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錢青健所經曆的,是一個紛紛擾擾的、沒有秩序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義盡是冷漠與自私,並沒有什麽真正意義的俠士為國為民。
即便是有令狐衝這個一個人物,舍生忘死地想要搭救儀琳,無論他心裏怎麽想,這行為歸結到底也還是英雄救美。
問題就在於儀琳長得太美。
在相救的過程中以及相救之後,形成的結果就是把一個長得禍國殃民的小尼姑撩撥得春心蕩漾、禪基動搖,這是無法抹去的事實。
沒有俠客,也就沒有純粹的不含雜質的正義,也就沒有了正常的惻隱和同情。
在遲百城動手以前,回雁樓的二樓上沒有人因為儀琳的遭遇一怒而起。在遲百城胸膛中刀斃命之後,也沒有人對遲百城給予同情。
人們想的無外是,遲百城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愣頭青、二百五,不值得同情。
田伯光的外號是“萬裏獨行”,這稱號是隨便得來的麽?當然不是。
想殺田伯光的人有很多,但沒有幾個是為了那些遭受了蹂躪的婦女伸張正義的,都是想憑借擒殺田伯光來沽名釣譽。至少青城派的掌門餘滄海在得知令狐衝不自量力去鬥田伯光的時候,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認為令狐衝第一是為了出名,第二是為了儀琳的美色。
既然想殺田伯光的人如此之多,為什麽田伯光還活著?這“萬裏獨行”顯然不是閑庭信步般溜達過來的,必然經曆了無數次的惡鬥激戰,然而,直到此刻田伯光也還活著。
泰山遲百城,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麽?實在是個沒腦子的二貨。
“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幹飯,這樣的腦殘智障死了也好。”錢青健就是這樣想的。如同曲洋以及那胖大和尚一樣,錢青健對遲百城也是毫不同情。就是儀琳都沒覺得遲百城的死有什麽可歌可泣之處。
那些原本就被田伯光嚇得噤若寒蟬的食客們就更不要說什麽同情了,他們飯都不敢吃下去了,紛紛繞開中央的殺人現場,貼著廳堂的邊走到了樓梯口,倉惶離去,其中有一個走得急了,還踩空了樓梯,骨碌碌滾了下去。
不能隨波逐流的是天鬆道人。
無論是作為遲百城的師叔還是泰山掌門人的師弟,他都必須與田伯光一戰。這跟正義與否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這甚至不能說是為師侄報仇,這是泰山派乃至五嶽劍派的臉麵。
如若棄戰,則臉麵無存。
天鬆道人當然不是愣頭青,他當然知道以自己的劍法恐怕無法與田伯光的快刀匹敵,因為他很清楚他無法一招拿下遲百城,對比之下,高低立判。
但是此戰勢在必行!明知不敵也要一戰,這是多麽無奈的事情?
不知道是由於緊張和恐懼,還是憤怒和羞惱,天鬆道人一張臉變得鐵青,一語不發地抽出長劍,一個縱身便搶到了田伯光的身側。
“殺!”“殺!”“呀呀!”天鬆道人連聲猛喝,一柄劍如同疾風裹挾著暴雨,驟然潑向田伯光的上身。
而田伯光卻仍根本沒有起身,就這麽坐在椅中,隻是那柄入鞘的單刀卻不知如何又回到了他的手裏,隻見他微微側身,斜眼看向天鬆,單刀信手劈抹斬剁,“叮叮噹噹”一陣金鐵交鳴,將來襲劍招全部擋在門戶之外,竟是雲淡風輕般的寫意。
天鬆足足攻了二三十劍,田伯光就這麽坐著輕描淡寫地擋了二三十招,直若狸貓弄鼠,老叟戲嬰兒。
“師弟和師兄,天鬆和天門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麽?”錢青健看著這場狠鬥心生感慨。
錢青健認為,作為泰山派的掌門,天門道人自然是與嶽不群、定閑師太、莫大先生平起平坐的,而平起平坐的資格不能僅僅憑借一派掌門的身份,更應該有足夠的武功相匹配。
既然嶽不群能勝田伯光,那麽天門道人應該也差不多。隻是這天鬆未免太過稀鬆了一些。
他很清楚地看到,天鬆使出的劍招的大部分依稀便是一百多年前他傳給紀曉麟的劍招,隻不過似乎已被人改動增補了許多,其中夾雜了太多的華而不實的東西,用於實戰有弊無利。
“這特麽是誰吃飽了撐的往劍招裏麵摻水呢?”錢青健好氣又好笑。
不論是武學還是哲學方法論以及其它什麽,國人掌權者從古至今都喜歡所謂的提高和創新,一代領路人必須推出一個口號,闡述一套思想,開創一派新氣象,否則就顯得他不如前任。
武學掌門如此,朝廷的當權者也是如此,這種思想學五年,那種口號學五年,最後卻什麽東西都沒學到,實質上就是在對上逢迎阿諛的虛偽中丟掉了祖宗傳下來的精髓。
世間各個武學門派起起落落,各領風騷幾十年,隨後便會頹廢下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的。門派中若是百年不遇一位不世出的才俊,門派即可在此人的帶領下興盛幾十年,而當這位傑出者死去,接任者東拚西湊不懂裝懂一番,弟子們就不知道該學什麽好了。
為什麽少林寺的武學幾乎能夠始終屹立於武林之巔?因為少林寺不論出來什麽人才,七十二絕技都是無人敢於改動的。正因為如此,少林武學才不至於被改成花拳繡腿。就是在百年前少林九陽功問世並且大放異彩之時,也仍有半數僧眾堅持去練七十二絕技。
泰山派的武學傳承當然無法與少林寺相比。
當年的紀曉麟雖然也算聰明,卻遠遠不及更早的王重陽、林朝英那般睿智絕世,若是他將錢青健傳下的以全真古墓為基礎的武功“去蕪存菁”一番,難免就會落了下乘,究竟去的是不是蕪?存的是不是菁?這不是他紀曉麟個人可以蓋棺定論的,這需要時間去檢驗。
本來就是狗尾續貂的劍法,再加上泰山派這一百年來也不知道換了幾任草包掌門加以“創新”,更在五十年前與魔教十長老的大火並中失傳了許多精妙招式,淪落到眼下天鬆的似是而非也就情有可原了。
“看來紀曉麟死加入了泰山派了。”錢青健邊看邊想。
他並不知道紀曉麟成立泰山派的事情,當年他把這個小舅子留在了岱廟,自己帶領妻妾和三大法網以及明教五行旗去了嵩山,又從嵩山去了福建莆田,此後直至揚帆出海,再也沒有跟紀曉蓉的娘家有過什麽聯係。
在他的記憶裏,泰山派的創始者應該是東靈道長,那是距離此時三百多年以前的人物,而距離此時三百多年以前,正是獨孤求敗叱吒江湖的歲月,就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也還年幼,否則為何沒有東靈道長的傳說流入江湖?
關於泰山派的起源,錢青健並未如何關心,因為當他到了岱廟的時候,前有趙敏陽謀設陷,後有朱元璋陰謀奪權,根本沒有心思去查問被趙敏關押在岱廟之中的那夥全真道士的來曆。
其實在當時,即便是被趙敏關押起來的那些全真道士也不知道,岱廟的曆史上確有東靈道長其人,也確實是在泰山修煉有成的。
隻不過三百年前的東靈道長並未在泰山開宗立派,否則泰山派以及東靈道人何以在射雕神雕時期皆無聲名?就是親身經曆過兩雕時代的錢青健也從未遇見泰山派的人物。
及至後來,湖北漢陽的紀老英雄想念兒子,又去岱廟探望,得知兒子準備常駐東嶽時,便斥巨資翻修岱廟,重塑神像金身,給兒子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
在翻修岱廟之時,紀曉麟無意間尋到了一部劍譜和一柄黑鐵短劍,短劍之上刻有署名為東靈道人。
其時紀曉麟武學境界已經不俗,一練之下,發覺東靈道人這門劍法雖然比之他姐夫錢青健傳授的劍法稍有不及,但也不是全然遜色。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不禁對這位泰山岱廟的前輩心生敬意。
於是在紀曉麟開宗立派之時,考慮到自己聲望不足,隻是依靠姐夫是武林至尊才獲得他人的尊敬,就將東靈道長之事告訴了岱廟群道,並且宣稱泰山派的開派鼻祖是東靈道長而非他紀曉麟,同時他以黑鐵短劍作為掌門信物,代代相傳至今。
泰山派的這段門戶往事,如今已經不為世人所知了。錢青健當然也不知這些未曾載入原著的花絮,此際他在觀看天鬆劍法的同時也在留意田伯光的快刀。
田伯光的刀固然快的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在錢青健的眼睛裏卻是一招一式,清晰無比。
但凡練武之人皆須鍛煉“手眼身法步”,這其中的“眼”,並不是單指追求視力的及遠,更追求眼睛的“疾”,也就是眼睛的反應速度。所謂手疾眼快就是這個道理。
不論是對敵肉搏之際,還是遠程暗器攻防,武者的眼速是一項很關鍵的屬性,極大地影響著勝負的結果。
魔術師的手比常人的眼睛更快,所以魔術得以神奇。但是在搏鬥之中,眼睛若是不及對方的手速、又或不及對方暗器的速度,那豈不是送死的節奏——沒等看見,先中招了。
錢青健功力最盛之時,用彈指神通打出來的鉄丸就已經超越了尋常武者目力的極限,沒有人能看得見他的暗器是什麽,世間武者因而對他的暗器畏懼至極,當年的少林三渡不敢離開樹洞去找錢至尊較量,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或許古龍小說中那例不虛發卻從來都沒人看見的小李飛刀,也是因循了這個道理。飛刀打擊的對象在看見飛刀時,飛刀已在他的要害上釘著,而中刀者在看見飛刀的同時氣息已絕。就是有旁觀者存在,也隻能看見小李探花的敵人中刀死去,卻看不見那飛刀劃過的軌跡。
那麽話又說回來,李尋歡能不能看見他自己飛刀的軌跡?或問,錢青健能不能看見他打出去的如同子彈一樣的鉄丸?
錢青健不知道李尋歡能否做到這一點,但是他知道他自己,他是能看見那鉄丸的飛行軌跡的。
因為他練了數百年的眼速。不說他鍛煉眼速的方法有多先進,隻說他鍛煉的時間,就是他人無法企及的漫長。
能夠看清子彈軌跡的眼睛,如何看不清田伯光的快刀?事實就是,他不僅看得清這快刀的一招一式,他甚至覺得這刀法太慢!
嗯,比南宋末年臨安皇宮裏的那個紅衣太監慢多了。
在這個時代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義盡是冷漠與自私,並沒有什麽真正意義的俠士為國為民。
即便是有令狐衝這個一個人物,舍生忘死地想要搭救儀琳,無論他心裏怎麽想,這行為歸結到底也還是英雄救美。
問題就在於儀琳長得太美。
在相救的過程中以及相救之後,形成的結果就是把一個長得禍國殃民的小尼姑撩撥得春心蕩漾、禪基動搖,這是無法抹去的事實。
沒有俠客,也就沒有純粹的不含雜質的正義,也就沒有了正常的惻隱和同情。
在遲百城動手以前,回雁樓的二樓上沒有人因為儀琳的遭遇一怒而起。在遲百城胸膛中刀斃命之後,也沒有人對遲百城給予同情。
人們想的無外是,遲百城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愣頭青、二百五,不值得同情。
田伯光的外號是“萬裏獨行”,這稱號是隨便得來的麽?當然不是。
想殺田伯光的人有很多,但沒有幾個是為了那些遭受了蹂躪的婦女伸張正義的,都是想憑借擒殺田伯光來沽名釣譽。至少青城派的掌門餘滄海在得知令狐衝不自量力去鬥田伯光的時候,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認為令狐衝第一是為了出名,第二是為了儀琳的美色。
既然想殺田伯光的人如此之多,為什麽田伯光還活著?這“萬裏獨行”顯然不是閑庭信步般溜達過來的,必然經曆了無數次的惡鬥激戰,然而,直到此刻田伯光也還活著。
泰山遲百城,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麽?實在是個沒腦子的二貨。
“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幹飯,這樣的腦殘智障死了也好。”錢青健就是這樣想的。如同曲洋以及那胖大和尚一樣,錢青健對遲百城也是毫不同情。就是儀琳都沒覺得遲百城的死有什麽可歌可泣之處。
那些原本就被田伯光嚇得噤若寒蟬的食客們就更不要說什麽同情了,他們飯都不敢吃下去了,紛紛繞開中央的殺人現場,貼著廳堂的邊走到了樓梯口,倉惶離去,其中有一個走得急了,還踩空了樓梯,骨碌碌滾了下去。
不能隨波逐流的是天鬆道人。
無論是作為遲百城的師叔還是泰山掌門人的師弟,他都必須與田伯光一戰。這跟正義與否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這甚至不能說是為師侄報仇,這是泰山派乃至五嶽劍派的臉麵。
如若棄戰,則臉麵無存。
天鬆道人當然不是愣頭青,他當然知道以自己的劍法恐怕無法與田伯光的快刀匹敵,因為他很清楚他無法一招拿下遲百城,對比之下,高低立判。
但是此戰勢在必行!明知不敵也要一戰,這是多麽無奈的事情?
不知道是由於緊張和恐懼,還是憤怒和羞惱,天鬆道人一張臉變得鐵青,一語不發地抽出長劍,一個縱身便搶到了田伯光的身側。
“殺!”“殺!”“呀呀!”天鬆道人連聲猛喝,一柄劍如同疾風裹挾著暴雨,驟然潑向田伯光的上身。
而田伯光卻仍根本沒有起身,就這麽坐在椅中,隻是那柄入鞘的單刀卻不知如何又回到了他的手裏,隻見他微微側身,斜眼看向天鬆,單刀信手劈抹斬剁,“叮叮噹噹”一陣金鐵交鳴,將來襲劍招全部擋在門戶之外,竟是雲淡風輕般的寫意。
天鬆足足攻了二三十劍,田伯光就這麽坐著輕描淡寫地擋了二三十招,直若狸貓弄鼠,老叟戲嬰兒。
“師弟和師兄,天鬆和天門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麽?”錢青健看著這場狠鬥心生感慨。
錢青健認為,作為泰山派的掌門,天門道人自然是與嶽不群、定閑師太、莫大先生平起平坐的,而平起平坐的資格不能僅僅憑借一派掌門的身份,更應該有足夠的武功相匹配。
既然嶽不群能勝田伯光,那麽天門道人應該也差不多。隻是這天鬆未免太過稀鬆了一些。
他很清楚地看到,天鬆使出的劍招的大部分依稀便是一百多年前他傳給紀曉麟的劍招,隻不過似乎已被人改動增補了許多,其中夾雜了太多的華而不實的東西,用於實戰有弊無利。
“這特麽是誰吃飽了撐的往劍招裏麵摻水呢?”錢青健好氣又好笑。
不論是武學還是哲學方法論以及其它什麽,國人掌權者從古至今都喜歡所謂的提高和創新,一代領路人必須推出一個口號,闡述一套思想,開創一派新氣象,否則就顯得他不如前任。
武學掌門如此,朝廷的當權者也是如此,這種思想學五年,那種口號學五年,最後卻什麽東西都沒學到,實質上就是在對上逢迎阿諛的虛偽中丟掉了祖宗傳下來的精髓。
世間各個武學門派起起落落,各領風騷幾十年,隨後便會頹廢下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的。門派中若是百年不遇一位不世出的才俊,門派即可在此人的帶領下興盛幾十年,而當這位傑出者死去,接任者東拚西湊不懂裝懂一番,弟子們就不知道該學什麽好了。
為什麽少林寺的武學幾乎能夠始終屹立於武林之巔?因為少林寺不論出來什麽人才,七十二絕技都是無人敢於改動的。正因為如此,少林武學才不至於被改成花拳繡腿。就是在百年前少林九陽功問世並且大放異彩之時,也仍有半數僧眾堅持去練七十二絕技。
泰山派的武學傳承當然無法與少林寺相比。
當年的紀曉麟雖然也算聰明,卻遠遠不及更早的王重陽、林朝英那般睿智絕世,若是他將錢青健傳下的以全真古墓為基礎的武功“去蕪存菁”一番,難免就會落了下乘,究竟去的是不是蕪?存的是不是菁?這不是他紀曉麟個人可以蓋棺定論的,這需要時間去檢驗。
本來就是狗尾續貂的劍法,再加上泰山派這一百年來也不知道換了幾任草包掌門加以“創新”,更在五十年前與魔教十長老的大火並中失傳了許多精妙招式,淪落到眼下天鬆的似是而非也就情有可原了。
“看來紀曉麟死加入了泰山派了。”錢青健邊看邊想。
他並不知道紀曉麟成立泰山派的事情,當年他把這個小舅子留在了岱廟,自己帶領妻妾和三大法網以及明教五行旗去了嵩山,又從嵩山去了福建莆田,此後直至揚帆出海,再也沒有跟紀曉蓉的娘家有過什麽聯係。
在他的記憶裏,泰山派的創始者應該是東靈道長,那是距離此時三百多年以前的人物,而距離此時三百多年以前,正是獨孤求敗叱吒江湖的歲月,就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也還年幼,否則為何沒有東靈道長的傳說流入江湖?
關於泰山派的起源,錢青健並未如何關心,因為當他到了岱廟的時候,前有趙敏陽謀設陷,後有朱元璋陰謀奪權,根本沒有心思去查問被趙敏關押在岱廟之中的那夥全真道士的來曆。
其實在當時,即便是被趙敏關押起來的那些全真道士也不知道,岱廟的曆史上確有東靈道長其人,也確實是在泰山修煉有成的。
隻不過三百年前的東靈道長並未在泰山開宗立派,否則泰山派以及東靈道人何以在射雕神雕時期皆無聲名?就是親身經曆過兩雕時代的錢青健也從未遇見泰山派的人物。
及至後來,湖北漢陽的紀老英雄想念兒子,又去岱廟探望,得知兒子準備常駐東嶽時,便斥巨資翻修岱廟,重塑神像金身,給兒子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
在翻修岱廟之時,紀曉麟無意間尋到了一部劍譜和一柄黑鐵短劍,短劍之上刻有署名為東靈道人。
其時紀曉麟武學境界已經不俗,一練之下,發覺東靈道人這門劍法雖然比之他姐夫錢青健傳授的劍法稍有不及,但也不是全然遜色。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不禁對這位泰山岱廟的前輩心生敬意。
於是在紀曉麟開宗立派之時,考慮到自己聲望不足,隻是依靠姐夫是武林至尊才獲得他人的尊敬,就將東靈道長之事告訴了岱廟群道,並且宣稱泰山派的開派鼻祖是東靈道長而非他紀曉麟,同時他以黑鐵短劍作為掌門信物,代代相傳至今。
泰山派的這段門戶往事,如今已經不為世人所知了。錢青健當然也不知這些未曾載入原著的花絮,此際他在觀看天鬆劍法的同時也在留意田伯光的快刀。
田伯光的刀固然快的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在錢青健的眼睛裏卻是一招一式,清晰無比。
但凡練武之人皆須鍛煉“手眼身法步”,這其中的“眼”,並不是單指追求視力的及遠,更追求眼睛的“疾”,也就是眼睛的反應速度。所謂手疾眼快就是這個道理。
不論是對敵肉搏之際,還是遠程暗器攻防,武者的眼速是一項很關鍵的屬性,極大地影響著勝負的結果。
魔術師的手比常人的眼睛更快,所以魔術得以神奇。但是在搏鬥之中,眼睛若是不及對方的手速、又或不及對方暗器的速度,那豈不是送死的節奏——沒等看見,先中招了。
錢青健功力最盛之時,用彈指神通打出來的鉄丸就已經超越了尋常武者目力的極限,沒有人能看得見他的暗器是什麽,世間武者因而對他的暗器畏懼至極,當年的少林三渡不敢離開樹洞去找錢至尊較量,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或許古龍小說中那例不虛發卻從來都沒人看見的小李飛刀,也是因循了這個道理。飛刀打擊的對象在看見飛刀時,飛刀已在他的要害上釘著,而中刀者在看見飛刀的同時氣息已絕。就是有旁觀者存在,也隻能看見小李探花的敵人中刀死去,卻看不見那飛刀劃過的軌跡。
那麽話又說回來,李尋歡能不能看見他自己飛刀的軌跡?或問,錢青健能不能看見他打出去的如同子彈一樣的鉄丸?
錢青健不知道李尋歡能否做到這一點,但是他知道他自己,他是能看見那鉄丸的飛行軌跡的。
因為他練了數百年的眼速。不說他鍛煉眼速的方法有多先進,隻說他鍛煉的時間,就是他人無法企及的漫長。
能夠看清子彈軌跡的眼睛,如何看不清田伯光的快刀?事實就是,他不僅看得清這快刀的一招一式,他甚至覺得這刀法太慢!
嗯,比南宋末年臨安皇宮裏的那個紅衣太監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