”
“還有就是太子離開東宮前,以監國太子身份下詔給李超等,讓他們起兵勤王,給予他們調兵大權。”
“這些朕都知道了。”李世民長歎一聲。
父親複辟,他的皇後妃嬪還有皇子公主們,一個沒跑的全都落到太上皇的手裏了。他之前還以為太子把皇後他們全接到東宮去了,可是現在,簡直是晴天霹靂。
皇九子被太上皇摔死了,他怒。雖然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可太上皇摔的時候卻是當他兒子摔的。
摔了一個李明,下一個摔誰?
李世民恨不得現在就飛回漢京,憤怒,出離憤怒。
“太子太心軟了。”李世民氣道。本來他在高昌時,還稱讚太子見機快,處理好。可是現在呢,太子居然主動的出了東宮!
“簡直是愚蠢!”
長孫無忌為自己的外甥辯解,“太子仁孝,心地純良,不忍皇後和兄妹們處於危險之地。”
“愚蠢!”李世民繼續罵,反正他現在心裏就是一股火。怎麽看怎麽覺得太子愚蠢,最是無情帝王家,當初他玄武門之變後就不該心軟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今日之變。
承乾是他的太子,是他的儲君,將來要繼承皇位,繼承大唐帝國的。可卻如此心軟,將來如何繼承這龐大的帝國。
“陛下,太子畢竟才十歲。他要如何選擇?難道陛下想讓他不顧皇後和諸位皇子公主們的安危嗎?”
李世民咬牙,“對,他應當堅守東宮不出。”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說不出話來了,他們覺得現在的皇帝有些偏執,正在氣頭上。也許冷靜下來後,又是另一種想法了。太子若是在東宮不出,或許皇帝又會覺得太子無情冷酷,不孝等等。
“陛下,太子出宮前的幾個布置還是很不錯的,留守朝廷還守著東宮。太子還給李超等發出了勤王詔令,授予他們相機處變之權,起碼地方上不會再生什麽大亂子了。”
李世民想到太子的這些安排,心裏也有些讚歎,可卻又覺得太子過於隨便濫賞,居然給李超等九將封王。
他訂下的規矩,異姓不得封王呢?
還有這八大節度使和一個京畿防禦使,這些權柄給的太大了。
不過太子的詔令已經發出,承乾是監國太子,他發出的詔令又經過了中書門下和翰林院,玉璽和中書門下之印都有,可以說,那詔書就是有合法性的詔令了。
就算他是皇帝,沒有正當理由也不能收回的。
“這裏到長安還有兩千餘裏,長安到漢京也還有八百裏。加起來還有三千裏路,大軍行進太慢了。”李世民已經等不及了,他要馬上回漢京。
“朕決定,帶騎兵先行,其它兵馬隨後趕來。”
房玄齡反對,“陛下,眼下局勢複雜,人心難測,寧願慢點,不可輕易涉險啊。三千裏路,再快,也快不過李超他們幾路勤王軍。”
李世民心意已決,不論怎麽勸說,都不為心動。
“朕挑兩萬騎兵先行,日行兩百裏,到長安隻要十天。河西有郭孝恪,長安有秦瓊,這一路上補給沒有問題,安全也不用擔憂。等朕到了長安,會匯合秦瓊的兵馬一起出關去漢京。”
長孫無忌看著皇帝已經做了決定,不再勸說。
他問,“陛下,現在皇後和太子還有諸位皇子公主嬪妃們全都在太上皇的手裏,陛下到了漢京,那時太上皇若以他們相要挾,陛下打算怎麽辦?”
“到時再說。”李世民隻回答了四個字。
河西走廊西端最大的一座城池,西漢時,漢武帝派霍去病進軍河西,打敗匈奴,將其殘部逐到玉門關外,後來把幾十萬人遷來居耕,因此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
午後。
酒泉城中的肅州州衙中。
李世民埋頭看著剛送達的中原情報。
從高昌城撤軍後,李世民率軍一路東歸,經玉門故關到墩煌,從墩煌到玉門關,再到酒泉。
大軍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已經走了一千二百裏。
但距離中原依然遙遙無期,一路上越來越多的中原情報送到,可局勢並沒有朝預期的方向好轉,反而越來越壞了。
“太上皇奪紫微宮,皇後被圍,奪羅藝之劍自盡,劍透胸腹,重傷幾乎,急救得還。”
“太上皇迫長孫皇後寫信招太子打開東宮之門,皇後不肯,太上皇摔死皇九子李明。”
“皇九子母楊氏瘋,投井自盡。”
“太子獨自一人出東宮。”
“馬周等奉太子令,繼續堅守東宮。”
“太子出宮前詔封李超為天下勤王討逆兵馬大元帥,統領天下勤王兵馬,晉趙郡王,加太傅,兼江南節度使節製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浙江東路,浙江西路、福建路、湖南路六路軍政。”
李世民靜的讓旁邊的侍衛們心裏害怕。
皇帝已經保持這個姿勢大半天了。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聞訊趕來,“陛下,漢京又有消息到了嗎?”
皇帝終於抬起了頭。
“玄齡,無忌,這幾封情報應當早就到了的,而且上麵的消息明明都隔了不少時間,為何卻遲到今天才到,而且是一起送到?你們給朕一個解釋?”
兩位宰相站在那裏,一聲不吭。
李世民一掌重重的拍在桌上,“你們到現在還想瞞著朕到什麽時候?”
“還有什麽是朕不知道的,一起說來!”
長孫無忌早就料到皇帝看到這消息後,會是如此憤怒的。“陛下,我們隻是擔憂陛下看到消息後太過憤怒傷心,所以暫時壓下,沒敢送來。”
“好了,朕知道你們一片好意。但朕也還沒有脆弱到連現實都不敢麵對,朕不是楊氏,就算天塌下來,朕也要第一個先知道。”
房玄齡對皇帝道,“暫時隻接到這些消息,皇後受了重傷,但目前已經搶救過來,暫未有大礙。太子殿下出了東宮後,被太上皇軟禁在一處偏殿中。東宮裏馬周等人,還在堅守,目前還未被攻破。”
“還有就是太子離開東宮前,以監國太子身份下詔給李超等,讓他們起兵勤王,給予他們調兵大權。”
“這些朕都知道了。”李世民長歎一聲。
父親複辟,他的皇後妃嬪還有皇子公主們,一個沒跑的全都落到太上皇的手裏了。他之前還以為太子把皇後他們全接到東宮去了,可是現在,簡直是晴天霹靂。
皇九子被太上皇摔死了,他怒。雖然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可太上皇摔的時候卻是當他兒子摔的。
摔了一個李明,下一個摔誰?
李世民恨不得現在就飛回漢京,憤怒,出離憤怒。
“太子太心軟了。”李世民氣道。本來他在高昌時,還稱讚太子見機快,處理好。可是現在呢,太子居然主動的出了東宮!
“簡直是愚蠢!”
長孫無忌為自己的外甥辯解,“太子仁孝,心地純良,不忍皇後和兄妹們處於危險之地。”
“愚蠢!”李世民繼續罵,反正他現在心裏就是一股火。怎麽看怎麽覺得太子愚蠢,最是無情帝王家,當初他玄武門之變後就不該心軟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今日之變。
承乾是他的太子,是他的儲君,將來要繼承皇位,繼承大唐帝國的。可卻如此心軟,將來如何繼承這龐大的帝國。
“陛下,太子畢竟才十歲。他要如何選擇?難道陛下想讓他不顧皇後和諸位皇子公主們的安危嗎?”
李世民咬牙,“對,他應當堅守東宮不出。”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說不出話來了,他們覺得現在的皇帝有些偏執,正在氣頭上。也許冷靜下來後,又是另一種想法了。太子若是在東宮不出,或許皇帝又會覺得太子無情冷酷,不孝等等。
“陛下,太子出宮前的幾個布置還是很不錯的,留守朝廷還守著東宮。太子還給李超等發出了勤王詔令,授予他們相機處變之權,起碼地方上不會再生什麽大亂子了。”
李世民想到太子的這些安排,心裏也有些讚歎,可卻又覺得太子過於隨便濫賞,居然給李超等九將封王。
他訂下的規矩,異姓不得封王呢?
還有這八大節度使和一個京畿防禦使,這些權柄給的太大了。
不過太子的詔令已經發出,承乾是監國太子,他發出的詔令又經過了中書門下和翰林院,玉璽和中書門下之印都有,可以說,那詔書就是有合法性的詔令了。
就算他是皇帝,沒有正當理由也不能收回的。
“這裏到長安還有兩千餘裏,長安到漢京也還有八百裏。加起來還有三千裏路,大軍行進太慢了。”李世民已經等不及了,他要馬上回漢京。
“朕決定,帶騎兵先行,其它兵馬隨後趕來。”
房玄齡反對,“陛下,眼下局勢複雜,人心難測,寧願慢點,不可輕易涉險啊。三千裏路,再快,也快不過李超他們幾路勤王軍。”
李世民心意已決,不論怎麽勸說,都不為心動。
“朕挑兩萬騎兵先行,日行兩百裏,到長安隻要十天。河西有郭孝恪,長安有秦瓊,這一路上補給沒有問題,安全也不用擔憂。等朕到了長安,會匯合秦瓊的兵馬一起出關去漢京。”
長孫無忌看著皇帝已經做了決定,不再勸說。
他問,“陛下,現在皇後和太子還有諸位皇子公主嬪妃們全都在太上皇的手裏,陛下到了漢京,那時太上皇若以他們相要挾,陛下打算怎麽辦?”
“到時再說。”李世民隻回答了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