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該如何給新地球命名的問題,王琰珂發動全體人員,進行了一場投票,這畢竟是以後大家要共同生活的家園,總不能一直叫它新地球。
其中,備選項有三個,子星、新星和家星。
支持叫“子星”的人多半是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群,代表的是堅信自己目前的處境隻是暫時局麵的一群人,他們對既往的地球懷有深刻的情感。
他們認同當前的新地球與老地球之間的情感聯係類似於母子關係,雖然這個“兒子”健壯高大,卻也隻是母星文明延續的一個載體,這一批逃亡人類的終極目標還是要回到太陽係,殺敗地球入侵者,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球。
而支持叫做“新星”的人群年齡層次大都比較年輕,在三十歲以下。
這些年輕人富裕激情,隨遇而安,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期待,相信一切在這裏都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人類文明的複蘇和中興會在他們的手裏萌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
然而,最大的一群人,統一都支持新地球命名為家星,這反應了逃亡艦隊的人們急於確立自己在新行星上麵的主人翁位置,希望在最快的情況下找到歸宿感的一種心態。
過去的那個是家,新家也是自己的家,人在哪裏,家就在哪裏。
最終,第三種意見高票當選,王琰珂選來選去,甲字替代掉家字,把新家園命名為“甲星”。
叫做甲星的原因除了由於“甲”這個字與家同音,還在於,甲是中國古代曆法中記錄六十年一個輪回的開始,也就代表著新人類在這裏的新開始。
甲,在中文裏也代表著最好,頂級的意思,意指新地球擁有天堂般優越的生存條件。
王琰珂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人類開拓宇宙深空,這不過是一個初步的階段,也隻是一個開始,未來人們甚至會發現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更多更多的宜居行星,而這個甲,就是第一個,後麵還會有甲乙丙丁等等等等。
地球人,從此成為了甲星人,一個新的時代揭開帷幕。
首先就是進行選址,建造行星上第一座人類新城。
雖然甲星環境優秀但畢竟是一顆處在地質活動比較活躍的早期行星,空氣濕熱,水分極大,人類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得久了會很快得皮膚病,關節炎等等疾病。
他們需要一塊略微幹燥而開闊的地帶。
很快,在被命名為上古大陸的邊緣地帶,逃亡艦隊找到了一大塊開闊的平原,相當於前地球時代整個澳大利亞的麵積,平坦肥沃,植被豐富,相對幹燥一些。
安居下來的人類殘餘人員開始拆解逃亡戰艦,把戰艦上一切可利用的鎣鋼金屬和設備拆下來,然後組裝成新的工具,挖掘機鑽探機等等。
還好,戰艦電腦上存儲了地球文明有關工業方麵的大量而完善的數據,這對於改造甲星有很大的幫助。
人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勞動,在重體力工程的麵前,有大型機械工具的幫助,在精細化產品的生產方麵有3d打印設備,極精密設備則全部交給可以通過電腦操控的納米機器人。
王琰珂作為人類的總工程師,全麵指導著二十萬人日以繼夜地工作,搭建起了第一批帳篷。
但進展速度還是依舊非常緩慢的,因為二十萬人的生產能力實在是非常的有限,想要改造這樣一顆巨大的行星談何容易?人力資源的匱乏成為了甲星改造產業的巨大瓶頸。
在以往的地球時代,四十億人的巨大勞動產能,各個行業之間的協同合作,讓一切工業生產都幾乎可以在瞬間完成,無論你想生產出一件什麽樣的產品,都有無比細化的各個部分分別製造配件,最後集中到需求者手中進行簡單的組裝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跟天隱者改造地球的速度比起來,他們簡直就是一隻緩慢的蝸牛。
第二個製約著工業發展的基礎問題是工業原材料的稀缺,甲星雖然土壤肥沃資源礦產豐富,但是卻缺乏一種現代人類世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石油。
到了這裏開始新的生活以後,大家才逐漸意識到,石油在地球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遠遠不止是燃油燃料那麽簡單。
生活就在當下,許多生活的基礎領域就必須要有石油作為原材料。
哪怕是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牙刷、臉盆、瓶瓶罐罐、各種科技產品的外殼、桌椅板凳,填充材料,製造衣服和帳篷的滌綸、腈綸、錦綸等等化纖麵料。
還有建設城市道路需要使用的低成本高效能的瀝青,以及所有工業產品中的合成橡膠,屬於高消耗品的鞋子、輪胎電線電纜,幾乎所有工業設備中必不可少的潤滑油,還有洗滌劑、洗發水、沐浴乳、肥皂,女人們離不開的化妝品,孩子手裏的玩具都需要石油原料來生產。
有人提出使用差不多的替代品,比如衣物紡織物等等使用天然纖維,這才意識到這個時候沒有棉花和蠶絲,更沒有桑樹可以讓你養蠶寶寶。
你想造一張桌子都沒有一塊木頭,塑料也沒有,除了用石頭搭台子之外毫無辦法。
王琰珂這才意識到,隻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知識和科技,需要材料產品來體現出來,人類世界的文明建立的根基是地球世界長達數億年發酵的結果,想要在這個新行星上簡單地複製地球文明的輝煌,恐怕連造一張紙出來都很難。
就好像過去許多武術大家說過的那句話,技術在力量中體現,再好的技巧結合不到凶猛的臂力也打不倒敵人,這個剛剛起步的工業社會由於原材料的缺失,從一開始就瘸了一條腿。
無奈之下,王琰珂隻好發動全體人員,先從機械工業的基礎開始搞起,開采重金屬礦石!
別的東西沒有,鐵還是不缺的,通過李惟攻的金屬控製能力,他可以很輕易地感知到地表幾公裏以下埋藏著的鐵礦石。
接著就是不斷的冶煉,日以繼夜地工作,把鐵礦石冶煉鑄造成大塊的鐵錠,然後再按照需要製成建築用鋼筋,以及大型框架的其他部分。
有了鐵礦石,就可以用鐵礦粉結合石灰石、粘土煆燒成水泥,結合鋼筋製造大型牢固的建築物還是沒有問題的,於是人們開始大量地建造房屋和村落,用鋼鐵來仿製出需要的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雖然看起來粗糙,卻基本上,像個家了……
其中,備選項有三個,子星、新星和家星。
支持叫“子星”的人多半是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群,代表的是堅信自己目前的處境隻是暫時局麵的一群人,他們對既往的地球懷有深刻的情感。
他們認同當前的新地球與老地球之間的情感聯係類似於母子關係,雖然這個“兒子”健壯高大,卻也隻是母星文明延續的一個載體,這一批逃亡人類的終極目標還是要回到太陽係,殺敗地球入侵者,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球。
而支持叫做“新星”的人群年齡層次大都比較年輕,在三十歲以下。
這些年輕人富裕激情,隨遇而安,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期待,相信一切在這裏都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人類文明的複蘇和中興會在他們的手裏萌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
然而,最大的一群人,統一都支持新地球命名為家星,這反應了逃亡艦隊的人們急於確立自己在新行星上麵的主人翁位置,希望在最快的情況下找到歸宿感的一種心態。
過去的那個是家,新家也是自己的家,人在哪裏,家就在哪裏。
最終,第三種意見高票當選,王琰珂選來選去,甲字替代掉家字,把新家園命名為“甲星”。
叫做甲星的原因除了由於“甲”這個字與家同音,還在於,甲是中國古代曆法中記錄六十年一個輪回的開始,也就代表著新人類在這裏的新開始。
甲,在中文裏也代表著最好,頂級的意思,意指新地球擁有天堂般優越的生存條件。
王琰珂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人類開拓宇宙深空,這不過是一個初步的階段,也隻是一個開始,未來人們甚至會發現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更多更多的宜居行星,而這個甲,就是第一個,後麵還會有甲乙丙丁等等等等。
地球人,從此成為了甲星人,一個新的時代揭開帷幕。
首先就是進行選址,建造行星上第一座人類新城。
雖然甲星環境優秀但畢竟是一顆處在地質活動比較活躍的早期行星,空氣濕熱,水分極大,人類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得久了會很快得皮膚病,關節炎等等疾病。
他們需要一塊略微幹燥而開闊的地帶。
很快,在被命名為上古大陸的邊緣地帶,逃亡艦隊找到了一大塊開闊的平原,相當於前地球時代整個澳大利亞的麵積,平坦肥沃,植被豐富,相對幹燥一些。
安居下來的人類殘餘人員開始拆解逃亡戰艦,把戰艦上一切可利用的鎣鋼金屬和設備拆下來,然後組裝成新的工具,挖掘機鑽探機等等。
還好,戰艦電腦上存儲了地球文明有關工業方麵的大量而完善的數據,這對於改造甲星有很大的幫助。
人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勞動,在重體力工程的麵前,有大型機械工具的幫助,在精細化產品的生產方麵有3d打印設備,極精密設備則全部交給可以通過電腦操控的納米機器人。
王琰珂作為人類的總工程師,全麵指導著二十萬人日以繼夜地工作,搭建起了第一批帳篷。
但進展速度還是依舊非常緩慢的,因為二十萬人的生產能力實在是非常的有限,想要改造這樣一顆巨大的行星談何容易?人力資源的匱乏成為了甲星改造產業的巨大瓶頸。
在以往的地球時代,四十億人的巨大勞動產能,各個行業之間的協同合作,讓一切工業生產都幾乎可以在瞬間完成,無論你想生產出一件什麽樣的產品,都有無比細化的各個部分分別製造配件,最後集中到需求者手中進行簡單的組裝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跟天隱者改造地球的速度比起來,他們簡直就是一隻緩慢的蝸牛。
第二個製約著工業發展的基礎問題是工業原材料的稀缺,甲星雖然土壤肥沃資源礦產豐富,但是卻缺乏一種現代人類世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石油。
到了這裏開始新的生活以後,大家才逐漸意識到,石油在地球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遠遠不止是燃油燃料那麽簡單。
生活就在當下,許多生活的基礎領域就必須要有石油作為原材料。
哪怕是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牙刷、臉盆、瓶瓶罐罐、各種科技產品的外殼、桌椅板凳,填充材料,製造衣服和帳篷的滌綸、腈綸、錦綸等等化纖麵料。
還有建設城市道路需要使用的低成本高效能的瀝青,以及所有工業產品中的合成橡膠,屬於高消耗品的鞋子、輪胎電線電纜,幾乎所有工業設備中必不可少的潤滑油,還有洗滌劑、洗發水、沐浴乳、肥皂,女人們離不開的化妝品,孩子手裏的玩具都需要石油原料來生產。
有人提出使用差不多的替代品,比如衣物紡織物等等使用天然纖維,這才意識到這個時候沒有棉花和蠶絲,更沒有桑樹可以讓你養蠶寶寶。
你想造一張桌子都沒有一塊木頭,塑料也沒有,除了用石頭搭台子之外毫無辦法。
王琰珂這才意識到,隻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知識和科技,需要材料產品來體現出來,人類世界的文明建立的根基是地球世界長達數億年發酵的結果,想要在這個新行星上簡單地複製地球文明的輝煌,恐怕連造一張紙出來都很難。
就好像過去許多武術大家說過的那句話,技術在力量中體現,再好的技巧結合不到凶猛的臂力也打不倒敵人,這個剛剛起步的工業社會由於原材料的缺失,從一開始就瘸了一條腿。
無奈之下,王琰珂隻好發動全體人員,先從機械工業的基礎開始搞起,開采重金屬礦石!
別的東西沒有,鐵還是不缺的,通過李惟攻的金屬控製能力,他可以很輕易地感知到地表幾公裏以下埋藏著的鐵礦石。
接著就是不斷的冶煉,日以繼夜地工作,把鐵礦石冶煉鑄造成大塊的鐵錠,然後再按照需要製成建築用鋼筋,以及大型框架的其他部分。
有了鐵礦石,就可以用鐵礦粉結合石灰石、粘土煆燒成水泥,結合鋼筋製造大型牢固的建築物還是沒有問題的,於是人們開始大量地建造房屋和村落,用鋼鐵來仿製出需要的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雖然看起來粗糙,卻基本上,像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