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一開口,韓遂、呂布立刻收斂了許多,閉口不言,隻是眉眼間依然倔強,顯然隻是對楊彪個人表示尊敬,並不代表他們同意楊彪的看法。


    周忠看得仔細,有點明白了楊彪的為難之處。


    他這個假太尉做得並不容易。天子一直不肯轉他為真,諸將也沒真把他當太尉。與其說是尊敬他,不如說是尊敬弘農楊氏。


    周忠悄悄地看向天子。


    天子麵色平靜,仿佛早有準備,或者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場麵。


    “楊公的意見呢?”劉協說道。


    “陛下,當初擊破扶羅韓時,曾與俘虜有約。五年後,他們就有機會轉為正式的編戶。如今五年之期將至,或許可以趁此機會,以柔克剛,不發一矢而定北疆。”


    劉協微怔,有點感慨。“是啊,不經意之間,馬上就五年了。”


    “那些俘虜所在,大多是如今燕然都護的轄區。臣以為,現在就應該開始相應的工作,以示朝廷言出必信。再從中挑選一些合適的人從軍,隨燕然都護巡邊。”


    “這樣能行嗎?”韓遂表示反對。“萬一他們與塞外的鮮卑人勾結,裏應外合,奈何?”


    楊彪轉頭看著韓遂。“撫軍大將軍覺得,朝廷在並州教化五年,連幾千適合從軍的少年都挑不出來?”


    “少年?”


    “是的,成年人長於草原,習慣了強肉強食。入塞定居後,就算有機會接受教化,也隻滿足於讀書識數,不會被官吏欺騙,未必就能認同我大漢的禮儀,更不會有漢人自居。可是那些初長成的少年則不同,他們童蒙未開接受我漢家教化,讀書習禮,是覺得自己是個漢人多一些,還是覺得自己是鮮卑人多一些?”


    韓遂神情尷尬,垂下了眼皮。


    考慮到他自己的身份,楊彪這個反問很有殺傷力。


    信任是基礎。如果教化了五年之後,還是無法給予基本的信任,甚至要推翻之前的承諾,教化的意義就不大了。


    “諸位覺得如何?”劉協看向其他人。“有意見就提,毋須忌諱。”


    周忠想了想,起身施禮。“陛下,臣附議。臣以為,不僅可以並州推行此事,也當在山東州郡推行此事。相比於被俘的鮮卑人、匈奴人,山東百姓心向朝廷的更多。袁紹撤兵之後,有不少士卒解甲,其中不乏精銳。若能就近招募他們入伍,授予徐州牧劉備,或許能迅速平定琅琊的戰事,而毋須出動撫軍大將軍麾下的精銳。”


    韓遂一聽,頓時急了,長身而起。“大夫此言……”


    周忠擺擺手。“請撫軍大將軍聽我說完。”


    韓遂狠狠地瞪了周忠一眼,坐了回去。


    周忠再拜,接著說道:“臣一路西行,聽到不少關於涼州軍的評論。總體而言,以轘轅關為界,進關之前,對涼州軍心懷恐懼的居多。進關之後,對涼州軍心有好感的居多。”


    韓遂撫著胡須,露出一絲得意。


    雖然周忠說得有點誇張,但他的軍紀肯定要比董卓等人強很多。


    “須知數年之前,董卓還曾驅洛陽百姓西行,沿途死傷無數,恨西涼人入骨的不在少數。五年教化,能有這樣的成果,可見陛下重教化堪稱英明,而西涼人也並非天生禽獸,隻要讀書守禮,一樣能成為國家棟梁。”


    周忠重新看向神情有點尷尬的韓遂。


    “但涼州軍東出日短,百姓疑心未消,此時東出,難免戰戰兢兢。萬一有人不夠自律,闖下禍來,不僅撫軍大將軍會受到連累,隻怕陛下教化西涼的想法,也會受到質疑。”


    韓遂悻悻地哼了一聲,卻不說話。


    劉協沉吟片刻。“在徐州、兗州招募老兵,計是好計,隻怕他們剛剛解甲,又被征召,會以為朝廷政策反複。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楊彪說道:“陛下,臣有一權宜之計。”


    “說來聽聽。”


    “便會稽太守孫策率江東步騎、水師參戰。”


    劉協轉頭看向孫策。


    孫策立刻起身,行禮。“臣願往。”


    劉協無聲地笑了起來。


    怪不得楊彪和周忠一起來,原來都商量好了啊。不過這個方案的確不錯。調孫策參戰,也算是一舉三得。既將孫策調離了江東,又讓他保持戰鬥力,還能迅速解決琅琊的戰事。


    反正孫策出海征伐還有幾年,先協助劉備收複遼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朝會本來也有這個內容,既然說到了,就一起討論吧。”


    眾人暢所欲言。


    除了韓遂有些排斥之外,幾乎所有人都讚同這個方案。劉協從善如流,當即做出決定,轉孫策為北海太守,率步騎、水師萬人,進駐北海,切斷袁熙退路,爭取將袁熙圍殲在琅琊境內。


    考慮到孫策之前的裝備陳舊,朝廷可以撥一部分軍械,供孫策裝備將士。為了能讓這些裝備更好的適應水戰,有必要派一些專門製作軍械的匠師去江東,配合調研。


    江東如果有能工巧匠,也可以參與其中。


    孫策懸在嗓子眼的一顆心總算落回了肚裏。


    安排完了孫策,劉協又問周瑜有何想法。


    一直沒怎麽說話的周瑜長身而起。“陛下,臣冒昧,有一個請求。”


    “哦?”劉協笑了。“大膽地說,不要有顧慮。”


    “臣想出使塞外,親眼看一看那些鮮卑殘部,看看他們究竟有多少實力,能否對北疆造成危害。如果他們實力不足,隻是為了生存,臣或許可以勸他們來降。”


    “你還有這個口才?”


    “臣的口才不佳,但是臣認識兩個口才極佳的。若陛下允許,臣希望能帶上他們同行。”


    劉協想起了一個人,不禁露出一絲淺笑。


    “你說的是誰?”


    “一個是江東吳郡人沈友,一個是臣的同窗好友,九江人蔣幹。沈友年齡與臣相當,文武全才,刀法、書法、口才皆佳,人稱三妙。蔣幹少好縱橫術,口才絕佳,是天生的說客。”


    孫策悄悄地看了周瑜一眼,一聲歎息。


    周瑜從來沒在他麵前推薦過這兩人,現在卻一次性地推薦給了天子。


    不過仔細想想,他也能理解。


    九江人蔣幹且不說,周瑜雖然沒有推薦過沈友,但他是認識沈友的,也知道沈友三妙的名聲。


    隻是他從來沒有過招攬沈友的心思。


    劉協想了想,看向其他人。“諸位以為如何?”


    楊彪說道:“臣本想辟他為吏,不過他不畏艱難,願意以身犯險,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臣深感讚同。臣附議。”


    呂布也立刻做出了決定。“臣附議,願沿途護送。”


    周忠看了周瑜一眼,有些無奈的說道:“臣附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道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周並收藏漢道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