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雖然對外宣稱皇帝中了風疾,癱瘓不能理事,但早朝並沒因此而取消。
這段時間以來,每天早上的朝會並未中斷。
隻不過,早朝的時間做了調整,不用早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洗漱,然後微光裏坐著馬車趕到則天門外。
張超體恤上朝的官員們,特將早朝時間定在了每天早上五更三點。一夜五更,每更五個更點,因此五更三點,相當於早上的六點十二分。這個時候稱為破曉,正是天剛亮的時候。
比起原來的早朝時間,要推遲了不少,給上朝官員們從容的時間,常參官能睡個好覺。
常參官們現在早上五更三點才出門,這個時間也可以稱為卯時五刻。
儀式和過去差不多,隻不過如今坐在金殿上的是張超。
張超現在是攝政王或者攝政首相,他坐在金殿上,百官上殿,然後按規矩議事。
在過去,朝會有常朝和大朝之分,初一十五,為朔望大朝,遇上節日慶典,如冬至元旦,還要舉行更熱鬧隆重的大朝會。
平時稱為常朝,常朝也有好幾種,尋常是早朝,但也有午朝,甚至還有晚朝,朝會時間不同,名稱也不同。
朝會一般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性質,因此百官中也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參加朝會。
一般參加朝會的為常參官,文官五品以上職事官,以及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常朝武將不參,散官虛銜不參,五品以下不參。
因此常參的官員並不算多,都是實職高官為主,兼一些禦史等。
內閣、翰林院、禦史台、大理寺以及諸部寺等的主要官員基本上都參朝,因此也算是一個禦前會議。
坐了快兩月的金殿,張超現在對於早朝也算是得心應手。
早朝程序倒也比較簡單,官員們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個通報會。基本上,也不用在朝會上做什麽具體的處置。
不過這個朝會,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如果能把握的好,那麽朝會也一樣能為皇帝抓權。
比如通過朝會,張超能夠過問各衙的事務,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問題直接拿到朝會上討論,甚至一些本屬於內閣的重要決策問題,屬於禦史台的監察彈劾問題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來。
“啟稟攝政,據樞密院參謀司軍情局的上報,倭人正在大舉征召士兵,他們計劃征召十萬士兵。並且還在打造戰船,準備入朝。而新羅和百濟,目前也在倭國的調和下,休兵罷戰。三國幾次秘密協商,已經達成聯盟,要共同防禦我中原。他們甚至定下了三國瓜分在中原朝鮮道的協議。”
樞密使秦瓊奏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朝廷裏大家都比較忌諱用大唐這兩個字,但因為新朝還沒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會上,大家現在習慣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年各種事情,但讓中原耽誤了對於朝鮮半島的進一步控製。
在征滅了高句麗之後,朝廷將高句麗人幾乎都遷走了,後續遷移了一些百姓過去,但數量比較有限。
朝廷也在那裏設置了總督、提督等高,還駐紮水師和南衙兵,但總體來說,那裏百姓比兵也多不了幾個。
正因此,新羅和百濟才會大膽的越界占地。
因為大唐之前沒功夫理他們,新羅和百濟甚至因為爭搶大唐朝鮮道南邊的土地,而大打出手,打了快兩年時間了。
現在唐軍不斷向朝鮮道增派兵馬,添築軍港、兵部,運輸儲備物資,他們也都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當大唐北伐軍掃滅薛延陀、奚、契丹、霫四國之後,島上的兩個夜郎這下終於知道怕了。
在已經嚇破膽的倭人的協調下,終於握手言和,三家聯合。他們不但要一起對抗大唐,甚至還準備瓜分大唐的朝鮮道地盤。
不得不說,這些人既自卑又自負,挺狂。
張超問平陽。
“大司馬,現在帝國在朝鮮道準備的如何了,調派了多少兵馬過去,又輸運儲存了多少糧草?”
大司馬是兵部尚書的別稱,平陽現在依然是兵部尚書。她在這個位置,表現的還非常不錯。
“回攝政,目前朝廷已經先後往朝鮮道派駐了南衙三個軍,共六萬人駐紮朝鮮道,兵力大多部署在南北兩端,北麵有一個軍,防範東北的靺鞨人,南麵有兩個軍,是準備南征新羅百濟的。另外我們的北海艦隊四個分艦隊,目前已經有三個分艦隊進駐朝鮮道,平壤駐紮一個分艦隊,在鴨綠江口駐紮了一個分艦隊,還有一個分艦隊駐紮在攝政的封地耽羅島上。”
大唐對於朝鮮半島一直在增派兵馬,隻不過之前新羅和百濟打的正熱鬧,朝廷也就沒急著先動手。
慢慢調派兵馬過去,同時修築城池、港口,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對於大唐來說,要打,那就一戰功成,不跟他們磨蹭。
隻不過因為當初選擇了把高句麗人全都遷走,使得現在的高句麗故地朝鮮道,有些過於空虛,遷過去的那點移民,生產出來的糧食物資,根本不夠駐軍所需,更別說增派兵馬,以及準備大戰所需了。
朝廷得源源不斷的從遼南、登州海上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到現在,朝廷在朝鮮半島上,已經派駐了六萬陸軍和一萬五千水師。在離百濟很近的耽羅島上,還有張超家的不少兵馬。
“我們在朝鮮道的西海岸,目前已經建立起了八個可停泊海軍艦船的港口,並且都在港口建有城堡,儲存了足夠十萬人作戰一年的糧草、軍械。一旦戰爭開始,就算中原一年時間不往朝鮮運糧運軍械,憑儲藏的糧草器械,也足夠支撐我們打上一年。”
平陽的這個保證,讓張超非常滿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唐軍這些年來,為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因為這些唐軍訓練好、裝備好,作戰經驗豐富,尤其是從來沒有缺過補給。哪朝有過帶兩匹馬的騎馬步兵?有誰見過帶四匹馬的騎兵?
有哪朝的士兵有兩套鎧甲?
前無古人。
但唐軍這些年做到了。
步兵普遍都擁有兩匹馬,一匹馱裝備,一匹騎行代步。騎兵更是擁有四匹馬,能夠保證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連續一個月都在馬背上跑,根本不需要下馬。
就連運輸糧草器械的民夫,基本上都是民兵,他們都能夠做到人手一匹駑馬或者是一頭大走騾。
大唐軍就是這麽壕無人性。
也就是靠著這種超牛的機動性,以及高達百分之一百五的弓弩裝備率,讓他們是戰無不勝。
更別說,這還是一支擁有火炮的部隊。
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當然厲害,不過消耗也確實驚人。好在大唐打仗,基本沒輸過,每次攻城破池,擄奪的戰利品也是相當豐厚的,要不然還真維持不住。
隻要有充足的糧草器械,張超真不擔心遠在大海對麵的朝鮮戰場。
其實以大唐現在的大航海,有著數量驚人的海船,這些商船基本上都編入了大唐的預備役裏,隻要朝廷有需要,一聲令下,可以征召無數的商船做為運輸艦為朝廷運兵運物資,隻要事後給予些補償,商人們也會承擔這個義務。
“如果現在下令,朝鮮兵馬就能立即投入進攻嗎?”張超問。
“可以,朝鮮的七萬五千海陸戰士,早就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很好,將士們建功立業的心很足,這是好事。不過在我們正式進攻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張超目光掃過殿中眾人,“這些年我們與新羅、百濟、倭國的貿易也很多,在三國的不少港口都有我們的商鋪,甚至形成了一些唐人街唐人坊,都是我們大唐的商人和眷屬,甚至有唐人在那邊開設工坊,帶去的工人夥計等。”
這些人數量可不算少,倭國的難波津,就有一個很大的唐人街,有幾千唐人生活在那裏,從事著各種貿易等。新羅和百濟也是如此,在這三國港口的唐人起碼有近萬人。
這要戰爭一起,到時滯留的那些唐人隻怕要遭殃。
“先派人通知那邊的唐人,讓他們悄悄的做好撤離準備,我們會派出商船去接應他們返回。”
“攝政,如果大規模的撤回這些商人,隻怕必然會引起那些敵國的注意,到時我們就難以發動突然進攻了。”樞密副使蘇烈道。
“大規模的撤走華商,確實會引發這樣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我中原華夏子民,我們不能如此拋棄他們。就算因此會貽誤些戰機,但也值得我們去做。”
馬周道,“如此大規模的撤人,隻怕也不容易,恐怕三國會阻攔。”
“所以我們得計劃周密,到時調水師去接應,能撤回多少算多少。”
打仗不先撤回本國商民,那一開戰,到時他們肯定將會首先遭殃。就算現在這樣撤,隻怕這些人也要損失很多。
這段時間以來,每天早上的朝會並未中斷。
隻不過,早朝的時間做了調整,不用早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洗漱,然後微光裏坐著馬車趕到則天門外。
張超體恤上朝的官員們,特將早朝時間定在了每天早上五更三點。一夜五更,每更五個更點,因此五更三點,相當於早上的六點十二分。這個時候稱為破曉,正是天剛亮的時候。
比起原來的早朝時間,要推遲了不少,給上朝官員們從容的時間,常參官能睡個好覺。
常參官們現在早上五更三點才出門,這個時間也可以稱為卯時五刻。
儀式和過去差不多,隻不過如今坐在金殿上的是張超。
張超現在是攝政王或者攝政首相,他坐在金殿上,百官上殿,然後按規矩議事。
在過去,朝會有常朝和大朝之分,初一十五,為朔望大朝,遇上節日慶典,如冬至元旦,還要舉行更熱鬧隆重的大朝會。
平時稱為常朝,常朝也有好幾種,尋常是早朝,但也有午朝,甚至還有晚朝,朝會時間不同,名稱也不同。
朝會一般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性質,因此百官中也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參加朝會。
一般參加朝會的為常參官,文官五品以上職事官,以及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常朝武將不參,散官虛銜不參,五品以下不參。
因此常參的官員並不算多,都是實職高官為主,兼一些禦史等。
內閣、翰林院、禦史台、大理寺以及諸部寺等的主要官員基本上都參朝,因此也算是一個禦前會議。
坐了快兩月的金殿,張超現在對於早朝也算是得心應手。
早朝程序倒也比較簡單,官員們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個通報會。基本上,也不用在朝會上做什麽具體的處置。
不過這個朝會,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如果能把握的好,那麽朝會也一樣能為皇帝抓權。
比如通過朝會,張超能夠過問各衙的事務,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問題直接拿到朝會上討論,甚至一些本屬於內閣的重要決策問題,屬於禦史台的監察彈劾問題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來。
“啟稟攝政,據樞密院參謀司軍情局的上報,倭人正在大舉征召士兵,他們計劃征召十萬士兵。並且還在打造戰船,準備入朝。而新羅和百濟,目前也在倭國的調和下,休兵罷戰。三國幾次秘密協商,已經達成聯盟,要共同防禦我中原。他們甚至定下了三國瓜分在中原朝鮮道的協議。”
樞密使秦瓊奏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朝廷裏大家都比較忌諱用大唐這兩個字,但因為新朝還沒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會上,大家現在習慣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年各種事情,但讓中原耽誤了對於朝鮮半島的進一步控製。
在征滅了高句麗之後,朝廷將高句麗人幾乎都遷走了,後續遷移了一些百姓過去,但數量比較有限。
朝廷也在那裏設置了總督、提督等高,還駐紮水師和南衙兵,但總體來說,那裏百姓比兵也多不了幾個。
正因此,新羅和百濟才會大膽的越界占地。
因為大唐之前沒功夫理他們,新羅和百濟甚至因為爭搶大唐朝鮮道南邊的土地,而大打出手,打了快兩年時間了。
現在唐軍不斷向朝鮮道增派兵馬,添築軍港、兵部,運輸儲備物資,他們也都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當大唐北伐軍掃滅薛延陀、奚、契丹、霫四國之後,島上的兩個夜郎這下終於知道怕了。
在已經嚇破膽的倭人的協調下,終於握手言和,三家聯合。他們不但要一起對抗大唐,甚至還準備瓜分大唐的朝鮮道地盤。
不得不說,這些人既自卑又自負,挺狂。
張超問平陽。
“大司馬,現在帝國在朝鮮道準備的如何了,調派了多少兵馬過去,又輸運儲存了多少糧草?”
大司馬是兵部尚書的別稱,平陽現在依然是兵部尚書。她在這個位置,表現的還非常不錯。
“回攝政,目前朝廷已經先後往朝鮮道派駐了南衙三個軍,共六萬人駐紮朝鮮道,兵力大多部署在南北兩端,北麵有一個軍,防範東北的靺鞨人,南麵有兩個軍,是準備南征新羅百濟的。另外我們的北海艦隊四個分艦隊,目前已經有三個分艦隊進駐朝鮮道,平壤駐紮一個分艦隊,在鴨綠江口駐紮了一個分艦隊,還有一個分艦隊駐紮在攝政的封地耽羅島上。”
大唐對於朝鮮半島一直在增派兵馬,隻不過之前新羅和百濟打的正熱鬧,朝廷也就沒急著先動手。
慢慢調派兵馬過去,同時修築城池、港口,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對於大唐來說,要打,那就一戰功成,不跟他們磨蹭。
隻不過因為當初選擇了把高句麗人全都遷走,使得現在的高句麗故地朝鮮道,有些過於空虛,遷過去的那點移民,生產出來的糧食物資,根本不夠駐軍所需,更別說增派兵馬,以及準備大戰所需了。
朝廷得源源不斷的從遼南、登州海上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到現在,朝廷在朝鮮半島上,已經派駐了六萬陸軍和一萬五千水師。在離百濟很近的耽羅島上,還有張超家的不少兵馬。
“我們在朝鮮道的西海岸,目前已經建立起了八個可停泊海軍艦船的港口,並且都在港口建有城堡,儲存了足夠十萬人作戰一年的糧草、軍械。一旦戰爭開始,就算中原一年時間不往朝鮮運糧運軍械,憑儲藏的糧草器械,也足夠支撐我們打上一年。”
平陽的這個保證,讓張超非常滿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唐軍這些年來,為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因為這些唐軍訓練好、裝備好,作戰經驗豐富,尤其是從來沒有缺過補給。哪朝有過帶兩匹馬的騎馬步兵?有誰見過帶四匹馬的騎兵?
有哪朝的士兵有兩套鎧甲?
前無古人。
但唐軍這些年做到了。
步兵普遍都擁有兩匹馬,一匹馱裝備,一匹騎行代步。騎兵更是擁有四匹馬,能夠保證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連續一個月都在馬背上跑,根本不需要下馬。
就連運輸糧草器械的民夫,基本上都是民兵,他們都能夠做到人手一匹駑馬或者是一頭大走騾。
大唐軍就是這麽壕無人性。
也就是靠著這種超牛的機動性,以及高達百分之一百五的弓弩裝備率,讓他們是戰無不勝。
更別說,這還是一支擁有火炮的部隊。
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當然厲害,不過消耗也確實驚人。好在大唐打仗,基本沒輸過,每次攻城破池,擄奪的戰利品也是相當豐厚的,要不然還真維持不住。
隻要有充足的糧草器械,張超真不擔心遠在大海對麵的朝鮮戰場。
其實以大唐現在的大航海,有著數量驚人的海船,這些商船基本上都編入了大唐的預備役裏,隻要朝廷有需要,一聲令下,可以征召無數的商船做為運輸艦為朝廷運兵運物資,隻要事後給予些補償,商人們也會承擔這個義務。
“如果現在下令,朝鮮兵馬就能立即投入進攻嗎?”張超問。
“可以,朝鮮的七萬五千海陸戰士,早就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很好,將士們建功立業的心很足,這是好事。不過在我們正式進攻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張超目光掃過殿中眾人,“這些年我們與新羅、百濟、倭國的貿易也很多,在三國的不少港口都有我們的商鋪,甚至形成了一些唐人街唐人坊,都是我們大唐的商人和眷屬,甚至有唐人在那邊開設工坊,帶去的工人夥計等。”
這些人數量可不算少,倭國的難波津,就有一個很大的唐人街,有幾千唐人生活在那裏,從事著各種貿易等。新羅和百濟也是如此,在這三國港口的唐人起碼有近萬人。
這要戰爭一起,到時滯留的那些唐人隻怕要遭殃。
“先派人通知那邊的唐人,讓他們悄悄的做好撤離準備,我們會派出商船去接應他們返回。”
“攝政,如果大規模的撤回這些商人,隻怕必然會引起那些敵國的注意,到時我們就難以發動突然進攻了。”樞密副使蘇烈道。
“大規模的撤走華商,確實會引發這樣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我中原華夏子民,我們不能如此拋棄他們。就算因此會貽誤些戰機,但也值得我們去做。”
馬周道,“如此大規模的撤人,隻怕也不容易,恐怕三國會阻攔。”
“所以我們得計劃周密,到時調水師去接應,能撤回多少算多少。”
打仗不先撤回本國商民,那一開戰,到時他們肯定將會首先遭殃。就算現在這樣撤,隻怕這些人也要損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