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劉奇士在隊伍中大聲呼喚著,他認出了屍體上的弩箭,那是郭大靖的獨門兵器。
郭大靖大聲回應著,從樹林中現身,邁步走了出來。
劉奇士上下打量,見郭大靖全須全尾,行動自如,不禁放下心來,哈哈大笑著走上前,給郭大靖來了個擁抱。
好吧,這個熱情勁兒,才象是結拜兄弟。盡管在古代,顯得有些別扭。
郭大靖拍了拍大哥的後背,分開後,笑著說道:“就說沒事兒,大哥不用擔心的。”
劉奇士用力點頭,感慨又欽佩地說道:“真是難以置信,不僅殺了碩讬,還能把人頭帶出來。要不是有人認識,還以為是假的呢!”
“大哥認識?”郭大靖很隨意地問道。
劉奇士說道:“東江軍中便有人認識,還有崔孝一等人,都是見過碩讬的。”
郭大靖點了點頭,這倒是他忽略了。碩讬跟隨阿敏征戰,崔孝一等人在義州見過他,一點都不奇怪。
“走吧!”劉奇士拉著郭大靖,笑著說道:“幾位將軍都急著見你,估計是想問你是怎麽做到的?這有人頭和沒人頭,那功勞可是天差地別。”
郭大靖自是知道這些,才想方設法地要近距離刺殺。斬首敵酋,與戰報上寫陣上射殺,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含金量。
如果不是空間所限,郭大靖都想抓個活的,獻俘京師,那放的衛星就衝出地球,要圍著太陽轉了。
邊走,劉奇士邊對著周圍的官兵大聲介紹道:“看見沒,這是某的兄弟郭大靖,射殺嶽讬,又潛入敵營斬首碩讬,立下了潑天的大功。”
周圍的官兵都露出敬畏、欽佩的神色,不為別的,隻是潛入敵營斬殺主帥,那得是多大的膽量,多危險又困難的行動。
這絕對是個豁出命來殺敵的硬漢子,軍隊中就是如此,佩服的就是英雄,就是勇士。
麵對官兵們的熱情注視和施禮致敬,郭大靖也隻好連連拱手還禮。隻是他的臉上塗的烏七八糟,真正認識他的並不是很多。
其實,郭大靖可不想這麽高調。日後還要幹化裝潛入的行動,越少人認識他,才越是安全。
可這位大哥,唯恐兄弟立的大功無人知道,唯恐兄弟不能名揚四海,這通顯擺。
“郭百戶,你可真是令人佩服萬分哪!”尚可喜看見郭大靖,立刻大步走過來,用力拍了拍他的臂膀,“潛入刺殺,還能帶出首級,太不可思議了。”
郭大靖還未說話,李維鸞已經插話道:“郭百戶想必是偵察刺探許久,找到了建虜營寨的漏洞,才一擊得手,立下這大功的。”
“李將軍所言極是。”郭大靖就坡下驢,拱手道:“外緊內鬆,建虜營寨內的戒備甚是鬆懈,應是沒想到會有人敢潛入刺殺。”
這時,張攀、鄭鳳壽、崔孝一等人也趕到營寨內,他們負責攻打東麵。
看到郭大靖安全歸來,眾人都喜悅輕鬆,噓寒問暖地關切之餘,也對郭大靖能幹出這般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感到驚訝和佩服。
建虜敗退而去,襲營的計劃獲得成功,接下來就是繼續追擊,與白馬山城下與毛帥的部隊合擊建虜。
眾將又商議了一番,決定暫且休息,明日天亮後再行出發。
尚可喜、李維鸞、仇震泰、張攀等東江軍將士全部出動,崔孝一率千餘朝鮮義兵前往助戰,鄭鳳壽則留守龍骨山城。
建虜新敗,在白馬山城下,也很難突破毛文龍所率領的四千主力;不是連夜追擊,眾將也是覺得三千五六百人馬,若建虜回頭來戰,未必有把握取勝。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等建虜在白馬山城再損失些兵力,追擊部隊就多了幾分勝算。至少在兵力對比上,相差的是會越來越大。
郭大靖作為旁聽,應該是給予他的榮譽。他也聽出了點門道兒,在野外與建虜交戰,東江軍將領沒有什麽信心。
毛文龍的主力有白馬山城可倚托,這邊的人馬壓迫過去,就無險可守了。
李維鸞對鄭鳳壽說道:“鄭大人,麻煩把城中的板車、架子車都借予我軍,木炮也要多帶一些。”
鄭鳳壽明白,點頭道:“李將軍放心,城中的車輛全部交予你們,木炮也可帶走大半,我們繼續趕製就是。”
車上載炮,沿著大路推進,確實有遏製建虜騎兵衝鋒的作用。如果再正規一些,應該用武鋼車,更加有效。
郭大靖對此表示讚同,又聽見尚可喜要組織數百重甲長槍兵在前,也是阻遏建虜騎兵。
可惜,東江軍的裝備太少,隻能臨時組織,不能常態化保持。郭大靖心中慨歎,實在為朝廷的厚此薄彼、不分輕重而感到無奈,甚至是有些痛恨。
商議安排已畢,明日要出動的部隊便抓緊休息,打掃戰場的事情便交給了鄭鳳壽和留守的朝鮮義兵。
建虜退得倉促,也是被郭大靖給折騰蒙了,留下了大量的帳篷器械。對於東江軍和朝鮮義兵來說,都是有用之物,全部搬回城內。
“人頭呢,怎麽沒挑上高竿?”郭大靖突然想起件事情,問著自己的大哥。
劉奇士翻了下眼睛,說道:“你是想令建虜軍心大亂,還有震懾的意思。可卻沒想建虜拚命反攻,奪回人頭吧?”
郭大靖眨巴眨巴眼睛,確實沒這麽想。他以為把碩讬的人頭挑出來,會加速建虜的敗退。
劉奇士看郭大靖的表情就知道了,岔開話題說道:“人頭可是寶貝,用石灰封好,要送到登萊,能換一大筆糧草物資呢!”
郭大靖笑了笑,覺得自己又長了見識。說到底,還是自己對建虜了解不夠,想當然的以為,自然難免出錯。
好在這不是什麽大錯,被李維鸞等有經驗的將領給否定了。
否則,建虜發起瘋來搶人頭,就是慘烈無比的血拚廝殺。縱是獲勝,也將是一場損失慘重的勝利。
現在就好多了,盡管還是要圍攻建虜,少不得戰鬥廝殺。但建虜的軍心已亂,物資器械也損失殆盡,越是拖延,建虜的戰力越會減弱。
況且,郭大靖知道還有毒鼠強的威力。那可不是能靠時間,靠自身來消化分解的。那種毒藥由於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容易造成積累,有二次中毒的可能
也就是說,毒藥的效果會繼續擴大,對建虜的削弱自然會使勝利的天平更加傾斜向東江軍。
不得不承認,東江軍將領們將戰線拉長,把建虜拖疲拖垮的戰術是正確的。盡管他們不知道,郭大靖給建虜下了藥。
這恐怕也是遊擊戰所延伸出來的戰術打法,積小勝為大勝,一點一點地削弱敵人,盡量不與敵人展開正麵的廝拚交戰。
郭大靖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不少東西,那可是東江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
……………………
白馬山城。
清冷的空氣吹在臉上,揚起了鬢角的幾絲白發。
立於城頭,毛文龍呼出一口濃重的白霧,微眯起眼睛,瞭望著遠方。
“義父。”毛承祿走過來,將大氅披在毛文龍身上,關切地說道:“當心風寒。”
毛文龍輕輕點了點頭,緩緩說道:“若能聚殲碩讬所部,甚至是斬其首級,再加上之前射殺嶽讬,我東江軍必能讓朝廷刮目相看。”
毛承祿知道義父心中所想,對於僻處海外的東江鎮,隻有在帝師袁可立出任登萊巡撫時,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在那段時間,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但袁可立去職後,朝廷著力於關寧,對於東江鎮的糧餉物資是能拖則拖,能扣則扣。數次核兵,也是盡往數量少裏壓縮。
要知道,東江鎮不僅有兵,還有幾十萬遼民。海島上耕地少,所產根本不夠軍民吃飽。
盡管朝廷允許東江鎮以商籌餉,但遼東已為建虜所踞。參貂等特產,十分難得。甚至因為深入遼東采參,遼東軍民還經常付出死傷的代價。
此次援朝,打到現在,毛文龍的心思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
原來還有保存實力,隻是騷擾襲擊,避免朝堂官員又要說東江鎮靡費糧餉,卻毫無牽製之功。
但下龍川、破義州,連戰連捷之後的影響,卻讓毛文龍認為大力援朝,得大於失,利大於弊。
所謂的失和弊,就是東江軍的傷亡和損失。但相較於朝廷態度的改觀,日後支持力度的增大,卻是相當值得的。
這就是利和得,從東江鎮發展長遠來看,暫時的傷亡和損失,都算不得什麽。朝廷額兵兩萬八千,糧餉充足的話,毛文龍還能從遼民中補充好幾萬。
當然,如果不是擔心建虜徹底征服朝鮮,並在日後得到朝鮮水師的幫助。
以及在援朝初期連獲勝利,使毛文龍看到了轉變朝廷態度的希望,他依然還是不太肯出大力援助朝鮮的。
朝鮮王室和多數大臣對待東江鎮的態度並不友好,倒是很嫌棄東江鎮給他們招來建虜這個凶惡的敵人。
很多朝鮮人對東江軍也不喜歡,因為要供應東江軍糧食,這是他們額外要繳納的賦稅,稱為“遼米”。
但現在,毛文龍已經完全清楚明白。援朝之戰打得如何,決定著東江軍日後的發展。這是在為自己打,而不是朝鮮。
“我軍連戰連捷,又擊殺建虜王子嶽讬,相比關寧軍,已是高下立判。”毛承祿寬慰著義父,微笑著說道:“牽製作用明顯,朝廷不會看不到的。”
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未必會如此簡單。重關寧、輕東江,這是朝廷的大戰略決定的。關寧錦防線啊,那可是帝師孫閣老極力主張的。”
在明末,孫承宗無疑是大大的忠臣,能力也是當時大臣中的佼佼者。
最後守衛高陽時,孫承宗與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戰死。史書評價“死義更烈”。
但站在後來者的高度,孫承宗所施行的關寧錦防線可謂是勞民傷財,大明也為此流光了最後的血。
事實證明,用堡壘推進戰術是無法擊敗建虜的。這與宋朝與西夏時的形勢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明軍根本不具備與建虜野戰的能力。
而關寧錦防線的末端—錦州,也數次成為建虜圍點打援的目標,並屢屢得逞。
最後的鬆錦之戰,明軍的九邊精銳盡喪,可算是明清戰局的轉折。至此,明朝對建虜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如果因此就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就有些苛責了。
其實,大明的滅亡,不是一人之力造成的,而是整個朝廷和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所致。
有那麽一句話,可以很貼切地用來形容:“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清白的。”
重關寧輕東江,也可以解釋成“重山海輕沿海”。畢竟那算是國門,而遼東沿海對於京畿的威脅幾乎是沒有。
明朝的財政收入就那麽多,整個北方邊鎮的開支就夠嗆了,又怎麽能拿出更多的資源,來大力支持僻處海外的東江鎮?
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把關寧錦防線變成“關寧”防線,或者直接變成“關”防線就能省下大把的錢財和資源。
說白了,就是實行戰略收縮,隻守山海關和寧遠,甚至隻守山海關也成。
錦州,那就是個坑,別老往裏砸銀子砸人砸物資啦!
建虜放著廣寧和錦州不要,就是等明軍傻了吧唧地湊過來再一頓猛削!明軍的堡壘推進,就是給建虜送人頭送物資。
可惜,不是沒人提出過這樣的戰略,但結局都不太好。
熊廷弼,就是其中之一,主張直接撤到山海關。後因為失陷廣寧而傳首九邊;王在晉,議修八裏城,也是以山海關為主,遭孫承宗彈劾,到南京養老去了。
關鍵是盡棄關外,需要大魄力,更需要皇帝的支持。否則,不戰而棄土千裏,畏敵如虎的罪名,還不被朝中的言官噴成篩子?
所以,毛文龍也不奢望朝廷能大幅度地提高東江鎮的糧餉,隻要不拖欠,也算是相當滿足了。
“大帥。”一個哨探登上城頭,施禮稟報道:“抓住幾個剃頭人,言說建虜已從龍骨山城撤兵,很快就將到達城下。”
毛文龍點了點頭,目中露出精光,沉聲道:“傳令各部,準備迎戰。”
……………….
郭大靖大聲回應著,從樹林中現身,邁步走了出來。
劉奇士上下打量,見郭大靖全須全尾,行動自如,不禁放下心來,哈哈大笑著走上前,給郭大靖來了個擁抱。
好吧,這個熱情勁兒,才象是結拜兄弟。盡管在古代,顯得有些別扭。
郭大靖拍了拍大哥的後背,分開後,笑著說道:“就說沒事兒,大哥不用擔心的。”
劉奇士用力點頭,感慨又欽佩地說道:“真是難以置信,不僅殺了碩讬,還能把人頭帶出來。要不是有人認識,還以為是假的呢!”
“大哥認識?”郭大靖很隨意地問道。
劉奇士說道:“東江軍中便有人認識,還有崔孝一等人,都是見過碩讬的。”
郭大靖點了點頭,這倒是他忽略了。碩讬跟隨阿敏征戰,崔孝一等人在義州見過他,一點都不奇怪。
“走吧!”劉奇士拉著郭大靖,笑著說道:“幾位將軍都急著見你,估計是想問你是怎麽做到的?這有人頭和沒人頭,那功勞可是天差地別。”
郭大靖自是知道這些,才想方設法地要近距離刺殺。斬首敵酋,與戰報上寫陣上射殺,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含金量。
如果不是空間所限,郭大靖都想抓個活的,獻俘京師,那放的衛星就衝出地球,要圍著太陽轉了。
邊走,劉奇士邊對著周圍的官兵大聲介紹道:“看見沒,這是某的兄弟郭大靖,射殺嶽讬,又潛入敵營斬首碩讬,立下了潑天的大功。”
周圍的官兵都露出敬畏、欽佩的神色,不為別的,隻是潛入敵營斬殺主帥,那得是多大的膽量,多危險又困難的行動。
這絕對是個豁出命來殺敵的硬漢子,軍隊中就是如此,佩服的就是英雄,就是勇士。
麵對官兵們的熱情注視和施禮致敬,郭大靖也隻好連連拱手還禮。隻是他的臉上塗的烏七八糟,真正認識他的並不是很多。
其實,郭大靖可不想這麽高調。日後還要幹化裝潛入的行動,越少人認識他,才越是安全。
可這位大哥,唯恐兄弟立的大功無人知道,唯恐兄弟不能名揚四海,這通顯擺。
“郭百戶,你可真是令人佩服萬分哪!”尚可喜看見郭大靖,立刻大步走過來,用力拍了拍他的臂膀,“潛入刺殺,還能帶出首級,太不可思議了。”
郭大靖還未說話,李維鸞已經插話道:“郭百戶想必是偵察刺探許久,找到了建虜營寨的漏洞,才一擊得手,立下這大功的。”
“李將軍所言極是。”郭大靖就坡下驢,拱手道:“外緊內鬆,建虜營寨內的戒備甚是鬆懈,應是沒想到會有人敢潛入刺殺。”
這時,張攀、鄭鳳壽、崔孝一等人也趕到營寨內,他們負責攻打東麵。
看到郭大靖安全歸來,眾人都喜悅輕鬆,噓寒問暖地關切之餘,也對郭大靖能幹出這般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感到驚訝和佩服。
建虜敗退而去,襲營的計劃獲得成功,接下來就是繼續追擊,與白馬山城下與毛帥的部隊合擊建虜。
眾將又商議了一番,決定暫且休息,明日天亮後再行出發。
尚可喜、李維鸞、仇震泰、張攀等東江軍將士全部出動,崔孝一率千餘朝鮮義兵前往助戰,鄭鳳壽則留守龍骨山城。
建虜新敗,在白馬山城下,也很難突破毛文龍所率領的四千主力;不是連夜追擊,眾將也是覺得三千五六百人馬,若建虜回頭來戰,未必有把握取勝。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等建虜在白馬山城再損失些兵力,追擊部隊就多了幾分勝算。至少在兵力對比上,相差的是會越來越大。
郭大靖作為旁聽,應該是給予他的榮譽。他也聽出了點門道兒,在野外與建虜交戰,東江軍將領沒有什麽信心。
毛文龍的主力有白馬山城可倚托,這邊的人馬壓迫過去,就無險可守了。
李維鸞對鄭鳳壽說道:“鄭大人,麻煩把城中的板車、架子車都借予我軍,木炮也要多帶一些。”
鄭鳳壽明白,點頭道:“李將軍放心,城中的車輛全部交予你們,木炮也可帶走大半,我們繼續趕製就是。”
車上載炮,沿著大路推進,確實有遏製建虜騎兵衝鋒的作用。如果再正規一些,應該用武鋼車,更加有效。
郭大靖對此表示讚同,又聽見尚可喜要組織數百重甲長槍兵在前,也是阻遏建虜騎兵。
可惜,東江軍的裝備太少,隻能臨時組織,不能常態化保持。郭大靖心中慨歎,實在為朝廷的厚此薄彼、不分輕重而感到無奈,甚至是有些痛恨。
商議安排已畢,明日要出動的部隊便抓緊休息,打掃戰場的事情便交給了鄭鳳壽和留守的朝鮮義兵。
建虜退得倉促,也是被郭大靖給折騰蒙了,留下了大量的帳篷器械。對於東江軍和朝鮮義兵來說,都是有用之物,全部搬回城內。
“人頭呢,怎麽沒挑上高竿?”郭大靖突然想起件事情,問著自己的大哥。
劉奇士翻了下眼睛,說道:“你是想令建虜軍心大亂,還有震懾的意思。可卻沒想建虜拚命反攻,奪回人頭吧?”
郭大靖眨巴眨巴眼睛,確實沒這麽想。他以為把碩讬的人頭挑出來,會加速建虜的敗退。
劉奇士看郭大靖的表情就知道了,岔開話題說道:“人頭可是寶貝,用石灰封好,要送到登萊,能換一大筆糧草物資呢!”
郭大靖笑了笑,覺得自己又長了見識。說到底,還是自己對建虜了解不夠,想當然的以為,自然難免出錯。
好在這不是什麽大錯,被李維鸞等有經驗的將領給否定了。
否則,建虜發起瘋來搶人頭,就是慘烈無比的血拚廝殺。縱是獲勝,也將是一場損失慘重的勝利。
現在就好多了,盡管還是要圍攻建虜,少不得戰鬥廝殺。但建虜的軍心已亂,物資器械也損失殆盡,越是拖延,建虜的戰力越會減弱。
況且,郭大靖知道還有毒鼠強的威力。那可不是能靠時間,靠自身來消化分解的。那種毒藥由於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容易造成積累,有二次中毒的可能
也就是說,毒藥的效果會繼續擴大,對建虜的削弱自然會使勝利的天平更加傾斜向東江軍。
不得不承認,東江軍將領們將戰線拉長,把建虜拖疲拖垮的戰術是正確的。盡管他們不知道,郭大靖給建虜下了藥。
這恐怕也是遊擊戰所延伸出來的戰術打法,積小勝為大勝,一點一點地削弱敵人,盡量不與敵人展開正麵的廝拚交戰。
郭大靖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不少東西,那可是東江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
……………………
白馬山城。
清冷的空氣吹在臉上,揚起了鬢角的幾絲白發。
立於城頭,毛文龍呼出一口濃重的白霧,微眯起眼睛,瞭望著遠方。
“義父。”毛承祿走過來,將大氅披在毛文龍身上,關切地說道:“當心風寒。”
毛文龍輕輕點了點頭,緩緩說道:“若能聚殲碩讬所部,甚至是斬其首級,再加上之前射殺嶽讬,我東江軍必能讓朝廷刮目相看。”
毛承祿知道義父心中所想,對於僻處海外的東江鎮,隻有在帝師袁可立出任登萊巡撫時,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在那段時間,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但袁可立去職後,朝廷著力於關寧,對於東江鎮的糧餉物資是能拖則拖,能扣則扣。數次核兵,也是盡往數量少裏壓縮。
要知道,東江鎮不僅有兵,還有幾十萬遼民。海島上耕地少,所產根本不夠軍民吃飽。
盡管朝廷允許東江鎮以商籌餉,但遼東已為建虜所踞。參貂等特產,十分難得。甚至因為深入遼東采參,遼東軍民還經常付出死傷的代價。
此次援朝,打到現在,毛文龍的心思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
原來還有保存實力,隻是騷擾襲擊,避免朝堂官員又要說東江鎮靡費糧餉,卻毫無牽製之功。
但下龍川、破義州,連戰連捷之後的影響,卻讓毛文龍認為大力援朝,得大於失,利大於弊。
所謂的失和弊,就是東江軍的傷亡和損失。但相較於朝廷態度的改觀,日後支持力度的增大,卻是相當值得的。
這就是利和得,從東江鎮發展長遠來看,暫時的傷亡和損失,都算不得什麽。朝廷額兵兩萬八千,糧餉充足的話,毛文龍還能從遼民中補充好幾萬。
當然,如果不是擔心建虜徹底征服朝鮮,並在日後得到朝鮮水師的幫助。
以及在援朝初期連獲勝利,使毛文龍看到了轉變朝廷態度的希望,他依然還是不太肯出大力援助朝鮮的。
朝鮮王室和多數大臣對待東江鎮的態度並不友好,倒是很嫌棄東江鎮給他們招來建虜這個凶惡的敵人。
很多朝鮮人對東江軍也不喜歡,因為要供應東江軍糧食,這是他們額外要繳納的賦稅,稱為“遼米”。
但現在,毛文龍已經完全清楚明白。援朝之戰打得如何,決定著東江軍日後的發展。這是在為自己打,而不是朝鮮。
“我軍連戰連捷,又擊殺建虜王子嶽讬,相比關寧軍,已是高下立判。”毛承祿寬慰著義父,微笑著說道:“牽製作用明顯,朝廷不會看不到的。”
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未必會如此簡單。重關寧、輕東江,這是朝廷的大戰略決定的。關寧錦防線啊,那可是帝師孫閣老極力主張的。”
在明末,孫承宗無疑是大大的忠臣,能力也是當時大臣中的佼佼者。
最後守衛高陽時,孫承宗與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戰死。史書評價“死義更烈”。
但站在後來者的高度,孫承宗所施行的關寧錦防線可謂是勞民傷財,大明也為此流光了最後的血。
事實證明,用堡壘推進戰術是無法擊敗建虜的。這與宋朝與西夏時的形勢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明軍根本不具備與建虜野戰的能力。
而關寧錦防線的末端—錦州,也數次成為建虜圍點打援的目標,並屢屢得逞。
最後的鬆錦之戰,明軍的九邊精銳盡喪,可算是明清戰局的轉折。至此,明朝對建虜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如果因此就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就有些苛責了。
其實,大明的滅亡,不是一人之力造成的,而是整個朝廷和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所致。
有那麽一句話,可以很貼切地用來形容:“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清白的。”
重關寧輕東江,也可以解釋成“重山海輕沿海”。畢竟那算是國門,而遼東沿海對於京畿的威脅幾乎是沒有。
明朝的財政收入就那麽多,整個北方邊鎮的開支就夠嗆了,又怎麽能拿出更多的資源,來大力支持僻處海外的東江鎮?
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把關寧錦防線變成“關寧”防線,或者直接變成“關”防線就能省下大把的錢財和資源。
說白了,就是實行戰略收縮,隻守山海關和寧遠,甚至隻守山海關也成。
錦州,那就是個坑,別老往裏砸銀子砸人砸物資啦!
建虜放著廣寧和錦州不要,就是等明軍傻了吧唧地湊過來再一頓猛削!明軍的堡壘推進,就是給建虜送人頭送物資。
可惜,不是沒人提出過這樣的戰略,但結局都不太好。
熊廷弼,就是其中之一,主張直接撤到山海關。後因為失陷廣寧而傳首九邊;王在晉,議修八裏城,也是以山海關為主,遭孫承宗彈劾,到南京養老去了。
關鍵是盡棄關外,需要大魄力,更需要皇帝的支持。否則,不戰而棄土千裏,畏敵如虎的罪名,還不被朝中的言官噴成篩子?
所以,毛文龍也不奢望朝廷能大幅度地提高東江鎮的糧餉,隻要不拖欠,也算是相當滿足了。
“大帥。”一個哨探登上城頭,施禮稟報道:“抓住幾個剃頭人,言說建虜已從龍骨山城撤兵,很快就將到達城下。”
毛文龍點了點頭,目中露出精光,沉聲道:“傳令各部,準備迎戰。”
……………….