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公廨後,楊修先找到了父親楊彪,把自己和天子出遊時談到的問題一一轉告。
楊彪聽得很認真,也很興奮。
對禰衡的建議,他雖然原則上支持,心裏還有些擔憂的。最大的擔憂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權後,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內以施壓,迫使大臣俯首聽命。
現在他知道天子誌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業,任性妄為的可能性極低,最後的擔憂也就減輕了許多。
平心而論,天子雖然年輕,卻比很多老臣都謹慎。他的擔心本沒什麽必要,隻是一種習慣罷了。
政務上的事,由楊彪去和賈詡、周忠商量,最後形成決議。
楊修則將主要精力放在公布自己的研究結果上。
正如他與劉協所說,自己想著玩是一回事,公諸於眾又是一回事。首先,他要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文章,為了能讓別人看懂,還要繪圖。其次,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必須向壁虛照,他還要做可以驗證的實驗,要讓別人也能重複的實驗。
文章好寫,實驗難做。
他不僅要通過這些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正確,還要盡可能的周密,不讓別人有質疑的機會。
這篇文章並不長,也就是三四百字,幾幅圖,卻花了他好幾天時間。
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設計。
數日後,楊修完成了文章,親自送去印坊。
在這裏,他又見到了徐嶽。
徐嶽是印坊審稿人之一。來到宛城後,他的才華很快就為唐夫人所知,邀請他來印坊做審稿人,專門負責審核天文、數學這方麵的文章。
看到楊修,他就有些激動,熱情的邀請楊修到書房細談。就座之後,他拿出自己新繪製的宣夜圖說,向楊修請教。
楊修也覺得有趣,又和徐嶽說了自己的相關猜想。
聽說天上的星星並非都是圓的,還有扁的,徐嶽愣了好一會兒,看向楊修的眼神便有些異樣。他也有望遠鏡,也用望遠鏡來觀星,卻沒有看到什麽扁的星星。
而且照楊修這說法,那些星星就不是星星,更有可能是和星河一樣的一大團星。
再往下推理,那這些星團又有多遠?
這個結論很驚人,但他是觀星多年的學者,立刻想到了一個問題。
他問楊修,你說的那些扁星,是不是固定在黃道上不動的?
楊修說,的確如此,移動得快的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圓的,扁星都是固定不動的。
徐嶽隨即得出一個推論:有沒有可能,固定在黃道上的那些星都很遠,隻有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比較近的。我們身處星河之中,但那些星卻未必,它們有可能就是星河。
徐嶽的大膽推論,讓楊修都覺得很震驚,也對徐嶽刮目相看。
他再一次意識到,術業有專攻,在天文觀測之方麵,他就是業餘的,徐嶽才是專業的。
兩人越說越投機,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才想起來時間不早了。
楊修拿出自己的文章,請徐嶽審核。
徐嶽看了一遍,很快就通過了。對他來說,這樣的文章論述的問題隻是細枝末節,道理也很簡單,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他對楊修說,三天之內,這篇文章就可以見報。
因為有圖,所以會慢一點。如果隻是文字,明天就能見報。
楊修哈哈一笑,表示不著急。他寫這篇文章也是天子吩咐的,本來也沒打算靠這個出名。
送走了楊修,徐嶽回到自己的房間,叫來侍者,讓他拿著楊修的文章去安排排版。侍者看了一下文章署名,頓時一愣。
“弘農楊修?”
“嗯,有什麽問題?”徐嶽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雖然沒什麽名聲,文章也不大,卻說得有理。”
“先生,他是弘農楊修。”侍者哭笑不得。“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子弟,還是現任漢陽太守,天子寵臣。”
徐嶽如夢初醒。
他這時才反應過來,剛才和自己說了半天話的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士子,而且名門之後,朝廷重臣。
既然如此,那天與他一起說話的年輕人又是誰?
——
楊修的文章很快就發表了,引起的反應超出徐嶽的估計。
單以學問而言,這個問題的確不算大。
但兩小兒辯日這個問題是儒門之痛,尤其是和山頂更冷結合在一起,已經是儒門不務實學,不思進取的罪狀,成了不少人嘲弄儒生的話題。
如今被楊修解開了,儒門終於可以揚眉吐氣。
誰說儒生不務實學,楊修不是儒生嗎?他不僅是儒生,還是真正的儒學世家。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
有人反對楊修的觀點,覺得他這個說法有問題,想方設法的進行反駁。
有人反對楊修的身份。什麽儒生,楊修雖然出身儒門世家,可他現在還是你們那樣的儒生嗎?經過天子調教,他已經是務實的能臣。若非如此,他哪寫得出這樣務實的文章,最多和王粲一樣寫些詩賦罷了。
王粲不幸躺槍。
和王粲一起躺槍的還有秦宓。
秦宓關於天有頭有耳的妙論曾經風靡一時。可是現在看來,那些也隻是口舌之妙罷了。當作談資還可以,其實沒什麽實際作用。
與楊修這篇文章一比,簡直就是絕妙的對比。
正月中,當秦宓隨著劉章等人一起來到南陽,剛進入郡縣,就在驛舍看到了楊修的文章,也聽到了相關的評價。
秦宓很惱火,將楊修的文章看了又看,然後去請教同行的學者周群。
周群是閬中人,其父周舒師從廣漢學者楊存,與董扶、任安齊名,精於天文、讖緯、星曆之學。周群少受家學,在家裏專門建了一座小樓,天天晚上觀星,對天文、星象之熟悉,超過秦宓無數。
對楊修的文章,他首先質疑的一點是太陽怎麽可能是扁的?
日月都是圓的,而且是完美的圓,怎麽可能出現因透鏡偏斜而被拉長這種事?
為此,他特地製作了一個圓圈,在大清早日出的時候對著朝陽看。
然後他驚恐的發現,不僅朝陽如此,夕陽也是如此,都不是他以為的標準圓,而是一個略扁的圓,而且這扁的程度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與楊修的文章分析吻合。
換句話說,他雖然觀星多年,卻一直對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視而不見。
楊彪聽得很認真,也很興奮。
對禰衡的建議,他雖然原則上支持,心裏還有些擔憂的。最大的擔憂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權後,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內以施壓,迫使大臣俯首聽命。
現在他知道天子誌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業,任性妄為的可能性極低,最後的擔憂也就減輕了許多。
平心而論,天子雖然年輕,卻比很多老臣都謹慎。他的擔心本沒什麽必要,隻是一種習慣罷了。
政務上的事,由楊彪去和賈詡、周忠商量,最後形成決議。
楊修則將主要精力放在公布自己的研究結果上。
正如他與劉協所說,自己想著玩是一回事,公諸於眾又是一回事。首先,他要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文章,為了能讓別人看懂,還要繪圖。其次,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必須向壁虛照,他還要做可以驗證的實驗,要讓別人也能重複的實驗。
文章好寫,實驗難做。
他不僅要通過這些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正確,還要盡可能的周密,不讓別人有質疑的機會。
這篇文章並不長,也就是三四百字,幾幅圖,卻花了他好幾天時間。
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設計。
數日後,楊修完成了文章,親自送去印坊。
在這裏,他又見到了徐嶽。
徐嶽是印坊審稿人之一。來到宛城後,他的才華很快就為唐夫人所知,邀請他來印坊做審稿人,專門負責審核天文、數學這方麵的文章。
看到楊修,他就有些激動,熱情的邀請楊修到書房細談。就座之後,他拿出自己新繪製的宣夜圖說,向楊修請教。
楊修也覺得有趣,又和徐嶽說了自己的相關猜想。
聽說天上的星星並非都是圓的,還有扁的,徐嶽愣了好一會兒,看向楊修的眼神便有些異樣。他也有望遠鏡,也用望遠鏡來觀星,卻沒有看到什麽扁的星星。
而且照楊修這說法,那些星星就不是星星,更有可能是和星河一樣的一大團星。
再往下推理,那這些星團又有多遠?
這個結論很驚人,但他是觀星多年的學者,立刻想到了一個問題。
他問楊修,你說的那些扁星,是不是固定在黃道上不動的?
楊修說,的確如此,移動得快的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圓的,扁星都是固定不動的。
徐嶽隨即得出一個推論:有沒有可能,固定在黃道上的那些星都很遠,隻有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比較近的。我們身處星河之中,但那些星卻未必,它們有可能就是星河。
徐嶽的大膽推論,讓楊修都覺得很震驚,也對徐嶽刮目相看。
他再一次意識到,術業有專攻,在天文觀測之方麵,他就是業餘的,徐嶽才是專業的。
兩人越說越投機,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才想起來時間不早了。
楊修拿出自己的文章,請徐嶽審核。
徐嶽看了一遍,很快就通過了。對他來說,這樣的文章論述的問題隻是細枝末節,道理也很簡單,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他對楊修說,三天之內,這篇文章就可以見報。
因為有圖,所以會慢一點。如果隻是文字,明天就能見報。
楊修哈哈一笑,表示不著急。他寫這篇文章也是天子吩咐的,本來也沒打算靠這個出名。
送走了楊修,徐嶽回到自己的房間,叫來侍者,讓他拿著楊修的文章去安排排版。侍者看了一下文章署名,頓時一愣。
“弘農楊修?”
“嗯,有什麽問題?”徐嶽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雖然沒什麽名聲,文章也不大,卻說得有理。”
“先生,他是弘農楊修。”侍者哭笑不得。“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子弟,還是現任漢陽太守,天子寵臣。”
徐嶽如夢初醒。
他這時才反應過來,剛才和自己說了半天話的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士子,而且名門之後,朝廷重臣。
既然如此,那天與他一起說話的年輕人又是誰?
——
楊修的文章很快就發表了,引起的反應超出徐嶽的估計。
單以學問而言,這個問題的確不算大。
但兩小兒辯日這個問題是儒門之痛,尤其是和山頂更冷結合在一起,已經是儒門不務實學,不思進取的罪狀,成了不少人嘲弄儒生的話題。
如今被楊修解開了,儒門終於可以揚眉吐氣。
誰說儒生不務實學,楊修不是儒生嗎?他不僅是儒生,還是真正的儒學世家。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
有人反對楊修的觀點,覺得他這個說法有問題,想方設法的進行反駁。
有人反對楊修的身份。什麽儒生,楊修雖然出身儒門世家,可他現在還是你們那樣的儒生嗎?經過天子調教,他已經是務實的能臣。若非如此,他哪寫得出這樣務實的文章,最多和王粲一樣寫些詩賦罷了。
王粲不幸躺槍。
和王粲一起躺槍的還有秦宓。
秦宓關於天有頭有耳的妙論曾經風靡一時。可是現在看來,那些也隻是口舌之妙罷了。當作談資還可以,其實沒什麽實際作用。
與楊修這篇文章一比,簡直就是絕妙的對比。
正月中,當秦宓隨著劉章等人一起來到南陽,剛進入郡縣,就在驛舍看到了楊修的文章,也聽到了相關的評價。
秦宓很惱火,將楊修的文章看了又看,然後去請教同行的學者周群。
周群是閬中人,其父周舒師從廣漢學者楊存,與董扶、任安齊名,精於天文、讖緯、星曆之學。周群少受家學,在家裏專門建了一座小樓,天天晚上觀星,對天文、星象之熟悉,超過秦宓無數。
對楊修的文章,他首先質疑的一點是太陽怎麽可能是扁的?
日月都是圓的,而且是完美的圓,怎麽可能出現因透鏡偏斜而被拉長這種事?
為此,他特地製作了一個圓圈,在大清早日出的時候對著朝陽看。
然後他驚恐的發現,不僅朝陽如此,夕陽也是如此,都不是他以為的標準圓,而是一個略扁的圓,而且這扁的程度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與楊修的文章分析吻合。
換句話說,他雖然觀星多年,卻一直對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